春秋时的鲜虞、中山

儒警方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的一个诸侯国,《战国策》称之为仅次于七个“万乘之国”的“千乘之国”,与东西周、宋、卫并称。只是在历史上不仅其遗址犹如飞鸿踏雪,而且有关中山国的历史也记载甚少,一直被史学界称作历史上的“神秘王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中山王陵及墓群的发掘,19000余件精美文物及镌刻其上的3000余字铭文的出土,众多学者的不断探究,中山国的神秘面纱才逐步揭开。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众所周知,周王朝所处于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时期。既然是奴隶制社会,那么其民族关系无疑会深深地打上奴隶制的烙印。为扩大奴隶数量,奴隶主阶级除拥有封地奴隶和土地外,必然也会向周围后进民族频繁的进行战争。在古代史籍中周王朝对少数民族的战争,也就一律称为“征”、“伐”、“征伐”;少数民族对周王朝的战争一概称为“寇”、“侵”、“入侵”(见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辑第三章第七节《各民族战争与西周的灭亡》)。面对强势征讨,为避免战争所带来的更大灾难,一部分氏族选择了归顺,一部分氏族则选择了迁徙。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周王朝,对于归顺的氏族,或灭掉其族统领,或迁其统领使其失去作乱温床,而以同宗姬姓子弟代之,但其原氏族称谓和国号往往不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当时,在周朝的西部和北部(今陕西、陕西、河北北部一带)生活着一些游牧性质的人群,统称戎狄。西周分封时,虽以“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做为封晋的“和戎”治国方略,但戎狄为了生存所需向东南推进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与周王室及晋的关系也时判时服,许多时候与周人兵戎相见。《史记·晋世家》载:周初“唐有乱,周公诛灭唐。”西周末年,申侯引西戎、犬戎伐周,杀死周幽王于骊山之下。戎狄猖獗,周平王为避戎狄侵扰被迫迁都洛邑。鲜虞即在该时《国语·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周太史史伯的对话中首次出现:“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郑桓公始任司徒的时间是周幽王八年,相当于公元前774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公元前746年晋文侯死去,晋国开始内乱长达70年,“和戎”政策失效,燕国势力虚弱,秦国称霸西戎、逐迫狄人东移,戎狄乘机向东南进入中原。据《左传》载:鲁闵公元年(公元前662年)“狄人伐邢。(二年)冬十二月,狄人伐卫。” 邢君出逃,卫君被杀,多亏高举“尊王攘夷”旗帜欲称霸中原的齐桓公相救,才免于亡国。晋“曲沃代翼”重新统一后的武公、献公又开始开拓疆土、兼并小国、征服戎狄。晋献公晚年“骊姬之乱”后的晋国又陷入内乱,重耳出走狄国十二年。秦国乘机讨伐晋国,失去晋国庇护的部分戎狄分支的白狄族开始东迁,并逐渐在晋、齐、燕、邢之间相对各国无暇顾及的大三角地区定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国,时值齐桓公作古后齐国内乱,宋襄公欲霸之谋彻底失败而威信扫地,西方秦国崛起却居于边陲之地,楚国虽强却因出身微贱素被中原诸侯视为“荆蛮”一时难于接受之大势。于是晋文公继续执行“晋无公族”政策,对内大胆改革、对外“和亲”戎狄,并成功勤王平定了曾联合狄人赶走哥哥“襄王”、自立为王的“王子带之乱”,被周襄王任命为“伯公”而名威大震。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中因一举击败楚国而确立了晋国大霸主地位。北方戎狄民族也纷纷来服,并成为晋国参与争霸的一只主要力量。公元前627年的崤之战即为晋、戎联军奋力拼杀,让秦国三军尽灭的一场典型战例。自此,晋秦对峙,也令秦国三百年间不能再得志东进中原称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公元前621年晋文公之子晋襄公(公元前628--前621年)死时托孤正卿赵盾,但待晋襄公死后,始掌晋国大政的赵盾背弃承诺召集诸卿大夫议立新君。公元前607年,面对已长大成人极欲去赵氏夺回政权的晋灵公。赵氏深感危机,于是袭杀晋灵公后,迎立文公的庶子黑臀继位,是为晋成公。自此,晋国的“六卿执政”局面初始拉开了序幕,自西周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春秋早、中期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再到春秋中、晚期的“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渐成必然。公元前601年,赵盾死去,亲赵的郤缺越过荀林父作了中将军执政。郤缺执政时,因颇有雄才大略的楚庄王即位,晋、楚争霸的形势已渐向有利于楚国的方向发展。公元前599年晋成公死于伐陈途中,其子继位,是为晋景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面对日益强大的楚国,公元前598年秋,郤缺开始主持与北方的白狄众部和谈,众白狄亦因受赤狄压迫之重,两者言和,景公屈尊前赴攒函(狄地,未详今之所在)会盟,亦减轻其后顾之虑。