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一个民族新闻工作者回忆录

云南.曹歌

<p class="ql-block">广播电视中心大楼,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是云南地标性建筑(资料图)</p> <p class="ql-block"><b> 一个人口较少民族高级记者在省电视台的新闻从业经历 </b></p><p class="ql-block"> 每年11月8日记者节,是国家批准认可的记者节,是个不放假的职业纪念节日。记者职业,已是当下风险与压力最大的行业。又到记者节,回眸过往,岁月匆匆,感慨颇多。 八十年代中期,大学毕业就分工到新闻机构,从业三十五年,老记者经历也一直初衷未改。回首三十五载身后岁月征程,足迹蹒跚,备忘如此而已。 </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五年七月中旬,北方如火的七月,校园里知了蝉鸣,炎炎夏日。怀揣一个新闻梦想,心急火燎,告别校园,离别北京,登上一列长长的火车,跨过黄河长江华北平原,穿越大江南北江南水乡,来到崇山峻岭的云贵高原。从昆明火车站月台,灰头土脸地,拎了一个包包出来。</p><p class="ql-block"> 昆明的天空,白云朵朵,飘在天上,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站台上没有人接站,自己走到站前广场公交车场,伸手拦住并登上一辆即将始发的2路公共车进城。昆明火车站当时在郊区,车站广场不远处就是一片稻香花开的田野,田埂上一排排高大的桉树绿树洋草果树,迎风招展。不象现在昆明火车站已经围困在高楼大厦之中。在昆明站前,公共车沿着北京路从田野绿世界中,穿过和平村那一块黄瓜玉麦包谷地,经过塘子巷村,又进入一块田野,到东风路时,路边都有空阔的田地,不像现在尽是高楼大厦。北京路到昆明工人文化宫,左拐经东风广场检阅台,走正义路,坐到马市口站,在华山西路南京旅社门前下车。拎着东西,走在大街上东问西找,想去大学毕业分配給我的单位报到。</p><p class="ql-block"> 我找到五华山下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大门口,把守门卫的解放军哨兵拿枪端着不让进。折腾了半天,原来现在省政府机关中午下班了,正是午休时间,再说我仅有一份毕业分配证明,当时也确实沒有有效出入证。</p><p class="ql-block"> 在省广播事业局人事保卫处报到以后,一直等待分配具体部门。分工负责干部穿着中山装上衣,下身穿着草绿色军裤,好象是一个复转军人,态度亲切,冷静老练,先问我自选分工去向,也询问我愿不愿意去电台驻州市记者站、广播电视报社,音像出版社。我非常兴奋与感动,看来当时各条战线各单位都有岗位需要各类人才。我三番五次申诉说,我本已留北京分配一家民族画报社,分配单位都已提调档案,已报名单安排去西北讲师团锻炼一年了,因我特别喜欢电视工作才申请分配回云南来,希望单位分工考虑我的意向去电视台。半个月后,我如愿分到了电视台文艺部,局人事与保卫处领导派人引领着我们几个新入职的大学生送去台里报到。一位台领导又领着我,把我送交给部门主任张汝运。那天送我去报到的同志也是人保组一个干部。 </p><p class="ql-block"> 当时电视行业刚起步,省级电视台基本上只有一个单独频道,采编人员也仅有一百多人。我的工作证出入证号牌,编号是108号。据老同志说是,按照入台先后顺序编号码的。我们电视台办公区域在五华山西北侧,位置在省人民政府光复楼前右半边,方位靠圆通山方向的两拣楼上,电视演播厅在省人民政府大礼堂内,录音棚则在省人民政府小礼堂内,其位置在二楼上,主要是省人民广播电台在使用。历来都是省政府地盘,是西南地区党政军省市要员曾经出入频繁的地方,门口皆有站岗哨兵持枪守卫,我们进入都要出示出入证。</p><p class="ql-block"> 省电视台文艺部办公室,在光复楼前,一座老式楼房的水泥楼梯口下,昏暗空阔象个地下室。隔壁是新闻部用波莱克斯摄影机拍摄新闻片段,洗印新闻电影胶片的暗房。斜坡上有高高的广播电视发射铁塔,有水泥蓝球场,有锅炉房,有食堂供单身职工吃饭,有驻军警卫部队。在办公区两侧有五十年代红砖砌筑的公厕,象乡下农村典型的传统蹲坑旱厕,天气炎热的夏天,微风中办公室会嗅到一阵阵随微风飘过来而又不太好闻的大粪坑味道。我在办公区周边转了一圈,认识了新部门,新鲜奇特,充满了期待与好奇。</p><p class="ql-block"> 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开始上班,从此揭开了长达三十五年的职业生涯的第一天。我们这一批分配来电视台的六个新入职的大学生,分别是邓武,邓玉昆,刘建福,徐志伟,郭松,曹先强。我分工到文艺部,邓武到电视剧部,郭松到新闻部,邓玉昆,刘建福,徐志伟分在总编室。后来徐志伟去了国际部,邓玉昆,刘建福分到专题部。</p><p class="ql-block"> 我们报到不久统一集中被台总编室安排去录像带库房帮忙,跟磁带库房管理员老知青熊国祯老师审片,登记填写入库目录。编目填卡之余,我一口气额外借看了当时全国上下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好象有日本电视连续剧《姿三四郎》,欧美译制片《加里森敢死队》等好几部热播影视剧。时过不久,总编室行政科王军忠,给我们拍摄证件相,办好证件,我领到了正式入职证件,有了出入大门佩戴的胸卡,也是当时确认身份与从事职业的证明性出入证,成为一名正式记者。</p><p class="ql-block"> 我迈步进入电视新闻战线工作,陆续有了单位发给我的各个时期制作颁发的记者证,有红皮,绿皮,黑皮,棕色皮的好几个款式的记者证。我就那样离开蝉鸣声声的校园,告别母校回到故乡彩云之南,从零开始,步入新闻战线,从业媒介,进入这个当时比较令人向往的行当,开始了自己的职业人生。刚进入电视台工作,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校园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感,因为我在大学里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是影视文艺专业,电视台工作专业性质比较强,刚开始不能直接上手,只能从琐碎的具体事情开始做起。</p><p class="ql-block"> 当年初冬,领导即安排我跟随老同事们,奔赴南疆边防前线,上老山主峰前哨采访制作节目。我作为助理,一切从零开始,什么都不会,只能帮制片主任分担一些管理演员的剧务工作,开机拍摄时,给老前辈摄影师拉一拉电缆线,主动帮摄像师背一背分体式笨重的索尼录像机。这些工作原来是由录制部技术员,主要在负责开关机或启动录音录像键,以正式录像和结束,跟随摄影师背负录像机,要不停调整机位。前线回来之后,我慢慢学习摄像机摄影技术,编辑机画面声音剪辑技术,提高专业技能,从什么都不会,到可以独立工作。摄制组与领导把一些重要又困难的事情交给我去处理,我也努力克服困难,争取完成好任务。</p><p class="ql-block"> 新闻媒体工作,能用媒体人的独到眼光与思维洞悉世事。我的大学时代,有幸考入全国重点大学中央民族学院学习深造,在大家云聚,优秀师资执教,良好学术氛围里熏陶,夯实专业基础,真心感谢时代感谢母校培育。我大学阶段所学专业虽然是非新闻专业,但是,我热爱新闻传播学专业,曾经主动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系学习听课听讲座,购买新闻传播学相关资料自学,积极参加大学生校园新闻社团,业余学习采访报道,在校学生会团委组办同学之友广播站担任站长总编辑,逐步提高新闻意识采写能力,培养锻炼新闻敏感性,弥补自己非新闻专业与新闻基础训练不足的弱点。进入新闻单位入行业工作以后,在业务实践中,勇于创新,敢于探索,不断开拓进取,进步提高,从外行逐步成为内行,从生疏到轻车熟路,成为广播电视新闻系统电视文艺编导业务骨干,成为行家里手。</p><p class="ql-block"> 入行多年来,在党的培养下,在祖国大家庭里,在革命熔炉里锻炼成长,我的业务专长与思想进步不断成熟,历经助理,编辑,导演,制片人,主任编辑,高级编辑,先后担任部门副主任,主任,总监,担任部门党支部书记,机关第二党总支书记。在从业历练二十年新闻工作实践后,步入职业技术成熟高峰,于二00五年申报新闻系列专业技术职称获得正高级记者职称,被电视台评聘为高级编辑,有幸成为云南省阿昌族第一位具有正高级职称的高级专业人才。</p><p class="ql-block"> 为此,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工作,结合自己文艺编导专业特长,积极推进影视剧文艺创作工作,与家乡党委政府领导积极推进民族电视剧创作,所组织领导拍摄的民族志类影像作品,填补了阿昌族影视创作、音乐电视作品与电视纪录片等多个历史空白,开创了阿昌族电视电影文化艺术创作先河。</p><p class="ql-block"> 2012年6月12日,我被推荐作为阿昌族文艺工作者代表到北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的亲切接见。</p><p class="ql-block"> 2015年7月,我获得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纪念”的金质纪念章与荣誉证书。</p><p class="ql-block"> 2021年8月31日,我作为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优秀基层党员代表之一被推荐为阿昌族代表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汪洋等领导的亲切接见。</p><p class="ql-block"> 回首银屏往事,三十五年从业经历,历历在目,仿佛如昨天。记得我刚入职那几年,每年十冬腊月,天寒地冻的季节,电视台都要筹备组织制作春节联欢晚会。7月入台工作,12月就跟着台里组织的摄制组前往南疆老山前线拍摄1986年春晚《干杯战友》。</p><p class="ql-block"> 我入台时的八十年代,电视春节晚会受观众欢迎。那几年我正好遇上台里调动力量策划春晚制作,领导曾派出我一个人乘慢悠悠的火车到四川找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找谐剧笑星,最后找到成都谐剧团女谐星演员张庭玉。乘火车去贵州省黔东南州歌舞团找苗族歌唱家阿桑,与苗族战斗英雄陈洪远在节目中共同祝福祖国安康。还有几次去北京内蒙古邀请春晚演员来昆明演出。他们当中有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玛,舞蹈家巴图,音乐家拉苏荣,舞蹈家杨丽萍,以及在当时火爆的众影视明星。</p><p class="ql-block"> 初生牛犊不怕虎,刚入台不久,领导安排好几次单枪匹马出差省外工作,路途安全,业务商定,吃饭住宿生活保障都需要一个人面对与决断。导演分配什么,自己干好什么,从不挑剔,任劳任怨,矜矜业业。对工作认真负责,从不畏惧困难,对同事真心实意,办事情靠谱,处理公私利益,淡泊名利,受到台领导器重,同事们认同。后来跟着老导演去看节目,写稿子,扛摄像机,我的能力和优秀品质逐渐在工作中凸显出来,每件事都办得妥妥当当,得到了领导的肯定与赏识。</p><p class="ql-block"> 初入职场,从生涩到青果初熟。不断进步中,我逐步熟悉电视工作,岗位技能提高很快,从什么都不会到可以独立工作,逐渐成长为电视文艺业务骨干,五年后成长为电视台正式的摄像师,文艺部导演,栏目制片人。能够自己扛摄像机,自己拍摄,自己剪辑,自己写稿子。十年后成长为部门副主任,协助部门主任管理业务,同时继续努力提高业务创新能力,策划组织队伍拍摄MTV,培养栏目组年轻导演、编辑、摄像员、主持人。</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一回合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拍摄首批民族电视剧 填补历史空白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 </b><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九八七年开始,有幸参加电视系列短剧《金藤串起的珍珠》的拍摄工作,是我从业经历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导演张兴科,王瑞君,马汝腾,部门领导张汝运,候润农,之前拍摄成语故事,曾经历与积累了拍摄影视剧创作丰富的经验。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四十周年策划推出创作拍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作品献礼国庆的规划,并获得批准后,陆续拍摄各少数民族题材短剧系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九八八年春节,加快筹备拍摄这一批云南少数民族电视剧拍摄工作。主要导演是张兴科、马汝腾。我是摄制组助理编辑,参与其中,筹划拍摄系列民族电视剧的工作。时光不老,经典永存。这些历史人文影像,是优秀民族影视剧,在总标题《金藤串起的珍珠》糸列民族短剧集锦之下,按照各兄弟民族为单元,系列拍摄了阿昌族、傈僳族、怒族、独龙族、彝族、回族、德昂族等十几个民族的电视短剧。既成系列,又独立成章。有多个民族的电视剧是第一次拍摄,填补了本民族电视剧创作的空白。如今,乡村振兴,乡村民族文化旅游,美丽乡村建设,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民族文化非遗主题旅游工程中,这些优秀老电影,经典人文历史影像资料,是这些少数民族发展的无形资产宝贵有效的资源。</span></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七年夏天,我在电视台正在忙事务性工作,收到梁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家柱的一封厚厚的信。信中说:“现在解放快四十年,阿昌族各行各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但是,与其他先进民族相比较而言,阿昌族仍然有巨大差距。 解放快四十年了,阿昌族广播里没有自己的声音,舞台上没有自己的形象,屏幕里没有自己的生活,十分遗憾。希望请你跟台里的领导反映。能不能给我们拍摄一部电影电视剧?”</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刚工作不久,还没有能力当导演,也还拍不了独立的影视剧,我并没有推辞,相反受命重托,积极穿针引线,主动去找导演,找部门领导,找台里领导反应梁河县的请求。一个电视剧投拍业务千头万绪,资金也是重要问题。在制作资金紧张前提下,梁河县主动提出,可以组织当地干部群众配合拍摄任务,并愿意承担一部分资金作为制作费用,终于台领导同意了合作拍片的设想。于是,一方面与部门领导和导演积极筹划,寻找文学脚本,准备故事角色。一方面与梁河县积极沟通联系相关具体事宜。这个时候,梁河县委书记张正洪同志非常支持,安排相关部门工作,派来县民委主任景之林,阿昌族干部曹明强,代表梁河县来昆明进行工作协商,双方初步达成共识,他们返回梁河以后,台里指定张兴科导演,前往梁河进一步面商合作细节,我又跟着张兴科导演,乘长途客车,三天三夜,风餐露宿到达梁河县,与相关领导面对面商讨合作方案,采风选景,终于敲定合作拍摄方案。</p><p class="ql-block"> 在一九八八年春节期间,深入阿昌族山乡,云南电视台与梁河县民委合作联袂顺利拍摄完成阿昌族第一批电视剧作品。根据曹先强小说《寨头有一棵龙宝树》改编的《龙宝树下》,根据罗汉小说《跛脚乔发》改编的《莽古河畔》,根据李理小说《哑巴卖刀》改编的《卖刀汉子》三部电视剧故事短剧,在电视台播出。扮演者都是云南省话剧团和昆明市儿童剧团专业演员,王平,解方逊,寇瞻,付小源,欧阳庄,李红梅等云南省著名和知名演员。配音演员是云南话剧团杨跃红,付小源,云南艺术学院余丽红,播音员刘长平,主持人王娟,刘伟,侯昆。这批电视剧作品在省电视台播出,也录制成录像带去阿昌族地区乡村山寨巡回放映过,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可以说,这批电视剧弥补了阿昌族影视文化空白。