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有所长,业有所专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陈丽</p><p class="ql-block">孔子具有很强的音乐鉴赏能力及深厚艺术修养。他听完《韶乐》后,如痴如醉,感慨说“三月不知肉味”。孔子曾指导鲁国宫廷乐师演奏。开始时,各种乐器合奏,声音宏亮而优美,听众随着乐声响起而为之振奋;乐曲展开后美好而和谐,节奏分明,连续不断,如流水绵绵流淌,直至演奏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还向师襄子学琴,但他并不是单单的浅尝辄止,而是三月通一曲。知其曲。知其法。知其意。知其志。知其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学琴,与众不同,运用了沉浸式学习方法。第一步读谱,熟悉全曲风格和大致结构,并熟记下来;第二步不断琢磨,反复咀嚼,一段一段学习、体会,在磨练中达到技艺纯熟,并掌握乐曲的内在韵致,把握乐感;第三步完全将乐曲融化在心,彻底理解音乐的内涵与意境,得心应手,再将它表达出来;然后,音乐才会随意之所至,自然地从心中流淌而出,而不再圄于技艺雕琢的包袱。这个过程中技艺的增进显而易见,一般也不会被忽视,而对于反复咀嚼,找到音乐本身的韵致、乐感,完全消化,融入音乐的境界这个过程却是唯知音者知,孔子的善学可见其知音之深,也可见孔子作为文王、周公一系的中国上古文化人文传统的继承、整理和弘扬者,其志意、心性与古圣贤的心心相印、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学琴表面上看,是没学新曲子,但是却把一首曲子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才是高手的做法。新手总是想速成、想走捷径,高手却从不期盼速成,只是稳扎稳打。曾国藩学习同样也是,一句没看懂,不看下一句,一本书没看懂,不看第二本,大概也是同样的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段时间,我特别讨厌听口水歌,而且很鄙视那些逮着一首歌唱许多年的歌手,总以为他们江郎才尽,靠着一首歌吃一辈子。后来读书多了,也渐渐释怀了,甚至有点佩服他们,真正投入了感情,一首曲子唱一辈子,也是值得尊敬的,瞎子阿炳把《二泉映月》拉了一辈子,直到现在还百听不厌,中华曲库近万首歌曲,又有几首能和他抗衡呢?现在所追求的工匠精神,在一个领域深耕,远比多元化发展来的重要,也更有意义,而多元化发展,靠的是多领域的工匠,并不是全面的人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学习也应如“孔子学琴”般深入。有些人看书总是看一半,这本读了几页,又翻翻那一本,那本掀了几章,又换另一本……这样一来,书桌上摊满了要读的书,可是一本也没有读完。曾国藩说:“桌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无书。”否则,桌上放的书太多了,说明你心不专一,肯定学不好、学不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习圣贤教诲更是如此,单单会背、会写、会说,只是学个表面,还当更加深入,用心领会圣贤的存心,并将道理用于生活中,实践出来,亲自体证。如此,则会有更深、更广、更入微的体会,也会有更加坚定的信心。当我们能拥有这样好学、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还有什么是学不会、学不懂的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可能问:“既然读书要专一,那我们上学时,同时要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好几门功课,这是不是不合理呢?”也不是。刚开始学文化知识时,需要对各种学问广泛涉猎,以增加自己的见识。但到了最后,还是要专学,像现在的大学,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专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庄子》中说:“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一个人若懂得太多了,有时会流于表面、博而不专,考虑问题时也特别复杂,给自己徒增困扰,如此一来,烦恼会越来越多,痛苦会越来越大,最后连自己都救不了,更何况他人了?这样的人好像什么都学过,但真要他去做件事,又什么都不行。智者学习诸知识,一门通世间,愚者虽是见识广,不能照明如星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才多艺”而又样样“稀松平常”的人,就如《荀子》中讲到的鼯鼠。“鼯鼠五能,不能成一技。”它能飞,却飞不过屋顶;能攀,却爬不上树梢;能游,却渡不过小水沟;能跑,却赶不上人走;能藏,却盖不住身体。“鼯鼠有五种技能,但没有一样拿得出手。因此,学习任何知识,应圆满以后再放下。做事情要先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否则,如同走路时一只脚尚未站稳,另一只脚就抬起来,这样人会跌倒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贵在精,不在多。我们要学有所专、修有所成,切莫像野牛吃草一样,贪多嚼不烂,好像什么都懂,但什么都不精通。</p> 心宽如海,苦乐随缘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文/陈丽</p><p class="ql-block">孔子一行分别从宋国逃到郑国,子贡抵达郑国后,他四处打听,不知道孔子他们是否到了。当时有一个人告诉他说:“我在东门看到一个人,身高九尺以上,高颧阔额,很像唐尧;颈似皋陶,肩像子产。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一副不得志的样子,好像丧家之犬。”子贡连忙赶到东门,果然见到夫子,高兴的不得了,孔子问他怎么会找到这儿的,子贡不敢隐瞒,就把刚才听到的话,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孔子笑着说:“他把我和古圣贤相比,未必恰当,倒是把我形容成丧家之犬,非常妙!非常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伟大的人物常有伟大的胸襟。《史记》记述的这个细节,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孔子形象。他欣然笑曰地接受别人对他如丧家之犬的形容,正是因为这个有些狼狈的形容,让人感觉他更接近普通人,展现了孔子人格的魅力。这种乐观豁达的胸怀正是其所倡导的言传身教的注解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充满未知的人生路上,既有美丽的风景,又充满着艰难险阻;既有幸福的欢悦,又有痛苦烦恼;既有成功者的辉煌,又有失败者的落寞。滚滚红尘,世事变迁,有的人随和豁达走一生,有的人悲戚郁闷一辈子。人生苦短,不过百年,与其郁郁寡欢地过,倒不如豁达痛快地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豁达,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豁达的人心胸宽广,落落大方,潇洒坦荡,热情开朗,思想健康,乐观向上。豁达,是闲庭信步、宠辱不惊的从容和淡定;是海纳百川的大度和胸怀;是不怕吃亏、乐于吃亏的包容和付出;是走向人生、为人处世的智慧和艺术。豁达的人,生命中注入了健康的力量和思想的火焰,即使走到生命的尽头,他们的眼中也会放射出异样的光彩,他们的生命也会熠熠生辉,他们的一生必定是完美的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今中外,那些大有成就的人,身处逆境时,总能从事物的另一侧看到光明,运用幽默、嬉笑等方式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态。1920年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工厂失火,经过一夜的奋力抢救,终于熄灭大火,但损失极为惨重,近百万美元的设备和大部分研究工作的记录毁于一旦。第二天清晨,他赶到现场时,出乎意料的平静,他说:“灾难也有好处,它能把我们所有的错误都烧光,现在可以重新开始。”著名作家冯骥才,一天家中失窃,除了丢了一些现金外,字画之类的贵重物品却安然无恙,他笑那贼“并非行家”,当人问他有无损失,他笑着说:“在家里我就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我没丢,就算不上什么大损失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希腊的大哲学者苏格拉底还是单身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屋里。尽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儿吗?”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一个个相继成家了,先后搬了出去。屋里只剩下了苏格拉底一个人,但是他每天仍然很快活“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能不令人高兴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一栋大楼里。这栋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环境最差的最底层。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和杂七杂八的脏东西,但他还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那人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子,也感到高兴吗?”“是啊!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花很大的力气;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叩门询问。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一丛一丛的花儿,种一畦一畦的菜,这些乐趣啊,数之不尽啊!”苏格拉底情不自禁地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了一年,一位朋友家的老人偏瘫了,上下楼很不方便,他就把一层的房间又让给了朋友,自己搬到了第七层,可是他每天仍是快快乐乐的。那人又故意问他:“先生,住七楼是不是也有许多好处啊?”苏格拉底说:“是啊,好处可真不少呢!仅举几例吧,每天上下几次,就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有利于身体健康;光线好,看书写文章不伤眼睛;没有人在头顶干扰,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静”后来,那人遇到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问道:“你的老师总是那么快快乐乐,可我却感到,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啊!”柏拉图说:“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是环境,而在于心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这是美国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所有人在困难面前都会笑着对自己说这句富含哲理的话。或许有的人会认为这是一种自我安慰,但如果一句安慰可以使你笑对人生,勇对挫折,那么,它便是最时尚的名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豁达的人,大都目光远大,不计较个人的小事、小利。清代小品文作家陈眉公在《幽窗小记》中所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写得是多么豁达、洒脱的一种心境。意思是说为人处事能把宠辱看作如花开花落一样平常,才能不惊;把职位去留看作如云卷云舒一样变幻,才能无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豁达的人,能把平凡的日子变得富有情趣,能把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活泼,能把苦难的光阴变得甜美珍贵,能把繁琐的事变得简单可行。快乐地去生活,去感觉,去释放自己的内在,把整个人放松,不在意外在的一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语说得好:“心悦则物美,心悲则事哀。”如果心中没有快乐,即使走遍天涯海角,也永远不会找到乐土;心中若是满足快乐,哪怕身在牢狱茅厕,一样可以悠然自在。我们工作不是为了生气的,我们相爱也不是为了生气的。用心付出的东西一旦无法挽回,也不用再怨什么,悔什么。拥有的时候好好珍惜,失去的时候淡然处之。无愧于自心便好。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或长或短,生活,每个人都在继续,或悲或喜;人生,每个人都在旅途,或起或伏。日子,就是柴米油盐的平淡;忙碌,就是早出晚归的奔波;心情,就是悲欢离合的苦乐;残缺,就是阴晴圆缺的遗憾。豁达人生,宽阔心怀,原谅错误,坦然生活,修得胸中雅量,蓄得一生幸福,俯身去做事,用心去做人。</p> 自律成就人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文/陈丽</p><p class="ql-block">《孔子世家》中有一个孔子见南子的故事,大致内容是:孔子离开匡地之后,就到了蒲地,过了一个多月,又返回卫国。卫灵公有个叫南子的夫人,长得美艳动人,曾几次三番邀请孔子会面,孔子开始还推辞谢绝一番,最后不得已去见了她。弟子子路不满孔子违背常伦单独去拜见一个声名狼藉的妇人,孔子却说只要心中有常伦,就不会违背,上天都可以为他作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很自律的人。