当年,郤缺死去,非赵氏派的荀林父在刚继位晋景公的支持下登上晋国正卿之位。公元前597年晋在与楚的邲之战中大败,一举又成就了楚国的霸主地位。公元前593年,荀林父在灭掉赤狄后死去,晋景公命上将军士会为中将军执国政。这时的士会倾向于公室,但赵氏集团中的郤克势力渐壮,流露出咄咄逼人之势。士会害怕大祸及身,于公元前592年要求离职,郤克即位居正卿执晋国之政。公元前587年,郤克死,晋景公命赵氏的政敌栾书(栾武子)为正卿执国政。借郤、赵集团暂失首领,晋景公便借赵婴齐与其侄媳通奸叛逆之机发动了“下宫之役”,从此赵氏中衰。著名的《赵氏孤儿》即发生在该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栾书虽居正卿之位,但与郤氏相比还显得单薄,栾、郤势力仍对峙明显。公元前580年,晋历公继位。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晋再次击败楚,晋国霸主危机得以基本消除,郤氏也因主张速战有功更加飞扬跋扈。公元前574年,晋厉公打算着手解除“侈卿”对公室的威胁,便在当年发动的“车辕之役”中彻底消灭了郤氏。栾、中行氏担心被除,遂发动政变在狱中杀死晋厉公,并到成周迎回十四岁的孙周即位,是为周悼公。周悼公即位后,成功调节国内矛盾,选贤任能,几经改革,渡过邲之战惨败难关,对外疲楚伐郑十余年,制服东方大国齐,征服郑国,远联吴国,九合诸侯;对内立韩厥为正卿,接受魏绛和戎建议,于公元前569年前往无终与诸戎结盟修好,使得晋国此后二十余年北方安宁。“北戎安居,诸侯慑服”为晋悼公恢复霸业、逐鹿中原奠定了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公元前558年晋悼公死,十岁的晋平公即位。六卿开始把持政权,“晋政多门”,诸侯无从适从,晋国霸业开始衰落。公元前548年,赵武为卿,它向诸侯宣示:“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左传·晋襄公二十五年》)。次年秦晋开始接近,达成和议。公元前546年晋、楚第二次宋之弭兵大会标志着晋、楚共霸局面的形成。此后晋、楚虽怠于大出兵,不被侵伐者,宋国凡六十五年,鲁国凡四十五年,卫国凡四十七年,曹国凡五十九年,但小战仍有之,如鲁国帅师伐郓,晋帅取狄,楚代吴灭赖,且各国内部战争尚不计在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据《春秋·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载“冬十月,公子慭出奔齐。楚子伐徐。晋伐鲜虞。同年六月,葬郑简公。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秋八月壬午,灭肥,以肥子绵皋归。”这即是二百四十四年后鲜虞在史籍中的第二次出现。接下来,晋国六卿又开始忙于消灭其周边之戎狄托地自肥,公元前527年荀吴出兵东阳(其地之广,凡在太行之东,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之属晋者,皆称东阳之地)袭击白狄余部,再伐鲜虞,灭鼓。公元前507年,鲜虞乘晋师南下,对晋发动进攻,败晋师于平中(今地不详),俘虏晋大夫观虎。公元前506年昭陵会盟后,再伐鲜虞,“晋士鞅、卫孔圉帅师伐鲜虞“(《春秋·定公四年》)。十年后,晋国发生范、中行之乱。在此乱中,鲜虞和齐、卫、郑等国支持范、中行氏,以报复晋人,还借机伐晋邑棘蒲。《左传·哀公四年》说,十一月“荀寅(中行寅)奔鲜虞”,十二月齐国夏“会鲜虞”,纳荀寅于柏人(晋河北隆尧县西)。晋平息范、中行氏之乱后,于公元前489年,赵鞅帅师伐鲜虞,“治范氏之乱也”(《左传·哀公六年》)。晋与鲜虞见于文献战争有八次之多,各有胜负。《列子·说符篇》说:赵襄子使新维穆子攻狄,胜之,取左人、中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公元前541年杀侄儿自立为王的楚灵王,于公元前538年开始伐吴,从而开始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吴楚战争。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即位并重用伍子胥共商伐楚大事。公元前507年冬,蔡昭王亲自入晋,以儿子元和大夫之子为人质于晋,请晋伐楚,以报楚王之辱。晋、楚第二次弭兵之后,晋已无意与楚争霸,但因刚平息了周王室的王子朝之乱、勤王拥立周敬王,其霸主形象在诸侯中又有了恢复。于是便答应了蔡国的请求,决定召集诸侯会盟。公元前506年三月晋令诸侯会盟于昭陵无果而终。但当年,吴王阖闾却以孙武为将军,以伍子胥为军师,亲率大军一举攻破楚的都城郢,灭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公元前506年,中山也首次现于昭陵会盟之中。但 《左传·定公四年》所载:“水潦方降,疾虐方起,中山不服”中的“中山不服”,绝不是“中山不服从”之意,而应是“中山不服南方水土”之意。可见,当时的中山当属晋的属国。而从《春秋·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载“晋伐鲜虞”看,鲜虞乃晋的讨伐对象,二者并非一国。另从荀吴出兵东阳袭击白狄余部、鲜虞来看,当时戎狄各部也绝非一家。因为在西周春秋时期,华夏人对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统称戎狄;戎狄部落中,往往一个部落中分成若干姓氏,或者同一姓氏,又有不同称号,因此戎狄之别也不意味着种族的区别。晋国之初尚是一个仅“方百里”的小国,且被戎狄包围。可以说,戎狄曾与晋长期共存于西周春秋时期,随着晋国疆域的发展,他们也被逐渐并入到了晋国的疆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