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继续聊聊国货路海潮路的周边。</p><p class="ql-block">与国货路西口相交的,是南车站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时候一直觉得很奇怪:南车站路上的车站在哪里呢。其实,这里真的曾经有过一座火车站,它叫上海南站。</p><p class="ql-block">上海前后有过三座叫上海南站的火车站,这是第一座。</p> <p class="ql-block">上海南站位置</p> <p class="ql-block">这是沪杭铁路最初的起点站,本地居民也叫它南火车站,与同时期开通的沪宁铁路起点站(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改称京沪铁路)、位于闸北宝山路的北火车站相呼应。</p><p class="ql-block">上海南站的站址位于今天的南车站路上瞿溪路和中山南路(原车站前路)之间。当时的南站南临车站前路,北靠瞿溪路、车站后路(这条车站后路现在是瞿溪路的一部分,和现在的车站后路不是一回事)。站区东起普育东路、沪军营路,西至新肇周路(今西藏南路),占地275亩。站房长39.6米,宽15.2米,共2层。</p> <p class="ql-block">1908年启用的第一座上海南站</p> <p class="ql-block">沪杭铁路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始修筑。浙江、江苏(当时上海隶属江苏省)两省民商分别组成商办铁路公司承建。浙省铁路公司承建杭州闸口至枫泾段,苏省铁路公司承建上海至枫泾段。上海南站就是沪枫段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上海南站建成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那年4月20日,沪杭铁路首列上海南站至松江站的客车开行。次年宣统元年(1909年)6月,沪杭铁路全线建成。</p><p class="ql-block">车站站房建筑的楼上曾是江苏铁路公司办事处。站内有候车室、月台、南北跨线天桥,以及机车库、机匠工场、工人寓所、游艺室等,系沪杭铁路头等车站。</p><p class="ql-block">1914年,江苏的沪枫段和浙江的杭枫段接轨。</p><p class="ql-block">1916年沪杭、沪宁铁路接轨。那样,上海乘客坐火车去杭州方向和南京方向均可自由选择从南站出发还是从北站出发。</p> <p class="ql-block">沪杭铁路运营过程中,除了开行正常的客车,还采取灵活方式招徕更多乘客。如逢春季庙会,为方便去龙华的游人、香客,加开南站到龙华站的专车。农历八月十八前后,为方便大家看“海宁潮”,加开上海南站到硖石站(海宁)的观潮专车。在旅游旺季,为方便市民前往杭州观光,加开旅游专车。</p><p class="ql-block">1916年沪杭、沪宁铁路接轨后,南站客流量大增,次年即由111万人次骤增至450万人次,1922年更高达600万人次。</p><p class="ql-block">1927年,上海工人为配合北伐军克复上海,发动了第三次武装起义。南站的铁路工人纠察队在战斗中,捕获部分奉系的鲁军,并收缴了车站后面警察派出所的枪械。取得胜利后,工人纠察队从南站开出火车,到龙华站迎接北伐军。</p> <p class="ql-block">当年《申报》的报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了火车站,就一定有车站路。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南车站路,当时就叫车站路。</p><p class="ql-block">车站路与南火车站同时修筑并竣工,是南站的配套工程。这条路通往上海城厢,从南站向北到陆家浜的一段叫车站路,最初是碎石路面。从尚文门(小西门)到陆家浜的一段,大林路以北叫黄家阙路,大林路以南叫大新路(后来改称“大兴街”)。陆家浜上有一座利涉桥贯通两岸。民国十五年(1926年)陆家浜填浜筑路,两岸的道路遂连为一条。</p><p class="ql-block">车站路实际分为两段。北段从陆家浜开始,止于瞿真人路、车站后路。南段从车站前路起,到半淞园路。两段路的中间即为南火车站的站房和铁轨。从车站路南段去到车站路北段必须绕行车站前路和车站后路。