他深知按照常理,自己不应该单独去拜见一个妇人,况且此妇人不仅是国君的夫人,而且还声名狼藉。但从礼法来讲,南子三番五次的邀约,如果不去,一来弗了卫灵公的面子,二来也显得他很没有礼貌。所以,孔子就单刀赴会,去闯了南子的龙潭虎穴。但,他不会像其他男人一样,见到南子就不能自持,而是镇定自若的完成了此次会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律,相信这是一个很多人都既熟悉又陌生的词,那到底什么是自律?自律又能怎样?要怎么自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民调问题:你最深刻的错误认识是什么?点赞最多的回答是:以为自由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后来才发现自律者才会有自由。当一个人缺乏自律的时候,他做的事情总是在受习惯和及时诱惑的影响,要么就是被他人的思想观念所扰,几乎永远不可能去做内心真正渴望的事。你会发现:那些自律到极致的人,都拥有了开挂的人生。所以,别羡慕,如果你能够自律到极致,那么你也将拥有无法想象的人生!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理学家曾经总结过这样的规律:自律的前期是兴奋的,中期是痛苦的,后期是享受的。但有没有发现,大部分人都在自律的中期——痛苦期徘徊太久,以至于把痛苦当作是自律。而当你自律到极致,你会发现:自律能够带给你发自内心的平静和享受,自律能让你活得很高级。因为你知道,自己在一天天地改变,自律已经变成了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泰坦尼克号》的男主角“小李子”一度发福自毁颜值后,被传又瘦了,去翻了翻照片,瘦的确是瘦了,但比起巅峰时期的身材来讲,还是相去甚远。再看看同样是混好莱坞的,演《速8》的杰森.斯坦森。今年已经50多岁了,身材保持的特别好,看上去甚至比小他七岁的小李子年轻一大截。单从体格上来看,一个放任自由的帅小伙,一不小心变成了只能演发福油腻大叔的中年人。一个从20岁出头开始演硬汉的男生,30年后依旧能保持着自己硬汉本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你的生活被“情绪”,“懒散”和“欲望”占据的时候,你可能就会生活的毫无秩序,活成一团混乱不堪的情绪,活着一滩毫无节制的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富兰克林一生都在致力于培养自己的十三项美德:</p><p class="ql-block">1、节制:食不可过饱,饮不得过量。</p><p class="ql-block">2、缄默:要说与己与人有利的话,不做无益之谈。</p><p class="ql-block">3、秩序:生活物品要放置有序,工作时间要合理安排。</p><p class="ql-block">4、决心:该做的事必须去做,做就一定做好。</p><p class="ql-block">5、节俭:不得浪费,任何花费都要有益,不论是于人于己。</p><p class="ql-block">6、勤勉:珍惜每一刻时间,去除一切不必要之举,勤做有益之事。</p><p class="ql-block">7、真诚:不损害他人,不使用欺骗手段。考虑事情要公正合理,说话要依据真实情况。</p><p class="ql-block">8、正义:不得损人利己,履行应尽的义务。</p><p class="ql-block">9、中庸:避免任何极端倾向,尽量克制报复心理。</p><p class="ql-block">10、清洁:身体、衣着和居所要力求清洁。</p><p class="ql-block">11、平静:戒除不必要的烦恼。也就是指那些琐事、常见的和不可避免的不顺利的事情。</p><p class="ql-block">12、贞节:少行房事,决不使身体虚弱、生活贫乏,除非为了健康或后代的需要。不可损坏自己或他人的声誉或者安宁。</p><p class="ql-block">13、谦逊:以耶稣和苏格拉底为榜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13项美德的第一项就是节制,要求自己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原则,节制就是一种自律的表现。其实,细细看这13项,每一项都体现出来一种自律的精神。富兰克林意识到了自律的重要性, 因此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断修炼自己的自律能力,按周为跨度循环往复地实践这13项美德。或许你不可理解,但是一旦当你理解了富兰克林的所作所为,你就找到了一种自我升华的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教中有“戒律”,所有出家人都需要遵守这种戒律,只有不断实践这种戒律,才能生定生慧。戒定慧三学,是佛教的核心之学。而且,戒是第一位的。那么,在世俗社会当中,我们的“戒”是什么?我们的原则和价值观就是我们的“戒”,这种“戒”需要靠我们的自律意识去落地,去让其生根发芽。佛与凡人的唯一区别就是自律。我们不一定要成为佛,我们也不一定能成为佛,但是我们需要不断进行人生的修炼,不断自我进化,进而进入1%的世界,能够给他人、给这个社会带来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律并不代表一种保守和固化,一种一成不变的生活,相反自律才能给我们带来灵活和多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自律的人生,可以像开了挂一样,但现实中,却很少有人做得到?因为自律需要一种原则和标准来作为要求自己的准绳,作为一种内在的指针。就像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只有找到自己的良知,我们才能找到自我约束的方向,到底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在哪些方面可以暂时放下。就像你想要保持完美的体型,维持身体的健康,你就必须和垃圾食品说再见,你不能肆无忌惮地吃麦当劳和肯德基;就像你想要拥有自己的事业,那你必须在周末的时候,继续加班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同事发起的聚会,你都得加以拒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世界上,太多事情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你必须有所放弃。但人做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十分厌恶损失带来的阵痛感。一个人得了2000元钱和丢了2000元钱对内心的冲击,哪个更大?显然,丢钱冲击更大,真可谓“相同得失,不同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同样的得失,“失”的影响是“得”的两倍由此看出,人对损失更敏感。这就是“损失厌恶”。基于这样的一种本性,很多人不断被它牵着鼻子走。于是我们一边狼吞虎咽地吃着垃圾食品,一边幻想自己拥有八块腹肌;一边和同事周周出去KTV游山玩水,一边希望自己能够在30岁前实现财务自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的痴人说梦,你不知道做过几次?既然整天不思进取,浑浑噩噩,没有半点目标可言,就不要做什么英雄式的梦,好好地甘于平庸。既要前程似锦,又要毫不费力,你咋不上天?年轻的时候,我总以为什么都想要,到后来才发现,真正厉害的人,懂得为人生做减法,知道哪些东西不该要,哪些东西即使拼了老命,也要去争取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律这件事,不仅仅局限于肉体或者是时间。更重要的是,思维模式的修正和改变。只有思维转变了,才会从时间,精力,情绪和身材各个方面,都形成“自律思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律是金光灿烂的马缰,而生活中处处充满诱惑,像一坛坛烈酒,总会让人们在痛快淋漓之后,陷入无限的忧愁。所以,自律本身是一件艰苦的事情,因为自律意味着你需要和自己的天性作斗争。这些天性包括“懒惰”,“好吃”,“贪婪”和“愤怒”等等,自律意味着对自己欲望的节制。所以自律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相反,它非常艰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如何才能将自律坚持到极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设立具体目标,坚持无一例外原则。放纵如山倒,自律如抽丝。不要给自己找借口放纵,对自己严格一点,让自律成为一种习惯、原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一次只完成一项任务,不要过多消耗毅力。你在一件事上用的意志力太多,不等它恢复就投入下一件事,那么肯定会疲惫不堪。注意保存你的意志力,以便在最需要的时候使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把挑战分解成小而易于管理的目标。通往目的地的道路是由许多细小的、易于管理的步骤组成的。不要总想着毕其功于一役。慢一点、稳一点,关键在于把大目标分解成易于消化、循序渐进的小目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别羡慕,如果你能够自律到极致,那么你将拥有无法想象的人生!自律,是人生自由的必经之路。以前总觉得,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人不风流枉少年。直到后来,我渐渐发现:每一个不自律的行为,都会给你带来更大的痛苦。长期暴饮暴食、缺乏运动,会让你不得不为自己的健康付出代价;熬夜刷手机带来的是第二天的无精打采、浑浑噩噩;没有目标、得过且过,会让你迷失方向、日渐空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康德曾告诫人们:自由且自律。所以,我们不能只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们向往的自由必定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我们要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p> 信仰的力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文/陈丽</p><p class="ql-block">《孔子世家》中讲了一个孔子过匡的故事,大概内容是:孔子离开了鲁国就开始周游列国,打算去陈国,但到了匡地的时候,匡人误把孔子当成了曾经残害他们的阳虎,就扣押了孔子。孔子的弟子很畏惧,但孔子宽慰弟子说他们是按上天的安排来传承周公延续下来的文脉道统的,是文脉的传承者,匡人也不能违背天意。最终,正如孔子所言,他们真的都转危为安了。是什么让孔子化险为夷的?细细品来,那就是孔子坚守传承文脉道统的信念,为苍生谋幸福的担当和使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因果百态,是许多人看不透的,他呈现的结果以及人生所存在的因果关系,让很多人面对命运的时候十分茫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有人都期盼自己能有一个非常美好的未来,能在自己未来的人生中,创立一番事业。但是大多数人对于当下的人生却有一种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佛家思想提出“因果关系”的道理,什么样的因,塑造什么样的果,一个人的心性如何,最终导致他的人生未来的结局。就好像有这么一句很通俗的话:五年或者十年后的人生,是你现在决定的。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那么五年之后,生活就像镜子一样反射给你一个相应的结果。所以儒释道三家学说,都在告诉我们如何修心的道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人觉得“修心”对于这个急功近利的浮躁时代,一无是处,毫无作用。其实并非如此,修心的目的,就是从根源出发,让我们拥有更好的心性,从而塑造一个更好的结局。而在这芸芸众生之中,只有一种“心性”能够披荆斩棘,负重前行,最终突破所有的希望,绽放自己的光彩。那就是心存信念,能够坚信自己信仰的人。我们要懂得用一种爱与感恩,塑造自我的人生,保持内心的信仰。一个人,无论当下的处境如何,他未来能否获得一个美好结局的心态,就要观察他能否坚守自己内心的信仰,有没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如果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坚持不懈的去努力,最终一定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在这一路前行当中,很多人都会遇到挫折与苦难,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唯有信仰的力量,才可以在自己负重前行的关键时刻,支撑着自己继续前进,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阳明说:譬如行路之人,遭一蹶跌,起来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样子出来。意思是说:如果行路的时候,不小心跌倒,那么起来便走,不要装作那种可怜巴巴跌倒的样子。生活,无论让你面临着什么样的挫折与磨难,不要放弃自己继续前行的精神,懂得坚持自己的信仰。芸芸众生之中,唯有内心有信念的人,最终才能到达彼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生活中,可以很容易的看到信仰的力量验证。两个人同时去创业,一个人在历经磨难的时候,他轻易的放弃了,这种人的心里一定没有坚持的信仰,内心中缺少了一份力量。而另外一个心中有信仰的人,无论经历了什么样的困难,他都依然前行,依然去坚持,这样的人最终必然会达到自己的期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永远不要低估信仰的力量,信仰能支撑一个人在任何苦难和逆境的时候继续前进,而反之,缺少了信仰的力量,一击即溃。