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灰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iv> 课首练说:“书越聊越透,理越辩越明”。亲爱的同学们,欢迎来到“快乐畅聊吧”。今天我们畅聊的内容是:《稻草人》中最有爱心人物之最,在这本书中,你认为最有爱心的是哪个人物?谁第一个聊?<br> ###同学、###同学你们聊得都很精彩,可见读书很认真,为你们点赞!没有发言的同学我们下节课继续,希望大家在快乐中畅聊,在畅聊中快乐,让每天的畅聊吧都充满活力,谢谢大家的积极参与,今天的“快乐畅聊”到此结束,请老师上课。<br> 一、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导入<br> 同学们,在你们的畅聊中老师发现你们都是心中有爱的孩子,因为你的心中有爱,才能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事情。老师为你们点赞。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继续走进一个关于爱的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br> 同学们,刚刚老师说,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爱,那你同意老师的说法吗?谁对谁的爱呢?<br> 【板书:列宁 小男孩】<br> 二、出示挑战性问题,引导自学<br> (一)自己阅读思考5分钟<br> 出示自学提示:<br> 那只灰雀到底哪儿去了呢?我们都来当小侦探,默读课文,找一找相关语句,用曲线划出来,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br> (二)小组合作8分钟<br> 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思考真好,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温馨提示我们的小组合作要求:<br> 1.组员按照4、3、2、1的顺序依次发言,相同的观点不重复。<br> 2.声音大小以组内成员能听清即可。<br> 3.组员发言时要认真观看、倾听。<br> 三、全班分享<br> (一)感受列宁对灰雀的喜爱。<br> 1.“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每次、都要、经常”看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br> 2.“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通过”“找遍了”可以看出列宁找不到灰雀很着急,也能看出列宁喜爱灰雀。<br> 3.通过和小男孩的对话感受着急、喜爱。<br> (1)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从这一句中看出列宁很关心灰雀,心里很着急。(借机指导学生把列宁对灰雀的关心,内心的着急读出来。)<br> (2)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列宁当时很担心灰雀。(指导朗读,读出担心的语气。)<br> (3)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从这一句中体会到这时候列宁觉得很可惜,已经有点伤心了。(指导读好这一句。)<br> 小结:列宁为这只失踪的灰雀着急着、担心着、惋惜着、伤心着,都是因为他心中充满了对灰雀真诚的爱。(板书:爱)<br> (二)感受列宁爱小男孩<br> 1.列宁知道是小男孩抓走了灰雀可是他却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和小男孩说话让小男孩知道自己错了,主动放回了灰雀。(相机引导朗读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br> (1)“没……我没看见。”因为这里“没”的后面加了省略号。<br> A、师引导读好省略号。<br> B、自由读读这句话,补充:男孩()地说:“没……我没看见。”这句话。<br> C、指导朗读: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我没看见。”<br>男孩(结结巴巴)地说:“没……我没看见。”<br> (2)“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这句可以看出男孩知道灰雀的下落了,说明了灰雀有可能是男孩捉去的,所以他不敢讲。<br>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br>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从这儿看到了如果不是男孩捉的他就不会这么说,而且他不会知道灰雀到底死了没有。<br> (两句话里都有一个“一定”,指导读好肯定、坚定的语气。)<br> (4)读到这儿我们已经知道灰雀是小男孩抓去了。那么,男孩为什么要抓那只灰雀呢?(因为小男孩很喜欢那只灰雀。)<br> (5)分角色朗读3--10段。<br> 小结:列宁的爱鸟之情深深地打动了小男孩的心,他决定放回灰雀。<br> 2.列宁爱男孩还体现在,列宁看到飞回来的灰雀不问小男孩,而是问灰雀昨天去哪了,也能看出列宁对小男孩的宽容和喜爱。<br> 做如下引导:<br> 如果你是那个男孩,列宁问你:你昨天把灰雀藏到哪儿去了,还向我撒谎,你太不应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难过)学到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列宁不仅爱灰雀,更爱孩子。他以一颗宽容之心使孩子改正了错误,又保护了孩子,也使我们能重新看到这样和谐的画面。<br> 小孩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正了错误,知错就改,所以列宁说他是诚实的。<br> (三)说话练习:如果你就是那个小男孩,听到列宁询问灰雀昨天去哪里了,你会想些什么?你有话要对列宁说吗?有话要对灰雀说吗?有话要对自己说吗?有话要对身边的朋友说吗?<br> 三、作业<br> 把小男孩想到的写下来<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灰雀》教学反思</div> <b>一、精心设计挑战性问题让学习真发生</b><br> 《灰雀》,截止到这届孩子,我已经教过四次,九几年人民出版社版本的,人教课标版本的,现在部编教材版本的,对于一篇这么经典的、这么熟悉的课文,我此次备课居然备了5稿!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div> 五次设计,纠结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怎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让学习真发生,让学习真深入!