</p><p class="ql-block"> 在筹备策划工作中,虚心学习。从头到尾,在拍摄电视剧工作,前期,中期,后期各个环节,事无巨细,任劳任怨,奔走联络,付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辛劳与奉献。通过拍摄这批电视剧,实际学习,练习与操作,基本上也学习熟悉掌握了电影电视摄制工作的基本功。</p><p class="ql-block"> 阿昌族三个电视剧,<span style="font-size:18px;">主题都是反映传统观念与现代文明,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在阿昌族山乡的冲突与颤变,折射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艰难前进的历史性新变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 电视剧《龙宝树下》,根据曹先强小说《寨头有一棵龙宝树》改编。马汝腾编剧,张兴科导演,侯润农摄像,男主角们老头是阿昌族大活袍,由云南省话剧团王平扮演,男主角阿昌族高中生们春明,由云南省话剧团付小源扮演,女主角郎家姑娘阿秀,由昆明市儿童剧团欧阳庄扮演。故事中,围绕那棵寨头龙宝树展开人物故事,饶有民族文化情趣地展现阿昌族人民对新生活的新追求。寨头大树,它是一棵象征民族传统文化自信的寨神古树,所记录大树场景,一个在马茂小学大青树下(此树现已枯死),一个在梁河县永和五七干校大青树下,另一个是曩宋乡瑞泉村平山脚大青树 下。</p><p class="ql-block"> 电视剧《莽古河畔》,根据罗汉小说《跛脚乔发》改编。马汝腾编剧,张兴科导演,侯润农摄像,解方逊,寇瞻,李红梅主演。故事讲叙阿昌族山寨改革开放之路上的人物形象与前进步伐。剧中水碾子房在勐宋村傣族寨子拍摄。<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电视剧《卖刀汉子》,据李理小说《哑巴卖刀》改编。马汝腾编剧,张兴科导演,侯润农摄像,剧中主要演员由曹明强,石恩模,韦佗,杨贵生扮演。故事讲叙<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昌族打刀历史悠久,刀匠心地善良,</span>在梁河县红旗厂铁匠炉子与县城遮岛拍摄。</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影视界热衷小品短剧,习惯叫电视短剧,后来业界把30分钟时长的电视剧,叫单本剧。现在笼统含糊其辞叫电视剧。 当时播放阿昌族电视剧时,小厂转播台信号还可以收到,但是老百姓家里大多数人家没有电视机收看。全村只有学校有一小台黑白电视,电视台播出了也看不到,后来县里复制成录相机放的录像带子,到梁河县广播站播放录像,又叫广播站带着录像机录相带下去阿昌族乡村放录像电视剧给大家看。电视台首播和重播过好几次,当时关璋村学校有一台12英寸黑白电视机,观众坐满场子看电视剧播出的场景,今天无法想象。1987年,1989年,1990年在昆明欢庆窝罗节会街节时,也向省民委借放像机,向云师大电教馆租用录像机,组织干部群众观看过这批民族影像作品。</p><p class="ql-block"> 阿昌族乡村在各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精准扶贫奔小康,已取得巨大成就。如今,人们已意识到这些八十年代拍摄的第一批民族志电视剧影像资料,对传播传承阿昌族优秀文化,开发乡村旅游,是一笔精神财富,是一笔不可复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美丽乡村振兴,非遗乡村旅游,这些经典人文历史影像资料,是这些少数民族无形资产,不可多得的有效资源。在各地各级有识之士支持关心关注关怀下,阿昌族乡村干部群众,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奋斗,再接再厉,再创新业绩。</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拍摄阿昌族首批电视剧花絮 </b></p><p class="ql-block"> 阿昌族三部电视剧是向国庆40周年献礼而拍摄的反映云南省25个少数民族的系列电视剧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红糖姜汤,有味有情</b></p><p class="ql-block"> 阿昌族电视剧《莽古河畔》中,有一个展示阿昌族妇女高包头的悲壮传说。在中缅边境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大水平村拍摄这场古代战争戏时,春节刚过,早晨天气寒冷,时而下着纷纷细雨,时而阳光灿烂。一般情况下人们都要穿较厚的衣服,而演出人员和临时请来饰演敌我双方将士的近百名当地群众演员,为符合剧情需要,只穿着单薄的古代服饰,有的甚至需要赤裸上半身。寒风一吹,大家冷得瑟瑟发抖。曩宋阿昌族乡人民政府首仼乡长曹连能看到这个情景后,急忙组织当地群众烧来了热气腾腾的红糖姜汤,用水桶挑来给大家驱寒。摄制组全体成员在外景地,大家手捧着冒着热气的大瓷碗,喝得心里热乎乎暖洋洋的。戏拍到中午,太阳出来了。但人们却放着剧组从县城专门带来的大保温桶里的白开水不喝,仍纷纷去品尝那些带着深情厚谊的红糖姜汤。并直呼,“有味!有味!”</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凶狠顽固的“曹家军”</b></p><p class="ql-block"> 拍摄古代阿昌人抗击侵犯他们家园的敌人的那场戏,悲愤,壮烈,很有气势。阿昌族酋长由专业演员王平扮演,英雄母亲由化妆师马莉然扮演,勇士牺牲者由美工苏江华扮演,其他阿昌族勇士由弄坵郎姓青年扮演,是“郎家军”。扮演那些侵犯阿昌故土烧杀掠抢的歹敌的演员全是阿昌族青年,他们是清一色关璋阿昌寨的曹姓后生。在剧组中人们称他们为“曹家军”。</p><p class="ql-block"> 这一群曹家军,人人身强力壮,五大三粗,古铜色皮肤,黑黝黝眼神。拍摄开始了,他们或穿着笨重的铠甲,或举着宽大沉重的盾牌、或者挥舞着弓驽,或扛着各色怪模怪样的猎猎旌旗,赤裸着被涂料油彩抹绘得面目全非的大部分身子,在烟火弥漫高低不平的甘蔗地里玩命地奔跑。或冲杀,或吼叫,或倒毙。一遍不行再来一遍,始终圆睁着黑亮亮的眼睛,保持着“凶狠”“残暴”的特征。这场戏拍完了在剧中扮演受侵犯的阿昌首领的一个老专业演员动情地说:“我们的对手,曹家军太顽强了。太凶悍了。”</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第二回合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留在峡谷深处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金藤串起金珠大峡谷故事》拍摄散记</b></p><p class="ql-block"> 由省电视台和怒江州政府联合摄制的民族电视剧集《深山里的金牛寨》《如歌的响铃》《悠悠独龙情》与广大电视观众和怒江各族群众见面了。回想这批电视剧摄制的过程,给剧组的同志们留下了深深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峡谷迎来了大明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一九八八年四月摄制组来到怒江两岸大山里,风餐露宿,艰苦拍摄,引起当地群众的强烈好奇。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报纸、电视、电台多次追踪采访报道摄制组行踪。当大家了解有许多重要角色,是省里来的专业演员担当出演,发现演职员里,名将荟萃,星光耀眼时,欢呼雀跃,高兴的称:大山来了大明星。</span></p><p class="ql-block"> 傈僳族电视剧《深山里的金牛寨》,怒族电视剧《如歌的响铃》,独龙族电视剧《悠悠独龙情》。这三部电视剧,是作为向国庆40周年献礼而拍摄的反映我省24个少数民族的系列电视剧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深山里的金牛寨》编剧白族作者杨利先。该剧通过某城镇食品加工厂采购员阿普,到怒江峡谷金牛寨采购菜牛的故事,表现了改革开放浪潮中,傈僳族群众从自然经济走向商品经济的深刻变化,歌颂了党的富民政策,反映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在新时期的新面貌。</p><p class="ql-block"> 《如歌的响铃》编剧怒江作者罗泽云。该剧通过怒族新老两辈赶马人对待儿女婚事的态度,反映怒族人民美好的婚姻观念,揭示怒族山寨的社会生活正在发生的深刻变迁。</p><p class="ql-block"> 《悠悠独龙情》编剧罗泽云,菡芳。通过女记者肖洛两次进入独龙江采访所见所闻的描述,真实地反映了独龙族孪生姊妹的丰富的精神生活,展现了新时代独龙族人民渴望了解山外社会,追求现代文明的新风貌。</p><p class="ql-block"> 摄制组导演张兴科,是位转业军人,擅长与钟情少数民族影视题材的电视导演。他导演的《深情》《郑和下西洋》等电视剧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作品多次在全国电视剧评比中获得荣誉奖励。</p><p class="ql-block"> 男主角<span style="font-size:18px;">何超群,</span>昆明国防话剧团老演员,<span style="font-size:18px;">年近花甲,</span>六十年代初曾在电影故事片《勐龙沙》中扮演角色,又在话剧《沉浮》中比较成功地塑造了周总理形象,是一位优秀的明星演员,他在《如歌的响铃》剧中饰演老一代赶马人形象。</p><p class="ql-block"> 在电影《勐龙沙》中扮演女主角的演员何美萍,是原昆明军区话剧团演员,现已离休。在演好话剧的同时,她还在六部电影、十余部电视剧中扮演过不同的角色。在1987年播出的电视剧《聂耳》中,她扮演了聂耳的母亲。她热爱民族文化,喜欢与兄弟民族交朋友。在《如歌的响铃》剧中扮演老年母亲露赛亚。总觉得不把戏演好,是对不起怒江州各族群众。她正在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杀手情》中扮演女主角的母亲瞎婆,拍完《如歌的响铃》电视剧后,还将赴西安拍戏。</p><p class="ql-block"> 云南省话剧团演员杨仲全,已在全国获奖电视剧《军魂》等四部电视剧中扮演了不同类型的角色。他在《军魂》扮演了我军的一名战士,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他在《如歌的响铃》剧中扮演一个新一代赶马人西马。他激动的说:“这次来怒江演戏,觉得很有意思。我们演员的情绪都很好,信心也很足。还在来怒江的车上我们就认真讨论剧本。我们都有决心把戏演好。”</p><p class="ql-block"> 云南省花灯剧团青年演员杨慧,她参加这次电剧拍摄时显得很激动。她在舞台上塑造了不少花灯戏剧艺术形象,但拍电视剧还是第一次。她将在《如歌的响铃》剧中扮演嫡凯。她对怒族生活实践经验体验了解不多,也是不熟悉怒江生活,但是对扮演角色充满激情,有信心力求塑造一个民族特点浓郁具有鲜明个性的怒族青年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牛贩子”的喜怒哀乐</b></p><p class="ql-block"> 在傈僳族电视剧《深山里的金牛寨》中,傈僳族青年阿普,因剧中他擅长于贩牛,大家称他牛贩子,他满怀信心地从城里翻山越岭到深山里的金牛寨买牛,可是,不但没买到牛,反而触犯了金牛寨长期养牛不卖牛的规矩,而被阿妮的父亲斥责为“心肠不好的人”。在金牛寨受冷遇;阿普进退两难,只好夜宿荒野。幸得阿妮姑娘的帮助,阿普和阿妮想了一个巧计。阿普终于高兴地买到了牛,阿妮的父亲也改变态度高兴地捧起酒筒,以傈僳人热诚的待客礼节和牛贩子喝起了“同心酒”。 </p><p class="ql-block"> 在《深山里的金牛寨》剧中,牛贩子的戏多为外景,而且都在大山,大谷之间。拍摄期间,剧组时常早出晚归,或驱车前去,或徒步跋涉。牛贩子有时在炎炎烈日的大山梁上进入角色,有时要在蚊虫纷飞的黑树林中演戏。每日拍戏收工归来,从他脸上的喜怒哀乐中,就能感觉到要么在景色壮观的外景拍出了好戏,要么在艰苦的拍摄中碰到了困难。</p><p class="ql-block"> 一次,剧组很早进餐后驱车3 0多公里到泸水县的外景地拍摄“阿妮姑娘送饭”,“牛贩子进餐”的戏,经过长途颠簸和爬山,到了外景地时,大家已饥肠咕咕。这时,牛贩子捧着饭碗,眉飞色舞地高兴起来,还假惺惺地说:“你们来不来点?”。看着他那得意神采,大家无可奈何,只好由他高兴。不料,乐极生悲。晚饭后,紧接着拍“牛贩子在荒野吃干粮”的夜景戏,这可害苦了牛贩子,戏没开拍,他就摸着刚吃过饭的肚子发愁。开拍了,他艰难地吞起干燥的饼干来。</p><p class="ql-block"> 导演为了考虑人物情绪的饱满,灯光的完美,台词口形的准确,角色的配合和不同景别的调度等完整的总体艺术效果,这场戏又是不好重补的夜景戏,需要多拍几遍。牛贩子只好一次一次木然地干嚼干咽,嚼到最后实在咽不下去了,只好偷偷地乘着拍完一个镜头的间隙,把那口散沙般的饼干碴,吐了出来。看着他那狼狈相,大家联想到白天他那吃饭时狼吞虎咽的狂劲,不觉在心底里报了“恨”复了“仇”而好笑。</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艰难的《悠悠独龙情》</b></p><p class="ql-block"> 独龙族电视剧《悠悠独龙情》,通过一个摄影记者肖罗两进独龙江的采访所见,叙述了独龙族浓郁的土著文化和独龙人艰难而又洒脱的独特生活。这个独龙族第一部电视剧,剧情简短,结构洗炼,只有一百余个镜头,但拍摄时,工作异常艰难。电视剧中的独龙姑娘南梭和妮梭,由云南省歌舞团的苗族演员项定秀扮演。一人扮两个角色,有一场剧还要同时出现在同一画面上。这对扮演者和拍摄制作都带来了一定技术困难,但这个问题最终被导演使用现代化的替换“分身术”——技术抠象的方法解决了。</p><p class="ql-block"> 电视剧中扮演记者肖罗的演员,是昆明市话剧团(昆明市儿童艺术剧院)的专业演员石恩模。在拍摄中,她要爬山坳、穿山林、过吊桥,东奔西窜地野外采访。</p><p class="ql-block"> 一次,在拍摄肖罗在独龙江进山采风的戏时,不小心她从高陡的山坡上跌落下来,手足均被划破,殷红的血染红了衣物。摄像员没关机,一直把她摄入了画面。剧中原来有个肖罗爬山摔跤的镜头,肖罗曾为它心悸,这一次意外的摔跤,因祸得福,理所当然地组接到了那个摔跤戏上。在怒江大峡谷艰难的几天拍摄后,肖罗的扮演者石恩模被锋利的荆棘割破手脚,或被葛藤尖石块绊跌,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疼得她眼泪直在眼眶中打转。幸好怒族电视剧《如歌的响铃》中冰度老人的扮演者、原昆明国防话剧团的何超群,身怀神秘的气功,可以医治跌打损伤的绝技,才救了急。 </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美工的磨难</b></p><p class="ql-block"> 怒江州师范学校傈僳族青年教师何丽福,是电视剧摄制组美工之一。在拍摄怒族电视剧《如歌的响铃》时,有一个一次性必须成功的镜头,即南凯在小店里摔算盘的镜头。导演要求摔的和摄的都要保证一次成功,不能再摔烂另一个算盘。大家面面相觑,不敢接受任务。何丽福自告奋勇地说:“我来摔!”,确实,一场戏一次性完成。虽然镜头拍成了,但由于他使劲过猛,手指被算盘上的铁钉划破了一道口子。他手握住鲜血淋漓的手指,首先忐忑焦急地问道“成功了吗?”导演说成功了,并且为了感谢和鼓励他,给他安排了一个群众角色。</p><p class="ql-block"> 何丽福的美术作品,曾经被送到日本参加国际文化交流,受到极高的赞誉。他有一定的舞台美术素养,作为剧组的美工,他本来就十分高兴,听说还要扮演角色,他更是喜不胜收。但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他期待着拍摄出镜表演时候,他在布置一个场景时,不小心被野蜂蜇肿了眼睛。整个面容夸张泡浮,短时间几天里,无法消肿恢复原来英俊模样。最后,他只好眼巴巴地看着剧组的其他同志顶替他要扮演的角色。