有的人可以不远万里,不畏艰难的登上珠峰,也有的人可以在毫无外力支援的情况下,穿越无人区,甚至还有人在身体残疾的情况下,创立普通人都难以达到的事业与成就,这都是因为他们内心有信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冈仁波齐》这部影片最能让人深刻的看到信仰的力量。也许信仰对于平常人来说仅仅是一个神圣的词语,但对于一个有信仰的民族,那是至高无上的,如神一般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朝圣对于藏民来说是无上光荣的事情,无论目的地的远近,无论气候是否恶劣,无论路上平坦或是坎坷,当商定好要去朝圣,准备好必备的物品和粮食,随即开始他们的神圣旅途。他们身着藏袍,身下铺着垫子,双膝跪下,朝着心中的方向双手合十,举过头顶,然后放在胸前,接着手撑地面,整个人匍匐下来,如此周而复始。这种五体投地的顶礼膜拜就是磕长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次见到藏民们这种虔诚到骨子和灵魂的朝拜仪式,即使用“震撼”两个字也难以形容,因为这种震撼让我一下子就顿悟过来,我从他们的眼中看到了平和,我深深地感悟到了究竟什么才是雪域民族的人生精神,这就是信仰之力!他们是在用生命泼墨信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路漫漫,需选出一人开着装满粮食和物品的拖拉机,其他人在前面行礼前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用行礼,他把拖拉机的开到一定的位置停下,让大家休息,自己再回到行驶起点,行礼膜拜,前行到现在停下的位置。拖拉机坏了,年轻的壮年男子过来一起拉车前行,继续向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朝圣的孕妇,在途中生下了圣洁的宝宝,稍加休养继续上路,孩子在朝圣路上慢慢长大,母亲便背起孩子继续行礼前行;未成年的小女孩,像成人一样虔诚的行礼,没有苦累的话语,没有无知的抱怨,一次跟家人短暂的通话打动了所有人的心;耄耋之年的老人,一路摇着转经筒,念着经文,行礼前行,直到安详的在圣山脚下睡去;从四川远道朝圣的藏民,已历时七个多月,他们不知道路还有多远,言语之中没有一丝怨言。这样的画面太多太多,随着影片的进行,你的心仿佛也接受了一场洗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命是伟大的,信仰是伟大的,一切仿佛在此刻静止,只为那无尽的旅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朝末年,训练有素的太平军自起义以来鲜有败绩,攻城掠地,愈战愈勇,很快就占领了半壁江山,而且洪秀全为了统一思想,决意扫灭所有中国传统信仰!他们所到之处,必焚毁孔庙、毁灭神像、拆改庵院!他们经过的郡县,一定先烧毁庙宇,即使是岳飞、关羽等历史上的忠义之士的神像也都被污毁!他们视中国书籍为妖书,大加焚毁!读书的人要斩首,收书藏书的也要斩首,买书卖书的更是要斩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国藩,一介书生,为了守护心中的信仰,骨子里的孔孟之道,融入国家民族血液的文化传统,凭着捍卫中华传统文化的信仰,毅然决然,披上铠甲,化身为“卫道士”,将以一己之力,救生民于水火,挽大厦于将倾!在短短一两年,训练出强大到能够撑起全中国军事力量的队伍——湘军,最终战胜了纵横华夏十四年的太平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张桂梅数十年如一日地爱岗敬业倾情奉献。为了大山里上不起学的孩子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多方奔走筹集善款,终于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建起了全免费的全国首家女子高中,为一千多名渴望读书的女孩圆了大学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桂梅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作为女子高中的创办者,她是筑梦人,为了让学生安心上学,她跋山涉水家访,摸清情况,解决实际困难。她走过十多万公里的家访路,路上的艰难困苦,甚至生命危险,张老师都是置之度外前行不辍。作为孩子们的守望者,她每一天风雨无阻,早上五时多起床,手持小喇叭,喊学生起床早读宣誓唱歌吃饭午休晚安。数十年如一日,给学生们省出来多少时间。一切为了孩子,哪怕自己付出再多,都不会计较个人得失。是什么支撑着张老师这样的坚持?我想除了她心中那一团不息的爱火,还有就是为一千多名渴望读书的女孩圆了大学梦的崇高信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世界苍茫,唯有信仰,才是最好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有多大?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信仰使人们有了奋斗的目标,信仰使得很多人为了梦想十年如一日工作信仰使得一些人为了梦想背井离乡数十载,却毫无怨言;信仰使得很多人始终不忘初心,信仰使得很多人不顾种族之别而毅然奋力前行。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人,有信仰的人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有信仰的人内心是平静的。因为心中信仰,所以知道路在何方。生活的苦难总会过去,只要我们心中信念不疑,一切皆有可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信仰的力量有多大?信仰的力量无穷大!坚持别人不能坚持的坚持,成就别人无法成就的成就。我想,这就是信仰的力量。</p> 为生命扩容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陈丽</p><p class="ql-block">孔子在鲁国当大司寇,行摄相事,在他的治理下,鲁国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社会风清气正,国家发展蒸蒸日上。鲁国的发展让它的邻国——齐国心生畏惧,齐人开始打算用土地来换取和平,后来大夫黎鉏想到用美人计来阻止孔子当政,这样就可以延缓鲁国继续强大。结果,齐国的阴谋真的得逞了,季桓子和鲁君沉迷于女色,不理国政,而且在鲁国郊祭的时候也不把祭肉分给大夫。孔子见到这种情形,失望的离开了鲁国,开始周游列国,自此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会觉得孔子很傻,他已经官至大司寇了,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为什么要选择离开呢?桓子和鲁君都不在乎国政,终日骄奢淫逸,声色犬马,一个大司寇用得着那么较真儿,还选择离开,真真儿是蠢到家了。殊不知有这种想法的人才是蠢到家了,他压根不能理解何为“胸怀天下,兼济苍生”。孔子正因为有一颗“仁心”,他才能不在乎自己的疾苦,一心为民。当他眼见鲁君为了个人私欲而忘却了黎民的时候,头也不回的离开了鲁国温暖的怀抱。因为,无论是在鲁国做大司寇还是去周游列国,他始终坚持的都是为天下苍生谋幸福,这是他做为圣人至死不渝的追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尼采曾写道:“别爬上山顶去,也别站在山脚下,打从半高处看,这世界最美好。”诚然,立于山顶,意味超凡出尘,可如谪仙一般“霓为衣兮风为马”,尽享一世逍遥。矗足山腰,可与庄子一道“与天地精神往来”,亦是其乐无穷。然而,我却愿于人间行走一世,不羡山顶云霓,不慕山腰盛景,我愿站在山脚看世界,心系苍生,行走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维特根斯坦的声音犹在耳边。是的,山顶缥缈高妙,地面平凡低微;山腰山花烂漫,地面苦行踉跄,然而,我还是愿在地面行走生活。也许,站在山脚看世界,并不能够看到最美的那个世界,然而,只因地面有苍生,我们却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我坚持认为,如今,众生的疾苦之声依旧在耳,时代的接力棒已然交接到我们手中,此时此刻,我们应当做的,便是低下仰望的头颅扎根于凡尘之中,在关注民生疾苦的时候也救赎我们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鲍叔的确能知人。他知自己,在治国理政上不如管仲。他知管仲,知他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同时也能审时度势、效忠新主。他知齐桓公小白能以天下大局为重,不会因为差一点被管仲杀害而对管仲暗生私愤。可常言有道,知易行难。知人善任者常有,知进退又能做到者却不常有。鲍叔对唾手可得的权势,毫无谋求私利的心,始终把对齐桓公和齐国的忠诚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毫不犹豫的推举了管仲为相,这是最打动我的地方。推己及人,如果你在经过一段苦难的流亡生涯后终于获得了权势,终于可以一展政治抱负的时候,你是否真的甘心从那个高位上下来,把那个位置拱手让给比你贤能的好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想我可能不一定能做到。可是鲍叔做到了。他毫不贪恋权势,还苦劝齐桓公和小白,缓和两人关系,自己甘居于管仲之下。这得要有多么强大的内心,多么无私的追求,才能做得到?只能说,他心中始终装着天下。他的心中只有国家的富强,没有个人的私利。我想,他一定是这么认为的,只要心怀天下,功成不必在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我在那个人命若草芥的时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的是天下苍生,这鼎沸的春秋,战争只是各家君主的游戏,苦的的天下百姓,已无可避祸只一隅。唯一有的使命是,给这乱世找一百姓可以安息之地。连年战祸百姓太苦。找到真正看过天下疾苦的君主,是以商人辅弼,让凋敝的民生得以休养生息,这才是大使命。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只有看的见天下,看得见这苍生的人,才有这样的使命。在使命驱使下,自己的命又算得了什么,我愿与君肝胆相照,只为这天下不受狄夷侵扰,只为这华夏子民不受他族蹂躏,是以中华长存,血溅轩辕又何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鲍叔寻一良君,配一辅弼,若二者得一,亦是奇遇,此生若配这二者,我愿只当配叶,只为这天下苍生不受袭扰。鲍叔是三人中的润滑剂,若不以天下为己任,以他的能力,也是辅国之才,可获利无数。可是与天下使命相比,自己又算得了什么,我要这天下战乱不在,我要用己之苍穹护这天下苍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齐桓公之后,齐国一直是战国强国,但是从来不逐鹿中原,面对秦国时,放下矛戈,只是天下大义,不愿这苍生再受劫难。与你相遇,只是这兄弟情怀,又拉到那少年时。义气迸发少年郎,不问结果对错,只问事情对错,对得起良心。只愿这使命,磨砺成剑,披荆斩棘,不为宏图霸业,只为苍生不受纷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代名臣范仲淹凭着一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出仕以来一直奔跑在奋不顾身地为民请命的路上,为此甚至不惜得罪权贵、得罪皇帝。与范仲淹联手抵御李元昊的韩琦说他“大忠伟节,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哲。”《宋史·范仲淹传》说他:“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范仲淹当官,既怼太后,又怼宰相;既敢让皇帝吃草,也能让西夏主吃尘。他如此“奋不顾身”,只因他的心中真正怀有天下。范仲淹为民积劳成疾,在任上与世长辞,终年64岁。宋仁宗亲自为他的碑题名“褒贤之碑”,追封楚国公,赐谥号“文正”。据《周书·谥法解》:“经纬天地曰文,内外宾服曰正。”“文正”可说是古代文臣的最高谥号。文韬武略、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确是永远值得世人敬仰的范文正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朝末年,列强的铁蹄在我华夏肆意践踏,中华民族被瓜分豆剖。有识之士竞相奔走呐喊,力争变法图存,但因为顽固派的愚昧无知,从中破坏。当革新的火种即将被暴政熄灭之时,谭嗣同发出如此宣言。才华横溢,意气风发,这个本应继续他大好青春而登上人生高峰的青年,却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地面救亡图存的大潮之中,谭嗣同心系苍生,行走人间,于大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挺身而岀,喊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时代最强音,谭嗣同虽因此成为变法流血的第一人,却同时唤醒无数志士的斗志。或许,谭嗣同的字号“复生”便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一一复生,复生,虽身死,志尤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多年前邓小平对祖国饱含深情的一句告白至今仍催人前行。正如九十多年前那群热血沸腾的先驱从云端从山腰走到地面,就此扭转了历史的车轮一般,百年过后,行走于人世的青年们定然也会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因为那声音承担了社会,承担了历史,亦承担了苍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袁隆平,心怀天下的国士无双。