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h1><h3>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是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1862)至宣统三年(1911)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依次前后平行排列有序地分布于大约3公倾(40多亩)的长方形地块中,东西通长200多米,南北通宽100多米,占地面积15300平方米。<br><br></h3><div><br></div> 由晋江踏上安平桥,到了桥的另一端就是南安市的境地了,我们步行8里到了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坐落于福建省南安市石桥镇的漳寮。 2020年9月11日,闽南红砖建筑群作为厦门和南安联合申报的项目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蔡氏古民居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如此独特,坚固的建筑群,由1862年起建,至1911年竣工,历时49年。为什么?一位守宅的老者告诉我们:300多年前,蔡氏家族掌门人蔡启昌与儿子蔡资深带领蔡家的男人下南洋赚钱买最好的非洲木料运回家乡,年复一年,苦拼49年,建成了蔡氏家园。 这精致极致的小门在这里很多,它的作用是什么?这个问题有想象空间喽! 我们非常喜欢这精巧别致的小门,所以每人在这小门留个影。 <h3>这里居住着一家人。</h3> 至今这片老宅所有权仍属蔡氏人家,但是在这里常住的只有寥寥几户,其余的房主都居住在国外。 建筑群轴线取南偏西5度,夏季南面日晒不入室内,冬季北风被后墙挡住,为闽南地区民居的最佳朝向。 主要建筑材料是用红砖,白石,黑瓦(红瓦),木料。 主要建筑风格是燕尾脊。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雕龙刻凤,画梁画壁,雕花刻曽。 如图可知,房屋的建筑结构是穿斗式木结构。其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橼,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每两榀架构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在一起,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 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 一般每家都有客厅、卧室、厨房、天井、庭院...,但是布局与风格却各异。 门上面的墙上可以看到文化大革命留下的痕迹。这里一个蔡姓的守宅人说,文化大革命时,房主不在国内的房子被造反派进住了。文化大革命后,落实政策又物归原主。 这里的石器至少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前后两排房之间铺有宽10多米的石板路。 山墙之间有两米宽的防火通道。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在蔡氏古民居建筑群,随处可见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虽然经历几百年的苍伤岁月,至今仍然文理清晰,色彩如新,这应该归功于先人的智慧与选用材料的优良。</p> 天棚上的木质雕刻气势磅礴,雕工精细,大可与宫殿、庙宇的天棚相比。 屋檐下的雕琢内容丰富多彩,一般是雕刻与绘画并用,内容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朴,庄重,吉祥。 精美的木刻随处可见。 墙上也有雕刻。 地基上的石刻风格多样化。 <h3>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在阳光下宛如一颗闪闪发光的红宝石。她当之无愧是闽南建筑的大观园。</h3><div>远看,为她规模宏大、排列整齐、艳丽和谐的色彩而震撼;走进她,为她精巧别致、坚实耐久的设计而腾升民族自豪感。</div><div>敬佩蔡氏家族团结奋斗49年,建立了自己美好家园的同时,为中国与全世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div> 一路同行者:金老师、杨老师、沈老师、王老师、徐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