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之家,感人至深的故事

李斌

<p class="ql-block">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王子运河<span style="font-size:18px;">267门号处</span>,有栋楼叫安妮之家,是一间纪念安妮·法兰克的博物馆,这里也曾经是犹太人安妮·法兰克一家在纳粹党占领荷兰时的躲藏处。这位女孩曾经写下著名的《安妮日记》,此书出版于1947年,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安妮日记》发行量超过三千万册,此书仅在中国就有多个译本。《安妮日记》之所以成为传世之作,是因为安妮在战争中,人性经历最严峻考验的时刻仍能坚守信仰,她以14岁少女初长成的智慧,向世人证明:“工作,爱,勇气和希望”能够救助困境中的心灵,人们可以不用选择颓废、堕落来应对逆境。她和她的家族和其他的犹太人,在1942年7月8日和1944年8月4日之间,直到被逮捕之前都居住躲藏在这座运河边小楼的仓库里。每天从全球各地前来的游客川流不息,门口总是拐着弯排着长长的队。</p> <p class="ql-block">  安妮之家(Anne Frank Huis)是我在阿姆斯特丹到访的第二家博物馆。我对安妮之家的特殊情结源于大学一年级读过的法文《Journal d'anne Franck》(安妮.弗兰克的日记),我依稀还记得她在日记中讲到“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与浪漫情事,并且将每个艰辛匮乏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的材料。”她在另外一篇日记里写道:“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此时距离她被纳粹发现被抓捕只有几天时间。2013年荷兰皇家航空开通了厦门直达阿姆斯特丹航班,我预订了到阿姆斯特丹机票后也预订了荷兰王宫对面的酒店,我惊喜地发现安妮之家就在距离酒店不到五六百米的运河边上。</p> <p class="ql-block">  2013年荷兰皇家航空开通了厦门直达阿姆斯特丹航班,我预订了十月初到阿姆斯特丹机票后也预订了水坝广场荷兰王宫对面的酒店,我惊喜地发现安妮之家就在距离酒店不到五六百米的运河边上。</p> <p class="ql-block">  到达阿姆斯特丹的第二天,我们从酒店对面水坝广场出发,越过荷兰王宮就看到王子运河。沿着运河走几百米,就看到了杂志封面上的西教堂。走过教堂,就来到了安妮之家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外面看起来不起眼,和周围的建筑并无二致, 一层的落地窗应该是后来特意为接待游客装修改造的。阁楼小小的窗户正对西教堂顶层的钟塔,想象当年的小安妮就是透过那扇窗口看外面的世界, 随着这个钟塔每天的钟声细数外面世界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外没有大大的路标或是牌匾,只是黑色油漆的木门上一块银色的小牌子简单写着 “安妮之家” 几个字 (Anne Frank Huis)。某种意义上,这里确实是安妮生前最后的家。博物馆1960年开始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安妮·弗兰克,全名安内莉斯·玛丽·弗兰克,1929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其父母亲均为犹太人。德国纳粹上台后开始大规模排犹运动,其父决定迁居荷兰。父亲先迁居荷兰安顿,不久再把安妮和她的母亲以及妹妹玛格特接到荷兰。他们一家在阿姆斯特丹定居下来,安妮先后就读于蒙特梭利学校和犹太公立中学。1940年德国人侵并占领荷兰,执行比德国更加严苛的排犹政策。1942年6月12日,安妮13岁的生日当天,收到了一个诗歌专辑,安妮将其作为日记使用。不久,7月6日,安妮全家为躲避纳粹迫害不得不一起藏身于王子运河263号仓库的一间密室里(就是今天的安妮·弗兰克之家博物馆)。