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持中守正 更要开拓创新 ——修改毫塘背重建下厅新祠大门对联之经过及思考

钟瑞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毫塘背下厅重建工作正按计划稳步进行。承蒙全体宗亲的大力支持,踊跃捐款,群策群力,目前工程主体已完工,室内外装修已过半,暂新、漂亮的下厅新祠已露端倪,大家看到群里所发的部分新祠相片后都喜出望外、欢欣鼓舞!毫塘背先祖们如地下有灵,必定感到欣慰和自豪,因为他们的子孙懂得感恩和亲情,因为他们的子孙有爱心和善举,无论天涯海角,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的公共事业,不忘奉献自己的一份情!</p><p class="ql-block"> 新建宗祠很快就要装修好了,如何给新祠大门的对柱上起一幅新对联呢?是写一副大众化的通俗喜联,还是写一副有毫塘背特色的、能揭示毫塘背人性格和气质、又还能够反映毫塘背全体宗亲的共同期盼的对联呢?重建宗祠筹备组所有人员的意见一致选择后者。但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几个“读书人”思考多日,总是不能满意写出表达心中意思的对联。现在,“百度”一搜,虽然出现新建祠堂对联一大堆,但你用、他也用,就像过年的对联,家家在用,看似吉祥,可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一结束,便份份撕下扔到垃圾桶里了。我们重建新祠堂,要刻上一副永久的对联,就像给一个新生儿取名字一样,非常重要,它预示或指引着毫塘背未来的方向和希望,所以,必须慎重!这一副好对联必须要对后代子孙负责,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p><p class="ql-block"> 突然间,我立刻想起我一个初中同学钟宇,同是九堡庭玉太的子孙,九堡圩尾人,他爱好诗词对联,古典文学深厚,是中国楹联协会的会员,他的诗词和对联在全国共获奖400多次。经久祯兄跟他沟通后,第二天,钟宇便把拟出来的对联微信发给我了我。他说,他不仅对毫塘背这个地方熟悉,还对黄渡村的很多老师都认识,所以,他很快就写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钟宇拟出来的对联,上联是“毫墨点睛,忽破壁啸云,吐吞二水”,下联是“塘池跃鲤,又化龙逐月,翱翥九天”。“二水”是指毫塘背东西边的两条河:九堡河和山坑河(沙陇河)。其中用了两个典故:画龙点睛和鲤鱼跃龙门。</p><p class="ql-block"> 我认真、仔细地连续看了两三遍,越看越赞赏:“好!真的是好!写得太好了!”我认为这副对联,一是很有气势,有活力。“毫墨点睛”后,毫塘背这条卧龙(潜龙)立马天上地下,翻腾滚舞,预示新祠的重建,将有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二是交待了毫塘背的地理位置,二水交汇之处,实为财富汇集之地,也是藏龙卧虎的之地,祖先英明,为后代子孙选择了这个福荫之地;三毫塘背钟灵毓秀,人才辈出,鱼跃龙门,且有翱天抱负,必定成大事业;四是“毫”、“塘”嵌入了对联的联首,既适应现代对联潮流,又将永远告诫我们的后代,要牢记我们的根,无论天高地远多么飞黄腾达,我们是从毫塘背出来的,是毫塘背的子孙。五是对联文化内涵深厚,有典故,有新意,对仗又工整,真有文学色彩。特别是“毫墨点睛”和“塘池跃鲤”,妙笔生花,简直把毫塘背写神了,写活了!</p><p class="ql-block"> 只要是上了年纪(60岁以上)的毫塘背人,都很清楚毫塘背屋场的来历。过去的毫塘背(解放前)确实很小,就是有一口小池塘,池塘后面有一个厅下(就是现在重建的宗祠)两边的泥屋组成一排房,人口大概就是几十人,一百人以内。