年轻时做过这样一个梦: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惠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稻惠下乘凉,后来,他一直努力,想让这个梦变为现实,从参加工作开始,只要田里有稻子,袁隆平就坚持每天下田,2019年9月,国家勋章授仪式举行之后,他当天就要返回湖南,因为明天又要到田里去,2020年,袁隆平90岁生日时,他高兴得像个孩子,说自己是标准的90后,并且表示身体还可以,脑瓜子还没糊涂,还能工作,所以会继续干下去,从90后到00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日以来,新冠病毒突降古城长安,满城风雨,人心惶惑。面对死亡,人们是何等脆弱。已经没有新意的表达,那些词语逐渐失色,阳光也无法抵达。一夜之间全国各地的白衣卫士从天而降,逆行西安,他们不惧严寒,不惧病魔,为黑暗的夜空带来了无限光明。我们唯有把祈祷写满在他们的脊梁上,我们把希望寄托在每个黄昏和黎明。他们已经难眠,在乌云密布的夜色下,每个身影里都演绎着新的期盼,一个大大的爱字留下,天下苍生从此是他们心里的全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命是匆匆的,有的人匆匆地过了这一生,什么也没有做过。有的人却把这匆匆的生命过得活泼有生气,他们把生命变宽了,变得厚重,有质感。可悲复可笑的是,这世上又有多少人却一直在功名利禄的山路上攀爬而不愿意在大地行走!在繁华浮梦降临之时,他们轻易放下了救赎苍生的心愿而忘记了自己的职责,他们忘记了本应肩负起的时代重任而只是埋头追求山顶之荣耀、流连山腰之美景。是啊,既然我们选择了立足山脚悲悯苍生,那么,即便是历尽辛酸也当勇往直前一一我们为什么不能像曾子那般,心系苍生,行走人间,执道义而行,从容地表示“虽千人吾独往矣”?我们为什么不能如张载一般,心系苍生,行走人间,挥笔写下“为天地为生民立命”?他们虽奔走繁杂人世,心却因此而澄澈空明一一脚踏实地,才是真正的人生,为生民奔波,亦可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低头有路走,抬头有方向,胸怀天下才不会迷茫。肩负起责任,使命和担当。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装得下天下才能有决心,有信心,想更多的方法,做更多脚踏实地的事情。你若胸怀天下,就不能自甘平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日并不方长,让有限的生命变作无限的可能吧。从现在起,出发!</p> 细斟雅量佐人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陈丽</p><p class="ql-block">《孔子世家》中有一段孔子与门人的对话,大致是讲:孔子在鲁国官至大司寇,监理国相事务,孔子很得意,就面露喜色。结果被门人批评不知道谦逊,孔子不仅没有生气,而且欣然接受,向门人表明自己确实有过失,但在虚心接受批评这方面还是做得很正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了这个故事,令我猛然一惊,低头默默回想了好半天,像一道雷劈在了我的识海,劈开了表面的浮华,才发现内里的模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前只知道孔子是圣人,是先师,最近听洪老师给我们细致讲解《孔子世家》之后,日渐发现孔子之所以被后人敬仰,不仅因为他的才学,更重要的是他的品质。例如这段他与门人的对话,充分说明了他有君子的雅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雅量者,旷气宏度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有魏晋名士,襟怀旷达,狂草一笔指文瑕;今有名家文豪,文甲天下,细红别字尽笑纳”。这些大家不仅有佳作流芳百世,更有其气度蕴于字里行间。字句的锤炼需要借于他人的评价,而接受他人的批评来完善自己,更需要雅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富兰克林言:“批评者是我们的益友,因为他点出我们的缺点。”莫言、铁凝等作家对《咬文嚼字》杂志指岀的错別字虚心更正并表示感谢,这不单是他们对自己文章细节的完善,向大处想,这亦是对整个社会责任的一种担当—作家本人秉有</p><p class="ql-block">严谨的治学态度,重视文字的正确性,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才会带动这个社会认真对待文学的风气,还感染了更多尊敬他们的读者有此“雅量”,寓于人际交往和人生行路中,更是一种无形的功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雅量的核心,是闻过则喜。人非圣贤,天生热爱被赞美的人性,使得闻过则喜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像高高在上的帝王和已经名扬天下的作家这样举足轻重的人。没有雅量的人屡见不鲜,不肯听从批评而带来的恶果自古有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唐有良臣魏征,对贞观政治纠谬补缺,多所裨益。我们在回望他的成就时更该庆幸唐太宗的宽广襟怀和海斗雅量!如果唐太宗在魏征言辞无忌上书时没有足够的雅量,真的“会须杀此田舍翁”,将会是怎样的千古憾事!赞美与恭维是铺满鲜花的深渊,批评才是被荆棘掩盖的花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国藩的祖父母大寿临近,他想做一架寿屏给老人,先后请了朋友吴嘉宾和何绍基写寿文。两个人都写了。曾公觉得何文有些地方不妥,于是擅自做了修改。他自以为是地把修改后的何文给朋友邵懿辰看,邵当面批评了他,说他不应该请两个人写寿文,毕竟只有一架寿屏,更不应该私自去改何的文章。曾公一听,没有不悦,而是反思自己近日听了太多赞誉的话,飘飘然矣。于是,他立即决定置办两架寿屏,把吴、何的寿文都用上,及时弥补了过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假如有人骂你是“一个笨蛋”,你觉得受到了侮辱吗?林肯是这样做的:有一次,爱德华·史丹顿称林肯是“一个笨蛋”史丹顿生气的原因是林肯干涉了史丹顿的业务,为了要取悦一个自私的政客,林肯签发了一项命令,调动军队。史丹顿不仅拒绝执行林肯的命令,而且大骂林肯是笨蛋。结果怎么样呢?当林肯听到史丹顿说的话之后,平静地回答:“如果史丹顿说我是个笨蛋,那我一定就是个笨蛋,因为他基本不犯错。我得亲自过去看一看。”林肯果然去见史丹顿,他知道自己作了错误的决定,于是收回成命。只要是诚意的批评,是有原因且有建设性的批评,林肯都非常欢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卡耐基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欢迎这一类的批评,因为我们希望我们做的事有四分之三正确的机会,当你习惯于这么想的时候,你就趋于完美了。”可惜,人无完人,我们总是不容易做到。卡耐基承认,很多次他都知道这句话是对的。可是现实中,只要他稍不注意,就会本能地开始为自己辩护—一甚至可能还根本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批评。卡耐基说,每次他这样做的时候,就会后悔。我们每个人都不喜欢被批评,而希望听到别人的赞美,也不管这些批评或这些赞美是否公正。我们更倾向于感性而非理性,我们的逻辑就像一只在又深又黑、风浪又大的情感海洋里飘荡的小舟。接受批评,这习惯很难培养。但惟其难,才越发显得有必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8年3月26日,“金扫帚奖”颁奖典礼上,王宝强因电影《大闹天竺》获“最令人失望导演奖”。这是该奖举办以来到场领奖的首位一线明星。王宝强盛装出席,还发表了获奖感言:“我必须亲自来接受观众的批评,我爱电影,我第一次当导演,确实欠缺经验,有不足的地方。这是第一次领这个奖,希望也是最后一次。也是给我个机会,向观众说对不起。通过我的努力,我会成为合格的导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此接受批评,是一种姿态。当一个人不敢直面自己的缺点,才会选择性无视那些批评的声音。同样,也不是所有人的“接受批评”,都能走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宝强大方接过金扫帚时,真诚地说:“我知道这是很不光彩的一个奖项,但是它可以鞭策你进步。”他化消极为积极,把观众对影片的不满当成了下一次进步的动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旦从教训中找到了看待旧事物的全新方式,从而发现改进的建议,就是一次真诚的正视错误,这是一种得体的姿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提出批评意见者的尊重。学会如何看待自己的错误,是一门重要的人生课。犯过的错误和接受的批评,都不能成为一个人的全部。如何对待这些错误,才是一个人真正人格的体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应该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或批评,勇于接受他人的批评。人若想进步,总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圈,认真听取他人的“刺”。不要盲目生气,因为人在生气时最容易失去理智,不妨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一下,说不定它就是指路迷津的真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每个人个性中都存在缺陷,仅凭自我省悟,往往是很难发现的。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他人之耳,可以善我。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位著名的美国女作家也曾说过:“沟通的最高境界就是静静聆听。我认为,聆听不仅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也展示着宽容谦逊、通达睿智的人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不光要学会去"听",还要有足够的能力去"吸收"。真正的成功者,他们的谦虚来自于他们善于聆听。而那些一向闭目塞听、自命不凡之人,他们的自负实际上是无知的外衣,无知则会因为闭塞而更无知。聆听是睿智的果实,睿智将因聆听而更睿智。不懂得去聆听,独断走自己的路,一意孤行等都是愚昧无知的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批评不是财富,对批评批评的思考才是。要想开始对批评的思考,先要扛住批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轻时的美国旅行作家凯鲁亚克,有一次从学校回家,被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顿,心情非常糟糕,回到家就开始乱发脾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妈妈叫他吃饭他把妈妈骂了一顿,爸爸给他送果汁他也发了一顿火,家里的小狗跑过去蹭他的小腿跟儿,他直接一脚踢开,把小狗踢到阳台上去,结果一不小心掉下去,摔死了,凯鲁亚克顿时哭得昏天暗地。要知道,这条狗是他养了3年的爱犬。爸爸摸着凯鲁亚克的头,轻轻地说:“你看,就因为老师批评了你一顿,你把自己的宠物踢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凯鲁亚克在《在路上》一书中写道:“我在那一刻意识到,我必须要控制某些事情产生的恶果,我不能因为一件事情的糟糕,就把我生活的全部都弄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否定和批评能促使我们反思,矫正过去的错误。可是,人往往看不到批评的正面价值,而不容易接受它。这是因为,人通常会陷入一种自我欺骗的情景中,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对别人否定的意见会产生本能的抗拒。人的害怕或不自信,通常是这种抗拒的心理在作祟。我们不敢把自己的成果拿给别人看,不敢站上讲台和别人分享观点,都是因为害怕批评、害怕反对的声音,害怕自己的弱点暴露在众人面前,害怕引来别人的攻击和嘲讽。于是,这种恐惧成了我们成长路上的绊脚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我们心平气和地看待批评,就会发现批评本身也包含了有价值的信息。批评实际上是对我们的一种帮助。人们为什么看不到批评的正面价值呢?因为我们本能地把“我”等同于“我的”。没有区分出“我”和“我的”不同,我们就会把别人对我持有的观点和批评,看作是对我这个人的批评。以致于,当我们一听到批评的声音,就要奋起反驳。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对事不对人”,就是看到了“我”和“我的”之间的差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待批评的正确做法是把“我的”和“我”剥离;正确态度是把批评看作一种“信息”,而不是一种“评价”。也就是,批评我的人,只是针对我的观点或我做的事情,并不是针对我本身;并不是在评价我,仅仅是在给我提供信息。正如洪老师讲课时说的“你在哪方面有缺陷,你就越在意别人在这方面说你。那你就应该努力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是的,别人的批评只是在告诉我,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好,并不是“我”这个人不好。这样,当我们在听到批评的声音时,就不会本能的去排斥或反驳,而是倾听、思考;进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断地让自己进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朋友们,让我们打开胸怀,认真倾听,在那花园里采撷力量,完善人格,完善人际,完善人事,完善人生。来壶虚心酒,来斗髙雅量,不醉反醒,醒而自清!杜甫诗云:“雅量涵高远,清言见古今。”有雅量的人,自会广开言路,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才能更早地弥补自己的缺陷,更迅速地成长,更全面地发展,更从容不迫地应对人生波澜,更胸有成竹地迎接挑战和把握机遇!