藏身期间,安妮一直用日记记述着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以她14岁少女的目光记述了这段苦难煎熬的岁月。直到1944年8月4日,安妮和她的同伴们被人告密,而押送至奥斯维辛集中营。1945年3月,就在战争即将结束前一周,安妮因疾病死于集中营中。所有藏身于密室的人中,只有安妮的父亲一人得以幸存。安妮的父亲最终确保安妮的日记得以发表面世。</p> <p class="ql-block"> 她避难的房子已被荷兰政府辟为安妮之家博物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缅怀那不堪回首的人类悲剧。如今,安妮之家已成为荷兰最人气最旺的博物馆。每日来参观的人都川流不息,我们到达时看到安妮之家门口拐着弯排着长长的队。据介绍,在荷兰,这里是游客排队等候时间最长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当时我在网上预订的早上9点的门票,8:50到现场已经开始排长队了,工作人员先到排队队伍确认大家是否有票,有的没有事先预订票,工作人员会委婉的告诉他们需要在线购票,10点以后可以去他们的官网上刷刷看是否还有余票。在现场看到有好几个人没有票,只能默默走了。</p> <p class="ql-block"> 一支由不同肤色(可惜几乎看不到其他中国游客)、不同年龄人群组成的队伍沿着街角向后蜿蜒。五颜六色的伞下,稚气未脱的孩子依偎着父母,精神矍铄的白发老人静静伫立,充满活力的小伙子姑娘们则乾脆在雨中挺立。他们在等着参观《安妮日记》中的主人公安妮·弗兰克躲藏了两年零两个月的阁楼。</p> <p class="ql-block">  我随着人流进入安妮故居,登上那狭窄楼梯,看到窗户上贴满了厚厚的纸,是当时用来消除外人对存在暗室的怀疑,至今仍让人感受到与世隔绝的窒息感。住在里面,足不出户,白天必须蹑手蹑脚,不敢发出任何声音,终日见不到阳光,两年多的提心吊胆、暗无天日,考验着忍耐力的极限,身处其中仍能体会到隐匿生活的艰辛。</p> <p class="ql-block">  这个书柜看起来与其他书柜并无不同,但后面却暗藏玄机,后面隐藏的就是通往阁楼的狭窄的过道。一般外人是不会察觉的。但最后安妮一家还是被纳粹抓走,据说是有人向纳粹告密这座楼藏着犹太人。</p> <p class="ql-block">  走进那扇书架后的暗门,来到安妮与3位家人及另外4位犹太人当年蛰居的密室。幽暗的屋子里没有家具,没有日用品。在一片静穆的气氛中,每位参观者都在仔细地端详一幅幅相片,观看一段段电视录像,阅读墙上的安妮日记的一个个片断。我发现每一个参观者都神情庄重,可以看出他们的内心已被深深打动。</p> <p class="ql-block"> 1942至1944年,整整两年,安妮将躲避在阁楼惊惶失措的生活点滴全写进日记中。随着盟军捷报频传,安妮一家一度深信苦尽甘来的日子不远,但由于有人告密,盖世太保将安妮一家逮进集中营,隔年安妮在集中营里病逝,此时距离德军投降仅近十多天。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本来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这本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看着这个可爱的姑娘恬静的笑容、挚纯的双眸,真是让人扼腕叹息这个如花生命的不幸早逝。</p> <p class="ql-block">  通过楼梯来到二楼,我们来到当年奥托的办公室。这里已被改造成博物馆展览室,里面展示着《安妮日记》的部分手稿,字迹清晰可见。日记里小安妮的照片甜美的笑容一如往昔,似乎写满了她本能的勇敢和单纯——在经历了如此残酷的一切以后,仍旧相信人性本身是善良,世界可以是美好的。</p> <p class="ql-block">  安妮当时居住的密不透风的阁楼卧室,至今保持着当时的原样。</p> <p class="ql-block">  故居中还展出了《安妮日记》的原稿和当年的日用品,是在德军占领时代的荷兰犹太人苦难逃亡见证。这里成为不能遗忘这人间悲剧和现代历史巡礼地。