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星星走成了夕阳——七十抒怀

王霞 

写在前面的话      (代序) <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i> </i></b><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i>曾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一百人之一的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大量对比研究了世界上诸多成功的案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一个人,只要对一件事连续倾情投入一万个小时,就一定成功,一定卓越!他说:一万小时,相当于每天花上三个小时或者一周花上二十个小时,总共持续时间大概十年。对于成功者来说,任何行业都不例外。</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i> 屈指数来,我在写作这件事情上花费的时间、注入的情感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万小时。从《科学生活》杂志当记者到电视台做编导,即使后来带团队搞管理,我也从来没有放下过笔停止过写作。</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i> 我采访过的明星、企业家人物少说也有二三千人,而被我写成文字报道过、搬上荧屏的不下五百人。</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i> 我写过青春,写过爰情,写过情怀,写过爭斗,写过人生……但都是别人的,从未写过自己!</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i> 退休后,倒是想过要为自己写点什么,但一直没有动笔。因为一直被电视台返聘着,合同到今年底结束。这回,下决心不再续了,职业生涯到此划上句号。</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i> 现在就来回望一下自己一路走过的串串脚印……</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i> </i></b></p><p class="ql-block"><b><i> </i></b></p> 科学会堂: 梦开始的地方 <p class="ql-block">  1980年2月,走出复旦大学校门,开始步入社会, 在上海《科学生活》编辑部当记者。两年后,任副主编,主持日常工作,一做就是8年。先后发表过《外国专家在中国》、《宝钢在调整中稳步前进》、《我的财富是学生——记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上海将成为远东第一流的旅游城市》等数十篇专题报道。</p><p class="ql-block"> 其中《乐为病人治疗疑难杂症——记李少申中医师》文章发表后,社会反响强烈。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彭真同志看后,当即写信给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卫生部领导还专门致函编辑部,肯定记者的远见与胆识。因为当时还没有人敢报道私人医生。《历史的一页一一记海科院成功进行远东第一次海洋300米氦氮氧饱和潜水试验》,文章发表后,《新华文摘》全文进行转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海南昌路47号科学会堂,一个中外科学家交流的圣地,是一个让很多怀揣着科学梦想的年轻人神往的地方。其前身是法国学堂和法国总会。</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幢建于民国6年的混凝土木框架结构的法国古典式两层花园楼房,拥有约6000平方米的花园,园内绿树成荫、碧草如洗,还有不落俗套的长廊,美美的落地窗……最让人流连往返的是木质旋转楼梯,沿着楼梯拾级而上,可以看到一整面有着百年历史的彩绘玻璃。它出自1918年的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是现今上海留存最大的彩绘玻璃,价值连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科学生活》编辑部设在附楼二楼。</span></p> <p class="ql-block">  主楼内有个茶室,高端典雅。那几年,我的星期天、节假日基本上都是在这里度过的。一杯清茶,一本书,一坐就是一整天。</p> <p class="ql-block">  那些年,《科学生活》常在茶室召开各种各样的读者座谈会、研讨会。</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C位是原上海科技协会副秘书长兼《科学生活》主编李敦厚先生。他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位领导,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p> <p class="ql-block">  我在《科学生活》的八年时间,收获最大的不仅仅是写出了几篇有份量的文章,而是积聚了一笔无形“资产”——让我结识了不少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如:苏步青、谷超豪、谈家桢、卢鹤富、李国豪、茅以升、谢希德,叶淑华等等,他们不仅给了我采访的机会,还让我从他(她)们身上学到了不屈不饶、勇往直前的科研精神!</p><p class="ql-block"> 照片:右一为著名儿童营养学家苏祖斐教授。</p> <p class="ql-block">  自我担任《科学生活》主管副主编后,团结编辑部全体人员多方开源,努力经营,发行量从最初的3万份急增到29万份!一份科普杂志,在那个年代有这样的发行量,实属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期,是科学的春天!</p><p class="ql-block"> 一次偶然的机会,经时任上海科协主席谢希德教授搓合,《科学生活》与<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海电视台《科技之窗》栏目</span>联合主办了“第一届 '天使杯' 青少年科普知识大赛。