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威严神圣,雄伟壮观,是令无数人神往的圣地。我至今都不曾前往,是因为忌惮青藏高原的海拔,数次的高原经历证明,我对高原反应较为敏感。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来到河北承德,走进了被人们称为小布达拉宫的普陀宗乘之庙。</p><p class="ql-block">小布达拉宫,正名为“普陀宗乘之庙”,兴建于乾隆盛世,是为庆贺乾隆本人六十大寿和皇太后八十大寿而建。整座建筑是仿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只不过是缩小版,“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小布达拉宫依山就势,梯次升高,气势磅礴,宏伟壮观,堪称藏传佛教寺庙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小布达拉宫山门。山门正中镌刻乾隆皇帝御笔“普陀宗乘之庙”, 石匾额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p> 进了大门,迎面看到的是这座黄色琉璃瓦覆顶的碑亭。亭内竖着三座石碑,分别是《普陀宗乘之庙碑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三座石碑都是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汉文为乾隆御笔亲书。 过了碑亭便是五塔门。五塔门高10多米,为藏式白台,中有拱门3座,正中拱门上方嵌有乾隆帝题额“广圆妙觉”。白色墙上设有三层17个梯形红色盲窗。五塔门上建红、黄、黑、白、绿五座喇嘛塔。藏传佛教有五个派别,每色代表一个教派。 门前有一对大石象,寓意吉祥和佛法无边。 五塔门的后面是琉璃牌坊。这座琉璃牌坊为乾隆时期盛行的三门四柱七楼,正中匾额上刻有“普门应现”四字,为乾隆御笔,意思是普渡众生之门。这道牌坊同时也是一道等级分界线,一般在职官员到了琉璃牌坊就得止步,不准入庙门,而少数民族王公贵族却是可以登红台参拜。 再往前走,地势渐高,各式白台、塔台建筑因山势地形而散置,高低有别,错落有致。白台分殿台、楼台、敞台、实台,形状不一,体量不等,功能各异。层高一至四层,二、三层者居多,大都白灰抹面,青砖镶边红色盲窗,琉璃砌顶,上檐挑出淌水长瓦。白台为藏式平顶碉房形制,建筑用汉族砖混结构法式。 普陀宗乘之庙主体建筑是建在白基座上的大红台。大红台下面的大白台宽150米,高达十八米,底部砌花岗岩条石,上部砌砖白灰挂面,台壁上饰三层红色梯形盲窗。 东西两侧砌宽大石阶可直达白台顶部,你登上104级台阶,就到了大红台的基座上。这104级台阶可是有说法的,据说人一生有108个烦恼,除了生、老、病、死四个无法阻止外,其余104个烦恼,只要从台阶走上去,就会抛掉这104个烦恼,而且上台阶时不能回头,一定要把烦恼抛在身后。 <p class="ql-block">矗立在白台上的大红台高达25米,宽59米,巍峨高大,气势雄伟,令人感到佛法如天,心生敬畏。</p><p class="ql-block">红台外观有7层,饰有藏式盲窗,正中间有6个佛龛,供有6尊无量寿佛,象征乾隆皇帝60大寿,而大红台上部边缘饰有80个小佛龛,供有80尊无量寿佛,象征皇太后的80大寿。</p><p class="ql-block">白台顶上,大红台前是一个广阔的平台,平台上并排耸立着四根挂满五颜六色经幡的高大玛尼旗杆。</p> 在此可以远眺棒槌山和对面的避暑山庄,还能看到红、黄、黑、白、绿五座喇嘛塔。 <p class="ql-block">转动经筒,不为超度,只为祈福。</p> <p class="ql-block">从大红台的内部沿着楼梯拾阶而上,就能到达大红台上。</p><p class="ql-block">红台内周围为三层群楼,红台内有三组建筑,一是三层四面的群楼,二是红台中心主体建筑万法归一殿,三是置于群楼顶部的四座殿亭,正南两座是塔亭,西北端为慈航普渡殿,东北为风雨亭与洛伽胜境殿、掂量三界亭。</p> 大红台二层是全庙最高的观景台,西北角的重檐八角亭鎏金瓦顶是慈航普度殿。 <p class="ql-block">中央是重檐攒尖鎏金铜瓦项的“万法归一”殿,也被称为金顶,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主殿,坐落于大红台中心,重檐攒尖顶,上覆镏金鱼鳞铜瓦,屋脊饰以波状镏金瓦。宝顶呈法铃状。殿顶用头等金叶14000余两。万法归一殿主要用于举行重大的宗教仪式或清帝接见重要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王公大臣。</p><p class="ql-block">站在红台之上,一眼望去,万法归一殿顶高出楼群,熠熠生辉,金碧辉煌,雄伟壮观。</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万法归一殿的二层并不像顶层那么黄灿灿的。那是因为当年占领承德的日本侵略者用刺刀将上面的金子刮下来的罪证,真是让人义愤填膺。</p> 此篇结束,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