</p> 唯有才华配野心,腹有诗书气自华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读《夹谷之会》的一点感悟</p><p class="ql-block">文/陈丽</p><p class="ql-block">“齐鲁夹谷会盟”是孔子一生中,其政治、外交能量充分释放的一次重要经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鲁定公十年的春天,鲁国与齐国和解。于是,齐景公派使臣前往鲁国,要与鲁国举行友好会盟,地点约定在夹谷。鲁定公打算不加戒备地去会盟。当时,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兼理会盟事务,鲁定公便按照孔子的建议去做,命令左右司马挑选全国五百精兵,加强训练,随时待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齐国在夹谷修建了会盟的土台,在台上准备好了席位,设有三级登台的台阶。两国国君以简略的礼节相见以后,便登台会盟。馈赠仪式之后,齐国的官员快步向前。齐国的乐队以旌旗为先导,头戴羽冠、身披皮衣,手持各式兵器,喧闹着蜂拥而上。孔子见状,快步上前,齐景公内心惭愧,便挥手示意乐队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齐国的戏谑艺人和滑稽的侏儒边舞边唱地上台。孔子与上一次一样,举起袖子一挥,严肃告诫齐景公是百姓在迷惑、戏弄诸侯,论罪当斩。齐景公无奈,只得将这些人斩首。齐景公大为恐惧,深受触动,知道自己在道义上不如鲁国。回国以后,齐景公非常恐慌,就把先前侵占鲁国的汶阳、龟阴等土地归还给鲁国,以此向鲁国道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会盟,孔子以一个外交家的卓越才华,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在政治、军事、外交上与齐国进行了全面的较量,他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使齐国使者与君王颜面扫地,最终得以凯旋,使鲁国取得了一次重大的外交胜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起初,犁弥以为孔子“知礼而无勇”,实在是看走了眼。孔子何许人也? 大成至圣先师,岂会像蓬蒿之辈所估量的!孔子的人格和思想的光辉,也是人们后来才逐渐认识到的,他不仅提出了仁、义、礼、 智、信的学说,而且自己躬行实践,为子子孙孙树立了典范。这个故事中,孔子大义凛然 ,与妄自尊大、恃强凌弱的齐国军臣针锋相对,的确让我们肃然起敬, 油然而生景仰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孔夫子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竟然以言辞喝退夷人,他凭的是什么?凭的是君子心中的浩然正气,是心中对道义的坚定的信念。 能够如此,死又有何惧?即使做了刀下鬼,精神也依然如苍松翠柏,万古长青。正如他所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在危难之际掩护鲁侯,喝退众夷兵,不是为他自己的言论作了最好的注解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于动武之外的雕虫小技,更是不在圣人的话下,只需凭三寸不烂之舌, 便可一锤定音,使对手低头称服,不敢再有所造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对付齐国军臣无礼的事迹,给我们以巨大的启发。那些外表上貌似强大、不可一世、骄横跋扈的人,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他们没有三头六臂,内心虚弱得很, 只是凭借恐吓、强权、阴谋来获取不义之财。因此对付他们,绝不能在关键时刻表现出软弱,首先在心理和气势上战胜对手,其他的便是水到渠成了。内心空虚,没有道义、真理的依凭,只有表面上的强硬,那就成了蛮横,内心充实,才会有外部行为上的光辉。孔子的勇气来自哪里? 来自他的“知礼”,“有勇”是“知礼”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所以,“知礼而后有勇”是对此次孔夫子夹谷会盟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孔子“知礼而后有勇”相似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它的意思是: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在我看来,这句话是说,无论处在怎样的环境,只要与书相伴,你必是如同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经常喜欢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来形容浑身流溢着书卷味的女性。一个人的引人之处不仅在于美丽的外表,还在于个人散发的气质,一个看万卷书的人所散发的魅力是独特的,给人一种想要靠近的冲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你处在一个人人都想平步青云,趋炎附势的社会。不用担心,腹有诗书气自华。因为书会将心中那些世俗之事洗净,使人散发出一种非凡的气度。纳兰性德虽出身于贵族家庭,但是他:“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宝贵而以贫贱可安者。”正是因为他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高洁傲岸,淡泊名利的非凡气度。也正是这样的气度,让他的作品流传千古,在无数的心灵中引起共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你家境贫困,别因为衣衫褴褛,地位低下而难过,要记住,腹有诗书气自华。东晋的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放弃了仕途而隐居山间,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虽然生活贫困,“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但是,他朴实的诗文中无不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内涵,并且散发着一种我们无法形容的魅力,令人流连忘返。皆因他腹有诗书千百篇,书籍使他的心乃至灵魂都得以升华。尽管他穷困潦倒,但他的气质却是千金也无法得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你不被他人相信,遭到他人怀疑时,腹有诗书气自华!他会给你坚持下去的勇气。在牛顿生活的时代,人们对于世界,对于宇宙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当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后,质疑,嘲笑就如同海啸一般,翻天覆地席卷而来。但是,牛顿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念。经过了多少年的时间,人们才认识到他的理论的正确,也佩服他对于自己的研究成果一如既往的坚持的气质与品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曾看过《中国诗词大会》,参赛的都是才华横溢的选手们,看了好几期,我才惊觉“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确确实实能让人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尤其董卿教科书式的点评,在节目开播后一度冲上热搜榜单。网友指出,董卿的点评不仅可以一针见血、一语中的,而且能够引经据典式,温柔且有力量。其优雅的谈吐、宛若少女的娇容,获得网友的一致好评。从《朗读者》到《中国诗词大会》,董卿的每一次出现,都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惊喜。董卿,一个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奇女子,真是印证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岁月从不败美人”这句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有记者采访董卿,问到“如何保持一个魅力女人的心态?”董卿答道“读书”。她说,“女人外表的美都是短暂的,唯有用知识和涵养修饰自己才能美丽一生。我始终相信,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总会在未来某一天发挥作用,使我变得更出色”。是的,人的气质,由于天生,实难改变,唯有读书,才能够提升气质。文字,有着一种平和温柔的力量。读书,可以让你看淡生活中的琐碎与浮躁,然后生活便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最终有一种隐然的自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岁月,对于颜值来说,可谓是一把“杀猪刀”,但是,对于气质而言,则是一杯“女儿红”。美丽的皮囊终究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慢慢老去,但人与生而来的气质,反而随着岁月的沉淀,愈发具有魅力。因为,你的气质,藏着你读过的书,以及走过的路。读书,可以让我们经历不一样的人生;每一次的阅读,就如同一场与他人精神之间的博弈。凭借阅读,我们可以窥探别人的人生,解自己内心的困惑。因为,你所经历的困惑与迷茫,这世上一定有另一个人也曾经经历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经有人评论“读书和不读书的区别”。那就是当你看到一群飞鸟从你面前经过的时候,你只会说“哇,好美的鸟儿啊!”而读书多的人会优美的说出“落霞与孤鹜齐飞”。当你还在翻阅资料的时候,别人就能信手拈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我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抽点时间读点书。“腹有诗书气自华”,从来都不是一句摆设,只有实践了,才有可能感受到其魅力无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亲爱的人儿啊,未来的日子里,重新拾起书本,开始阅读吧,毕竟“腹有诗书气自华,腹有诗书才能行天下”,最后,在这个日益浮躁的年代中,愿你我也能够如董卿一般,坦然地走过似水流年,优雅地笑看波诡云谲。</p> 生不足百年,尽在“舍得”间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孔子·世家》第二讲 感悟“舍得”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文/陈丽</p><p class="ql-block">《孔子·世家》第二讲主要内容是:鲁大夫孟釐子,临终前告诫他的继承人孟懿子说:孔丘是圣人弗父何与正考父的后代,并向他讲述了弗父何与正考父的事迹。加之孔子年少好礼,孟釐子断言孔子做为圣人的后代必将成为贤者,让孟懿子在他死后一定要向孔子学习。孟釐子死后,孟懿子和他的弟弟南宫敬叔就去了孔子那里学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本段的学习,无论是弗父何的大舍大得,还是正考父的低调谦逊节俭,亦或是孟釐子的远见卓识,都让我们感悟到了圣贤的伟大以及他们品德的高尚。尽管我们成不了圣人,但能学习、感悟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那也是莫大的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段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弗父何的大舍大得。弗父何是孔子的十世祖,他本有资格做宋国国君,但他却让贤与厉公。对于国君这种高位的礼让行为,使得弗父何获得了极大的声望,直到孔子30多岁时,鲁国的大贵族孟釐子还在给自己的继承者讲他的故事,称赞他是圣人。弗父何的让贤行为,不仅让他声名远播,而且还让他的后人也令人刮目相看。这难道不是我们所说的大舍与大得吗?试想想,别说高位礼让了,就是一个小小的荣誉,我们有几人能像弗父何一样甘之如饴的轻易让人?正是因为有太多的不舍,所以我们只能在自己的井底仰望美丽的星空。正是因为不舍,我们只能在狭小的格子里,负重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舍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舍得,是对生命更高的诠释,是对心灵的一种熏陶,是对人生的一种滋润。现实中很多人都是患得患失,未得患失,既得患失,心就像钟摆一样,焦虑的摆动着,躁动不安,非常痛苦。我们需要“舍得”的智慧,拯救我们脱离苦海,要懂得辩证的、变通的去思考、去分析、去领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按照哲学的思路,得就是失,失就是得,所谓“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善于舍得,生活才能张弛有度,进退自如,一个人的最高的境界,应该是无得无失,自然安排的就是最好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心灵上说,舍,并非让你全部舍掉,了无挂碍,而是舍掉那些冗余的、沉重的让自己的心受羁绊的负累和执念,留下那些轻灵的、通透的、简约的美好,从而让你的灵魂旷达超脱,闪耀着达观、从容、淡定、神性的光芒,放下才能走得更远,步履才能更轻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物质上说,所有的物质,房子也、钱财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更要看开。