由此,我与上海电视台结下了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照片上这位侃侃而谈的先生是上海电视台专栏科副科长<span style="font-size:18px;">戴巴棣</span>。是他慧眼识珠,说服了科协领导,把我从《科学生活》编辑部挖到电视台,担任《女性世界》栏目组编导。从此,我的职业生涯掀开了崭新的一页!</p><p class="ql-block"><br></p> 我的高光时刻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很荣幸,中国电视最辉煌的年代让我赶上了!</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我的经历,见证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发展进程!</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我的人生价值,全部融入进了这个时代,并得以绽放!</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为此,我倾情奉献,无怨无悔!</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span><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1988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上海电视台工作的二十八年时间里,我先后担任了《女性世界》、《三色呼啦圈》、《开心365》、《名人访谈》、《生活广角》、《小鬼当家》栏目制片人 。</p><p class="ql-block">主编的书籍有:</p><p class="ql-block">《海派丈夫面面观》15万字,1991年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出饭;</p><p class="ql-block">《那一半灿烂的天空》20万字,1991年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台北时装新潮》20万字,199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超天英雄榜》15万字,199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策划制作的电视作品有:《美的使者》、《让我们同行——电视征婚》、《海派丈夫面面观》、《爱的学问》、《都市礼仪》、《家居设计新概念》、《小鬼当家》等29个节目,分别在国内外各种评选中获奖。</p> <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还撰写了多篇论文:</p><p class="ql-block">《试论跨世纪电视人才》获1995年全国广播电视论文评比一等奖;</p><p class="ql-block">《浅析市场化运作的优势——《小鬼当家》十台联播初探》获 2001年全国广播电视论文评比特等奖;</p><p class="ql-block">《 谁是受众——试论生活服务节目的目标市场定位》发表在1998年《中国广播电视研究》第2期;</p><p class="ql-block">《抓住热点,贴近生活,电视征婚引起的思考》发表在1989年《上海广播电视研究》杂志第12期;</p><p class="ql-block">《观众参与是电视传播的动力之源》发表在 1999年《上海广播电视研究》杂志第4期;</p><p class="ql-block">《论电视生活节目的时代特色》发表在1998年《 上海广播电视研究》杂志第3期</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写的第一本书 。</p><p class="ql-block">1991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p> <p class="ql-block">  此论文曾被多个专业杂志转载。</p> <p class="ql-block">  此文曾被多家报刊转载。 </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第一次坐在导控室导演综艺节目。</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导控室很小,设备也很简陋,切割台很窄,演播室总共只有三台摄像机。不像现在,动不动就几十台摄像机。幸好机器不多,我可以有条不紊地发号各种指令!</p> <p class="ql-block">  原来,我也曾“长发披肩”……</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坐直升飞机去东海平台,采访远在千里之外的国家海洋地质局的一群男子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数十年的电视生涯中,我始终牢记老台长龚学平说过的一句话:电视台的编导应该是个复合型人才,说、走、写、干,必须样样都要会!并一直为之努力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电视,是个综合工程。作为总导演,责任重大,必须反复推敲,预订多套方案,才能指挥若定,作出精品力作。</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在上海电视台编导的第一个专题节目《美的使者——周洁》。</p><p class="ql-block"> 节目播出后,一炮打响,被评为上海电视百花奖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有生以来做的第一个电视节目,居然荣获一等奖!为此,我信心满满,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是拍摄当天在周洁老家的屋檐下拍的。</p><p class="ql-block">前排左一:兰鸟(编导);</p><p class="ql-block">前排左二:张桃贞(录音师);</p><p class="ql-block">前排左三:张颖(节目主持人);</p><p class="ql-block">前排右二:周洁(著名舞蹈家);</p><p class="ql-block">后排右一:徐晓毅(摄影师)</p><p class="ql-block">后排左一:竹头(灯光师)</p> <p class="ql-block">  1989年年初,由我一手策划制作的系列专题:《让我们同行——电视征婚》在上海台正式播出。