</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舞蹈演员首次拍摄电视剧</b></p><p class="ql-block"> 参加剧组扮演重要角色的怒江州歌舞团傈傈族青年演员玉花,青年演员王丽娟,虽然已在舞台上摔打了两年,但参加电视剧的拍摄还是第一次。玉花在《深山里的金牛寨》中扮演了傈僳姑娘阿妮,王丽娟在《如歌的响铃》中扮演了怒族女青年娘黛,她们在自己短短的两年艺术生涯和不满18岁的黄金岁月的年轮中,有幸在电视剧中扮演主角深感惊喜而恐慌。 </p><p class="ql-block"> 由于电视出镜表演与舞台艺术表演差别较大,给她们在拍摄中带来了许多预想不到的困难。刚开始时,她们记住了成百上千字的台词,又忘记了表演,甚至在做好充分准备之后,一到摄像机前,近距离当着导演剧组各工种众人表演时,整个人就不知道手往哪儿放,眼往哪儿瞧,一阵阵地发懵。为了扮演好角色,她们流过很多汗水,淌了不少眼泪,费了不少心血,不想吃饭,也难入眠。经导演和副导演耐心指导示范和认真细致地帮助她们分析角色,酝酿表演感情,提示表演技巧,加上配戏的老演员,是曾经在经典电影故事片《勐陇沙》中扮演过主角的何超群和何美萍老前辈,他们都能够耐心辅导和认真配合,她俩终于完成了角色的创作与表演任务。</p><p class="ql-block"> 每天晚上的样片观摩和总结,对她们来说,总是一个矛盾的时刻。她们既想看又怕看,当她们看到自己为之喜悦和羞愧的镜头时,两个女主角表情夸张,特别是害怕看到她们自己认为表演失败的镜头,对此,往往不能自持,甚至不顾大家还在看样片,便突然地站起来,双手捂着脸,撒开双腿,跑出了看片室。</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众人拾柴火焰高 金藤串起的珍珠</b></p><p class="ql-block"> 怒江大峡谷的天气,忽阴忽晴,摄制组只好时而在烈日下工作,时而在雨帘中奔波。天无情,人有情,一定要拍好电视剧的共同心愿,象金藤串结着彼此的心。</p><p class="ql-block"> 摄制组在工作中,始终得到了怒江峡谷各族干部群众的密切配合。在贡山拍摄独龙族传统的剽牛盛会时,摄制组的成员都是初次遇见这种阵状,拍摄被列为必须一次性成功的摄制。当天,各工作组都按照导演事先部署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实拍开始了,先是暴烈的大公牛不听使唤,而后是剽牛手的剽杆出了毛病。独龙族县长巴国新亲临现场,组织群众,帮助解决困难,剽牛手白发苍苍的老父亲亲自来为儿子助战,在那里凝结着两代剽牛手象珍珠般闪亮的心愿。在贡山县独龙族干部群众热情配合下,终于完成了怒江边上独龙族传统的剽牛盛况的拍摄。</p><p class="ql-block"> 在泸水县拍摄外景戏时,泸水县委书记亲自来到现场安排指导工作,组织动员当地干部群众配合。在福贡县拍摄肖罗记者等人过溜索时,怒江两岸村落稀疏,远远地望去,只见当地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群众,倚江两岸,三五成群,云集在溜索处,有的背着大捆的山货,有的妇女怀挎幼儿,在溜索上,身轻如燕,来去自如,溜过索时煞是洒脱。当大家走近怒江岸边溜索渡口处,来到摄制组选择的拍摄地时,江风呜呜,溜索高悬,怒江咆哮,摄制组演职员一看那架势便傻了眼。显然需要的替身演员不够。在大家危难之际,幸得当地傈傈族同胞的积极相助,才顺利地拍好了替身过溜的那场戏。</p><p class="ql-block">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怒江两岸各族群众,在当地拍戏时候,从一张弩到一套衣物,从一只小狗到一头黄牛,再到一队骡马的支援,还有成百成几十人的歌舞群众场面的组织配合,无不凝结着一个共同的心愿:把珍珠一样散落在大山深处的怒江各族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串结起来,搬上屏幕,向共和国建国4 0周年献礼。</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三回合完)</b></p> <p class="ql-block">德昂族电视剧《圣洁的礼物》,主角阿诺,腊亮,由云南省歌舞团舞蹈演员朱静桦(白族),舞蹈演员党志军(藏族)扮演。父亲由老演员唐棣扮演,母亲由老演员金音扮演,媒人由老演员张剑云扮演。</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深入德昂族山寨拍摄首部德昂族电视剧《圣洁的礼物》</b></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九年四月,梁河县与省电视台再度合作拍摄德昂族首部电视剧《圣洁的礼物》。导演是马汝腾,摄影是方振伟。我又被领导安排参加摄制组担任编剧,我与德昂族作家杨忠德合作撰写剧本《圣洁的礼物》,并参与主要角色表演。这部电视剧中,有来自云南省话剧团,原昆明军区国防文工团的专业老演员,金音,张剑云,唐棣,他们的表演炉火纯青。我被导演安排扮演了剧中唯一的反派角色,主要人物阿诺哥。他是美丽动人的女主人翁阿诺的哥哥。</p><p class="ql-block"> 中国德昂族第一部电视剧《圣洁的礼物》,1989年4月泼水节浇花水节期间拍摄,是德昂族人民献给新中国成立40周年的圣洁礼物。马汝腾导演,邀请德昂族作家杨忠德创作剧本《圣洁的礼物》初稿,在拍摄前领导审读后,安排我在此剧本基础上改编创作,我创编第二稿,审核通过。在梁河县河西乡勐来村二古城德昂族寨实拍中,我又根据导演要求现场做过许多编改,电视剧播出时最终署名编剧杨忠德 曹先强。</p><p class="ql-block"> 《圣洁的礼物》主要角色阿诺,腊亮,由云南省歌舞团舞蹈演员朱静桦(白族),舞蹈演员党志军(藏族)扮演。现在党志军已成为活跃在中国西部电影摄制圈中硬朗的藏族影视明星。主要角色阿诺哥,原定昆明市儿童艺术团杨仲权扮演,因他团内有事赶不到外景地。演员临时变故,影响剧组拍摄。导演认为,我是编剧,我知道全部台词,我又是青年编导,在救场如救火之际,无奈就叫我在剧组临时充当演员,我临时抱佛脚,马上顶替演员扮演阿诺哥。这是一个重要而唯一的反角,剧中影响与推进着剧情发展与变化的重要角色,表情达意要求很高。我生疏笨拙的本色出演,特别令摄影师方振伟难拍,他为了拍好我的直白表演,想了很多巧招,帮助我完成了我镜头前的第一次电视化表演。</p><p class="ql-block"> 梁河县文化馆干部曹明强,被安排扮演剧中媒人。我们俩人在剧中有激烈的戏剧矛盾冲突。火塘边,寨门口,大树下,有好几次对手戏。《圣洁的礼物》电视剧,策划文案时是系列短剧《金藤串起的珍珠》之一,因为,篇幅故事情节已达到单本剧规格模式,后来在播出时直接叫电视剧了。 </p><p class="ql-block"> 在剧中演员阵容强大,名家汇聚,老媒人、阿诺父母角色,都来自原昆明军区国防话剧团,都由专业级老演员担任,他们在剧中都有精采表演。著名演员张剑云,金音是夫妇,他们从事戏剧表演资历很深,时间跨度很长。张剑云原是国军装甲兵部队“火牛剧队”队长,是蒋二公子蒋纬国手下,淮海战役时被俘,人民解放大军陈赓司令员,特批他们入伍。从他的经历所知,曾出演过《遥远的勐垅沙》《甲午海战》《霓虹灯下的哨兵》《胆剑篇》等著名话剧。著名演员唐棣,原先是国军坦克连连长,是一位演技很好的演员,也是在战场被俘后,经过整编批准入伍。由于个人历史经历,他们在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革中受过严重冲击与伤害。如今都已经去世了。</p><p class="ql-block"> 《圣洁的礼物》音乐设计,请云南作曲家陈勇,创作了主题歌,把德昂族民间诗人李腊翁诗歌《你变菜我变锅》谱曲成歌,也搬上屏幕。陈勇老师是云南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作曲等身,作品代表作《火把节的火把》,脍炙人口,传遍歌坛。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该剧在电视台播出,在梁河县广播电视局通过刻制VCD光碟传播,受到观众欢迎!</p><p class="ql-block"> 电视剧《圣洁的礼物》,非常精准的表现了古老茶农德昂族的神奇的茶文化、丰富的人文历史与他们固守民族传统、勇于融入现代文明的乡村生活。当前仍然是一个助推德宏边疆茶山茶产业的文化产品,德昂族古老茶农种植的茶叶,正走出德昂族山乡。这次拍摄德昂族电视剧时,还套拍了一部电视专题片《德昂族浇花节》,在云南台播出过,让更多人了解了这个人口较少民族的社会文化生活。</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四回合完)</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光阴似箭,日月如梭。</b>八十年代是电视黄金时代,全中国电视机普及,观众需求与收视率提高,电视节目制作也不断快速发展。</p><p class="ql-block"> 我们年轻的电视人,也迫切需要尽快锻炼上手,以尽快了解与掌握电视制作技术。1990年3月1日,经曲贵年台长批准,在文艺部主任张汝运支持下,在部门副主任候润农等领导、老导演王瑞君,张兴科,马汝腾,赵红,老摄影师曹伯麟,董承志,谭乐水,段果平,灯光师万里等同部门前辈们帮助下,我领衔创办文艺栏目《云屏艺苑》。每周一期,上亚洲一号卫星转发器播出,覆盖面很好。当时云南与贵州共同使用一个卫视频道。节目转播时间,一三五归云南,二四六归贵州。有时间也会反向调整一下。操作策划栏目组的团队是一群年轻人,央视国际频道段庆红,凤凰卫视杨理、上海卫视纪实频道李怡蓉,云南电视人潘滇明,徐德旻,杨江,祁建明,王洪明,艾宗升等,这一批电视人都是大学毕业分配来到台里或外借调来文艺部,先后在《云屏艺苑》《文化时间》栏目,在摄制组,策划节目,共同成长起来的中国优秀的电视文艺工作者。<span style="font-size:18px;">甚至云南青年诗人作家朱霄华,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编剧青年作家王红彬等人,也在栏目策划过节目。</span></p><p class="ql-block"> 云屏艺苑,注重<span style="font-size:18px;">专业策划,以练兵练新手动手能力为主,加强栏目管理,精心编制节目,兢兢业业,传送真善美。专栏采用板块组合成电视杂志型综合文艺栏目。由众多子栏目《多彩时光》《影视金曲》《风行歌榜》《歌声中的回忆》《歌声连着你和找》《音诗画》《采风录》《点播坛》《现场点播》组合而成。清新脱俗,每个小内栏都是与广大观众的心灵之约,每个小板块都是为朋友们启开一扇了解艺术世界的小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 我们在栏目开辟服务型点播节目《点歌台》,开通观众热线,开办文艺经典《精品欣赏》,创办作家文学访谈《作家访谈》。专栏不定期创新策划推出春节节目《今夜不回家》,五一节目《劳动者之歌》,爱心关注系列节目《梁缨信箱》。 其中,爱心特别系列节目《梁缨信箱》,采制播出四期,历时一个月,观众收视反映强烈。全国三十一省市自治区观众来信,像雪花一样从祖国四面八方飞来春城昆明,飞到电视台文艺部。一些爱心企业代表与爱心观众直接找到了电视台办公室,前来表达他们对栏目的关切与热爱,表达对年仅22岁的昆明姑娘梁缨不幸成为癌症患者的深深同情与真情关爱。要求捐款捐物,捐轮椅,捐双拐,捐弹簧钢架床的观众都有。</p><p class="ql-block"> 《云屏艺苑》栏目定位准确,策划制作精致,节目主题鲜明,贴近生活,接地气,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一经播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与欢迎。节目被调整至晚上黄金时间播出,增加了白天重播,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省市级领导台领导多次表扬,节目弘扬了主旋律,唱了正气歌。当年在台里荣获年度先进集体,获得表彰奖励。<span style="font-size:18px;">1991年《今夜不回家》春节特别节目和《梁缨信箱》爱心行动特别节目,组成的系列节目,多次受到上级领导、台领导通报表扬,梁缨父母也将《爱洒人间,情系八方》的匾额送到《云屏艺苑》专栏组,无数的观众则将褒扬写信寄自心底。1994年夏天《云屏艺苑》专栏,在全国省级电视台文艺栏目文艺节目评奖中,在河北省昌黎黄金海岸获得全国省级电视台最优文艺节目、最佳文艺栏目金奖。</span></p><p class="ql-block"> 荟萃云岭声屏文艺精华,《云屏艺苑》开播200期特别节目,是一个云南高原电视文艺精品栏目的一个优秀代表。《云屏艺苑》与广大观众风雨同舟,历经四年坎坷欢乐。推出了一台新颖别致、生动活泼的特别节目,汇聚全国各地电视台文艺专栏来自东西南北中的祝愿,同观众朋友共度200期良辰,共忆四年心心相印的快乐时光。</p><p class="ql-block"> 《云屏艺苑》创办四年的时间段,以热诚为广大观众奉献中外缤纷绚丽的艺苑风景为宗旨,高挚社会主义文艺鲜丽旗帜,弘扬民族文化,讴歌改革开放,奏主旋律,唱正气歌,颇受社会关注,深受观众欢迎。 1993年元月,应广大观众要求,调整到每周五晚卫星转发的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时间播映,其信号通过亚洲一号卫星波及全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成千上万来自省内外、海内外的信函、电报、电话表达了观众对它的厚爱,和赞誉它的良好形象。</p><p class="ql-block"> <b>欣赏板块,</b>推出的五彩缤纷的各类文艺节目达500多个,令观众目不暇接,相声、杂技、小品、魔术、戏曲、短诗,精美散文,歌、舞、交响乐,书画、摄影作品欣赏,一组组节目荟萃中外文艺精华。使观众获得娱悦和美的熏陶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b>采风扳块,</b>以自己采访制作为主,热情为观众介绍文艺圈中的名家风范、报道新秀风采,伴随云岭高原文化艺术界历经了四年风霜雨雪多少要事盛会,采访报道了云南民族艺术节、全国民族舞蹈比赛、第三届中国艺术节、首届“昆交会”、首届云南文山国际三七节,红河建水国际民族文化研讨会、第五届中国民族文学颁奖许多重大文化盛会。</p><p class="ql-block"> <b>采访报道</b>介绍了赵忠祥,唐国强,胡战利,高明,石维坚,乔棒,丁建华,马拉沁夫,施拉普纳、乔治亚当博士及我省文化艺术界的作家、画家、书法家、舞蹈家、作曲家,歌唱家,近90多位全国知名的艺术家。云南作家李乔,晓雪,张长,李钧龙,黄土鼎;书画家孙太初、冯国语,孙建东,郝平;作曲家晓耕,万里,歌手朱敏,马溶等许多云岭文化名家,艺术新秀,文坛骁将,都曾应邀走入《云屏艺苑》,后来更名《文化时间》,留下闪光的足迹,给观众予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四年的采风录,使《云屏艺苑》成果丰颐,使观众结识了文艺界新老朋友近百人,许多文艺新人,就是经过《云屏艺苑》的宣传介绍推向观众之中的。从这个角度说,它真正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云屏艺苑》还将文艺界,尤其将我省歌坛的最新信息传达给省外兄弟传媒机构,如每年一届的中国电视歌星大汇串中,就肩负云南部分的制作、选送、交流工作。几年来,克服种种困难,曾将金小凤、宋扬、马薇、姚嘉、曹新华、宗庸卓玛、张惠玲、朱敏、杨云燕、庄芸、罗文、张云波等歌唱演员和他们的演唱艺术,介绍到全国各地电视台,所推荐的节目,在第三届(新疆)、第四届(福建)、第五届(甘肃),第九届(河北)<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歌星电视大汇串中,云南省民族文化音乐节目,</span>都以浓郁的民族特色与强烈的地方风格获得银、铜奖。</p><p class="ql-block"> 努力贴近观众,增强观众参与感,一如既往地为观众热诚服务,是《云屏艺苑》文艺专栏的根本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归着点。 </p><p class="ql-block"> <b>《点播坛》</b>可能是全国唯一没有向观众收费,一直坚持无偿地为观众点播服务的几家电视台自办栏目之一了。它设立四年来,为多少观众,牵线搭桥,满足点播歌曲及节目的愿望与要求,统计起来是一项枯燥的数字。