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div>▲1928年的宜昌视频</div><div> 罗洪波老师将吕航编辑的一段“1928年的宜昌”发出,近百年前的宜昌江面和码头,还有大街与沿江的建筑就又穿越历史时空出现。吕航承认上面这段视频在分析的时候错了一处,54秒左右的街道经过反复辨认应该是通惠路。</div><div><br></div> <div>▲旧时的宜昌</div><div> 1928年的宜昌冰火两重天:既有称作杨森所部纵火所致的东门外一带民房失火,殃及附近上千户,又有因宜昌城内“土匪”横行,“巨商陆续赴汉避难”;既有被誉为“开宜沙及鄂西机械行业先河”的李正顺机械厂重新开业,又有三名英籍船员在宜昌肇事,引起外事交涉,市公安局未做处理便释放;</div><div><br></div> <div>▲宜昌的街头</div><div> 既有宜都土豪劣绅勾结国民革命军43军第4师对共产党人和农会会员进行捕杀,又有在西乡五龙谭家河从事农运工作的戴熙康在赴三游洞参加县委会议途中被捕,被“清乡团”杀害于安安庙;既有反对均益车行老板提高车租而举行的人力车夫罢工,又有在大南门外三层楼的“远东饭店”落成……</div><div><br></div> <div>▲江边的脚划子</div><div> 宜昌话把长江叫做“大江”或者“大河”(相对应的将现在的三江航道称作“三江”或者“小河”),无论大河小河,为数众多的无疑就是宜昌话说成的“脚划子”,也有叫“渡划子”的。</div><div><br></div> <div>▲水上人家</div><div> 顾名思义,“渡划子”和“脚划子”就是摆渡所用,既有送客上船、送客上岸,也有送客过河的。大小和渔划子差不多,不同之处就是船舱大多没有芦席棚子,也没什么附属设施,就几块擦干净的船板,方便乘客坐下。</div><div><br></div> <div>▲海关前的划子</div><div> 罗洪波老师介绍说: 在兴建葛洲坝和三峡大坝以前,每到枯水季节,宜昌滨江段的沙坝露出,要向长江水面延伸约平均二、三百米,江轮仅能泊于江心深水区。轮船上下客货,全赖划子(或称“漂子”)递漂(或称“漂递”)。</div><div><br></div> <div>▲摇橹的船工</div><div> 在吕航编辑的那段1928年的视频中,就可以看见“定远号”轮船进港之时,有许多划工将划子在风口浪尖上划到轮船边揽客接客,好不热闹。而罗洪波老师新编“摇橹歌”也写得诙谐顺口,十分有趣。其中唱道:“正月里来珍珠岭,天官桥上接花灯。二月里来二道巷,还有两是温柔乡……”。</div><div><br></div> <div>▲吕航所发的视频(一)</div><div> 吕航所发的是从划子船舱内部拍摄的画面,笔者认出了那个.12秒的视频应该是滨江路!吕航也说是的,背景还有普济医院、怡和洋行仓库等。</div><div><br></div> <div>▲吕航所发的视频(二)</div><div> 吕航向大家请教这段宜昌视频中,那种像大圆盆子的“船”,不知道叫什么?罗洪波猜测这是否涨水后逃生的大木盆?吕航指出这是长江上乞讨用的“木盆船”,也有的老人划着这个“圆盆子”卖点水果土特产之类的给轮船上的乘客。</div><div><br></div> <div>▲向大船乞讨的老妇人</div><div> 曹竟斌就这个“圆盆子”问了他母亲,确定那种“木盆船”应该是吕航说的那种带乞讨性质的推销土特产的穷人。</div><div><br></div> <div>▲旧时宜昌江面上的流动“酒吧”</div><div> 而因为亲眼见过,所以曹竟斌他母亲印象最深的还是那种叫做“酒船”的大型木船。每当轮船经过时,除了“递漂”的小船围上去外,这种“酒船”也挂靠上去,上面有卤菜,酒水,以及宜昌特色的各种小吃,很多船员和旅客就会翻越过来,支起桌椅享受一番。曹竟斌认为,用现在的话说,应该是江上流动的“酒吧”。</div><div><br></div> <div>▲打鱼的腰盆</div><div> 还是陈军娥指出这个“大圆盆子”名称是“腰盆”,是用来打鱼的。因为她爷爷就是渔民。吕航提醒她,当年南湖里面有人划着这个盆抓鱼,不过型号要小很多。陈军娥解释说:腰盆的规格大约一米二乘一米,不大。因为盆小,可以挑着走,到各个湖里塘里将虾子装到卡子上,以供鲫鱼吃,卡子是只能进不能出的。