</p><p class="ql-block">南火车站的建成和沪杭铁路的通车使南市这一片区域成为了申城南大门,对促进南市的市政和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南火车站兴建以前,陆家浜(今陆家浜路)以南的地区大多为私人坟地和善堂、会馆的义冢。随着南火车站的通车,这里的地价激涨,那些坟地相继被转让后建为住房、工厂、学校或其他建筑。一时,南车站地区相当热闹,黄浦江畔的半淞园游人如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车站路上的电车公司。</p><p class="ql-block">民国元年(1912年)7月,上海华商电车公司成立。这是经营上海公共交通事业最早的一家民族企业。公司总部和电车的停车场即设在上海南站的站前西侧。</p> <p class="ql-block">华商电车公司和停车场位置</p> <p class="ql-block">上海南站是当时上海重要的交通枢纽,客货运输繁忙。民国二年(1913年)和民国七年(1918年),华商电车公司分别开通了华商1路和华商4路有轨电车,从半淞园路高昌庙开出,经过南火车站,分别开往小东门和老西门。华商电车与高昌庙至周家渡对江轮渡衔接。南站周边呈现一派热闹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华商4路有轨电车的票价表。车厢设有头等车厢和二等车厢</p> <p class="ql-block">华商电车公司从一开始的战略考量就很有前瞻性。轨道轨距、架空线高度等都与早些年开通的租界电车一致,为将来有朝一日收回租界后各界电车在制式上联络互通创造了有利条件。</p><p class="ql-block">华商电车的车身是委托求新机器制造厂制造的。</p><p class="ql-block">1918年华商电车公司与华商内地电灯公司合并,成立华商电气公司,继续经营南市辖区内的公共交通事业。公司总部仍设在南火车站南门外西侧的车站路564号。</p><p class="ql-block">华商电气公司在半淞园路近车站路口的发电厂厂房,就是后来的南市发电厂。2010年世博前,南市发电厂拆除,留下了标志性的大烟囱,让路人时时勾起那个记录着上海100多年艰难岁月中华界最早发电厂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华商电厂的大烟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是在1912年,大同大学的前身大同学院创建。大同大学位于在车站路南火车站北侧瞿真人路以北,包括今大同中学和蓬莱公园的区域。大同大学的附中,就是现在的大同中学。</p><p class="ql-block">民国五年(1916年),车站路近沪闵南柘路(斜土东路)西北角开始兴建上海地方审判厅办公场所,附设监狱。1927年改称上海地方法院。解放后这里是上海市第一看守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由于地处闸北的北火车站陷于战火中,南火车站就成了难民离沪主要交通枢纽。中外慈善团体连日救济遣送难民,每天数千人,车站内外挤满了逃难的人群。</p><p class="ql-block">8月28日下午2时10分,侵华日军两架侦察机引导,两小队6架轰炸机尾随,突然飞临南站上空,对南火车站投弹轰炸。</p><p class="ql-block">当时江西会馆正在组织大批难民回原籍,其他难民也蜂拥而至,有1800余人正在候车。飞机不断俯冲轰炸,投弹20余枚,当即炸死难民250余人,炸伤500余人。南站的主要站房及行车设备被炸毁,铁路运输被迫中断。</p><p class="ql-block">对南站被炸惨状,《申报》描述道:“残毁之旱桥哀哀泣诉,沿途炸落之电车电灯各线,已布满街心,密如蛛网;站东之路局储水亭,千孔百疮,酷似一座特制蜂巢;南首货站屋顶,亦毁去过半;入月台,悚然呈于眼帘者,满陈棺柩,累累箱笼,狼藉不堪,残骸断肢,血迹犹新”。</p><p class="ql-block">《立报》记述:“死者倒卧于地,伤者转侧呼号,残肢头颅,触目皆是,血流成渠,……景象之惨,无以复加。敌机于轰炸之余,又投掷硫磺弹多枚,南站之外扬旗及郑家桥两处,当即着弹起火,延烧甚烈,直至傍晚始行救熄。查南市一带,绝无军事设施,敌机竟横加轰炸,惨杀平民,焚烧房屋,此种绝无理性有背人道举动,实向全人类挑战。”</p> <p class="ql-block">《申报》关于南站遭轰炸的报道</p> <p class="ql-block">南站被炸后惨状</p> <p class="ql-block">童子军、救火队、红十字会和慈善团体在轰炸后立即进入现场救援,最先到达的是大同大学学生。