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鸣沙山月牙泉的组合是大自然美丽风光中的绝配,不愧是世界最美的沙漠景观。</p><p class="ql-block">鸣沙山有最美的沙山造型,即“金字塔型”的沙山。平地凸起的山体,特别像埃及的金字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鸣沙山还有伟岸的身姿,主要沙峰与地面的相对高度多在100米以上,最高达170米。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在所有沙漠中都属于“身材高大型”。</p> <p class="ql-block">鸣沙山还有细腻的皮肤,整个山体都覆盖着细细的沙粒。不露山岩,没有杂草,光滑如镜。微风吹过,沙面吹起细微的皱纹,仿佛是平静的湖面泛起微澜。</p> <p class="ql-block">特别是它的沙子是五颜六色的,有红,有黄,有蓝,有白,还有黑。在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的光照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绚烂的颜色。</p><p class="ql-block">借用一幅摄影家的作品,这幅作品很好地表现了鸣山沙丰富的的色彩美。</p> <p class="ql-block">鸣沙山不同凡响的是,它是一个会发声的山体,因而名之为“鸣沙山”。当山风吹过,或人在滑沙,鸣沙山就会发出“呜呜”的声响,远闻如管弦丝竹,近闻如兽吼雷鸣。</p><p class="ql-block">其实,会发声音的沙子并非鸣沙山所独有,世界上很多国家很多地方都有鸣沙现象。在我国除敦煌鸣沙山外,还有宁夏沙坡头,内蒙库布齐的罕台川两岸等。</p> <p class="ql-block">鸣沙山真正奇特之处是,她与月牙泉有如天造地设般的姻缘组合。沙泉共生,异像同框,这可能是世界绝无仅有的奇特自然景观。</p> <p class="ql-block">如果从空中拍摄鸣沙山月牙泉大全景,会发现沙山之外绿地清晰可见,那可能就是敦煌绿洲的一部分吧。</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千百万人,千里万里,千辛万苦,来到敦煌,就为一睹这自然奇观。人们把她的美写在诗里,画在纸上 ,搬到舞台上,更用镜头她记录在光影的时空里。随便在百度搜索一下,就会有无数个鸣沙山月牙泉涌到眼前。</p> <p class="ql-block">月牙泉边的月泉阁,是一组仿汉唐建筑群,巧妙地在自然景观中融入人文建筑和思想。人们临潭赏月,卧闻沙鸣,吟诗作对,也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鸣沙山月牙泉的美达到了美的极致、美之大成,无论审美情趣高下,都会被她的美所俘获。</p><p class="ql-block">当人们玩累了,走够了,倒在绵软的沙地上,望着远处的沙峰和闪着亮光的月牙泉,常常会陷入深深地思考:鸣沙山为什么会发出奇异的声响?为什么在沙漠包围之中会有一泓清泉?又为什么鸣沙山的外形会亘古不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关于第一个问题,鸣沙山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在旅游过程中听到不同版本的结解释。但大体有三种说法:一是静电发声说。认为人或风力推动沙粒流泻,含有石英晶体的沙粒摩擦产生静电,静电在放电过程中发出声响。第二种是摩擦发声说。认为天气炎热时 ,沙粒特别干燥,随着温度增高,稍有摩擦,即可发出裂爆声。三是共鸣放大发声说。认为群峰之间的壑谷,形成天然共鸣箱,沙子下泻时摩擦声和放电声一起共振,经过共鸣箱放大了音量,形成巨大声响。</p><p class="ql-block">三种说法,好像物理学家们更倾向于第一种说法。</p> <p class="ql-block">那么,为什么干旱的鸣沙山会在臂窝中怀抱着珍珠般的月牙泉,且千古为邻,“沙泉共生”呢?</p> <p class="ql-block">当地人告诉游人,别看鸣沙山一望无边 ,漫漫黄沙,可是在鸣沙山最低洼的地方,曾经流淌过敦煌著名的河流党河。后来党河改道,地下潜流汇聚在这里,形成了月牙泉。只要党河不干涸,地下水就会源源不断地补充月牙泉,月牙泉就不会干涸。但这个危机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党河河道水位下降,月牙泉出现水面缩小,水位下降的趋势。