点播坛粗算起来,除节假点播特辑外,每期满足三十名,有时一期增加安排两次点播,满足观众人数多达五十名,两百期节目的点播坛累计有上万名观众,参与点播了自己喜欢的节目。点播节目的朋友们或来信,来电活或亲自来人找编导,点播节目的对象或为身边的亲朋或为远方的好友,吸引了省内外国内外广大观众,日本香川县有观众来信点播,老挝万象市有观众来信点播,台湾省新竹市有观众参加点播。</p><p class="ql-block"> 观众点播节目的愿望也千姿百态。1994年4月《云屏艺苑》的《点播坛》接受身患癌症的少女梁缨的主治医生赖克方的点播要求,在《云屏艺苑》中专门开设《粱缨信箱》特别节目,引起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观众<span style="font-size:18px;">包括台湾省在内的观众</span>的共鸣与强烈的社会反响,最终引发起波及全同各地的关怀梁缨、奉献爱心的爱心行动与关爱热潮。 </p><p class="ql-block"> 《点播坛》深受社会拥戴,为更快更多更好地满足观众越来越多的点播要求。《云屏艺苑》专栏,又同昆明民航寻呼台开通了热线寻呼点播专线,为省内外广大观众又开辟了一条点播的快捷新渠道。除此,点播坛,还在适时增加节假及单位、集团的《点播特辑》外,开设了《现场点播》内容,派记者深入火热的生活,在劳动建设工地,在沸腾的军营,在明静的校园等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的观众中现场点播,满足观众的要求,更大限度的为人民服务。</p><p class="ql-block"> 《云屏艺苑》专栏,还精心策划推出过一批广大观众关注,社会反响强烈的热门热点节目。如《今夜不回家》特别节目,《闹元宵》特别节目,《粱缨信箱》爱心行动特别节目等内容,深受各界关注及好评。</p><p class="ql-block"> 春节《今夜不回家》特别节目,在万家团聚、举国欢庆的除夕夜,栏目组分派两个摄制组深入到昆钢大型企业、供电、供水、供煤气、公安公交,军譬巡逻、电讯、电视发射,报社夜班、医院等等大年三十晚不能回家,仍坚守岗位的人群中,采访报道他们感人肺腑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栏目编导,星夜采访,连夜编辑,初二晚上播出后反响强烈,电视台破例在一、二套节目重播两次,好评如潮。</p><p class="ql-block"> 爱心行动特别节目《粱缨信箱》连续采访追踪报道身患癌症的22岁的粱缨姑娘,连续采访报道达一个月,共播出五期节目,除本台正常播出外,又应昆明教育电视台请求,每周一在该台《走进荧屏》专栏中重播。这些节目有鲜明的思想性,生动的艺术性,及广泛的观众群众参与性,深受各层次观众的喜爱,在全吐会引起了强烈共鸣与特别反响。</p><p class="ql-block"> 在四年200期节目中,为观众营造艺术享受、艺术审美的氛围,积极培树文艺名家新秀,那里弘扬云南民族文化艺术,热诚服务四面八方众多观众等方面,应该说做了它应该做的许多工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当代电视,盛行这样一句话:新闻是拳头,文艺是大头,专题是重头。《云屏艺苑》文艺专栏,做为云南电视台最早的唯一上星的文艺专栏,有文化视野,有人文情怀,有审美情趣,有教育功能,有欣赏文艺陶冶情操,有怡情愉悦功能,任重道远,风雨兼程。这些文化评述,被记者吴小松记叙刋</span>载在1994年6月10日《昆明日报》文艺副刊文化城版面。</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时光任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电视黄金时代。年轻的电视工作者像一群蜜蜂,辛勤耕耘在电视文艺百花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span style="color:rgb(1, 1, 1);">转眼之间,</span>我入行十年时间,1996年5月,被上级领导提拔为部门副主任(副处级),那年不满35岁,大学毕业直接进入电视事业刚好第10个年头。在这个时期,我多次担任过我台晚会包括春晚的文学撰稿,参加组织策划过许多宣传云南的省级大型赛事活动,策划创办过电视文艺文化栏目,制作过优秀精品的电视散文诗歌节目,音乐电视节目。许多作品,在卫星频道黄金时间播出,节目异常火爆,受到全国观众的喜爱好评,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宣传云南,走向市场,走向全国,作为一个电视文艺工作者做出突出贡献。 </p><p class="ql-block"> 当今多元文化和激剧变革的时代,广播电视宣传与改革,风起云涌,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从业三十五年职业生涯经历中,我先后担任文体部副主任,担任体育部主任,文艺部主任,大型活动节目中心主任,生活资讯频道总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韶华,只争朝夕,面对时代挑战,一直都不敢怠慢,勇往直前,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五回合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回忆那届央视春晚工作纪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胸佩1999年央视春节晚会工作证,有幸参加央视春晚与云南省人民政府中国99昆明世博会组委会宣传策划组织指挥工作,印象深刻,每到普天同庆之春节,回首往事,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1998年开始,云岭高原承办一项重大国际级世界园艺花卉博物展览会,简称世博会。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99昆明世博会指挥部,专门成立世博局,首任局长郭方明,组织精兵强将,在金殿山下开辟万亩建设工地,大兴土木园林工程,大手笔建设起来了云南省前所未有的花园式世博会所需场馆,中国馆,国际馆,人与自然馆,开辟建设室内外展览园区,国际园区,国内园区,山顶灯塔,山坡大型断崖艺术广场。整个园区结合世博会主题和园艺博览会特点,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设计布局,自然、弯曲的路径体现了追随自然、顺应自然的设计理念。这也是中国举办的首届专业类世博会,它的成功举办,为以后中国举办国际性展览会竖立起信心。</p><p class="ql-block"> 省委省政府要求世博会筹备组委会,广招全国各地世界各国参展商,下达开展期间入园一千万游客指标任务,要求组委会各筹备委员会,加大前所未有的宣传力度,助推世博招展力度,特别借1999年央视春晚平台,为99中国昆明世博会宣传造声势。为此,云南省广播电视厅卢云伍厅长,云南省文化厅赵自庄副厅长等领导亲自率团队亲赴北京,与央视协商,策划世博会宣传文化方案,推荐云南艺术家文艺节目参加央视春晚,之后多次由时任常务副台长李小国率编导及派联络员,前往北京协调协商,落实对接具体细节,希望能够在1999年央视春晚为99世博会宣传营造氛围,让全国全球关注世博会,吸引五洲四海之游客来滇参观昆明世博会。</p><p class="ql-block"> 为世博会宣传,我们飞来飞去,几经周折,央视高层与央视春晚编导组,最终同意策划方案,中国昆明世博会组委会代表云南省委省政府,代表云南三千七百万各族人民,在春晚送一个孔雀翎造型的鲜花编织的花篮,新春佳节之际,向全国人民拜年。昆明世博会宣传认识,刚刚开始时,大家从一无所知到逐渐增加认知,从一般普通了解增强提升到与正在建设的国家大亚湾核电站工程,国家三峽水电站工程一样的认识高度。春晚宣传方案设计,送昆明世博花篮时,由一位云南省领导拜年讲几句话,代表云南省各族人民向党中央国务院汇报昆明世博会筹备进展情况,表达对全国人民支持和帮助的深情感谢,表示一定办好昆明世博会的坚强决心,欢迎大家来云南参加昆明世博会。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邵琪伟,省广播电视厅厅长薛泽高,省电视台副台长郝晓源等领导,率领工作人员时任云视文艺部副主任曹先强,化妆师杨爱萍,省歌舞团舞美师廖宇耕,省政府办公厅陈铁军等,前往北京参加央视春晚演播厅直播现场,完成此项看似简单实则比较复杂的宣传工作任务。</p><p class="ql-block"> 中国昆明世博会指挥部,借1999年央视春晚平台,为99中国昆明世博会宣传造声势,各项系列策划宣传活动,有条不紊,进展顺利。当时,厅台里领导对文艺部部门班子正值调整配置阶段,正遇世博会开闭幕式与系列宣传倒计时一百天,二百天,三百天等大型活动密集组织筹办,人手紧张,工作压力很大。部门领导班子及全体编导二十多人,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工作真是忙。当时,笔者时任云视文艺部副主任,全程参加了99昆明世博会宣传策划活动。</p><p class="ql-block"> 云南与央视力推云南籍青年艺术家登台亮相,宣传云南,加大宣传云南文化元素占比。云南的藏族歌唱演员宗庸卓玛,上海的彝族歌唱演员杨学进,北京的白族舞蹈演员杨丽萍,代表云南民族文化元素,从容自信地被推荐登上央视99春晚舞台,献歌献舞,鲜明主题与世博会宣传要求高度契合。他们以歌唱艺术与舞蹈艺术,形象生动地代表云南三千七百万各族人民表演云南浓郁特色的民族歌舞节目,表达云南高原各族人民喜迎99中国昆明世博会举办,感谢国家与全国各族人民信任云南,欢迎远方的客人来云南。</p><p class="ql-block"> 寅虎年腊月底,我们就从彩云之南来到首都北京。在央视文艺中心邹友开主任安排下,在央视文艺中心文艺部赵安主任张晓海副主任指挥下,我们顺利编入央视春晚工作团队。加入央视春晚编导组刘铁民,周晓冬,陈雨露,黄海涛等创作团队,与央视春晚编创集体属同一个工作团队,除夕三十晚,卯兔年初一,都在北京度过。央视春晚演职员集中在北京,邵副省长一行住在北京梅地亚,笔者与廖宇耕等人住在五棵松央视影视之家,宗庸卓玛、杨学进等演员歌手住在解放军工程兵招待所,在春晚这个创作集体中,以倒计时的紧张形式,挑选精选精彩节目,以迎春晚,以迎世博,一起为家乡云南举办举世注目的昆明世博盛会宣传歌唱,一起接受中央及驻滇新闻媒体及云南人民广播电台热线直播采访。</p><p class="ql-block"> 上春晚前,云南省拜年送春晚的孔雀风格造型的花篮,完全用鲜花编织而成,花篮图案设计图纸,云南省三个演员的候选备选节目,都是受省委省政府安排委托由云南电视台负责。那个精美的拜年花蓝由省歌舞团舞美师廖宇耕负责承担设计,三个文艺节目由专业编导挑选,剪辑录制成视频,采集资料带,由我送到央视春晚导演组,经过层层审核后,最后才确定落实的。在热烈喜庆的春节前,那次在北京接受新闻媒体采访的电话热线连线都是后方记者打电话到我的大哥大手机上,记者与我们分别采访直播的。演出采访宣传直播过程中,杨丽萍,宗庸卓玛,杨学进作为云南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她们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的真炽情感,印象深刻,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昨夜今辰。</p><p class="ql-block"> 那时央视台长是杨伟光正在交班赵化勇台长,文艺中心主任是邹友开,文艺部主任是赵安,副主任是张晓海。那届春晚导演组是刘铁民,周晓冬,陈雨露,黄海涛,朱彤,郎昆、金越,王宪平等一班年轻电视人集体担任总导演组。一年多时间,我们来来回回与他们打交道,有时当天凌晨头班飞机从昆明飞到北京,交接完相关工作,当天深夜最后一个航班飞返昆明,三番五次对接具体细节,他们对我们云南宣传关照不少。</p><p class="ql-block"> 春晚归来后,云南迎世博会开始了倒计时读秒,整个世博会的宣传周期,成为高光亮点热点,云岭大地上掀起各种倒计时系列宣传活动,在拓东体育场举行盛大开幕式及大型文艺晚会《天地浪漫曲》,在世博会期间,各个国家宣传日活动,主题馆日宣传周活动,在世博园断崖艺术广场搭舞台举办闭幕式及大型文艺晚会《共有家园》,都得到央视支持。世博会闭幕式晚会,受命由央视与云南省云视组创成立编导演组,总导演白志群,副总导陈西妮、曹先强,参演闭幕式演职员上千人,闭幕式晚会前夕,央视赵化勇台长亲自来到昆明世博会现场,指导工作。央视派出国家级主力团队与云南鼎力联袂打造闭幕式。上百名国家级国际级艺术家齐聚昆明,世博云南成为世界关注聚焦的云南,成为中国云南外宣不可复制的高光时刻。央视春晚刘铁民导演把他们的《神州大舞台》搬到昆明世博园人与自然广场上录制节目,在央视播出。央视春晚周晓冬导演将他们的《综艺大观》录制现场选择在云南石林制作传送到央视综合艺术频道黄金栏目播出,高质量高水平打造加大了对云南对外宣传的力度。</p><p class="ql-block"> 这些世博会宣传节目与宣传云南省大旅游格局形象策划宣传中,我们有幸有机会都积极参与配合,为打造云南省旅游产业与旅游大省形象做出应有成绩。我们都荣幸获得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奖励。不久,云南省人民政府邵琪伟副省长因为主要负责云南省旅游工作,真抓实干,工作成绩突出,调任国家旅游总局局长,负责全国旅游主管工作。</p><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中国99昆明世博会宣传工作,转眼之间,已经二十余年,每当《春节序曲》《难忘今宵》响起优雅舒畅的喜乐旋律,回首央视春晚工作往事,我眼前就浮现出那些峥嵘岁月,那些掌声与舞台,那些无数个日夜里无数个忙忙碌碌工作的经历,感叹岁月如歌,彩云之南,文化与旅游事业发展进程中,青春有你,青春有我,光荣长在岁月,辉煌永驻心间。祝福伟大的祖国,山河秀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繁荣富强。<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六回完)</b></p> <p class="ql-block">  2003年7月 与中国足球队米卢主教练在海埂红塔体育基地工作照。 黄莹莹 拍摄</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担任第一任体育部主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02年 我担任第一任体育部主任</span><b style="color:rgb(1, 1, 1);"> ,</b>主要职责组织负责云南体育宣传新突破,与央视体育部,全国体育联盟,强强联合,宣传和推动云南各族人民全民健身运动与本土体育事业发展。</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视台文体部,在改革开放快速发展之中,电视文艺节目组织制作任务越来越多,队伍扩充。电视体育宣传任务也是越来越重要,业务扩展。新时期新发展,媒体机构设置与媒体宣传任务所面临要求,媒体精细化管理要求,日渐紧迫,电视台文体部机构设置经过厅党组批准,改革机构细化职能,一分为二。把体育宣传职能部分,从文体部分离出去,单独新成立体育部。把电视文艺节目制作职能部门单独设置部门。将原有文体部机构取消,重新恢复文艺部建构,新成立体育部处级建制。</p><p class="ql-block"> 适应形势发展,顺势而谋,积极创新改革机构机制,深入推进电视节目制作改版改革。2001年开始,电视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新时期,全国上星频道越来越多,节目创新竞争激烈,电视发展创新机制进入快车道。全国各地电视台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深化节目创新制作体系,改革人才培养用人制度,全面进入深化改革创新阶段。地处西南的云南电视,异军突起,为了全面深化改革,创优创新节目,提高收视率,增加广告创收率,干部实行竞聘上岗。</p><p class="ql-block"> 在中心制,频道制,双轨运行中,台里设置体育部+体育频道。我竞聘体育部主任,被上级领导组织批准后,被提升为部门主任,成为县处级领导干部,全面负责部门管理工作,我与团队积极投身电视改革与传媒发展工作,组织参与云南重大宣传活动,全省各地州市旅游文化节庆,重大体育赛事等数百上千个大型活动的报道和直播活动。