</p><p class="ql-block"> 那是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视征婚节目,比起后来的《相约星期六》、《今晚有约》、《非诚勿扰》等相亲节目,至少早了五年、十几年。</p><p class="ql-block"> 关于这一点,1990年的《上海文化年鉴》专门作了记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上除了摄制组人员外,都是第一期参加节目征婚的年轻人。这是需要一点勇气的!</p><p class="ql-block"> 由<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古以来“月下老人”作媒到电子荧屏搭桥,</span>毕竟这是开天辟地中国首次,史无前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91年,我又策划制作了系列小品《海派丈夫面面观》,共10集。我请作家沙叶新专门为这个系列写了主题歌《男子汉哪里有》,音乐编辑校林荣还专门谱了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谢希德教授为这个节目题了词;</p><p class="ql-block"> 主题歌也被上海音像公司出版音带。</p> <p class="ql-block">  知名漫画家郑辛遥、潘顺祺还为本节目配了插画</p> <p class="ql-block">  小品《海派丈夫面面观》播出后,社会各界反响很大,并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及研讨会……</p><p class="ql-block"> 由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同名书籍第一次印刷3万册,一经面市便售罄,后又再版了两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照片三 左二:谢希德教授;</p><p class="ql-block">左三:邓伟志 上海大百科出版社高级编辑、著名社会学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因为成功编导了上面两档节目,引起了央视《为你服务》栏目关注,主动上门合作,双方携手打造了大型谈话类节目《爱的学问》。</p><p class="ql-block"> 此节目被评为全国谈话类节目二等奖。</p> <p class="ql-block">  1993年10月7日至14日,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召开期间,《名人访谈》栏目借上海影城临时搭了一个景,在那里,我们每天不停地录制节目,把前来观摩的各路明星“一网打尽”!</p> <p class="ql-block">  照片前排中间:著名演员宋春丽女士;</p><p class="ql-block">后排左二: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先生;</p><p class="ql-block">右一:大型史诗《邓小平》作者<span style="font-size:18px;">桂兴华</span>。</p> <p class="ql-block">  为了保证质量节目,也为了确保录制能“一遍过”,每次拍摄前,我都要进行“战前”动员:反复强调需要注意的事项。那些“ 1、2、3……” 条,我已背得滚瓜烂熟。</p> <p class="ql-block">  “三代白毛女” 黄浦江畔话今昔</p><p class="ql-block">中间:田华,第一代白毛女扮演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右二:石钟琴,第二代白毛女扮演者;</span></p><p class="ql-block">左二:辛丽丽,第三代白毛女扮演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右一:陈帆,电视台节目主持人;</span></p> <p class="ql-block">  与著名舞蹈家石钟琴合影</p><p class="ql-block">(后来,我还采访过他的先生——原上海电影局副局长,我国著名摄影师张元民先生)。</p> <p class="ql-block">  与著名表演艺术家田华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与著名演员高明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94年5月18日至25日,随上海十大建设明星去香港考察。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去香港。</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去香港,大家很兴奋!有人提议:买件红色T恤作为摄制组工作服,于是就有了照片上的统一服饰。</p><p class="ql-block"> 为了显示我们是专业的“正规军”,我们几个天天穿着红色T恤。</p><p class="ql-block"> 左一 :王华琴,编导;</p><p class="ql-block"> 中间: 陈帆,节目主持人。</p> <p class="ql-block">  随团一起去香港的还有电视台社教中心主任冯正治(左一)、副主任黄乾明(右二)、美工俞政富(右一)。</p> <p class="ql-block">  左一:花建,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本次评选活动的总策划);</p><p class="ql-block"> 左三:林元培,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总设计师;</p><p class="ql-block"> 左四:朱志豪,上海远东国际桥梁设计院总设计师、全国劳模。</p> <p class="ql-block">  前排右一:著名设计大师邢同和。</p><p class="ql-block"> 中间这位,我忘记他叫什么名字了,但应该来头不小,是香港方面的建筑设计大师。