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谋 | 与“潘记”天华聊美食(之二)空空斋布衣时光

默茉 颖

<p class="ql-block">头盘,是老家一带宴席必上的主菜,这道菜也叫“大杂烩”。</p><p class="ql-block">在儿时记忆中,大杂烩比较简单,无外乎是些乌贼(墨鱼)、鱼丸、猪杂、虾仁、蘑菇、粉丝之类,再次者,也少不了马鲛鱼皮、乌贼爪等。</p><p class="ql-block">儿时乡村摆宴席,婚嫁也好,进宅也罢,其他菜可省略,就是“头盘”必不可缺。乡村宴不像城里人家,摆上大街或酒店,都是族亲腾出自家的八仙桌和四脚长板凳,有条件的集中在村中一处旷地上,没条件的,就摆在族亲各家各户的家门口,菜统一由设宴主家派送过来,有点类似今天酒店里的“包厢”。</p><p class="ql-block">头盆先上,轰轰烈烈、热气腾腾的吃个精光。剩下的菜,鸡鸭、扣肉之类,大人也不怎么动筷,草草吃完两碗白米饭,把席上的菜分了,各自带回家中。</p><p class="ql-block">上周末去了小城天华家,他专为我们下厨做了一道“头盘”,猪腰型白瓷盘盛着,色香味俱全。天华家大客厅连着厨房,内里装修古色古香,五六楼复式,楼梯围栏都是三四千年前的“水浸木”为材料,打磨得油光滑亮,家私也是木质的,再加上博古架摆设的黄金蜡石和海珊瑚,粉墙上的名人书画,盆栽吊兰等,与这道“头盘”映衬在一起,那感觉,也就不单是品个“头盘”那么单一了。</p><p class="ql-block">筷子起落,灯火柔和,隔着磨砂玻璃门厨房,依稀传来炒菜声,这等人间烟火味,也就在这个秋日黄昏回味无穷,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边吃边聊。天华说,头盘这道菜,在我们小城少说也有几百年历史,整个宴席菜的味道如何?也就看这个头盘了。为何如此?天华说的明白,人的味蕾这时最干净,最清醒,这道头盘自然是整个宴席的“试金石”,头盘味道优劣,厨仔水平高下,也就是这道头盘见分晓。</p><p class="ql-block">选好料,是头盘关键环节。天华说,按过去老传统,头盘配料多达二三十种,当然不是一起上,有主家需求和厨师搭配之分,除小城的头盘外,周边墟镇村落也有,不尽相同,山区有山区的配料,沿海有沿海的配料,因地制宜,因材而异。沿海的,以神电卫城(电城)为例,用料选材十分考究。</p> <p class="ql-block">头盘主料大致是大丸(马鲛鱼丸)、墨鱼花、干鱿鱼、肉卷、鲜虾仁或干虾米、前胛猪肉等,配以干蘑菇、金针、木耳、莳菇、马蹄、青椒、红椒、芹菜等。这道头盘,可谓是集宴席主料、配料、色香味于一体,故曰“大杂烩”。一个“烩”字,把这道菜的丰富性、特色、制作方法,讲得通透畅晓。</p><p class="ql-block">天华是小城美食世家“潘记”第三代传承人,曾祖父曾在杭州一带当过知县,父亲是当地名厨,过去家境富足殷实,对日常饮食极其讲究,自然也就把一些私家菜秘制方法保存下来。他家的豆丁糖水、潘记墨鱼饼、马鲛鱼丸,历来是享有盛名的。一月前,吉林电视台纪录片专题组三位主创人员,还专程来了神电卫城拍了“潘记”美食传承人潘天华的专题片,应了那句俗语“酒香不怕巷子深”。</p><p class="ql-block">天华说,做菜如做人,讲的就是一个“真”字。他指着餐桌上这道“头盘”说,用料、下油、火候,都得讲究,认真、精细把控好每个环节。墨鱼花不单料要新鲜,刀工也要精细,颗粒均衡,深浅一致。鲜虾仁去壳,小刀尖剔去虾肠,前胛猪肉必须是家养好猪,等等,都得认真对待。制作过程呢,天华说得头头是道,在此也就不细说了。也不是不能说,是我本人不懂厨艺,不说还好,说了也就露馅了。</p><p class="ql-block">总之这头盘,是老家宴席上的主菜、大菜、极具风味最吊胃口的一道好菜。天华亲自掌厨的头盘,不易吃到。有机会到小城来,遇上某户人家摆大宴,又都是熟头熟面的老友,不妨来碰碰运气,吃好了,说不定还给你打包个头盘,带回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