</p><p class="ql-block"> 当时,中国电视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新时期,全国上星频道越来越多,节目创新竞争激烈,电视发展创新机制进入快车道。全国各地电视台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深化节目创新制作体系,改革人才培养用人制度,全面进入深化改革创新阶段。为了全面深化改革,创优创新节目,提高收视率,增加广告创收率,干部实行竞聘上岗。在中心制与频道制,双轨运行之布局中,电视台成立体育部,也是设置体育频道。干部选拔提拔组织原则,主张任人唯贤,坚持“能者上,庸者让”,让“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优秀人才提拔到领导岗位。第一次扩大选拔范围,在全台全厅范围择优竞聘上岗。我报名参加成功竞聘电视台体育部主任,被上级领导部门提升为部门主任,是正处县团级领导干部。应聘上岗以后,我作为电视台体育部第一任主任,全面负责部门管理工作,与团队积极投身电视改革与传媒发展工作,组织参与云南重大宣传活动,全省各地州市旅游文化节庆,重大体育赛事等数百上千个大型活动的报道和直播活动。</p><p class="ql-block"> 我担任体育部主任期间,适应全国体育宣传工作形势,积极策划云南体育电视宣传工作,完成云南省全运会与全民健身运动宣传,开着转播车,征战红河,昭通,普洱,负责云南省多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宣传,负责全省城市运会(个旧)报道工作。</p><p class="ql-block"> 改造原有节目《五环快讯》,创办日播体育新闻《体育2002》,创办体育专题专栏节目,比较有影响的是周播体育栏目《保龄大家乐》,受到昆明风靡一时的保龄球馆行业与选手协会的欢迎。组织创办大型体育活动直播赛事节目。</p><p class="ql-block"> 创办常态化日常固定节目,主动联合云南省体育彩票中心、云南省民政厅福利彩票中心,共同负责每周隔天进行的云南省体育彩票6+1与福利彩票的云南省电视摇奖彩票节目制作播出。</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担任体育彩票,福利彩票的摇奖直播工作。</span>体育彩票节目,彩民关注,社会关注,每到开奖时刻,面对奖池亿万奖金,万众瞩目,责任重大。彩票开奖,现场在云南电视台250平方米演播厅,一直由云南省彩票中心领导工作人员、云南省公证处公证员、云南电视台体育部领导编导主持人,三个单位组成彩票开奖工作班子,三方监管,各司其职,共同完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云南高原,对国际级国家级体育运动项目,特别是田径项目、足球项目、游泳项目的训练,有得天独厚的高原海拔与气候优势,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昆明海埂红塔体育训练基地,体育训练场馆基础设施完备,冬天有冬训,春天有春训,还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能测试安排。甲级乙级甲A甲B联赛,足球篮球排球全国联赛选择比赛主场都来昆明举行,体育部每周都有直播赛事要完成。八一队足球俱乐部,红塔足球俱乐部,甲主场就是昆明体育场,甲联赛一年有50场,主场25场,客场25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主场比赛开转播车去昆明体育场在球迷暄腾现场直播,经常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客场比赛,导播与主持人、体育解说员到广播电视厅总工办18楼中心机房,把卫星传送来的信号切入电视台播出系统,在播出画面上,解说员看着屏幕解说,完成客场足球直播。监控监播人员,在现场值班,延时30秒到一分钟之间,要在直播间,集中精力,坚守岗位,适时处理好直播信号传送中的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分管台领导支持下,抓住全国足球改革快速发展机遇,依托云南红塔集团社会经济实体积极组织建设红塔足球俱乐部与红塔体育训练基地契机,强强联合,推动云南高原足球训练基地对外宣传。红塔集团实力雄厚,在省里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红塔冠名的大型比赛。我们体育部联合社会企业,组织报道全民健身活动,雄风汽车摩托车拉力赛,象棋大师赛,围棋大师比赛,国际象棋大师赛,运动达人横游抚仙湖挑战赛,社区群众体育,与企业体育健身文化活动,都是我们的报道宣传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保龄球运动风靡全国时期,昆明保龄球馆风起云涌,掀起全民保龄球热,我们携手体育传播公司创办《保龄大家乐》每周直播录播节目,其群众参与性,运动趣味性,选手业余性,项目竞技性等体育健身运动特征明显,受到昆明群众观众与球迷好评,也深受赞助商与合作企业拥护与肯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轰动体坛 皇马足球队昆明行直播</b></p><p class="ql-block"> 2003年7月,在台领导支持下,抓住全国足球改革快速发展机遇,依托云南红塔集团社会经济实体积极组织建设红塔足球俱乐部与红塔体育训练基地契机,强强联合,推动云南高原足球训练基地对外宣传。红塔集团实力雄厚,在省里支持下邀请到西班牙皇家马德里足球队亚洲行中国行昆明行,在昆明海埂举办为期一周的训练宣传活动。我们主动出击,按照台里统一部署,以体育部为主要力量为基础,抽调全台精兵强将,组成强有力的转播团队,成为省里确定的唯一官方传播媒体。全力以赴成功直播转播完成了西班牙皇家马德里足球队,首次亚洲行中国行昆明行,长达一周时间,在昆明海埂红塔体育训练基地的训练,教学比赛,与中国足球队比赛的大型直播活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体育部全体成员主动出击,按照台里统一部署,以体育部为主要力量为基础,抽调全台精兵强将,共一百五十多人,组成强有力的转播团队,成为省里确定的唯一官方传播媒体。前方在海埂有转播车主持人沈蓉蓉,后方有600平方米演播厅,设置特别直播室,以云南电视台主持人体育播音员张齐,沈群,李坚为骨干,邀请了中央电视台体育部体育解说员张璐,陶伟,刘建宏等名嘴,加盟直播解说团队,专业性,权威性,赢得足坛体育传播界球迷一片尊重与赞誉。电视台体育部全力以赴成功直播转播完成了西班牙皇家马德里足球队,首次亚洲行中国行昆明行,长达一周时间在昆明海埂红塔体育训练基地的训练,教学比赛,与米卢主教练执教的中国足球队比赛的大型直播足球比赛活动。</p><p class="ql-block">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在全球化推广,传播技术与速度日渐快捷,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体育运动,深受大众欢迎,体育观众球迷骤涨,项目传播,深入人心。在中国,体育节目宣传与策划,以央视为大,上海广东北京为次阵营,观众对体育宣传需要与诉求越来越高,各地则深感资源稀缺的大背景下,云南把体育宣传,资源最大化。</p><p class="ql-block"> 那个激情的夏天,云南电视强势密集的高水平高质量的体育赛事+云南民族文化构建的大型电视策划宣传直播活动,引起国内外数百家主流媒体关注,引起海内外成千上万观众强烈共鸣,热情赞誉。《皇马足球队昆明行》直播活动,当年被国家广电总局排行评为“2003年度中国最有影响力十大媒体活动”排行榜全国第五大最有影响力媒体活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打造精品,奉献精彩</b></p><p class="ql-block"> 我在部门一把手岗位履职期间,尽职尽责,科学管理,带领班子和部门全体同仁,讴歌改革开放,宣扬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组织筹划参与完成了一系列省委省政府交予的重大政治题材的主题活动及大型综艺晚会。承担完成了国家级99世博会系列宣传,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全国歌手唱云南比赛,云南省文艺汇演,云南省运动会民运会开闭幕式,重要工程机场大型水电站启动庆典,全省各地州市重大节庆庆典活动,许多重要宣传任务。为宣传彩云之南,构建和谐社会,完成党委和政府的宣传任务打造精品,奉献精彩。</p><p class="ql-block"> 我长期从事电视文艺创作与电视频道传媒管理。长期从事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研究。长期从事滇西抗战历史文化研究。曾八次徒步翻越高黎贡山古道,探究滇西历史文化与田野考察与族群搬迁历史。已有五部著作出版。即将有三部著作出版。我创作的文学作品与民族文化研究,达二百万字。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荣获第一届云南省边疆文学奖,1998年荣获第二届边疆文学奖,1997年获得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2001年获得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联颁发的“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家”称号及证书。</p><p class="ql-block"> 我从业经历三十五年来,注重业务创作水平提高,注重部门领导水平提高,业务与行政两手抓,行政与业务结合,两手都要硬。我是阿昌族作家,学者,电视导演,从业职业生涯中,组织电视文艺创新创作,制作播出许多优秀电视体育节目,自己创意创作优秀电视文艺节目。许多电视节目荣获了国家级金鹰奖,星光奖,骏马奖,省级广播电视奖。</p><p class="ql-block"> 2009年,在伟大祖国60年国庆到来前夕,在省委宣传部指导及梁河、陇川两县共同努力下,由我承担总导演的中国第一部阿昌族音乐电视《阿昌欢歌》专辑,汇集20首音乐作品出版问世。这个专辑组织策划邀请了省内外知名歌手演唱并参与演出,动员云南省内最强的制作力量摄制。它生动地反映了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阿昌族人民在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勤劳致富,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崭新的面貌。反映了阿昌族人民讴歌共产党,歌颂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 阿昌族是云南独有的世居民族,人口仅三万余人,经济和文化相对滞后,是国家和云南省重点帮扶的八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该音乐电视的制作和播出,填补了一项阿昌族民族音乐空白。对繁荣民族文化,宣传和鼓舞阿昌族同胞,勤劳致富,艰苦奋斗,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都有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2012年12月,我在广播电视局选区被选民选举成为五华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怀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嘱托,每年一次大会,每季度一次代表团组活动日,闭会期间参加代表视察活动,进社区,见选民,年度代表述职。四年履职,作为区县级基层人大代表,认真尽职,关注民生,积极参政,努力献言,撰写提交质量与数量不低的代表建议与建设性意见。被五华区人大评为“优秀基层人大代表”,获得表彰称号与荣誉。</p><p class="ql-block"> 转身之间,时光飞逝,韶华流年。如今已是从业电视文艺创作,担任电视导演,当高级记者整整三十五年了。一个人一种职业一副生活状态,三十年如一日,时光荏苒,猛然让我大吃一惊。虽然业精于勤,学有所工,业有所长,但是,高山仰止,业态艰辛。窃以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负责何等专业,尽力而为了就好。 </p><p class="ql-block"> 二0一五年七月,在沒有任何暗示与预期征兆中,突然收悉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发给新闻工作者“从业三十年新闻工作”纪念章与荣誉证书。这应该是一个新闻从业工作者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职业荣耀。</p><p class="ql-block"> 三十五年美好光阴,转瞬即逝,去年七月,我从业工作年龄到期,光荣退休了。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工作了一辈子的新闻工作岗位。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我退休后,将永保革命本色,时刻牢记一个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与历史责任,力所能及,发挥余热,继续拿起手中之笔,抒写美好时代,抒写人生更多精彩华章。</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第七回合完)</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把红火的青春,奉献给边疆,奉献给时代。</span>我是一位普通的阿昌族作家、学者、电视导演,高级编辑。61后,云南省梁河县籍人,现居昆明。从业35周年以后,工作年满到期光荣退休,离开广播电视战线一线岗位。我一生职业都是在从事电视文艺工作,是一个忠实的电视文艺工作者。了解和经历过云南电视台在电视事业发展阶段,特别是八十年代开始有关云南少数民族新闻宣传方面较为突出、有影响、下力气的电视片(专题片、纪录片、新闻专题等)栏目或综艺节目的情况。应书名为《云南少数民族新闻传播70年》编委会负责人邀请,匆忙之间就我知道的相关情况,希望通过补充写一篇电视文艺作品创作方面的口述历史性文章,主要是介绍性文字。三十多年来,这方面云南电视人肯定做了不少,我个人肯定也经历了不少,但是,不是自己亲自操作的部门和创作的节目就不太了解情况。我自己经历操作的节目,也是因为时间久远,原件资料缺乏,而挂一漏万。一篇幼稚的口述历史式的记述文章,错误与不足难免,谨请前辈同行多提意见,予飨读者。</p><p class="ql-block"> 我从边疆走来成为电视文艺工作者,荣获云南省“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家”称号及证书。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出生在中缅边境地区,乡村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七十年代末,党中央在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紧要关头,一举粉碎“四人帮”, 开创拔乱反正新局面。全国各条战线,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开始逐渐步入正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拂中国大地,拉开改革开放的时代篇章。国家高考制度重大变革,赋予我们八十年代青年人振兴中华的理想信念,给予我们步入高等学府学习深造的机会,给予我们勤奋学习科学知识,发挥青春智慧与力量。</p><p class="ql-block"> 1980年7月7日,我在滇缅边境小城芒市走进高考考场,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迎接祖国挑选。