</p> <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初,出港审批比较严格。虽然我们是带着任务去的,但没带机器设备,拍片用的摄像机都由上海电视台驻香港记者站提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照片右二:香港记者站站长劳有林,之前是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栏目记者。</p> <p class="ql-block">  1997年5月,香港回归,为配合宣传,央视举办了“全国香港知识竞赛”。我带领上海代表队赴京参赛,荣获亚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载荣归来,在虹桥机场受到上海有关方面的欢迎。</p> <p class="ql-block">  上海电视台台长盛重庆给我颁奖。</p> <p class="ql-block">  1997年,由我一手策划制作的系列专题《家居设计新概念》获全国专题节目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  1998年底,由我一手策划编创的《小鬼当家》栏目正式问世。</p><p class="ql-block"> 这是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少儿真人秀节目。比起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整整早了8年。节目一经播出,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好评如潮。</p><p class="ql-block"> 该节目在各种电视评选中获得了不少奖项。</p> <p class="ql-block">  1999年10月,在广东珠海召开的省市电视栏目评选中,《小鬼当家》栏目荣获一等奖,我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p> <p class="ql-block">  与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先生(中)合影;</p><p class="ql-block"> 右一:张秀华(广东电视台编导)</p> <p class="ql-block">  在三亚拍《小鬼当家》节目。</p> <p class="ql-block">  为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取一份绝密资料”,两个小鬼在沙滩里走了一个多小时,紧赶慢赶,鞋子里装满了沙子不敢倒,直到把资料送到我手上为止。</p><p class="ql-block"> 我为小鬼的兢业精神喝彩!</p> <p class="ql-block">  1998年11月16日至23日 ,由我策划制作的系列专题《都市礼仪》节目获国际大奖。</p><p class="ql-block"> 为此,我和节目编导邵民一起参加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23届国际电视教育交流会”。</p> <p class="ql-block">  这个交流会规模不大,但级别不低。日本王子出席了当晚的欢迎晚宴,并讲了话。</p> <p class="ql-block">  交流会开了三天,其中一天是让代表们观摩所有的获奖节目。看到自己编导的节目让各国代表分享,我有点激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参观NHK演播室时,我装模作样客串了一回主持人,感觉真不错!</p> <p class="ql-block">  交流会除了参观NHK外,还考察了日本几所电化教育做得出色的中小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98年7月,应菲律宾国家旅游局邀请,坐“日落号”游轮去新马泰考察。</p><p class="ql-block"> 那次考察,虽不是官方组织的,但享受的待遇非常不错。第一站是马来西亚,游船刚靠岸,岸上已经站满了欢迎的人群。</p><p class="ql-block"> 据说,我们代表团29人的名字早就登上了当地的报纸。</p> <p class="ql-block">  与菲律宾国家旅游局局长(中间穿白衬衫者)合影。</p> <p class="ql-block">  照片左一是代表团团长中国青年旅行社总经理郭誉扬先生。</p> <p class="ql-block">  照片左一是编导张海成;右一为摄影陆国强。</p> <p class="ql-block">  在马来西亚景点,留下倩影。</p> <p class="ql-block">  拍摄,我是认真的!</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天,游轮举办了告别晚宴。因为船长要出席,每个人都要穿正装。为此,我第一次穿了旗袍。</p> <p class="ql-block">  晚宴很丰盛。</p> <p class="ql-block">  美美的,再来一张!</p> <p class="ql-block">  宵夜还是要吃的!</p><p class="ql-block">宴会结束后,卸下“伪装”,我们重新变回了自己,一个个原形毕露。</p> <p class="ql-block">  吃饱了,喝足了,再来拍一张!</p> <p class="ql-block">  考察结束时,船长(中间穿宝蓝T恤者)特意与我们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2001年4月16日至29日,应上海社会科学院的邀请,带领《名人访谈》摄制组去美国采访。</p><p class="ql-block">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去美国。</p><p class="ql-block"> 在美国的两周时间内,我们先后到了亚特兰大、迈阿密、巴尔地摩、费城、华盛顿、纽约等城市,拍了10个人物专访,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播了,有的没有播出,留下了许些遗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美国的第一站,我们选择了亚特兰大。其中一个原因是:那里住着我们的好朋友——沙红、陈启华夫妇。