《好了歌》有言:“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现实社会,很多人为了蝇头小利,不惜承担很大风险,上当受骗,甚至成为阶下囚,还有一些人与手足争夺家产,抢得头破血流,酿成大错。这些人离参透“舍得”智慧真的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要知道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是用钱买不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追求事业角度说,人非圣贤,谁都有七情六欲,但是,要成就大的事业就得分清轻重缓急,该舍的就得忍痛割爱,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舍,便是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不为心中的目标另外的事物分心。只有懂得了舍得的大智慧,才能够将自己的事业经营得有声有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山区,一些猎人在狼出没的地方埋下一种“闸”,狼一旦踩到“闸”,腿就会被牢牢夹住。当狼拼死挣扎逃脱无望时,就会果断将自己被夹住的腿咬断,以求得逃生,狼用一条腿的代价,来保全自己的性命。与此相反,还有另一种动物——孔雀。据说,雄孔雀最珍惜自己的尾巴,所以猎人专门选择下大雨的时候出击。这时孔雀的美丽的尾巴被淋湿,它担心飞起会弄坏了美尾,所以宁愿被捉也绝不动弹,于是纷纷“落网”。两种动物“舍得”智商高下立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说,懂得如何选择的是圣人;也有人说,知道如何放弃的是智者。选择是智者对放弃的诠释,放弃是智者对选择的跨越,学会放弃其实是拥有了一份脱俗。放弃本身蕴含着一种超然的洒脱;放弃也是一种清醒,人生是很复杂,可有时却很简单,简单到只剩下取得和舍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中写到:“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去剩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舍钱财得人心;舍名利得逍遥;舍欲望得清净;舍得笑得友谊,舍宽容,得大气;舍诚实,得朋友。舍得是一种哲学,更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领悟;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知进退,明得失,懂取舍乃人生上乘智慧。凡是大善之人都能舍,凡是大智之人都敢舍;有舍有得,不舍不得;乞丐一生过着“得”的日子,善人一世过着“舍”的生活。生活中苛求得太多,你就会背负得太重。“大舍”是有大远见的一种境界,而大舍的必然结果是“大得”。人生在世,功败垂成,尽在一舍一得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父问弟子:“如果我们现在正在烧壶开水,火生到一半时,却发现柴不够用,你们说怎么办?”弟子众说纷纭:有的说去外面找,有的说跟人家借,有的说出去买……师父说:“为什么不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富翁拿了三块大小不一样的西瓜放在青年面前。“假若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选哪块呢?”富翁问青年。青年回答:“最大的。”富翁把最大的那块递给青年,而自己则吃起了最小的那块。富翁很快吃完了,拿起桌上的最后一块西瓜吃起来。青年明白了,富翁吃的瓜虽都不大,但是加在一起却比他的多。只有学会放弃眼前利益,才能获取长远大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托尼是一个公司的小职员。一天,老板让他和同事去讨债,一家公司欠他们公司二十万块钱的债。老板告诉托尼和同事:“只要你们把他们欠公司的二十万块钱要回来,剩下的十万块钱利息,你们能要回多少都是你们的。”贪心的同事们一个个自告奋勇的去了,结果和对方谈得不和,没有要到钱 ,都纷纷放弃了。而托尼去了去了不但要回了二十万,自己还赚到一万块钱的利息。原来托尼舍弃了九万块钱的利息,只跟对方要二十一万块钱,这样公司的欠款既要了回来,自己也赚到了利息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在仕途中,如果放弃对权力的追逐,安之若素,得到的是宁静和淡泊;如果放弃对金钱的掠夺,得到是是安乐和幸福;在春风得意时,放弃对美色的拥有,得到的是家庭温馨和美满;梅、菊放弃安逸和舒适,才能得到笑傲霜雪的艳丽;大地放弃绚丽斑斓的黄昏,才会迎来旭日东升的曙光;春天放弃芳香四溢的花朵,才能走进累累硕果的金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舍去多少,回报多少。如雷锋,一生为人民,如花的年龄璀璨中凋零。短暂一生宛如烟花灿烂,却被后人供奉心底。一路风尘,懂得什么该放,是一门学问,是一种大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生命无法承受太多的行囊,拖着不堪重负的身形踏上人生旅途,注定要一路坎坷。因为舍得,所以快乐。因为舍得,所以豁达,生活才会收获更多的阳光。懂得舍得的人,心底自有一丝冷静,时时淡然、理智,从容迈步向前!</p> 人在旅途,各司其职 <p class="ql-block">文/陈丽</p><p class="ql-block">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齐景公向孔子询问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君臣父子要各守其道,国君行事合乎礼,臣子行事合乎忠,父亲慈爱,子女孝顺。”景公说:“说得真好啊,假如国君行事不符合礼,臣子行事不符合忠,父亲不慈爱,子女不孝顺,那么国家就会乱套了,虽然有很多粮食,我恐怕也吃不到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孔子向齐景公提出的治理国家八字方针。也就是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孟子进一步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西汉董仲舒按照“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可把秦汉以后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与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混为一谈,“君君臣臣”是要君臣互守其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不使臣以礼,臣事君可以不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混乱,都是双方或多方激荡的结果。所以,君臣、父子的关系,在每个人在家庭关系中、职场关系中扮演自己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经给儿子买过一本李奥尼的绘本《小黑鱼》,李奥尼定义自己的绘本不仅仅是给孩子的绘本,而是给那些内心中依然有“孩子”两个字的人的绘本。《小黑鱼》为何会让每一位读过的人,都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奥尼的故事一如既往的文字简单,一条小黑鱼失去了自己的伙伴和朋友,孤寂的在海底游荡。遇到一群小红鱼,小黑鱼教小红鱼们游成大鱼的样子,而他来做眼睛,就这样一群鱼吓走了金枪鱼,逃出生天。李奥尼的画面也是一如既往的想象力丰富,他用拼贴,用橡皮刻小鱼盖上去,用手指点海鳗……如果细究可以在画面中找到每一类生物自己的存在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我们从小就知道的食物链原则,李奥尼却用小黑鱼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打破常规,找寻不同可能的故事。和历史上无数次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一样,机会永远都和风险并存。小黑鱼是唯一的黑鱼群幸存者,正因如此,我想他独自游荡海底的时候,可能也经历了“英雄”们自我觉醒前的脑力激荡,我是谁,我有什么,我可以做什么!也正是因为有这种可能,小红鱼们出现的时候,历史即将重演,小黑鱼才有可能指挥大家沉重应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是眼睛?我曾经问过儿子,儿子的答案让我印象深刻“因为他是黑色的啊!”是啊,因为他是黑色的,如此简单,却又如此有意义。小黑鱼恐怕也是因为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快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存在即可能。当我们迷茫不知前路的时候,当我们对自己产生怀疑的时候,坐下来,静静的想一想《小黑鱼》,也许能找到自己的位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午,我家先生下班后,忙着在阳台洗袜子,爷俩的臭袜子专门放在了一个备用的盆儿里。我最害怕的就是洗他们的袜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冬日的午后,阳光暖暖的洒在墙上,水声哗哗,鸟儿躲在树上鸣叫着,先生身边并排着几个大小不一的盆子,只见他卖力的用鞋刷刷着鞋垫,陪伴他的是有节奏的“唰唰……”的声音。我在厨房与卫生间忙碌的走来走去,洗衣机在卖力“嗡嗡”的唱着歌,衣服也随之跟着扭动,洗碗盆里清澈的水缓缓流下,我一丝不苟的刷着碗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客厅里传来轻快的脚步声,儿子的声音响起,准备写作业的儿子,嘴角挂着愉悦的微笑,“老妈,你总爱放我不喜吃的青菜。”“是的,我知道你不爱吃,可是我还是好希望你能吃一些。”“没办法,亲生的!”我们开了一句玩笑后,儿子准备学习了。我突然觉得应该说点什么,我说到:“儿子,你看,我们家的三口在各司其职呢!”儿子好像懂我似的看我笑笑,然后学习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也被这样的各司其职暖了很久。在一个家庭里,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时,这个家庭的心气是往上的,有一种无形的凝聚力抱在了一起,让这个家庭更加兴旺发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角色,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量去演好自己角色。很多的家庭都是丧偶式育儿,男性是提供精子和金钱,然后在孩子的养育上就不闻不问了。可是养育孩子是个巨大的工程,吃饭、穿衣、睡觉、教育……每一项都异常复杂,如果都让女性一个人做,就会产生巨大的焦虑。再加上现在的女性,基本上也都要在职场当中打拼,于是家庭教育成了很大的问题。因为焦虑,女性会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到孩子身上去,可以想见孩子的成长当中,要面临多大的压力。在传统的观念当中,男性通常都是负责在职场打拼,不愿意过问家中的事情。就算是要过问,往往也是帮了倒忙,没有起到正面的意义。就像郑智化在《水手》当中唱的——父亲的责骂,母亲的哭泣,永远难忘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情境下,一个只会骂人的父亲,一个焦虑压抑的母亲,能够培养出怎样的孩子?共建出怎样的家庭?所以好的家庭关系应该是夫妻和睦,共同来经营这个家庭,丈夫爱妻子,承担起家庭的经济责任,物质提供外,还需带领家庭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有使命有生命意义的向家庭目标前进。而妻子,当有做妻子应当扮演的角色,敬重丈夫。儿女当孝顺父母,而父母不当使儿女生气。当夫妻能够恩爱有加、各司其职,对孩子就是最大的示范教育。最好的家庭,就在各司其职当中,幸福地延续;而坏的家庭,每个人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让痛苦一直继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白昼黑夜,月圆月缺。宇宙万物都在一个自然律里运行。火车有火车道,汽车有汽车道,火车能开到汽车道来吗?汽车能行驶在火车轨道上吗?在单位每个岗位各司其职,互相彼此配合,彼此成就。秩序对了,事就顺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原创,每个人都有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各有其味,这才是生活。</p> 人生四景,看破不说破 <p class="ql-block">文/陈丽</p><p class="ql-block">“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意思是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我不能富贵,只好盗用仁人的名义,用言语来送你:‘一个聪慧又能深思洞察一切的人,却常遭到困阨、濒临死亡,那是因为他喜好议论别人的缘故。学问渊博见识广大的人,却常使自己遭到危险不测,那是因为他喜好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做人子女的应该心存父母,不该只想到自己;做人臣子的应该心存君上,不能只顾到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老子在送别孔子时所说的道别之语,此时,老子已成为得道的长者,孔子则是有为的后生。老子是中国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则是儒家学说的宣导者,老子和孔子都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榜。