</p> <p class="ql-block">童子军在抢救伤员</p> <p class="ql-block">著名新闻摄影记者王小亭在现场见到一名坐在月台上嚎啕大哭的幼儿,拍摄下了这一震颤灵魂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记者王小亭拍摄的幼儿在废墟中嚎哭</p> <p class="ql-block">王小亭曾受聘《申报》,任新闻摄影部主任。当时他是美国赫斯特新闻社的摄影记者。他拍摄的胶片被美国海军军舰送到马尼拉,又由飞机送往纽约,同年10月4日,这张“日军空袭下的上海南站儿童”照片刊登在美国的《生活》杂志上。美国政府还将这张照片用在红十字会和国家公债的海报上,并制成明信片散发到全世界各个角落。</p> <p class="ql-block">《LIFE》1937年10月4日刊</p> <p class="ql-block">当年颇具影响力的《生活》杂志读者遍布全世界,再加上其它媒介的传播,世界上至少有1亿人看到了这张照片。他们看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对日军的野蛮行径进行了严厉的谴责。</p><p class="ql-block">1938年6月,美国新闻协会向王小亭颁发奖章,表彰他在战地摄影上的杰出成就。</p><p class="ql-block">8月28日轰炸南站之后,日军飞机、军舰又多次轰炸南市,《字林西报》报道,至11月,“南火车站一带,亦半成焦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海沦陷后,日军拆走了南站至日晖港之间约1.5公里铁轨,南站被废弃。从沪杭铁路南下的旅客列车自此只能从北站始发。</p><p class="ql-block">从此,日晖港站承担了原来南站的货运业务,一度还曾承担了小部分客运业务。随着沪杭铁路始发站转移到北站,原来位于南站支线上的龙华站也随之废弃。上海的善男信女去往龙华寺再也体验不到坐火车去烧香的感受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晖港站是和上海南站同时建成、同时开通运营的。最初叫日晖港货栈。是当时上海地区唯一自备专用码头的铁路车站,主要负责黄浦江上货物的装卸,并和上海南站分别负担着沪杭铁路的货运和客运业务。</p><p class="ql-block">1937年南火车站被炸毁后,日晖港货栈改称日晖港站。1958年日晖港站更名为上海“南站”。这是上海第二座称为“南站”的火车站,是一座货运站。1978年起,因上海火车站(新客站)的建设,上海南站接收了上海火车东站<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在新客站位置,一座早期的货运站)</span>的水陆联运等货运业务。1983年,上海南站的浦江码头进行了改建,令码头能够停泊排水量达2000吨级的货轮。</p> <p class="ql-block">第二座上海南站。2006年改名为南浦站,入口位于小木桥路上</p> <p class="ql-block">弃用后保留的部分铁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沪杭铁路再向西,还有新龙华站和梅陇站两座小站,在南站的变迁史上有过自己的闪光。</p><p class="ql-block">1999年底,气派壮观的“新客站”建成不到20年,便又不堪重负。为分流“新客站”的客流量,沪杭铁路部分客运列车开始从新龙华站始发,并把新龙华站临时叫成“上海南站”。2002年10月,在新龙华站位置上的新上海南站工程启动,沪杭铁路部分客运列车的始发站一度启用弃置多年的梅陇站。</p> <p class="ql-block">2006年启用的第三座上海南站,位于原来新龙华站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2006年,建在新龙华站位置上的新上海南站启用,成为沪杭铁路新的起点。这是上海的第三座南站。自此梅陇站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被最终弃用。而第二座上海“南站”的站名让给了位于新龙华的新南站,自己被更名为南浦站。</p><p class="ql-block">2009年,为配合2010年世博会的园区建设,南浦站被弃用拆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南站旧址的新生。