他俩都是上海人,1988年一起移居美国亚特兰大。</p><p class="ql-block"> 当天晚上,她们俩准备了丰盛的菜肴,在自己家里为我们接风洗尘。</p><p class="ql-block"> 沙红(前一)原上海华东设计院设计师;</p><p class="ql-block"> 陈启华(左一)沙红的先生,原上海华东设计院摄影师;</p><p class="ql-block"> 王鸣 (右一)时任上海华东设计院工会主席,是沙红妇夫的好朋友,也是我工作上的合作伙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选择亚特兰大作为第一站,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是:第二天晚上,即4月18日, 孙雯加盟的美国女足大联盟的亚特兰大撞击队将要进行一场比赛。这是她加盟后的首秀,至关重要。所以,我们作为娘家人要去现场为她加油鼓劲,更要为她记录下这难忘的历史瞬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照片是在她家里拍的。采访一结束,我们便跟着她去了比赛现场。</p> <p class="ql-block">  第三天,沙红带领我们参观了可口可乐公司总部。</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可以品尝500个以上不同口味的可口可乐。</p> <p class="ql-block">  这是亚特兰大奥林匹克世纪公园中心广场,这里曾经发生过震惊中外的爆炸案。</p> <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的汽车交易会,也是美国有钱人的展示会,各种老爷车应有尽有,看得我眼花缭乱,心花怒放……</p> <p class="ql-block">  在美国,我们的采访重点是在华盛顿和纽约。</p><p class="ql-block"> 那天,按照预定计划,我们早早地到了国会大厦,开始做准备工作。</p> <p class="ql-block">  开拍之前,先给自己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们又参观了联合国总部。</p> <p class="ql-block">  在原世货中心底楼大堂留影。半年后,这里发生了惊骇世界的911事件。</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上中间那位叫史美红,原本是我们上海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1992年移居美国纽约。她与我们的摄影陆国强是好朋友,所以,到了纽约,我们忙里偷闲会见了她。</p><p class="ql-block"> 照片是在她的家门口拍的。</p> <p class="ql-block">  参观CNN。</p> <p class="ql-block">  在大西洋赌城前留影。</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间那位是上海社科院大名鼎鼎的研究员,是我们此行的翻译兼陪同。</p> <p class="ql-block">  阳光、沙滩、海浪,还有一个老船🚤长……</p><p class="ql-block"> 走过、路过,不错过,迈阿密,我们也来过!</p> <p class="ql-block">  巴尔地摩,城市不大,但风景很美!</p> <p class="ql-block">  2002年7月21日至29日,随“全国两岸小天使互访团”去台湾访问演出。住台北圆山饭店。</p><p class="ql-block"> 代表团共79人,其中上海小荧星50名,老师及随团工作人员29人,29人中有四个是部级干部,分别是统战部副部长、国台办主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负责宣传报道的共4人(没有纸媒的)。</p><p class="ql-block"> 那些天,我们4个人忙的不亦乐乎!好菜好饭都没来及吃,好景好戏也没顾得上看,每天都在不停地采、编、写……每天活动结束后,还要跑去东森电视台给台里发回一条新闻,而且,必须有现场采访的内容。除新闻外,8天时间共拍了四集专题片。</p> <p class="ql-block">  交流期间,小天使们在台北中山纪念堂举行了两场演出。演出非常成功,座无虚席,盛况空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那些天,天天与两岸小天使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玩在一起,累并快乐着!</p> <p class="ql-block">  照片右一为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党委书记宗明。</p> <p class="ql-block">  与上海团市委书记徐枫博士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与上海小荧星艺术团团长蔡来艺合影。</p> <p class="ql-block">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照片上这位男士。他的飞行表演让观摩的所有人直呼“了不起!” 因为他驾驶的直升飞机是他自费研制而成的,而他只是当地一个中学的普通物理教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照片是在他家里釆访时拍的。</p> <p class="ql-block">  2002年5月,随东方小伙伴合唱团去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访问演出。</p> <p class="ql-block">  在悉尼歌剧院一共演出了两场,悉尼市市长出席了当晚的演出,并发表了讲话。</p><p class="ql-block"> 演出非常成功,当地报纸各尽所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广泛宣传。</p><p class="ql-block"> 但不知为什么,我这里却没有留下应有的照片。尽有的几张照片似乎也不太理想,有点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排左一:张晓然 《新民晚报》文化部主任;</p><p class="ql-block">前排右一:唐岚 宋庆龄文化发展基金会办公室主任;</p><p class="ql-block">后排右一:唐萍 上海电视台文艺频道副总监。