</p> <p class="ql-block">  “战争结束后我想出版一本书,叫做《密室日记》……”安妮在日记中写道“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与浪漫情事,并且将每个艰辛匮乏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的材料。”一九四四年四月五日安妮在最后一次日记里写道:“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p> <p class="ql-block"> 墙上日记中的段落表达了这位13岁少女的痛苦、寂寞、恐惧和期盼。“I know what I want, I have a goal, I have opinions, religion and love.” 安妮对生命的渴望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p> <p class="ql-block">  从安妮之家二层的窗外望去,能看到安妮在日记中提到的橡树,在阳光下随意摇曳,运河里有栽着花的船房 。可以想像,当年安妮每天会透过阁楼的窗户渴望着外面自由而广阔的天地。</p> <p class="ql-block">  她也一定每天聆听过相邻教堂神圣的钟声。</p> <p class="ql-block">  从《安妮日子》中看出,当时帮助安妮他们隐藏的是两对夫妇。他们在物资日益匮乏的占领区冒着极大危险给安妮他们送来食物、用品和图书。安妮在日记中用满怀感激的文字记录下了他们的勇敢言行。他们所带来的不仅是生活所需,更是关心、温暖和信心。从照片上看去,这两对夫妇都很普通,却有着坚毅而强大的内心。纳粹放过了两个女性,他们不相信女人会有这样的胆量,因此根本没有审问她们。两个男人被逮捕、关押,送入集中营强迫劳动,最终幸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  庆幸的是,安妮的父亲是这场悲剧唯一的生还者,是18个藏匿者中唯一的幸存者。他跋涉了几个月回到阿姆斯特丹,等待他的孩子们回来。他不知道安妮和她的姐姐已经病死于集中营。最终,残酷的消息被证实,他永远见不到孩子们了。纳粹逮捕他们、搜查房间后,两个帮助他们的女性将散落在地上的安妮手稿保存起来,后来交给了安妮父亲奥托。一开始奥托没有勇气阅读,而当他最终拿起安妮的日记时,他发现自己其实并不了解女儿。他以为他的小女孩只是随便涂抹,打发时光,他不知道安妮正在孤寂中长大,她的头脑更渴望广大的世界。安妮将自己对未来的渴望倾吐到日记中,她对人生充满美好的期待。读着女儿的文字,痛不欲生的奥托下决心为避免悲剧再次降临人间而战斗,他将余生投入到了和平事业。1947年,他将安妮遗留的日记整理出来付梓出版。这本日记在50年间已被转译成55种文字,流传数量高达3000多万本。阿姆斯特丹民众自发成立了安妮基金会,将这座房子购买并保留下来,按照当年安妮住在这时的样子重新布置,成为一个最受荷兰民众喜爱的博物馆开放供大众参观,也得以让后人感受这个小姑娘在艰难困苦中展现出的信心与勇气。后来南非黑人领袖纳尔逊.曼德拉在狱中就经常阅读《安妮日记》,他说,这本日记给了他勇气和希望。</p> <p class="ql-block">  图为密室里陈列着各个国家出版的各种文字的版本,其中我国出版的中文版尤为引人注目。实际上,《安妮日记》在中国已经有多个翻译版本,由多个出版社出版。</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毕,我在安妮之家博物馆的留言簿上读到了这样几句话:“难以想象这种事情真的会发生。我希望不会再有人过这种生活。”“这是一段非常打动人心的经历,应该永远铭记,永远延伸。”我留心数了一下,今天开馆以后共有55条用各种文字书写的留言。就在我翻看留言簿的几十秒钟内,后面又有好几个年轻人悄无声息地站立在侧,准备题写留言。</p> <p class="ql-block">  运河悠然流长,鸥鸟翩飞,人们幸福自在地生活。缅怀苦难,是为提醒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无论哪个民族,无论有无信仰,无论男女老少,自由与爱都是人们共同的追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