两位圣人的相遇可称得上是儒、道两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的见证,本节就是关于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动人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子送孔子之言,可以看作是长者对后生的谆谆告诫,饱含着深奥的睿智且充满了善意。首先,“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此句名言足以使我们发人深省。送人以财只能解决人一时的温饱,送人以言则能使人受益一生。历史上曾有多少英雄豪杰,在人世间的争名逐利,如同苍蝇逐血,即使生前叱咤风云,荣华富贵,死后却难免骂名千古。人世间有许多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东西,然而没有智慧的人,却永远看不到它的存在,对他人的劝善良言不屑一顾。其实做人的道理,远比一种技能或物质财富更为重要。做为一个文人的孔子,一生只是著述立说,教人向善,死后却能名垂青史,世世代代受人尊崇敬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次,告诫孔子注意祸从口出。那些聪明深察者之所以常常濒临死亡,就在于好议论别人;那些博学善辩者之所以常常危及生命,就在于好揭人恶端。人人都如同有缺口的杯子,只要你不从缺口处去看,杯子就是完整的。假如朋友对你说了谎,应考虑他是否有难处;假如他人给你带来麻烦,应换位淡定面对。天地至秽者多生物,水至清者常无鱼。对待伴侣需要包容,对待朋友需要宽容。君子有容人之雅量,不会为小事而一争高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只是用两年的时间,学会了说话,却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学会闭嘴。做事要留些余地,说话要留些口德,恶语出口不足以丧身,却足以丧德。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出言有尺,戏谑有度。知人不必言尽,留些口德;责人不必苛尽,留些肚量;得理不必争尽,留些宽容;凡事不必做尽,留些余德。 多一些扪心自问,少一些争执指责;多一些观心自省,少一些挑剔苛责。 有所觉悟会从自身找问题,没有觉悟只会把箭射向别人。用自己的认知去评论一件事,事事都不完美;用自己的心胸去度人,人人都有不足;用自己的心眼去要求别人,人人都不达时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话,不要说得太透,要懂得给人留余地,看破不说破。做人不必苛刻,要有些肚量,适时糊涂。眼睛是一把尺,先要看看自己的高度,再看看别人的高度,否则就抬举了别人,卑微了自己,不然就是自高自大,不知进退;每个人心中有一杆秤,先要称一称自己有几斤几两,再去衡量别人。其实,一个尊重别人的人,才有高度;一个安静的人,才有深度;一个懂得包容的人,才有宽度。挑人过错,自己也有不完美;责人短处,自身也有缺陷。一味步步紧逼别人,不会让别人走上绝路,而会让自己无路可退;眼睛总盯人是非,不会让他人颜面尽失,而会让自己颜面扫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破不说破,对人是一种尊重,看透不说透,对己是一种保护。在看破与说破这件事上,曹操玩得最为炉火纯青,不愧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在大胜袁绍后,截获到部下不少人与袁绍暗通消息的书信,为安抚人心,他就将书信当众烧掉,争取了这些人的继续支持,这是典型的看破不说破。而如果说破了会是个什么结果呢?肯定要杀一批人,关一批人,贬一批人,结果是自残手足,断了自己的左膀右臂,那还拿什么去打天下?聪明透顶的曹操绝不会干这种赔钱买卖。这也就是老百姓说的“看破不说破,朋友有的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数事实证明,做人阅事,看得破是能力,是智慧,是眼光;不说破是成熟,是城府,是心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一句话甚至比前一句话更重要。杨修就是吃了这个亏。他聪慧过人,才华横溢,屡屡看破曹操精心设计的的小计谋,小权术,要是个成熟的人,就会心里明白嘴上不说。可是杨修却不然,看破了还四下乱说,自以为聪明,这就犯了曹操的大忌,终于找个机会把他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那个倒霉的匈奴使者。他奉命来见曹操,曹操怕自己相貌不能服众,就派身材高大的崔琰扮成自己,自己装做捉刀武士。会见完,曹操派间谍问使者:你看魏王如何?使者说:魏王仪表堂堂,相貌非常,不过旁边捉刀人才是真英雄啊!看破又说破,这还得了,曹操马上派人追杀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亦如四景,看破不说破,在探索中控制提升自己的修为;在旅途中找到自己人生的驿站,相信你的人生轨迹是最优美的曲线。人生很短,余生不长,愿我们都能成为真正的智者,知人不评人,知理不争论,看透不说透,看破不说破,有一颗温暖的心,做一个善良的人!</p> 君子务本,方能行远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 马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学期,我们跟着洪老师一起学习了《大学》,收获良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本学期起,洪老师又带领我们学习《论语》,《论语》第一讲的内容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zōu yì]。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hé]。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zǔ)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孔子要绖(dié),季氏飨(xiǎng)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蓄蕃[fán]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洪老师提前一周将原文范读发给我们,让我们跟读预习,然后利用周末时间又细致的对原文进行分析讲解,她通古博今,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讲析了孔子的生平,出身以及家境状况,使艰涩难懂的古文变得通俗易懂,我通过反复跟读原文与聆听老师对原文的解析,对孔子有了初步的了解,学习后,有以下感悟与大家共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我们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孔子被司马迁载入《史记》并列为世家,之所以有这么高的评价,是因为孔子对当时社会的贡献与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孔子能通过社会现象透彻得分析存在问题的本质。孔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归顺人心是根本,人心乱了,社会局面就会混乱不堪。因此,孔子很注重人心灵层面的建设,所以他周游列国宣讲仁义道德,教化国民注重人心人性修养,鼓励人们淡化私利欲望,克服“小我”,修炼提升养护“大我”,大力推广“仁爱博爱”思想,创造人人向往的和谐社会。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不但改变了当时的社会现状,还产生了深远的历史意义,因为他的巨大贡献,孔子成为人人尊崇的圣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我们要明白孝顺父母是做儿女的本分,即使父母做得不对,也要从内心理解体谅。文中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的父亲与母亲当时的结合是不合礼法的,其父母的这种行为可能会引起当时人们的异议或非议,让孔子的童年有阴影或对他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但孔子却从没有责怪父母,反而很能理解父母;“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这句话是说孔子不知道它父亲的墓地在何处,母亲因为忌讳不愿告诉孔子,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很能理解母亲而全然没有责怪之义;“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这句话说孔子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是出于孔子谨慎从事的考虑。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其父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孔子直到弄清楚父亲墓地的具体位置,他才将母亲与父亲合葬在一起,可以看出孔子做事非常谨慎,考虑非常周全,而且完全体谅父母并理解尊重深爱父母,尽力尽到子女应该尽到的责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我们要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服丧腰间系着麻带,这时季氏宴请士人,孔子随同前往。阳虎斥退孔子说,季氏宴请的是士人,没敢请你啊,孔子因此退去。孔子本是贵族出身,但他父母早亡,一个人生活得艰辛凄苦,他与其他贵族一起参加宴请,却被看门的管家冷言嘲讽道:“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那么年轻,被人瞧不起,但他没有发怒,没有愤愤不平,没有和人大吵大闹,也没有委屈落泪,反而非常淡定从容地退去,这说明孔子遇事很冷静,有定力,有志气,能很好的掌控自己的情绪,不怒不燥,真是了不起!如果换做我,肯定会非常气愤,与人家计较个高低,最终闹个不欢而归。和孔子相比,自己只能做情绪的奴隶,真是难过,得赶紧学习改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我们要懂得做事务本,方能行远。文中“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蓄蕃息。由是为司空。”这一段讲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从孔子谋生做事的经历,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家境贫寒,父母早亡,没人教导他,但他做事非常认真,待人非常公平谦和,如“尝为季氏史,料量平”,他做事非常有责任感,如“尝为司职吏而蓄蕃息”。正因为孔子做事敬业务实本分,所以,孔子仕途步步高升,他从“季氏史”做到了“司职吏”,又升到了“司空”,最后做到了“大司寇”。因为踏实务本,孔子一步一个脚印,最终事业有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纵观孔子的经历与成长,我们不难看出,他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懂得孝敬父母,能时刻掌控自己的情绪,做事求实务本。他成功的背后虽然更多的是艰辛、汗水与泪水,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付出就有收获,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这样评价孔子:“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因此,我们要像孔子一样,不要怕平凡,把生活中的小事认真做好就不平凡,要在平凡的生活与本职岗位上,严格要求自己,锤炼自己,提升自己,才能变得不平凡!</span></p> 向孔母学习育儿智慧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云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的格局,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除了自身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还与其母颜徵在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做好孩子的榜样。孔母顺从父意,嫁给父亲中意之叔梁纥,叔梁纥大自己四五十岁,姐姐们皆知其弊,故而不嫁,她当然知晓,可还是嫁了,且是主动答应。古代以顺为孝,她宁愿牺牲个人幸福也不违背父意,足见其孝之真,之切。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孔子小小年纪即能顺从母愿,母亲不告诉他父墓所在,他也不苛求母亲,外祖父去世,他又同母亲一起守孝。丈夫离世,孔母带着孔子离开夫家,孤儿寡母生活之艰难,她不是不知,但她还是带上了丈夫妾生的有足疾的孩子孟皮,其善良,其心胸可见一斑。母亲的心胸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所以才会有长大后孔子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终身为天下而奔走的担当与胸怀。离开夫家的孔母靠给人洗衣服维持生计,其间酸甜苦辣,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否则,怎会在三十出头就撒手人寰,她的坚韧可想而知。孔子一生历尽沧桑,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晚年周游列国,在陈蔡之间绝粮七日,依旧弹琴唱歌,其坚韧,其乐观,非常人能及,足见母亲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当她发现夫家环境不适合孩子成长时,在丈夫去世后,当即果断带着孔子离开夫家,来到鲁国都城曲阜。