</div><div><br></div> <div>▲划腰盆,下卡网</div><div> 陈军娥在家的时候也下过卡子,她回忆说,那个时候鱼塘还没分到个人,可以弄野鱼。冬天很冷,卡子要整理2个小时以上。最幸福的回忆是她大学毕业回家时,她的爸爸爸还专门去下卡子弄鲫鱼给自己的女儿炖鱼汤。</div><div><br></div> <div>▲水上售货船</div><div> 吕航解释说:这种腰盆,如果要卖货给轮船上的乘客,还需要一种专用的杆子把东西递上去。笔者质疑那些用竹竿递东西的船家似乎不是划的是腰盆?吕航回答划着腰盆的也有用那个东西的,他见过照片。</div><div><br></div> <div>▲配图借意 女学生的郊游</div><div> 因为陈军娥的提示,罗洪波老师也记起了,那种腰盆在他儿时还坐过,是在故乡乡下亲戚家的湖塘弄菱角吃;</div><div><br></div> <div>▲配图借意 逃难用的腰盆</div><div> 沈传诚老师指出:是叫腰盆,原来南湖就有,他见过。最初他见到的腰盆是椭圆形的,形似猪腰子(肾脏)。后来不知怎么圆的也叫腰盆。罗洪波老师强调:圆的是木盆,腰圆的是腰盆。</div><div><br></div> <div>▲1966年,宜昌五中食堂职工正在学习</div><div> 笔者回忆:那样很大的圆形的木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宜昌五中的食堂里就有,平时炊事员在案板上切菜,直接将切好的菜划到案板下的大木盆里,然后倒到大锅里炒,水煮盐拌就是那个时候体会到的。</div><div><br></div> <div>▲1959年在南湖举行的航模比赛</div><div> 五中食堂的大木盆(那个时候都这么叫)经常下南湖,不是打鱼捞虾,当时五中在南湖搞航模,要去打捞失去动力或者翻覆的航模。笔者当时很小,七八岁的样子时坐过,漏水,但就是不沉。</div><div><br></div> <div>▲配图借意 民国汉口洪水中的一家妇孺</div><div> 罗洪波老师回忆说:就是大约前十年左右,他在大公桥江边还看到过腰盆,不过是把两个腰盆绑在一起,好像是在钓鱼。宜昌江段从2020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实行永久性禁捕。那种腰盆也就永远成了历史。</div><div><br></div> <div>▲宜昌话说的“赶路”</div><div>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生育高峰,每个家里都有好几个孩子,宜昌人遇到“赶人情”,喝酒的男人身后,必定跟着一个孩子。一进门,男人会很不好意思地说自己带了个“搭脚划子”的,主人家就说:“没得事,镶个边,热闹!”</div><div><br></div> <div>▲注意大船后面的脚划子</div><div> 过去,宜昌大河里通行的大船,总会在船尾绑一个脚划子,除了方便接来送去,也可在大船遇到不测时作救生用。大人去喝酒,身后跟着孩子,比喻成“搭脚划子”,很形象。在那个精神充沛、物资贫乏的年代,有机会借“赶人情”轮流给自家孩子“改善伙食”,是约定俗成,家家都如此。</div><div><br></div> <div>▲画风诡异的“拖驳子”</div><div> 只不过后来改开以后,年轻人带着自己的女朋友去见自己的哥们,说法变成“我今天带了个‘拖驳子’”。如果有哪个不懂何为“拖驳子”,那他肯定不是宜昌人,要么就没有经过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div><div><br></div> <div>▲视频 大家来做广播操</div><div> 宜昌话说“山不转水转,石头不转磨子转。”这一节的《宜昌荟》说了半天,到最后转到了“脚划子”和“拖驳子”上面来。相信懂得的蛮有感觉,也会和我一样感谢罗洪波、沈传诚等老师,也感谢曹竟斌和他母亲、李增辉、吕航、陈军娥的友情提示与老照片支持。最后的一段视频千万别忘打开看,那是你我他都曾经经过的年代。(202111)</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