感谢那个新的时代赋予青年人的青春理想,给予我们放飞自我的天空与翅膀。1985年7月我从中央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本科毕业获得文学学士。2001年至2003年在云南大学中文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民俗与民族文化专业学习。在工作实践中,求真务实,不断提升进步,完成繁忙业务之余自修自学,坚持业余创作,成绩斐然。1997年荣获云南省作协第一届“边疆文学奖”,1998年荣获云南省作协第二届“边疆文学奖”。1997年荣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被文友普米族作家鲁诺迪基鼓励说是“扛着摄像机写作的人”,坚持阅读与笔耕创作,锲而不舍,先后成为鲁迅文学院第十七期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视协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协会员,云南省视协会员,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p><p class="ql-block"> 从业三十五年来,长期从事电视文艺创作与电视频道传媒管理。长期从事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研究。长期从事滇西抗战历史文化研究。曾八次徒步翻越高黎贡山古道,探究滇西历史文化与田野考察族群迁徙历史。已有五部著作出版。即将有三部著作集出版。分别有文学作品集《故乡那高高的粘枣树》(31万字)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收入国家图书馆基础库。有主编《阿昌族文化大观》(25万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云南民族大观系列丛书获得国家图书奖。有主编《阿昌族文化论集》(90万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出版,被全国社科机构大专院校图书馆收藏,被德宏州农村农家书屋396家书屋收藏。</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O年开始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研究,有作品二百万字。文学创作,形式多样,体裁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影视文学、文学评论等,并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一九九二年开始先后受邀担任专家审读审核阿昌族项目文史类书籍书稿。先后担任国家文化部《百部史诗工程》《节日影像志》阿昌族评审专家。先后担任云大、中央民大等高校阿昌族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组学术顾问、学术专员,完成学术课题。受邀审读《阿昌族文学简史》《阿昌族文化史》《当代阿昌族简史》《云南省志•阿昌族》《云南省民族志•阿昌族》《跨境民族•阿昌族》《阿昌族史话》《梁河阿昌族今昔》等二十余部出版前阿昌族著作书稿。</p><p class="ql-block"> 二00一年十二月,我获得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联颁发“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家”称号及证书。</p><p class="ql-block"> 二0一二年十二月,我在广播电视局选区被选民选举成为五华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作为区县级基层人大代表,认真尽职,关注民生,积极参政,努力献言,撰写提交质量与数量不低的代表建议与建设性意见。被五华区人大常委会评为优秀人大代表表彰,获得荣誉证书。</p><p class="ql-block"> 二0一五年获得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纪念章与荣誉证书。</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每年的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b></p><p class="ql-block"> 在互联网上说,九月八日是国际新闻工作者日,他们长期奋战在新闻事件的最前线,为我们带来世界各地的消息。他们是真相的挖掘者、记录者、保卫者和捍卫者。</p><p class="ql-block">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向所有的从业者“无冕之王”致敬!</p><p class="ql-block"> 每年九月八日,据说是“世界新闻记者日”或“国际新闻工作者团结日”。其目的是唤起全世界的新闻工作者,加强团结、努力工作、认真采写真实报导、揭露战争贩子的反动面目及时报导事件发生的真象打击坏人坏事,保卫世界和平。</p><p class="ql-block"> 另外,定为九月八日,是为了纪念捷克斯洛克民族英雄、共产党员、新闻记者尤利乌斯·伏契克于1943年9月8日被德国法西斯杀害的纪念日。这么看来,新闻工作者是有一个记者节,有一个世界新闻记者日或国际新闻工作者团结日。谨予记此存念。<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八回合完)</b>(曹先强 撰文)</p> <p class="ql-block">担任大型活动节目中心主任时期,在部门门口与主持人曹大我合影。史雷 拍摄</p> <p class="ql-block">忆当初,每至年底,各家电视台都会忙着做春晚,那年底云视把春晚转播车开到南疆前线。享誉八十年代荧屏的电视文艺片《干杯,战友》摄制组深入老山前线慰问演出拍摄。这是在相对安全的地方拍摄前线战士的战地生活的历史照片。蹲扛摄像机的摄像师是段果平,背录像机,戴白色太阳帽画右站立的是本文作者曹歌。 张兴科 拍摄</p> <p class="ql-block">老山前线南疆前沿河口四连山阵地 身后可见昆河百年滇越铁路咽喉 中越界河上铁路大桥炸断以后的残桥 段果平拍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创新,艺术才能发展</p><p class="ql-block">——《干杯!战友》获奖的启示 曹先强</p><p class="ql-block"> 云南电视台继电视连续剧《郑和下西洋》获金鹰荣誉奖、电视剧《段老五家事》、艺术片《祝福你,孔雀之乡》获骏马奖后,又传来春节文艺片《干杯!战友》获全国春节文艺节目奖的佳音。为此,友人疑惑;那神情无疑是说,近年来各地热衷此道。各类晚会充斥荧屏,大的,小的、专题的,综合的,目不暇接该片何以获奖?</p><p class="ql-block"> 确实,《干杯!战友》能在精华云集间中奖是难得的。我以为,《干杯!战友》成功的关键在于编导者采用最新的表现角度和最佳的表现形式,生动地表述了新时期拥军爱民的可歌可泣的思想主题。该片身为春节文艺片,却一反往昔春节联欢会,在豪华的室内拍摄的惯例,深入到边防前线进行实景摄录。拍摄现场,虽没有彩灯,布景和盛装的人群,但一幕幕真实,新颖、具有特独艺术魅力的情景,波澜一样撞击着观众,吸引了观众。</p><p class="ql-block"> 因演唱《十五的月亮》而蜚声歌坛的董文华,虽然人们早就在电视或广播中见过,听过她的演唱,但在这部电视片中,她身着军装,置身于前线;在战士们中间演唱,没有化装,也没有多余的修饰和摆布,给人一种真实,自然的亲切感。尤其令人称绝的是,当董文华饱含热泪唱起《你从战场上归来》这首新歌时,屏幕上展现了邓阳昆在坑道给战士们分送喜糖,和到病房探望“滚雷英雄”安忠文时的生动情景,给无言的画面赋予了有声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十五的月亮》的作曲家铁源,也在该片中带着他的《望星空》《干杯!战友》《战士与吉它》和《你从战场上归来》等一曲曲新歌,向观众走来,朝战士走去,使人闻其声又见其人,缩短了艺术与观众审美心理间的距离。当拍摄张振富,耿莲凤通过电话为战斗在最前沿的指战员们演唱时,编导采用抓拍和现场实录的同期声效果,真挚、细腻而又热烈地用理解的情丝把前后方维系到一起,令人难忘,感人至深。</p><p class="ql-block"> 春节联欢会本是深受观众欢迎的节目,但几年来却形成了一种模式,大都是靠豪华的布景,变幻的彩灯,机巧的主持人,一批作陪的名人取胜。云南电视台独辟蹊径,以别具一格的形式和表现手法,推出了全新的春节晚会,可喜,可贺。</p><p class="ql-block"> 《干杯!战友》的成功,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面对浑厚的生活,创作者只有不断地筛选,挖掘,不断地变换视角,创新寻找新的表现形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反映生活,而面对陈旧落后的框架模式,也只有不断地多方面,多角度地去开拓、突围,才能赢得观众,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p><p class="ql-block"> 传统戏曲的观众日趋老化和减少,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它囿于“传统”的古老程式,很可能是症结之一。最近,省滇剧院、省京剧院二团正视现实,对症下药,采用电声乐队和原有乐器伴奏,精选唱腔唱段,推出了两台既有强烈时代节奏,又不失传统风格的戏曲晚会,为青年观众所欢迎,也为老年戏迷所接受。</p><p class="ql-block"> 云南,自古有民歌海洋的美称。众多的优秀民歌,早已驰名中外。云南音像出版社,从众多的民歌中选编了中国民族音乐大系,出版了《长刀祭》,在不改变原有风格的特色和结构的前提下,采用电子乐队配器,丰富了民乐单薄的表现层次和旋律,更添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p><p class="ql-block"> 变革的时代和绚丽多姿的生活,为艺术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广阔天地。生活多彩,艺术也应多彩。我想,这不会只是一种奢望吧! </p><p class="ql-block">(原载1986年10月28日云南省德宏《团结报》文艺副刊《孔雀之乡》第875期,《云南广播电视报》报刊,《云岭声屏》杂志)</p> <p class="ql-block">阿昌族电视剧《龙宝树下》片头剧照。该剧主要角色,们老头→由云南省话剧团王平扮演,们家那个晚辈们春明→由 云南省话剧团付小源扮演,郎家姑娘阿秀→由昆明市话剧团欧阳庄扮演。张兴科 拍摄</p> <p class="ql-block">阿昌族电视剧《龙宝树下》剧照,男女主角 欧阳庄 付小源 在马茂大青树下表演相会场景。该剧主要角色 们老头→由云南省话剧团 王平扮演,们家那个晚辈 们春明→由云南省话剧团 付小源扮演,郎家姑娘 阿秀→由昆明市话剧团 欧阳庄扮演。张兴科 拍摄</p> <p class="ql-block">阿昌族电视剧《龙宝树下》,根据阿昌族青年作者曹先強短篇小说《寨头有一棵龙宝树》改编文学剧本。作者曹先強在拍摄现场担任编导助理,拍摄的工作照。张兴科 拍摄</p> <p class="ql-block">阿昌族电视剧《莽古河畔》剧照,主要角色 由云南省话剧团 解方逊扮演。张兴科 拍摄</p> <p class="ql-block">阿昌族电视剧《卖刀汉子》片头剧照,主角由梁河县文化馆 曹明强扮演。 张兴科 拍摄</p> <p class="ql-block">阿昌族电视剧《卖刀汉子》剧照,主要角色由原昆明军区国防话剧团 韦陀,云南省滇剧团杨仲生扮演。张兴科 拍摄</p> <p class="ql-block">阿昌族电视片《箭翎歌》剧照,主要角色由云南省话剧团王平,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教师苏江华扮演。张兴科 拍摄</p> <p class="ql-block">阿昌族电视片《箭翎歌》剧照,主要演员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关璋村阿昌族青年扮演。张兴科 拍摄</p> <p class="ql-block">1989年4月拍摄《圣洁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圣洁的礼物》主角阿诺,腊亮,由云南省歌舞团舞蹈演员朱静桦(白族),舞蹈演员党志军(藏族)扮演。父亲由老演员唐棣扮演,母亲由老演员金音扮演,媒人由老演员张剑云扮演。主角阿诺哥,原定昆明市儿童艺术团杨仲权扮演,因他团内有事赶不到梁河县外景地。导演认为,我是编剧,我知道全部台词,就叫我顶替演员扮演阿诺哥。梁河县文化馆干部曹明强,被安排扮演剧中年媒人。</p> <p class="ql-block">《圣洁的礼物》主角阿诺,由云南省歌舞团舞蹈演员朱静桦(白族),<span style="font-size:18px;">腊亮由云南省歌舞团</span>舞蹈演员党志军(藏族)扮演。<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年媒人</span>梁河县文化馆干部曹明强扮演</p> <p class="ql-block">《圣洁的礼物》 主角阿诺哥,原定昆明市儿童艺术团杨仲权扮演,因他团内有事赶不到梁河县外景地。导演认为,我是编剧,我知道全部台词,就叫我顶替演员扮演阿诺哥。梁河县文化馆干部曹明强,被安排扮演剧中年媒人。图为导演马汝腾,正在给阿诺哥扮演者曹先强与中年媒人扮演者曹明强,分析讲解人物戏剧矛盾冲突与表演。</p> <p class="ql-block">《圣洁的礼物》男主角腊亮,由云南省歌舞团舞蹈演员舞蹈演员党志军(藏族)扮演,导演马汝腾。正在给小党示范表演。</p> <p class="ql-block">1989年4月拍摄电视剧《圣洁的礼物》梁河外景地工作照。 金维新拍摄</p> <p class="ql-block"><b>她从阿佤山中来</b></p><p class="ql-block"><b>——介绍佤族演员依京 </b></p><p class="ql-block"> 他出生在首都北京。她在美丽神奇的澜沧江畔,一个流溢着歌与舞的色彩芬芳的古老山寨,度过了天真浪漫的童年。她敲着自己对艺术强烈追求和渴望的木鼓,从佤山走出,伴着西山龙门古刹的钟声,和着滇池浩淼悠远的渔歌,进入云南省文艺学校舞蹈科,迈出通往艺术殿堂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 五年的寒窗,执着的追求,辛勤的耕耘,以优异成绩使她分配到云南省歌舞团,并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正式登台。于是,阿佤人有了自己第一代专业演员。</p><p class="ql-block"> 她叫依京,又叫陈玉英。是人生的机遇,还是命运的安排,依京迈着轻盈的舞步敲响了她影视表演生涯的第一声木鼓。第一次上屏幕,第一次担任女主角,她在电视连续剧《他们和战争》中扮演佤族舞蹈演员依莎娜。导演吴韵琴和剧组同志们的帮助,使依京以对人物朴实直感的理解,活脱本色的塑造了依莎娜。</p><p class="ql-block"> 她不凡的起步,出乎意料获得了众多的赞许和青睐。不少报刊赞扬该片的文章中,无不首先肯定依京成功的表演。一九八五年全国电视剧飞天奖、金鹰奖均提名她为最佳女主角的候选人。他们的《她们和战争》荣获飞天、金鹰两个大奖中的二等奖。这崇高奖励中也有她艰辛的劳动呵!</p><p class="ql-block"> 当电视剧《部落木鼓声》响起时,依京又被选中扮演剧中的娜凯依。她虽然长在佤山,仍认真的体验生活。佤山火塘边的故事,使依京沉浸在阿佤人历史痛苦的民族回忆与甜蜜的现实的交叉点上;阿公阿祖的悲苦,激发了依京的创造热情。