曲阜是当时文化最为发达之地,孔子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润物无声中自会受到熏陶。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祭祀是繁琐枯燥的活动,如若没有大人经常带他观看,使之耳濡目染,小小孩童,又怎会,怎能以之为戏?“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家庭氛围好,有人说,幼时的孔子跟着母亲学习过,无从考证,但孔母父亲是位饱学之士,加之孔母所做,据此可推断孔母应该是位知书达礼的女子,可能对孔子进行过启蒙教育,且对孔子要求严格,并将他送进过正规学校。孔子一生勤奋好学,从中可见,环境对他的影响之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用心发现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从小就喜欢祭祀游戏。孩子喜欢什么,自然会为之忘食,为之忘忧,为之乐此不疲,自然容易出成就。孔母顺从孩子兴趣,因势利导,于是就有了熟知周礼的孔子。反观今天的我们,给孩子报班时,多少时候是尊重了孩子的意愿的,《暖阳之下》,思凝按自己的意愿,想当然地给朵拉报钢琴、绘画、跳舞等各种课外辅导班,可朵拉根本就不喜欢这些,以至于最后得了自闭症。好在后来在丈夫李俊龙的引导下,找到了朵拉的兴趣点——滑冰,朵拉这才惭惭恢复以前的活泼可爱,快乐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多带孩子去外面看看世界。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孔母只能带孩子在当地看世界。如果没有孔母的带孩子四处观看,身为孩童的孔子怎会以祭祀为游戏?看世界,以世界为师,感知文化之多元,世界之丰富,从而学会接纳与包容。孤儿寡母于都市之中艰难苟活,自然会遇到各色人等,以人为师,知晓冷暖,明白得失,学会奋斗与坦然。故而,无论遭遇多少艰辛,多大苦难,孔子都能坦然面对。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对孩子有期望,但也要尊重个体差异,事实求是。如同十指有长有短,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有的智商高,有的情商高,有的情商智商双高,智商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基因。渴望孩子成才,本无可厚非,但必须尊重事实。孔子的成才与他的家族遗传不无关系,其母亲先祖伯禽,是鲁国的始祖,周公旦的长子,父亲叔梁纥虽然年纪大,却是殷微子的后裔,属于圣王之后。俗语有云: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虽然话说得难听,但也道出一个事理。想想平日,我们家长对孩子期望有多大,不仅要全面发展,学习上,考前十名不行,还要更好,更有甚者第二名都不行,必须第一名。殊不知,过分负重,压力太大,反而不利于孩子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寂静法师说,伟大、美好而利他的才算是理想,考好大学,当医生,做教师,成老板,只能叫目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我们看看孔子的理想,天下无道,我来易之,为了天下,即便惶惶如丧家之犬,依旧坚定信念,无怨无悔;为了苍生,即便明知不可为,依旧为之,心甘情愿。孔子有如此之境界,当然离不开孔母的指引。反观今天的我们,我们给孩子的所谓的理想,考一所好大学,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有一个好一点的生活,三句不离自己,四句不离物质,扪心自问,生活中我们所有的累不就是源于物质,源于私欲吗,何以把我们的孩子亦拉入此怪圈之中。不是说物质不重要,只是,我们这样的引导容易让孩子陷于物质泥淖,越陷越深,可能还会误入歧途,这样的话,孩子非但难以如我们所愿,也会失去快乐。快乐才是生活的真谛,快乐源于精神的富足,而非物质的富有,现在多少人坐拥毫车,身居别墅,手握巨财,他们开心了吗。“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满足身体需要的物质不过如此,今天的我们早已实现,追求过多,既有贪欲之嫌,也是无多大意义的苦己累己。心胸决定格局,眼界决定境界,境界决定事业,格局、境界困囿于物质私欲,又谈何实现事业的突破与飞越。这是我们都明白的道理。境界多高,德性多厚,才可承担与之相应的事业,否则,德不配位,必有大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舍得孩子受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孔母爱孔子,也舍得让他吃苦,正如孔子所说:“吾少也贱,多能鄙事”,贫穷的日子里,母亲不仅教会了他很多谋生技能,也教会了他隐忍,磨砺了他的心性,这也为他后来担当重任打下了坚实的基垫,“磨难出人才”,“树木结疤的地方是树干最坚硬的地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生草木,孰能无情?”要引导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有人说:“有情绪是本能,能控制住情绪是本领”,顾修全也说:“真正的管理人是去管理人的情绪”,可见情绪管理之重要。季氏飨士,孔子前往参加,门人阳虎咄咄逼人,话里话外充满鄙视,并将他拒之门外,而不到二十岁的孔子则是心平气和地退了回来,“孔子由是退”,什么也没说,足见其管理情绪的能力。孔子贫且贱,像这种歧视,应该没少遇到,年纪轻轻即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真君子也。母亲,是孩子灵魂的塑造者,春风化雨中,孩子便继承了母亲的一切,孔子即是典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引导孩子立足脚下,把小事做好。任何成功都是由小事积累,逐渐成大的。孔子为“季氏吏”,短时间内就把仓库出纳的钱粮管理得有条有理,“料量平”;后来又做“司职吏”,官虽一样小,也是成绩斐然,牛羊满圈,“畜蓄息”。孔子的才德,世人皆知,让他做此等小官,颇有些大才小用之感,可孔子依旧脚踏实地,把它做得很好。他的这份务实的态度,与母亲的身教言传不无关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韩隶华说: “母亲的胸怀是孩子最初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孔母在琐事之中尽显为人母之智慧。有如此之母,孩子想不成才,恐怕也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们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业务”不熟,纯属正常,只要我们愿意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就可“心”想“事”成。当我们成长途中有困惑时,不妨向孔母借借智慧。</span></p> 品尝人间疾苦,成就辉煌人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陈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2年,诺贝尔奖得主们在巴黎的例行聚会中谈到21世纪人类需要什么思想时,几经斟酌之后的他们一致认为是孔子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为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使教育从官府走向民间。同时,他还在晚年修订了“六经”,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儒家思想仍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孔子都是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但是圣人孔子却不是天生自带光环,他的仕途坎坷艰难,他被各种人围堵,他的理想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找不到归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读《史记》,看褪去圣人光环的孔子如何从重重困境中突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史记·孔子世家》开篇这一段像一般传记那样介绍了孔子的祖先,父母以及名字由来。孔子的先祖是贵族,但到其父叔梁纥时,家道已经败落了。由于其父和其母的年龄相差悬殊,他们的婚姻在当时属于不合礼仪,孔子因此被人说是私生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丘生而叔梁纥死,葬於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郰人輓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孔子刚出生时,他的父亲便去世了,母亲带着孔子离开夫家,一手把他带大。当孔子因为不知道父亲的墓地而问母亲时,母亲“讳之”,“讳”是不说,这极有可能是孔子的母亲并不知道他父亲埋葬的地方,因为无论是非婚在一起还是被纳妾,颜征在可能都没有资格参与叔梁纥的葬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孔子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无论是在花季时期顺从父命,不顾年龄和身份的差距,义无反顾的嫁给糟老头子,还是在孔父死后,独自为孔子撑起一片蓝天,都体现了她自身良好的素养和坚韧的品格。“女本柔弱,为母则刚”,为给孔子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孔父去世后,她毅然带着孔子离开孔家,来到当时文化最为发达的鲁国都城曲阜,于无声中让其受到文化的浸润。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祭祀是繁琐枯燥的活动,正是因为经常观看,耳濡目染,小小的孔子,竟然以之为戏,这说明环境对他的影响之深,和孔母抉择的睿智。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位优秀的母亲,才造就了后来的世界伟人,我们为孔母点赞,向她看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孔子年少时,即干过两件大事:一件是掘墓葬母,一件是丧服赴会。在他十四五岁时,母亲因为积劳成疾也去世了。孔子希望父母合葬,于是把母亲的灵柩临时停靠路边,“五父之衢”是当时曲阜的街道名。他向旁人打听父亲的埋葬地,最后,一个入殓师的母亲告诉了他叔梁纥的坟墓在哪里,“輓父”是替人收尸出殡、挖坑掘墓的“入殓师”,经过一番周折孔子父母得以在防山合葬。孔子父母合葬其实也意味着孔子正式回归孔家,但是他的身世之痛并没有因为他回归孔家而有所缓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孔子守孝期间,腰上缠着孝丧麻带,去参加季氏的宴会。季氏是谁呢?春秋时期,鲁国掌权的有三家大贵族,是一百多年前鲁桓公的三个儿子传承下来的。按照第一代人的长幼排行,依次是孟孙氏(也叫仲孙氏、孟氏)、叔孙氏、季孙氏(也叫季氏)。因为都出自鲁桓公,又合称“三桓”家族。当时“三桓”家族把持鲁国大政,国君的权力被架空,这三家又以季氏的权力为最大,季氏为了笼络人心要犒劳士人,孔子就前往了。士是春秋时期最低级的世袭贵族。孔家是小贵族,回归孔家的孔子也已经加入了士的行列。但是阳虎却斥责他说:“季氏犒劳士人,又不是犒劳你。”孔子因此就退出了。没有争辩,只是一个“退”字写尽了孔子在成长过程中所受的委屈,他可能已经习惯了这种没理由的呵斥和责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读着这段文字,隔着几千年的时空,我仿佛看到一个踽踽独行的背影,他年轻的生命行走得那么艰难,他九尺高的身躯在屈辱中弯曲。但是他并未向命运低下高贵的头颅,他通过学习突出身世之困,得到世人的认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孔子出生贫贱,因此只能从贵族季氏家的小吏开始做起,管理粮食、畜牧,在日常工作中学习,不断提升,逐渐为上流贵族认可。可谓风起于青萍之末,人起于草莽之间。他晚年回顾自己一生时感慨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正是孔子回到孔家的时间,成为一个小贵族的孔子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应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读了《史记•孔子世家》第一部分,心中对孔子的敬佩不由得又加深了几分。以前或许折服于他的思想以及他对教育的贡献,今天我更是被他虽出身微贱,但不向命运妥协的气质感动。有些人出生就含着金钥匙,有些人出生连爸妈都没有,人生跟人生没有可比性,我们的人生是什么样完全决定于自己的感受。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抱怨,那你的一生就是抱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感动,那你的一生就是感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立志于改变这个社会,那你的一生就是斗士的一生。孔子的一生就是属于斗士的一生,因为他的奋斗,今天的我们才能在浩瀚的儒学中徜徉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司马迁将孔子列为世家帝王类,被后世之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他吐纳的经久不衰的智慧将会被不断地传颂下去,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品德会使我们受益终身。</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