</p><p class="ql-block">车站路上的老南站被毁后,旧址成了棚户区和荒地。</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的民国36年(1947年),在瞿真人路(今瞿溪路)、车站后路(今瞿溪路)至车站前路(今中山南路)间的南火车站原址上筑路,打通了南北两段车站路。</p><p class="ql-block">1949年后,因上海有多条叫“车站路”的重名道路,南市的这条车站路便更名为南车站路。</p><p class="ql-block">除了南车站路,南火车站原址周边的一些与车站相关的路名也一直被沿用。原车站后路的位置北移,与瞿真人路一起改名为瞿溪路。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在原来车站后路的位置上,建设了现在瞿溪路120弄的瞿溪新村。</p><p class="ql-block">车站前路与沪军营路相连接,虽是弹格路面,但一直保持着比较宽畅的路况。在中山南路和中山南一路没有贯通前,车站前路是连接两段中山“南”路中间的要道之一段。幼时去半淞园路一小附属幼儿园就托,上下学路过时,运货的大卡车从中山南路小心翼翼、颠颠簸簸地开过弯曲而稍狭窄的沪军营路后,到车站前路一拐弯,司机便可畅快地一踩油门,“飞飙”到南车站路。小孩子们看着大卡车绝尘而去,其震撼羡慕之情不亚于长大后看航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车站前路近沪军营路一端,具体是车站前路20号,曾经坐落着一个很有年头的救火会。这个救火会从1920年代就在那里了,从火警电话“09”到“119”,他们长期是先进单位,是公安部、国务院、中央军委命名的“模范消防队”,誉满周边社区。附近工人新村的居民有了难处需要高空爬窗进户,他们发挥专长,有求必应。</p><p class="ql-block">1989年夏天,为配合南浦大桥建设,救火会惜别使用了60多年的驻地,从车站前路搬到南车站路500号去了。现在,他们叫车站消防救援站。</p> <p class="ql-block">消防车站路中队现在的驻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3年开工建设内环高架路,当时已经作为南浦大桥引桥路段的车站前路和另一段辟路新修的道路一起(从南车站路到新肇周路),华丽转身,当作了延伸后中山南路的一部分。从此车站前路凤凰涅槃,路名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附近仍然存在的与“车站”相关的路名还有:车站中路、车站支路、车站后路(不是改称瞿溪路的原来车站后路那个位置)等,都曾是一些比较狭窄老旧的小路,改造后陆续建起了新的居民小区,而路名仍被保留着。车站东路还留有几个门牌号继续存在着,在往后的城市改造中是否会被新的地貌取代,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车站支路</p> <p class="ql-block">车站后路路口,车站东路还留下几个门牌号也是从这里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南站到日晖港之间的铁轨被拆除后,留下了一条名叫“铁道路”的狭窄道路。在1980年代以前,这条笔直又十分逼仄、并且断断续续的小路,两边都是破破烂烂的棚屋。当地居民称,当时在新肇州路(今西藏南路)以西曾还遗存有几十米铁轨。一直到城市改造时片区动迁,铁道路才最终消亡。</p><p class="ql-block">从电子地图上查找,居然现在还有一个铁道路776弄的门牌号还在,位于近打浦路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海南站从最初是老南市南车站路那座车站,到后来日晖港主要承担货运的南站,再到现在建在新龙华的新上海南站,已经三迁其地。作为曾居住在国货路的居民,我们最怀念的还是留恋伴随我们幼时岁月的南车站路那一隅。它的历史和现状见证了近代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凌辱的过去,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的发展成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车站路上有几家百年老面孔,伴随着南车站路百年来的风风雨雨。且待慢慢道来。</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