簇族艺术 第二十一篇

張朝瑞DaDa.Ryan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光感理念日记(1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Light Sense Idea Diary</span></p><p class="ql-block">科学与簇族艺术(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俱往矣。</p><p class="ql-block"> 然而,</p><p class="ql-block"> 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p><p class="ql-block"> ——李泽厚[1]《美的历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虹彩效应与簇族艺术审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 引</p><p class="ql-block">  “簇族艺术作品当中,这些小簇头和它的组合,在通常意义下是找不到的,所以大家要完成理解前人留下的旧迹,就不得不超越现有的证据;不管这些旧迹是考古方面的、美术史方面的、还是建筑方面的,因为,这种方式可以引发更多新的发现。光影情趣的介入,隐喻生命体的更新;从天体之光、宗教之光、科技之光、哲学之光中窥见于此,象征的价值为人慑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张可存储和提取的CD碟片拿在手里,当我们在光线下晃动时,产生了多彩的光色,但是透明的聚氯乙烯塑料和反光金属膜并没有色彩,这样的色彩科学界里称为“虹彩现象”。这是材质结构造成的颜色,当光投射在同心圆里的沟槽时,沟槽曲面的宽窄和间隔折射出不同波长的光谱色,当光谱中的色彩被分割成不同角度的折色光时就会产生“虹彩现象”。</p><p class="ql-block"> “光照射在圆弧上有特别的规律,“虹是∠42°的弧,红颜色在外边,紫颜色在里面,霓是大一点的弧,是∠50°度的弧,反过来的,红在里面,紫色在外面,我想就是这个规律。”[2]</p><p class="ql-block"> “虹彩”是一种光学现象,它把白光中的各个光谱色分开,虹彩的颜色是由物体的结构产生的,不是由有颜色的油彩等色素造成的。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是结构色。[3]如果一种材料被细分成非常小的结构或薄层,在结构或薄层中就会因折射角度刚好而形成可见光谱里的色彩。在大自然中,鸟的羽毛、甲壳虫的亮壳和蝴蝶的翅膀等动物的表层结构在优化中形成了靓丽的结构色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日光里,孩子吹起的肥皂泡绚丽多彩,光波被肥皂泡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反射,同时,外表面反射光波与内表面反射的光波相互干扰,在不同的角度下因“虹”和“霓”色序相反,红色和紫色也会交相呼应。</p><p class="ql-block"> 肥皂泡膜的厚度是不停变化的;顶部会变得越来越薄直至肥皂泡破裂,肥皂水也会由于对流而运动。此外,肥皂泡的表面是弯曲的,因此,光经过的肥皂膜的厚度随着入射视角而改变,折射角度的改变同时具有了虹彩的微妙变化,形成各样游离多变的洋红色和紫红色浮现在肥皂泡的表面上。</p> <p class="ql-block">  当簇族艺术《炫焰》在创作完成后,会在各个簇头上蘸满保护光油,形成肥皂泡膜,不同色光照射在簇头上发生:光被吸收、光被反射、光被散射或慢反射、光被透射后折射;光与色彩的有序穿插,演绎理性和逻辑的“聚集”。俯身观察《炫焰》作品时,视角倾斜两边,倾角变小,导致簇头与簇头间隔密集交错,光油带来的结构色会是肥皂泡膜的色彩,除非现场观看才能察觉的到。</p><p class="ql-block"> 但作品中细微的结构色,往往是相机拍摄不能捕捉的细微之美;智能数码相机通过电荷耦合器件(CCD)捕捉色彩时,往往优先主导色略去细微辅助色之后会使照片纯净靓丽,还原人感知的色彩差距明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07日写于龙城太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李泽厚 (1930-2021)著名哲学家、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杨振宁 诺贝尔奖获得者 中国美术馆“大师讲大美”学术讲坛系列讲座之一 “美在科学与艺术中的异同” 艺术头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3].Pupa Gilbert\Willy Haeberli著 秦克诚译 《艺术中的物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p136.</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个人申明:从科学成就上说,我什么也不是。之所以谈论科学,是因为科学里有艺术,而我希望借科学理论和实践的思考方式来谈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有可能因个人短见,会导致大家哗然哄笑。非专业领域的言说,并非指具有科研正确的成果。一件事物的诞生,本身具有两面性,我们可以随着思考导向的确立,带来新的维度;在跨界中,探索未知的惊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张朝瑞DaDa.Ryan)</span></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配图簇族艺术作品解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艺术理念:簇族艺术原引竹简和活字印刷的陈列摆放,表达“聚集簇立”的理念,引申为集体意志方向上的一致,相互关照下的人文关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品名称:《炫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品尺寸:长132.3cm 宽96.5cm 厚 6cm</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品材质:丙烯油彩、木料、树脂边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创作年代:2010年3月</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创作实践:从1999年开始,将创作的兴趣放在环境光和物体投影色彩与画面的组合关系上,经过六年的研究生活现成废弃品造型分析、选型及确立基础造型形象的过程中,产生了簇族造型的概念;在2006年开始的工作和学习中,应用“工业学习的技术”和“当代艺术新审美的标准”改进了“艺术创作技法”和“多视觉角度变换的研究”,通过10年的创作和改进,《炫焰》于2010年3月完成,并于当年8月上海M50参加展览,展览期间广受海内外好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造型特点:这组作品既具有新颖的创作视角,也具有新颖的观看视角。立体和平面绘制结合在一起,将色彩的张力以空间构成的状态呈现,因观者视觉角度变换造成簇头间的角度变化,产生因遮挡或增补的部分变换而造成画面新的改变。</p><p class="ql-block"> 本作品本身蕴含着对个群、同异、均一、演变的思考,从“聚集簇立”之中,蕴含着的巨大的关联性、可变性、多元性。本作品是宏观与微观都能关照到的艺术呈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观看方法:《炫焰》作品悬挂于墙面时,地面划直径2.5~4米半圆步道,当作品平放置至台面上时,四周需留出步道位置。在移动视觉位置时,参观者需强化记忆瞬间图像和色彩位置,每一帧的记忆与上一帧记忆形成动感的连续画面;在往复运动观看带来体感热量中,找到“炫游而上的火焰”带来的知觉通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