后来当地政府采取往地下注水的措施,使月牙泉水位又恢复上升。</p><p class="ql-block">月牙泉诞生几千甚至数万年,尽管自然环境千变万化,从未干涸过。可是到了现代社会,却屡现险情,不能不警示着我们现代人要更加注重保护环境。</p> <p class="ql-block">从这幅大约是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照片上看,月牙泉比现在水面面积明显小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由于水位下降,湖底露出,月牙泉被明显分成两部分。那是月牙泉历史上水位降到最低的时候,月牙泉的命运岌岌可危。</p> <p class="ql-block">如今经过治理,月牙泉水丰草旺,重现生机。月牙泉边生长着茂密的芦苇。</p> <p class="ql-block">在距离月牙泉不到200米的地方,一处芦苇荡芦花盛开,生机盎然。</p> <p class="ql-block">下边两幅老照片,都是从同一个角度拍摄月牙泉和月泉阁的。一幅是1907年由英国人拍摄的。一幅是1910年拍摄的,距今都有100年以上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这幅照片是近几年拍摄的,拍摄景物和角度与上两幅差不多。</p> <p class="ql-block">把不同时代的照片摆在一起,就会发现,虽然过去了一百多年的时间,鸣沙山的山的外貌却基本没有改变。同样拿出几幅在其它地点拍摄的照片对比看,也会发现,尽管岁月沧桑,然而鸣沙山也“容颜不改”。</p><p class="ql-block">一般说来,沙漠的沙子是最具流动性的固体,沙坨“一夜搬家”是沙漠中常见的现象。可是鸣沙山却基本能做到青山不改、秉性难移,千古不变,这是为什么?鸣沙山为何有如此强大的“冻龄”能力。</p> <p class="ql-block">科学揭示了这个秘密,原来,是风在操弄这一切。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决定,鸣沙山的风有一种特异的特性,风吹起的沙子,不是从上往下走,而是从下往上翻。正是在风力作用下,不断修复鸣沙山的外貌,保持了鸣山沙外貌基本不变,以至于我们用肉眼很难观察得到她些微的改变。</p> <p class="ql-block">这种骆驼踏出来的脚印,还有滑沙弄得杂乱无章的山坡,“经宿吹风,辄复如初”。这就是鸣沙山的自我修复能力。不过,这种修复能力也是有限的,近年来,由于游客过多,超出了承载量,山体破坏严重,景区划定不少禁区,限制游人活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最令人称奇的是,距离泉边不足20米,就是陡峭沙山。有如壁立,松软如粉,无法立足。就是落上一只麻雀,也担心会蹬下一堆沙子来。更不用说不时袭来的沙漠风暴,不知会刮下多少沙子,流到月牙泉里去。如果真是这样 ,那月牙泉早就该被沙子掩埋在地下了。</p><p class="ql-block">可是这样的悲剧并没有发生,鸣沙山并没有坍塌,月牙泉并没有被流沙所掩埋,月牙泉千百年来依旧在那里与鸣沙山相依相伴。</p><p class="ql-block">那眷顾月牙泉 、呵护月牙泉的神秘力量,就是风,就是鸣沙山会上旋的风,不断地把流下来的沙子又送回山上去。</p> <p class="ql-block">正是风的修复作用,保持了鸣沙山千古不变的容颜。</p><p class="ql-block">走近鸣沙山,远远地就能望到鸣沙山那条标志性的沙脊线。那是我们早已从照片、从电视、从多媒体所熟悉的那条在天际间画出来的优美的曲线。虽经年累月,岁月沧桑,人踩不倒,雨水冲不平 ,总是像刀刃一般锋利。从100年前的老照片上看到她是这个模样,从50年前前人的作品中看到的她也是这模样,现在我们来看她,依旧还是我们熟悉的老模样 。</p><p class="ql-block">人们不仅要问,再过100年后,或者过了更长的时间,她是否还会是这样?永远保持她不老的容颜?</p> <p class="ql-block"> 月泉曾照古时月,</p><p class="ql-block"> 沙鸣犹作去日声。</p><p class="ql-block"> 大漠漫漫人安在,</p><p class="ql-block"> 此地空留思古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