毫塘背的屋场从远处看,外形像一个过去农家在雨天放到水田流水口装鱼的鱼篓,土话叫“毫篓”。因为居住在池塘的后面,所以我们的屋场,大家称呼叫毫塘背!</p><p class="ql-block"> 毫塘背的“毫”字,本意就是“微小”的意思,如“毫米、厘毫”。但是,“毫”和“墨”连在一起,意义就不同了,“毫墨”就代表文化、代表书香了。因为“毫墨”的“毫”,让人马上想到“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以前写字都是用毛笔,而笔毛都是动物的毛做的,如狼毫、羊毫等等。所以,对联中“毫墨”一出,毫塘背立即华丽转身,由过去让人忽略,甚至鄙视的无足轻重的小小屋场,立即成为周边村落和过往行人羡慕、嫉妒甚至向往的书香文化之村!试想想,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有文化,有礼教、有出息?</p><p class="ql-block"> 更为神奇的是,“毫墨点睛”,实为“画龙点睛”,意指毫塘背这条“潜龙”突起“破壁”,随即“啸云”腾空,“吐”故纳新,“吐”掉晦气,“吞”下“二水”,意即把九堡河和沙陇河两条河大水冲来的财富(民间传统河流来水意味来财)全部收纳进来,充满整个毫塘背,充盈每家每户,家家户户都发财!确实是好联,真的是神来之笔!</p><p class="ql-block"> “塘池跃鲤”也写得很精彩!池塘虽小,但到池塘里的鱼都很活跳,所有的鱼都“鱼跃龙门”。“鱼跃龙门”后“鱼”变成“龙”,飞天追月,驰骋宇宙,施展抱负,做大事业、做大官、发大财,百业辉煌,顺心顺意!“鱼跃龙门”后,必然“身价百倍”,预示着毫塘背人人积极向上、发奋努力,都能够事业有成!这样的对联,实在是对联高手才能写得出来。</p><p class="ql-block"> 看到“塘池跃鲤”这句,我突然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改革开放中期,我们毫塘背的年轻人敢想敢干,把家家户户做的手工烟,外装上“红塔山”和“阿诗玛”的烟盒,偷偷的拉到外地城市去出售,赚大钱发大财。于是,三五年后,毫塘背陆续建起几排一两层的水泥房,让周边村庄的人羡慕不已。很快,周边乡镇都知晓这事,于是,“九堡阿诗玛”香烟响彻全县,几乎所有成年人都知道九堡人做假烟发了财,其实讲的就是我们毫塘背家家发财的故事。因此,山塘村等其他村的人都说,毫塘背的人真像“毫篓”里的泥鳅,“蛮劲钻”!意思是头脑活、会赚钱!如今,新祠建成后,毫塘背人将由泥鳅变鲤鱼了,且都“跃鲤变龙”,不是发小财了,而是都发大财了,毫塘背将会有更多大老板出现了!</p><p class="ql-block"> 故事到此,本以为很圆满了。但在上周三(11月3日)下午,在春生家讨论是否可以把这副对联刻上柱子时,有部分宗亲提出,还必须商榷再定!其理由是,虽然这副对联大家一致认为写得很好,但是,其中上联有一个“破”字,会让人产生歧义,新建的祠怎么又有“破”呢?不吉祥!过去中国的传统,如遇不吉祥的字都要回避,所以,“破”必须改成其它的吉祥意思的字,起码要中性的字。</p><p class="ql-block"> 会上,我据理力争。我说,传统的东西有好的,有不好的。好的传统自然必须继承,但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这副对联的“破”字,不能断章取义,而要相联上下语句来思考。这个“破”字,是成语“画龙点睛”中的龙冲破墙壁而后飞天的一道关键经过,为什么不去想它的本来意义,即“破旧立新”和“冲破藩篱”呢?再说,我们的下厅是“重建”,本来就是拆旧建新,是因为前年“7.14”洪灾冲毀了毫塘背的旧土坯房才建新祠的。如果是在另外别的地方新建宗祠,那就肯定不能出现“破”字。无奈,众习难违,少数服从多数,本人同意就改一个“破”字,同意请求作者钟宇选择一个别的字来代替,来回避这个“破”字。</p><p class="ql-block"> 当晚,钟宇将修改后的对联用微信发到我手机上。