加之,从事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的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依京以强烈的爱憎,真实的塑造了一个倍受压抑却不乏善良、刚烈气质的佤族女性的形象。依京,这个名字相继出现在许多报刊上,折映留在观众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怀着对下一个角色追求的心愿,依京的木鼓越敲越响,快速急切的鼓声,又将她送进了十五集电视连续剧《台湾人的根》。依京凭着对角色的准确理解,在镜头前的松驰自如与角色外形接近等优势,力挫群芳,被导演组挑选饰演剧中的高山族姑娘巴巴样。</p><p class="ql-block"> 当一九八七年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刻,笔者在云南电视台春节电视联欢晚会上见到依京,得知她接到《台湾人的根》的剧本时,同时又收到其它几个影视剧组剧本。现在,她正在研究《台湾人的根》的分镜头剧本,也很想找机会系统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表演技巧,还不能放弃舞蹈基本功的训练,至于往后上什么戏,走什么路,这位二十五岁的佤族姑娘微笑着说:请为我保密。我们拭目以待依京的演艺事业一帆风顺,也是祝福依京的演艺事业取得更大的成绩。(曹先强撰稿)</p><p class="ql-block">(原载北京《中国电视报》1987年2月,又原载昆明《春城文化报》1987年1月29日,写于1986年12月30日)</p> <p class="ql-block"><b>谐剧女星在春城</b></p><p class="ql-block"><b>——记全国第一个谐剧女演员张庭玉</b></p><p class="ql-block"> 别只匠心的石林造型,棕榈树、竹楼剪影和缅寺佛笋塔等图案,把金花宾馆歌舞厅装点成具有边疆民族特色的瑰丽殿堂。云南电视台1988年春节联欢会《龙年欢歌》前不久在这里拍摄,在晚会现场,一个操四川口音的女演员特别引人注目,她幽默风趣的表演,令人捧腹。</p><p class="ql-block"> 她,就是成都市曲艺团的谐剧女演员——张庭玉。记者在演播现场采访了她。 </p><p class="ql-block"> “谢谢,云南的观众也这么喜欢谐剧,我真是没想到。”她还没来得及御妆,鼻梁上冒着晶莹的汗珠,喘着气,快嘴快舌地说,心情显得有些激动。演员张庭玉1960年从成都市戏校毕业,先学清音,后到成都市歌舞团搞了三年舞蹈,1983年开始学习谐剧。“初学谐剧时,寡难啊!当时谐剧是女子禁区,无人间津。迎接你的不仅是学习谐剧艺术的困难,还有冷眼,讽刺,怀疑。一句话,别人不理解嘛,可我一接触到谐剧,就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最终还是挺过来了。”</p><p class="ql-block"> 张庭玉演谐剧,爱谐剧,已经到了迷恋的程度。每个戏,每段叙述,每句台词,她都要琢磨推敲。她常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对着镜子练表演;为了练眼神,她从自行车上摔下来,为了台上一个摔跤动作,她排练双膝红肿成片,为了突破女演员不适宜演谐剧的禁区,她认真观察生活,寻找,揣摩,体验适合女性特点的喜剧语言和动作。多少个节假日,她都是在勤学苦练中度过的。冬去春来。张庭玉连续创作,演出了《春梦姑娘》《小芹姑娘》《三上成都》《电炉风波》《白伙食》等妙趣横生的谐剧和小品,受到广大观众的热情赞誉。 </p><p class="ql-block"> 苦尽甘来,付出艰辛与汗水。她成功了;她火了,中国曲协,四川省市曲协的会员证相继飞来了。在四川省首届曲艺大奖赛中,她摘取了表演金奖,创作金奖,两项桂冠。中国艺术节向她发来了邀请,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和昆明电视台邀约她录制了谐剧节目。今年云南电视台又专门前往成都请她来春城昆明拍摄1988年春节电视联欢会《龙年欢歌》,一气呵成,完成了节目表演录制。</p><p class="ql-block"> 张庭玉对谐剧的未来发展充满自信。她兴奋地说:“观众喜爱谐剧,理解谐剧。这,就是我最大的满足。”(曹先强撰文) </p><p class="ql-block">(原载《云南广播电视报》1988年1月14日)</p> <p class="ql-block"><b>电视架金桥 两地同欢庆——</b><b style="font-size:18px;">《神驹金凤吉祥年》</b><b>1990年云南内蒙古春节晚会散记</b></p><p class="ql-block"> <b>两地同唱一首歌</b></p><p class="ql-block">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在迎接90年代第一春的喜庆日子里,云南电视台与内蒙古电视台联袂合作拍摄一台迎春晚会《神驹金凤吉祥年》。</p><p class="ql-block"> 这台晚会分云南内蒙古两个分会场,以具有浓郁民族地方特色的歌舞为主,相声、小品、戏曲穿插其间,色彩浓郁,格调高昂,充满了团结、欢快、奋进、向上的昂扬气氛。</p><p class="ql-block"> 为创作制作搞好这台晚会,云南电视台台长曲贵年曾亲自率编导人员张兴科曹先强等,赴内蒙古自治区商定有关事宜,策划节目。随后,内蒙古电视台副台长崔学东,率领该台编创人员马佩然,陈稳泰,纳森等,风尘仆仆,又来到云南昆明参与后期工作。一台晚会,两地分拍,最后统编完成一个高质量的完整播出版,也许在历年春节晚会中还是第一次。其间,许多事情都要预先策划,提前周密细致统筹安排,不仅晚会的基调、主题,节日风格都要彼此协调,就连演播厅的节目标志,舞台美术设计布置,也是双方商议协作而共同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为了两个分会场具有整体感,晚会统一设计了会徽,悬挂在会场中。那是一个光彩如日月的圆形底盘上,骏马和金凤分左右,簇拥着三个笔力苍劲的变形篆字“吉祥年”。整个会徽标记,主题鲜明,它突出了“骏马奔驰塞北,孔雀屏展南疆;迎新辞旧伊始,共祝康泰吉祥”的晚会主题。</p><p class="ql-block"> 为了使晚会内容和形式达到严谨、和谐、统一,扩大节目内涵与容量。晚会创作组,还专门组织设计联歌联舞节目。一个“民族舞蹈联缀”,一个“民族歌曲联唱”。这两组歌舞节目,一个在内蒙古制作,一个在云南完成,它们借助现代录音与电子传输技术的处理,使两地演员演唱的歌曲,就巧妙有机地组合,如同在同一个地方合唱同一首歌一样。其实,整个晚会也和这两组节目一样,是南北两地,以心血、汗水和美好追求同心协力共唱的一支很美的歌。</p><p class="ql-block"> <b>民族特色 地方特色</b></p><p class="ql-block"> 内蒙,云南,一个在塞外,一个处南疆,两地都有秀丽的山川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为了表现两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他们以自豪心情告别八十年代,以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步入九十年代第一春。晚会内容以突出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为主,不仅选择了两地的民族歌舞,也展示了内蒙古浩瀚广袤的草原风光和云南旖旎动人的民族风情,以及两地各族人民,在改革大潮中万马奔腾、金凤展翅的英姿。</p><p class="ql-block"> 同时,春节晚会又立足现代,反思历史,讴歌了在这片土地上,历代影响过历史进程和革命、建设发展中的杰出人物,如成吉思汗、郑和、聂耳、李四光等。他们为了民族的振兴,为了这片多情的土地更加繁盛,或纵马策鞭,从草原启程;或扬帆远航,从滇池启锚;或一生艰辛跋涉,决意探索地球奥秘;或终生奋斗追求,唤醒民族自立精神。这些融古今一体,具有民族和地方内涵的重要内容,艺术设计,饱含时代气息,催人向上。</p><p class="ql-block"> <b>酣歌欢舞 阵容宏大</b></p><p class="ql-block"> 这台晚会荟聚了云南内蒙古两地知名演员,各路名家和新手济济一堂,阵容宏大,台上台下多达五百余人。其中,有著名歌唱家胡松华、德德玛、拉苏荣、阿拉泰,青年歌唱家金小凤、蒙根琪琪格、宗庸卓玛、曹新华、宋扬、姚嘉;青年舞蹈家杨丽萍、杨晓燕、杨卫疆、刘玲、叶根等。还有长期戍边的战士们表演的猫耳洞的旋律。</p><p class="ql-block"> 晚会特邀了中国广播说唱团著名相声演员冯巩、牛群,中国京剧院的杨春霞、刘琦,四川著名谐剧表演艺术家沈伐、北京武警总队文工队孪生双胞胎相声演员李博成、李博良等,登台助兴,也邀请了中国少数民族穿戴艺术表演团表演《东方彩霞》多彩服饰片断等。</p><p class="ql-block"> 观众还可目睹晚会上云南著名画家袁晓岑,挥毫泼墨的“孔雀图”,和内蒙古著名画家思沁,激情创作的“骏马图”,以及在晚会现场赠画的热烈情景,整个晚会琳琅满目,气势恢宏,一派酣歌欢舞,为广大观众增添节日情趣。</p><p class="ql-block">(原载《云南广播电视报》春节特刊,曹先强 撰文,1990年1月25日特刊)</p> <p class="ql-block">云南内蒙古春晚《神驹金凤吉祥年》电视架金桥 两地同欢庆——1990年云南内蒙古两省区联合拍摄春节晚会 德德玛,金小凤,那森,李博成,王云龙等演职员合影 董承志拍摄</p> <p class="ql-block"><b>美的瞬间 美的回忆</b></p><p class="ql-block"><b>——《五月彩虹》文艺晚会拍摄花絮</b></p><p class="ql-block"> 云南电视台1992年5月22日现场直播的《五月彩虹》电视文艺晚会,已和广大观众见面,这里记录下几则晚会的拍摄花絮,也许能为观众读者增添一点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b> 了不起的历史变化 </b></p><p class="ql-block"> 这台晚会是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而举办的,无论歌舞、戏曲、小品,交响乐以及群众参与节目设置,都体现了《讲话》提出的“文艺为人民大众”“文艺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宗旨:晚会除了邀请一些专业文艺团体演出为工农兵服务的节目,还邀请了昆明市税务艺术团、昆钢职工艺术团、驻滇部队业余歌手、昆明市幼儿师范学校师生等,战斗在改革大潮和经济发展、国防建设第一线的代表参加演出。 </p><p class="ql-block"> 编导组专门请舞蹈家马文静,为晚会创作的《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开场舞蹈,就是请昆钢职工艺术团表演的。这些非专业文艺工作者的演出都达到一定质量的艺术水平,感情真挚,情绪饱满,表演热情奔放,受到了观众热烈欢迎。有位观众深有感触地说:“《讲话》发表50年后的今天,工农兵能跨进艺术殿堂自演自唱,这是个了不起的历史变化!”</p><p class="ql-block"> <b>“您好,老延安!”</b></p><p class="ql-block"> 云南文艺界有一些老前辈,当年曾在延安投身革命文艺活动,有的人还有机会直接聆听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晚会特别地邀请了几位“老延安”到场,其中有80岁的著名剧作家谭碧波,73岁的著名剧作家、戏剧理论家金重,74岁的著名画家肖肃,81岁的著名音乐家朱容辉等。当他们来到演播厅时,昆明市红领巾艺术团的小演员们代表《五月彩虹》全体演职员,向这几位文艺界前辈敬献了鲜花。</p><p class="ql-block"> 编导在晚会中,创作设计《兄妹开荒》《白毛女》《延安颂》等节目,引起“老延安”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回顾四十年代战斗生活学习在延安时期的艰苦情景,激情满怀,兴致勃勃。晚会工作人员考虑到“老延安”们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打算提前送他们回家,但都被他们婉言谢绝了。他们一直看完晚会直播全部节目后散场,才离席。当晚会结束演员谢幕时,许多演员激动地向坐在前排的“老延安”们致以敬意:“您好,老延安!”</p><p class="ql-block"> <b>三个“洋明星”</b></p><p class="ql-block"> 晚会上,观众对演唱《新编兄妹开荒》的一对洋兄妹,和表演歌舞《呼拉圈之歌》的一位金发碧眼的法国小姐很感兴趣。</p><p class="ql-block"> 今春以来,我国神州大地,东西南北,大街小巷到处流行呼拉圈运动。现在一个小小呼拉圈竟已风靡亚非拉,有着很宽广的文化涵盖性。为此,晚会特地邀请法国小姐凯瑟琳出演《呼拉圈之歌》节目。她曾是巴黎艺术中心和法特里律马戏团的舞蹈演员;由于仰慕中国文化,于去年7月只身来昆明学习中国针灸术,最近已同一位中国医生喜结良缘。她在学针灸期间,还应美达健身院之邀担任女子健美操教练。表演呼拉圈歌舞,虽非她的本行,但她为了增进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十分高兴地接受了这一演出任务。</p><p class="ql-block"> 《新编兄妹开荒》中的那对洋兄妹,在生活中是一对相敬如宾的恩爱夫妻。他们来自美国,在云南农业大学任教。丈夫唐·利顿是农学家,太太金·利顿却是个音乐工作者,除在农大教英语外,还应聘在云南艺术学院讲课。《新编兄妹开荒》中有唱词道白,唐·利顿先生用中文演唱歌词,比较困难,他就用汉语拼音字母标注台词、唱词,一句句硬背下来。在现场直播时,他基本上记得很熟悉,全部都能顺利地表演下来。不料有一句台词,突然卡了壳,他在台上很紧张,台下的观众也和他同样紧张。这时他突然灵机一动,用英语补上一句台词,引得满场哄然欢笑,反而增添了戏剧效果。</p><p class="ql-block">(原载《云南广播电视报》春节特刊1992年6月4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曹先强撰文</span>)</p> <p class="ql-block"><b>【散文】爱的奉献 曹先强 (阿昌族)</b></p><p class="ql-block">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朴素热诚的红高原作证:1994年美丽的春城昆明随春风杨柳正传颂着一支美丽的关于爱心行动的歌。</p><p class="ql-block"> 时间已经过去一个月了,我的心一直沉浸在一种莫名的无法言状的感动和兴奋之中。一段时间来,梁缨,一个身患绝症的二十二岁的年轻姑娘的名字,紧紧牵挂着无数深切的关心无数正大无私的爱,围绕着全社会给她的轻轻呵护,在蓝天丽日下显现出来的深情与奉献,及至一月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的呼唤,从全国各地雪片般纷纭沓来的关怀,都汇聚成一幅壮美动情的画面,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b></p><p class="ql-block"> 三月下旬的一天,一张极平常的点歌条传到我们云南电视台《云屏艺苑》专栏。该栏目设有《点播台》,每天接到无数来信来电点播节目,我们习以为常。然而,这个巴掌大,撕于笔记本上的纸片式的点歌单,寥寥数语,却勾起我们的好奇。这是一张医生为自己病人点歌的点歌条,或许是非同寻常的特别。</p><p class="ql-block"> 三月二十五日,伴随着和煦的春风我们来到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呼吸内科,找到这张点歌单的传递者、病人梁缨的主治医生赖克方和当日值班的刘翱副主任。未料短短一下午的采访,使我们的心中涌起一股难言的情愫,竟使我们的心久久陷于难言的平静中。</p><p class="ql-block"> 关于梁缨,关于梁缨顽强地反反复复地与病魔艰难抗争的无助无奈;梁缨三年来苦苦地被病痛折磨,一个22岁的美丽少女修长的腿,被锯了两次,凶恶的癌症病毒不断扩散,为了抑制病毒,先是从膝头锯,后来是从大腿根锯,爱美的姑娘后来裙子也穿不成了。