这样的问题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被称之为挑战性问题。<br> 我的五次设计中的挑战性问题如下:</div><div><br> <b> 设计1:</b></div><div> 通过上节课阅读,灰雀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用课文中的一个词形容是——惹人喜爱。(引导读第一段灰雀样子的句子)<br> 这么可爱的灰雀我们喜爱,还有谁也喜爱呢?<br> 挑战性问题:默读课文,把表现列宁(如果前面汇报出小男孩也喜欢灰雀,就把小男孩喜欢灰雀的句子也画出来。)喜爱灰雀的句子画下来,反复阅读,将体会批注到空白处。<br><br></div><div> <b> 设计2:</b></div><div> 上课之前谁先来回顾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列宁 男孩)<br> 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br> 一个冬天,列宁在公园里发现一只灰雀失踪与一个男孩有关,通过他们俩对话,男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把灰雀放了回来。<br> 挑战性问题:同学们概括的很准确,课文讲的就是列宁、小男孩和灰雀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因灰雀而起,那咱们就从灰雀学起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几只灰雀?透过灰雀你能感受到什么?可以简单勾画关键词句并作批注。</div><div><br> <b>设计3:</b></div><div> 上课之前谁先来回顾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列宁 男孩)<br> 挑战性问题:同学们概括的很准确,课文讲的就是列宁和小男孩因为灰雀而发生的故事,默读课文3-10自然段,把列宁说的话用“ —”画出来,小男孩说的话用“﹏ ”画出来。想一想,他们对话时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简单批注。<br><br></div><div> <b>设计4:</b></div><div> 1.由“爱”导入<br> 同学们,在你们的畅聊中老师发现你们都是心中有爱的孩子,因为你的心中有爱,才能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事情。老师为你们点赞。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继续走进一个关于爱的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br> 同学们,刚刚老师说,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爱,那你同意老师的说法吗?谁对谁的爱呢?<br> 预设:列宁爱灰雀,小男孩爱灰雀,列宁爱小男孩。【板书:列宁 小男孩】<br> 2.出示挑战性问题,引导自学<br>出示自学提示:<br> (1)默读课文,从哪些语句中你能感受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用直线划出来。从哪些语句能看出列宁爱小男孩?用曲线划出来。<br> (2)读一读划出来的句子,感受一下人物的心情,想一想怎样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br><br></div><div><b> 设计5:</b></div><div> 1.由“爱”导入<br> 同学们,在你们的畅聊中老师发现你们都是心中有爱的孩子,因为你的心中有爱,才能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事情。老师为你们点赞。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继续走进一个关于爱的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br> 同学们,刚刚老师说,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爱,那你同意老师的说法吗?课文写谁对谁的爱呢?<br> 预设:列宁爱灰雀,小男孩爱灰雀,列宁爱小男孩。【板书:列宁 或者列宁 小男孩】<br> 2.出示基础性问题,引导自学<br> 默读课文,用直线划出表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的语句。读一读划出来的句子,感受一下人物的心情,想一想怎样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br> 3.出示挑战性问题,小组探究<br> 那只灰雀到底哪儿去了呢?我们都来当小侦探,默读课文,找一找相关语句,用曲线划出来,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br> </div><div><br></div><div> 佐藤学先生说:“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保障每一个学生高品质的学习权,能给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我觉得所谓有挑战性问题,首先要能够刺激到学生的学习神经,保持长久的学习状态。其次要难易适度,就是既不要让他们学起来太难,又不要让他们学得太轻松,而要他们跳起来摸得着,够得到,在原有基础上有更多、更高、更深的收获,这让我想到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br> 设计挑战性问题,我的做法是,深度解读教材,在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单元目标、课文、课后习题进行设计,设计时我会提示自己注意这个挑战性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要能照顾到每个孩子,要给每个孩子足够的提升的空间,要注意纳入必备知识,要能够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发展......<br> 设计后,我会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课文,反复自编自导自演每个孩子会怎样回答,思考自己怎样串联引导朗读、引导思维碰撞进行反刍,在不断的思考中一次又一次推翻自己的设计,一次次改进,一次次思考,只为——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将浅性思考转化为深度设疑,唤起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促使思维处于思考的状态,让每个学生的学习真发生。