修改后的上联是“毫墨点睛,忽起势腾云,吐吞二水”,下联不变,还是“塘池跃鲤,又化龙逐月,翱翥九天”。我看改后的对联,明显感觉与原先对联相比较大为逊色!虽然改后的对联与原来意思一样没有变,还是讲的“潜龙腾飞”、辉煌腾达,但是没有了原来龙的形象和生动,没有了原来龙的活灵活现,从文学色彩上来说较为暗淡。无论如何,修改后的对联,仍不失为一副很好的对联,写出了毫塘背人敢闯、灵活的性格,写出了毫塘背旧貌换新颜、未来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写出了毫塘背全体宗亲求变上进、期盼幸福生活的共同心声!</p><p class="ql-block"> 过了两天,筹备组的人员没有意见,同意将修改后的对联用上。我将此情况反馈给钟宇,并感谢他的辛勤付出!钟宇随后发了两条微信给我,令我深思:</p><p class="ql-block"> “安于寸地,何来高飞。不细思焉得破字之妙!”</p><p class="ql-block"> “俗人则求全。不知其破则立。龙囿于池,终无展志之日。破壁又如何,就算破了祠堂的墙壁,龙能高飞,是保全壁,还是纵龙于天?”</p><p class="ql-block"> 是啊!我们既要继承传统,但更要创新。一个民族是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作为一个宗族之地,又何不是如此?想当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开始,农村分田到户,因为毫塘背田少,人均五分左右的田亩,大家依靠那少量的田,至多维持温饱而已,哪敢想建新房?一些劳动力少、小孩多几个的家庭,温饱还不及。如果毫塘背的人不求思变,依然固守着家里的五分地,哪来的率先致富建新房?要求变,关键是思想要先解放。思想上要做到与时俱进,行动上要与时代同步,大胆创新,敢于争先,才能抢占先机,步步为赢!</p><p class="ql-block"> 可贵的是,毫塘背人历来有敢为人先、抢先占优的传统。在整个黄渡村来看,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毫塘背人是有作为有能干的,毫塘背人有能干是出了名的!我记得读小学三年级时(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学校开大会“忆苦思甜”教育,作报告的一位贫困农民说,解放前整个黄渡村就只有两双“雨鞋(水鞋)”,其中一双就是我们毫塘背的运祥家,意思就是运祥是当时黄渡村的首富。我们听了很震惊,所以记忆犹新!恢复高考以后,毫塘背人更是喜讯连连,金榜题名者每搁几年都有,单是考上985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就有十多个,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一些边远的乡镇整个乡的高考上榜总人数,更别说在黄渡村首出一指了,因此,周围村子里的人经常都投来羡慕的目光。</p><p class="ql-block"> 重建新祠堂,也是毫塘背人的传承和开拓的具体行动。毫塘背有孝敬老人的传统,凡是60岁以上的老人,都必定收到每家每户做好事(喜事)做酒席时的免费请柬!前年“7.14”洪水过后,很多在外地工作或创业的年轻人捐款捐物寄回在家居住的众乡亲,又一次受到周边村庄人们的称赞!因为虽然毫塘背不是唯一受水灾的村屋,但确实是唯一接收到最多本村在外工作和创业的捐款的村屋。毫塘背人有乡情,所以重建宗祠有积极。现在的新祠建成后,将是毫塘背周边村庄中最亮丽的祠堂,也将是黄渡村最辉煌的祠堂。毫塘背新祠的建成,必将凝聚全体宗亲的家乡情,加强各宗亲的联系,扩大开放,解放思想,共享各方优势资源,共同发达发财,实现毫塘背全体宗亲共同的致富、幸福、小康梦! </p><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