</p> <p class="ql-block">  与上海电视台知名导演唐萍合影。</p> <p class="ql-block">  难得“皮”一下!</p> <p class="ql-block">  照片左面这位是林美均女士,她是新加坡知名画家,也是上海贵都国际大酒店的老板。</p><p class="ql-block"> 当年,邓小平出访新加坡时,动员她来中国投资。于是,她就真的来了。</p><p class="ql-block"> 林女士告诉我: 1990年来上海时,感觉上海的天是灰蒙蒙的,马路是光溜溜的,一到夜晚,整座城都是黑呼呼的……怎么办?投还是不投?纠结了半天,最后决定还是投吧,因为已经口头答应了小平同志,不能有失信任。</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上海贵都国际大酒店建成后两年便全部收回了投资,让她大赚了一笔。</p> <p class="ql-block">  认识林美均,纯属偶然,是在她的个人画展上。</p><p class="ql-block"> 那天,正巧碰上要去报导她的上海广播电台播音员尚红(左一),她推荐我也做一期《名人访谈》,还说:“你做,保证不同凡响”。于是,我跟着她一起进行了探访,果不其然,内容极为精彩。而且我感觉,林美均值得写一本书。</p><p class="ql-block"> 从此以后,我和林美均成了好朋友。</p> <p class="ql-block">  林美均女士有句话让我记忆深刻。她说:世界上凡有希尔顿酒店的地方,旁边一定会有一幢贵都大酒店!</p><p class="ql-block"> 这不!延安西路上的上海贵都大酒店,后背正贴着希尔顿酒店呢!</p> <p class="ql-block">  林美均的画有一个特点,用色很大胆,就象她的个性一样:比较张扬。</p> <p class="ql-block">  我没有食言,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与她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过,我给《上海航空》、《人物》杂志等写过她的专访文章。</p> <p class="ql-block">  她也多次请我去新加坡作客。1995年的春节,我是在她家里度过的。这张照片就是在她家门口拍的。</p> <p class="ql-block">  1995年10月,经天津《科学与生活》杂志社主编冠秀蓉(右一)的引荐,我们《名人访谈》摄制组专程去天津拍摄。</p> <p class="ql-block">  我与冠秀蓉是多年的好朋友,曾在《科学生活》工作时,每年的全国科普杂志交流会时,我俩会住一个房间,有着聊不完的话题。所以,到了天津,我们整个摄制组毫不修饰地“浩浩荡荡”走进了她家,并一起包饺子。</p><p class="ql-block"> 要知道,冠秀蓉的丈夫还是个不小的领导呢!时任天津市宣传部部长(上图右二)</p> <p class="ql-block">  采访著名作家蒋子龙,长篇小说《乔厂长上任》的作者。</p> <p class="ql-block">  采访当年知青榜样邢燕子。</p> <p class="ql-block">  照片左一:邢燕子。</p> <p class="ql-block">  釆访当年知青楷模侯隽。</p><p class="ql-block">前排右一:侯隽</p><p class="ql-block">前排右二:侯隽女儿。</p> <p class="ql-block">  1998年10,应国家旅游局邀请,我们摄制组去冬澳会运动场——东北亚布力拍摄《双休时光》。</p> <p class="ql-block">  上海人应该很少见过这样的雪景吧!</p> <p class="ql-block">  想测试一下,雪到底有多厚?</p> <p class="ql-block">  三人玫瑰秀</p> <p class="ql-block">  其实,这次采访很难忘,中间发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其中,让我尤为尴尬的是:第一天拍摄时,由于气温太低,手被冻麻木了,拽着的小蜜蜂(话筒)不知什么时候掉下了山谷,无法检回,之前所有拍摄的内容都没实况声,这还不是主要的,关键是接下来的几天拍摄如何进行?</p><p class="ql-block"> 还有,主持人陈帆一到亚布力便发起了高烧,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全身乏力,而根据主办方的要求,节目需要大量主持人带着游客一起玩雪的镜头……虽然她后来硬撑着拍完了节目,但我作为编导,内心很是过意不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2年10月,为庆祝中日建交三十周年,《小鬼当家》组织了一次交流活动。</p><p class="ql-block"> 先是上海的小鬼代表分两批去日本访问;再由日本小鬼分两批来上海进行互访。一共拍了八期节目。</p> <p class="ql-block">  从1991年1月3日至1996年12月底,五年时间里,《名人访谈》共播出了近300期节目,其中不乏有趣、有意思的内容,还有一些比公开播出更为精彩的幕后故事,却未能搬上荧屏。</p><p class="ql-block"> 我在前年,为上海视觉艺术学校的学生上过一学期的课,主要讲采访和写作技巧。其中,有一节课是讲素材的“舍与取”。我讲了7个采访背后的故事,学生很喜欢!</p><p class="ql-block"> 这7个故事分别是:</p><p class="ql-block"> 一是,张学友害我生平笫一次写书面检查;</p><p class="ql-block"> 二是,周华健害我给酒店赔款50元;</p><p class="ql-block"> 三是,我欠姜文一个道歉;</p><p class="ql-block"> 四是,葛优的寡言少语害我扣了一个月的奖金;</p><p class="ql-block"> 五是,梁凤仪的能说会道耽误了我的航班;</p><p class="ql-block"> 六是,施拉普那的“好客”害我当晚进了医院;</p><p class="ql-block"> 七是,叶大鹰的“拷问”</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我说过:其实,我可以写一本书:《与明星打交道的日子里》。