<br> <b> 这节课我最后定稿的挑战性问题是:那只灰雀到底哪儿去了呢?我们都来当小侦探,默读课文,找一找相关语句,用曲线划出来,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b><br> 在探究基础性问题“从哪儿看出列宁喜欢灰雀”,引导学生感受到列宁的着急、担心时,顺势引出:那只灰雀到底哪儿去了呢?孩子们探究的欲望一下子被调动,再用“我来当侦探”这一符合学生心理的方式展开,孩子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在自己学、小组学的14分钟里,孩子们积极寻找相关“证据”,用心思考怎样读出理解,自信交流自己的思想,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积极补充质疑......<br> 我被他们安静阅读“寻找证据”时的样子吸引,被他们合作时有理有据、有模有样表述自己想法时的状态吸引,被他们觉得精彩就鼓掌,觉得不对就辩驳的表现吸引,被他们安排分工汇报时想兼顾每一个同学的心理吸引.....积极投入到学习中的所有孩子都是那样迷人。<br> “灰雀到底去了哪里?是不是被男孩抓走了?”孩子们“证据确凿”,个别“顽固分子”在同学的铁证下“缴械投降”,看着孩子们在讨论交流中恍然大悟、心悦诚服的样子,我感受到了孩子们互相学习的力量。可是当我走到最后一组,这一小组本来2:2的观点彻底被“小男孩没有抓灰雀”这一观点“说服”。他们的观点是,第一自然段中提到“列宁是经常给灰雀带面包渣和谷粒。”通过“经常”看出,有时候灰雀是要出去觅食的,现在灰雀可能就去觅食了,可能走的比较远,还没回来。再说,灰雀不能只吃面包渣和谷粒,它也想吃点纯天然的食物,所以它去觅食了。还有一个观点,假如真的是小男孩捉去了灰雀,那他为什么还要来到树林呢?他应该在家里才对。强大的气焰居然说服了觉得小男孩说话结结巴巴是因为捉走灰雀很心虚的表现的同学。<br> 听到他们的发言,我为孩子们的思维点赞,因为这是我反复“过电影”预设同学发言时没有想到的,我发自内心的为孩子高兴,我当时默默地想:这个组的发言,将会是我引导学生进行反刍的一个关键,我要在学生都指向小男孩是抓走灰雀的人的时候让他们组去发表不同观点,然后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深入阅读,解决课文难点——列宁对小男孩的包容,列宁爱孩子。就这样美美地想着,我开始引导学生全班发表。<br> <b> 二、给孩子探究的空间是高品质学习的基础</b><br> 因为第五小组周围都是听课的老师,我没有深入到小组,对他们组的讨论没有了解,所以今天的汇报我从他们组开始。<br> 白子涵:我是五组2号,我们组通过讨论认为灰雀是被小男孩抓走了,我们总结了三个观点,下面我们和大家分享:首先由我来说:通过第四段小男孩说的话“没……我没看见。”这里“没”的后面加了省略号,从省略号看出小男孩说话时结结巴巴的,说谎话的时候才心虚,所以我们认为是小男孩抓走了灰雀。<br> 冯思源:我们还从“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这句可以看出男孩知道灰雀的下落了,说明了灰雀有是男孩捉去的,所以他不敢讲。<br> 翟宇航:我们还从男孩的话“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从这儿看到了如果不是男孩捉的他就不会这么说,而且他不会知道灰雀到底有没有死。<br> 听的同学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这一小组汇报后其他小组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br> 韩瑄:我同意你们组的意见,我们也认为是小男孩抓走了灰雀,我们还从另外一处看出来的,第二天灰雀飞回来之后,小男孩站在那里,低着头,可见是他现在很害羞,因为是他抓走了灰雀。<br> 白清源:翟宇航你们汇报的很清楚,我听明白了,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你,你说小男孩抓走了灰雀,那为什么课文在最后一段说“列宁也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诚实的?”他抓了灰雀不承认,列宁为什么还说他是诚实的呢?<br> 我被白清源的思考震惊到了,本来这个问题我是想着在那个意见相左的小组质疑后,引导学生再次走入文本时让学生去发现的。我的思路完全被这个大眼睛男孩打乱了,可是我从内心兴奋,甚至控制不住自己,给孩子点赞的同时都要手舞足蹈了。我还没有从小白的惊喜中跳脱出来,翟宇航同学又有惊喜爆出:“小男孩抓走了灰雀,是因为他也喜欢灰雀,列宁不直接说小男孩抓走灰雀是怕伤害了小男孩的自尊。”我和孩子们一起鼓掌,为小白的思考提问,为小翟的精彩感悟!<br> 我很满意,同学们很满意,小白并不满意。小白说话了:“老师,我还想对我自己提出的问题说说我的看法”他微笑着看着我。我恍然大悟,他是想给别的小组出难题,不是真的提问!我的润泽、温婉全没了,大声说:“原来你是在考我们呢?”他坏坏地又笑了。“我还认为列宁说小男孩是诚实的是因为小男孩知错能改。”还等什么呀,我顺势问:“孩子们,老师课前说到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此时你觉得除了列宁爱灰雀小男孩爱灰雀,还有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列宁爱男孩,所以他包容男孩!”“我可爱的孩子们,你们让我怎能不爱你们!”我在心底坚定地说。<br> 孩子们在互相补充、追问过程中,有思想的交锋,有智慧的碰撞,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敏捷性,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都有体现,我为孩子们点赞!<br><br><br></div> 对于教师来说,高品质的教学设计,既是对自我的挑战,也是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这需要教师从原有的教学经验中走出来,从曾经的“优质设计”中走出来,从学生学的逻辑出发;从知识讲授者的角色中走出来,这样的设计才更贴合学生学习的真实需求,更体贴学生的认知心理,能让学生的思维更主动,从而让学习真实发生。<div> 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应该是看似朴实无华,但其实要想让每个孩子在课堂魅力展现,需要教师课前刻意雕琢,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自然而然地完成高挑战、高质量的学习任务。可以说是高品质的学习设计触动学生学习的真实发生。<br> 我们的课堂改革不是站在岸上指挥,而是要亲自“下水”,要弓身实践。我一遍遍地告诫自己:请严苛地对待自己的每次备课,请全面地考虑所有学生课堂上的生长点!</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