我想,应该不是在此时,大约在明年冬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与著名演员张国荣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与电影导演叶大鹰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与世界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制作人、化妆品王国皇后、畅销书作家、慈善活动家靳羽西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在采访足球教练徐根宝。</p> <p class="ql-block">  与著名演员侯耀华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与演员马晓晴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与演员杨昆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与上海广播电台播音员肖雅在钓鱼台国宾馆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与香港知名财经作家梁凤仪合影。</p><p class="ql-block"> 自1989年,梁凤仪推出第一部小说《尽在不言中》被人熟知。之后,又陆续出版了100多本书,共计1000多万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与上海美院院长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与著名画家陈逸飞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与财经作家胡晓波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与工商联主席经叔平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与美国名人堂成员、世界空间设计第一人、《梦想改造家》特约嘉宾、著名台湾设计师史南桥先生(中)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与北大常务副校长吴志攀合影。</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上一组工作照</p> 后记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把自己活成一座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摘自在 '2020年上海老新闻工作者普陀联络处年会上的讲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人总要走向远方,</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年轻的眼眸里装着梦更装着思想,</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我们学着承受痛苦。</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学着把眼泪像珍珠一样收藏,</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把眼泪都贮存在成功的那一天流,</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那一天,哪怕流它个大海汪洋……”</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很喜欢诗人汪国真关于从星星走成了夕阳的诗句。不仅因为他道出了我的心声,更重要的是,我在诗里找到了自己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又在这首诗里,同样找到了您们那闪闪发光的身影!很熟悉,很亲切,也很自豪!</p><p class="ql-block"> 也许,您们的身影并非特别地高大,但我依然能触摸到了那小小身躯所投射出的巨大能量;也许,您们的颜值也不是那么的俊俏,但我同样感悟到了那深藏不露、厚积薄发的智慧火花!</p><p class="ql-block"> 在过去那些岁月里,您们写下的每一个字,拍下的每一张照片,发送的每一帧电视画面,签下的每一单广告合同,都凝聚着无数的才智和心血!您们为时代呕歌,为百姓代言,您们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榜样,我为您们自豪,为您们鼓掌!</p><p class="ql-block"> 最近,我在朋友圈发了一张自己的照片,写了一句话:一个人最值得骄傲的,不是有靠山,而是要把自己活成一座山。</p><p class="ql-block"> 我是纯属有感而发。结果,引来很多朋友的热议,有朋友将此条微信转发了多个朋友圈,还有个朋友甚至专门做了美篇送给即將创业的女儿。她说,因为这句话很励志,也很有力量!可以鼓励年轻人走上社会,走向远方!</p><p class="ql-block"> <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人生苦短,道路漫长,</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我们走向并珍爱每一处风光,</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我们不停地走着,</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不停地走着的我们最后也成了一处风光。</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老年,</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我们从星星走到了夕阳。</i></p><p class="ql-block"> 今天,就在此时此刻,我也想用这句话当作生日礼物,送给沉浸在爱的时光里的您——七十寿星!希望您们喜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上海老记协普陀联络处主任:王 霞</p><p class="ql-block"> 2020.12.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