最后在她失去一条腿的时候,因为放疗她的美丽的一头黑头发,也掉光了。她依然乐观的期待有一天能够病愈后健康的生活,生命的美呀。她顽强地反反复复与病魔进行艰难抗争中的无助无奈,使人倍增同情。她多次大手术,两次截肢,手拄双拐,可她依然象任何一个正处豆蔻年华的少女一样,拥有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与美好的默默憧憬;关于梁缨的父母亲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几年来所遭受的磨难与重荷,和从中涌现出来的至深至切的亲情与爱;关于梁缨在出出进进的医院、病房、手术台中,所遇到的医护人员,还有几年来围绕她身边给她关怀给她爱的所有好人的所有故事,使现场采访中许多人潸然泪下,使我们的心坠入沉重,我倏然感觉我肩扛摄像机和这次现场点播的不同寻常与特别份量。</p><p class="ql-block"> 采访归来,我们仔细观看素材镜头,现场摄录下的情景,感动着我们立即粗编素材后,我们都再一次深受感动。我请示上级审阅。在观审素材毛片时,室内静无声息在场的所有编采人员感动得流下热泪。有关领导当即指示,尽快满足这次特别的点播要求。但是,在编辑中梁缨的主治医生和梁缨点播的《爱的奉献》《好人一生平安》,一时在台内找不到合适的音像资料,我们只好向昆明电视台、五华音响、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求援,但是结果也只有音乐和伴奏带,无法播出。在编导骑单车、坐三轮车、打摩托车寻找这两支歌的奔波中,时间很快到了二十九日,离四月一日播出,仅有两天多时间了。</p><p class="ql-block"> 当机立断,马上来重新录制的决定很快形成,“此事十分感人,请台领导支持”、“同意!加班制作”、“请录制部安排”,台领导、部门领导等各级领导的签处意见,很快写在了我们呈送的“重新录制、加班制作”的报告中。</p><p class="ql-block"> 三月二十九日晚,省电视台演播厅灯火通明。这个云南电视台最大的有600平方米的电视演播厅,自投入以来,曾历经无数次重大直播、录像各类节目。许多大型和重要节目的制作演播中,我省党、政、军要员及社会各界显赫名流莅临,齐聚于此,留下过多少光彩多少欢颜,带走多少难忘的歌舞舒心的忘怀。而当晚,观众席上空无一人,舞台上也只有第二天就要到中央电视台参加第六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我省歌手朱敏。行程匆匆,朱敏要演唱的《好人一生平安》,调试要适应,歌词要记熟悉,走台彩排都来不及,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朱敏仍然从从容容地既讲了她的心里话,又深情地唱好了这首歌。她在母亲的陪伴下,应邀特意来为梁缨录制歌曲。</p><p class="ql-block"> 在制作中,除我们文艺部编导外,录制部主任亲自到场负责录制技术的统筹安排,特技科、伴音科、灯光科各部门工程人员全力支持配合,从导播台到伴音系统、灯控系统、录制机房,都忙碌着所有大型直播、录播节目所须的编播录制工程人员。为一个普通病患观众的点播,全台上下夜间加班行动,领导支持,各部门协同配合,专门制作一首歌曲,在云南台的历史上是第一次。也就在这一系列关怀梁缨的采访、制作节目过程的许多感动中,我们逐步明确了爱心与奉献的生命意义。</p><p class="ql-block"> 于是,便破例在文艺节目中开设了《梁缨信箱》节目版块,后来节目引起全国观众关注,反响强烈,连续增加节目时间,扩充栏目整期内容都成了《梁缨信箱》特别节目,以全面追踪采访、记录反馈、连续报道关怀梁缨显现出来的在全社会呼唤爱心、关心他人、倡导奉献为主题的主旋律、正气歌。</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b></p><p class="ql-block"> 四月一日晚,我们星夜赶制的《云屏艺苑》在云南台卫星转发时间,用二 、九频道向全省内外播出。我们同其他媒体首批报道梁缨的新闻记者,到医院梁缨病房一同收看梁缨为全天下所有好人点播的《好人一生平安》。护理梁缨的护士梁虹,把梁缨护起来一起看这期特别节目。梁缨很高兴,当我把写有祝福的鲜花送到她的枕边时,她连声道谢。节目刚播完五分钟后,昆明铁路系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观众几经周折,辗转打电话到医院说,刚从电视上看完节目很感动,他要为曾经爱唱歌爱听歌的梁缨买台微型收录机,还要我们代问梁缨爱听什么歌带,他要送梁缨。我在医院病房电话间,放下电话机,梁缨却对我说:“不要麻烦大家了,谢谢他!”。之后,这位我们只闻其声而从未谋面的热心人,便把爱心与情意一并送到医院。</p><p class="ql-block"> 四月二日、三日,是周末休息日,也就是梁缨点播节目播出的第二天,观众纷纷打电话、来人到电视台、医院联系关怀梁缨。贵州山翁青饮料厂驻昆办的王兴祥首捐千元资助梁缨;云南香料研究开发中心送来新科技发明医用多功能床桌,并亲自给久卧病床的梁缨安装使用,给予梁缨予关怀;云南省残疾人用品经营部多次来人协商帮助梁缨。</p><p class="ql-block"> 这期节目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与共鸣,其情其景,令人内心感动万分。与此同时,新闻界省市同行作出相应反应,昆明教育电视台在《走进荧屏》专栏及时重播了《云屏艺苑》关于梁缨的报道,并决定近期内每周一重播《梁缨信箱》的追踪报道;昆明人民广播电台在《张漫箴言》节目中直播了一小时关怀梁缨、奉献爱心的内容;云南广播电视报在《新闻追踪》版上刊发了记者采写的《爱心照耀的生命历程》;云南日报在《星期天》上刊出了记者采访的专文《爱心行动》·······</p><p class="ql-block"> 从接到第一个电话,收到的第一笔捐款、第一件礼物,到目前来自全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的近800多封来信、邮件和汇款。一封封来信,一声声关切,一句句问候,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在红土高原奏响了一曲爱的交响乐。</p><p class="ql-block"> 拆阅这些来信,我们的心被一种巨大的喜悦与感动所萦绕。鸿雁为媒,爱心为桥。我们从中结识了一个个陌生又亲切的朋友,工人、农民、大学生、中小学生、退休老干部、幼儿园小朋友、军人、医务工作者、残疾朋友,无数与梁缨同龄或不同龄的人,从他们身上又引出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宁夏大学王晓伟、云南大学赵光喜、山西财经学院李俊等大学生说,在同一个天空下,同龄人“竟有如此不同的境况,不禁令人扼腕,而你坚强自信地面对生活的态度,却令人敬佩”,他们想到平日的一些软弱与苦闷,自愧不已,决心珍视一切,并与梁缨共勉。</p><p class="ql-block"> 黑龙江省的晓玛曾经在生活道路的曲折多变中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而自杀过,现在他看到关于梁缨的报道,感悟对照自己,自觉过去曾多么地傻。他来信,“我们既然被这个世界选择了,就应勇敢地对世界给我们带来的一切”,他与梁缨共勉,面对今后人生的挑战“坚信自己会战胜它”。吉林省安图县孙锡国朋友,真诚坦荡的来信令我们动容,他说,他是一个刑满释放人员。一九九0年被判处四年徒刑。“一纸判决书断送了我的工作,我的前途,我曾绝望过,觉得无颜再回社会”。但是,几经抉择,几经思虑,终于战胜了自己,在高墙内重新认识了生活,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一九九三年四月减刑一年,回到了可爱温情的家中,回到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中。他深有感悟,“人生是跋涉,也是旅行,是眼泪,也是歌声。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总是充满新意的问题。别人为什么活着我不知道,我活着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不辜负生命。”他对梁缨说,“你的厄运,我的挫折,都是生活的坎坷,生活的赐予,我们无法逃避,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抗争。重扯起生活的风帆,驶向新的彼岸。”笔者读过许多探讨生命的文章,但这位朋友对生活内核对生命真谛的独特感受与特别体味,则让我久久沉思。</p><p class="ql-block"> 是的,珍视生活,热爱生命,迎接人生旅途的每一个挑战。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明白的生命意义!人在旅途,人在人生答卷面前,我们都应该认真掂量好一句话“活着真好!”。</p><p class="ql-block"> 在数百封给《梁缨信箱》的来信中,几乎完全饱含了爱心与奉献的主题。有一封信,夹寄来20元,写信人说她是农村姑娘,钱是帮人煮饭挣来的,希望能为梁缨分担一点点的痛苦。信没落姓名,更没留地址,只能从邮戳印下的邮编号码知道,信寄自昆明闹市正义路一带。人海茫茫,她没给我们留一线寻找和答谢回报的线索,只有让我们猜想:她也许是一个真诚而平平常常的小保姆;她也许是一个善良而勤勤恳恳的打工妹。在此,我们也只能祝她好人一生平安!</p><p class="ql-block"> 山西某部队宋文忠的信件,寄至我们手中确为弥足可珍。因信主人的营地深藏在太行山深处的腹地,信是步行二十多里后才从邮局寄出的。也许是寄邮一次的艰难与不易,他随信又将一个月的工资176元寄来给了梁缨。他在信末将“爱心永远”重复写了两遍,其实他邮信寄款的行动本身已为此做了生动的诠释。</p><p class="ql-block"> 爱心永远,大爱无边。读完这些信,令我们深感不同寻常。上海、海南、广东深圳、福建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观众来信汇款多以百元计,但大多不留真名详址。辽宁省抚顺一位观众直接取关心他人之意,落“关新”二字。</p> <p class="ql-block"> 拆阅处理《梁缨信箱》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来信及邮品,深深地让我们感触人间自有真情在;深深地感触社会大家庭的温馨与友爱。五十年代支援大西北建设奔赴甘肃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宣传员、老通讯员余庆富,身躺病榻仍握笔鼓励声援这项爱心行动,鼓励梁缨自强不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业退休老职工张风旗,从退休金中寄来40元,还呼吁全国人民少吸一根烟多献一分钱,救助一条年轻生命;江苏省无锡市5岁的点点、云南会泽县4岁的杨倩,抱着攒钱罐,托大人写信寄钱。童叟之心,拳拳赤子,至真至切。许多观众还寄来自己的珍爱。四川省芦山县仁加乡的罗玉品,刚退伍还乡,他说,家乡贫穷,刚回乡,事业也还没起步,手头拮据,便寄来了一颗对退伍军人来说非常珍贵而具有纪念意义的八一五角星领章。云南省江川县龙街乡小学石欢欢同学在一块纱布上绣出“福”字祝福梁缨。山东省鄂城县陈庄村的樊祥熙则将家乡象征生机勃勃的生命的绿叶寄赠梁缨。</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精美的卡片、精巧的工艺品、可爱的饰物、绣织品,诗作、名人哲言、自己照片、自己崇尚喜爱的画片,乃至退伍军人的纪念章、家乡的绿叶、蝴蝶标本等。这些信件,有的一家三口人写,有的一个班级、一个集体、一个车间、一个宿舍合写。字里行间充满了爱意,包含了浓浓的爱心,都寄寓着对梁缨的无限深情,无限厚爱。</p><p class="ql-block"> 全国各地的这么多来信,每封来信都是一次美的心之旅途,一次对爱的呼唤,一次对奉献的感触,所有来信的亲切关怀都是我们共同对美追寻的一次总体感觉,都是一笔精神的巨大财富。弥渡县新街中学黄徐芹同学日前寄来的一件小礼物,让我们难以言状内心的感激与痛楚。黄徐芹同学编织的一条彩色的美丽鲜艳的头带,寄到《梁缨信箱》时,也就是我动笔写这些文字的时候,由于恶毒的癌症病魔的残酷与化疗的缘故,梁缨舍去一条腿后,现在又舍去她少女的一头秀发。这件迟来的小礼物,这一条彩色的美丽鲜艳的头带,在梁缨已经掉光头发的时候,只好由我们轻轻为她珍藏。</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b></p><p class="ql-block"> 梁缨生病前是一个美丽、活泼,对美好生活充满无尽向往和憧憬的普普通通的年轻姑娘;梁缨的父母也是极为平常的公司职员、出租车司机。在梁缨与病魔抗争的无奈无助的沉重困惑中,我们的采访、报道,使梁缨获得了她未曾想有的友情、爱心与无微不至的关怀。但梁缨依然是一个身患重病躺在医院里的二十二岁曾经是合同工的姑娘。为了她的一线生存,许许多多人牵肠挂肚、鞠躬尽瘁。</p><p class="ql-block"> 梁缨的主治医生赖克方及他的同事们、军医护士梁虹等,在梁缨病危期间,彻夜守护;呼吸内科杨俊杰主任、刘翱副主任身先士卒组织成立抢救小组、特别护理小组,夜夜难眠。院领导极为重视,组织协调各科室协助呼吸内科,治疗抢救梁缨,还有省肿瘤医院专家、市工矿总医院的同行,还有全国各地医疗战线和全国各地的观众献医献药、推荐医生,推荐治疗方案,寄来药方、处方和祖传秘方。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的医生护士们不仅为精心医治梁缨付出极大的心血,还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医院许多科室、车队大车班全体人员捐了;呼吸内科负责救治梁缨的医护人员捐了;实习医生捐了;连总医院院长原丕模大校也捐了100元,他成了救助梁缨个人捐献者中军衔最高者。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在治疗梁缨的整个过程中,他们无微不至的爱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及良好的医风医德为军人风采写就了一篇美好的救死扶伤的宣言。</p><p class="ql-block"> 梁缨的病情牵动了全社会,无论是我们采访的匆忙奔波中遇到的不收车钱的普通的出租车女司机等小人物的宽慰体谅;还是身居省政协副主席、省红十字会会长要职的陈立英、市红十字会名誉会长江风等人的探视慰问;无论是山区小学生几角钱的零花钱,还是肩扛四个星的大校级总医院原丕模院长的一片爱心;无论是一个才从高墙内走出来的获得第二次新生的人的关心,还是12名共产党员的奉献,都令我们感动,令所有认真地关心过梁缨的病情人感动。都浸透着心之呼唤、爱之奉献的很深刻的诗意,很实在的内蕴。</p><p class="ql-block"> 梁缨是不幸的。她在她如花的年轮中便病魔缠身,忍受着癌症病毒的残酷咀嚼,多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都化为乌有;多少美丽的许诺不能承应,多少未了的心愿无可了却。</p><p class="ql-block"> 梁缨是幸运的。她在她最需要爱的时候,获得全国各地来自白山黑水,来自东海之滨,来自西域大漠,来自南国椰林,来自天山,来自蒙古大草原,来自中原,来自边境小寨里的一声声问候,一句句关切,这是最宝贵、最幸福的温情。</p><p class="ql-block">我们借风之声云之手,为梁缨真情祈祷!</p><p class="ql-block">我们借山之舞海之歌,为全国各地的朋友们真诚祝福!祝福大家幸福愉快!</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b></p><p class="ql-block"> 当我赶写完这篇文字,即将交稿编审的时候,四月十八日四点五十分左右,医院传来了我们的朋友梁缨,因癌性衰竭医疗无效,带着全国各地广大观众的亲情关怀与深深爱心,心存一份美好,已安详的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的消息。癌症夺走了梁缨二十二岁年轻的生命。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回想一个月来,对梁缨的连续报道、追踪采访,深感梁缨的病情安危紧紧地把我们的心连系在一起。大家的关切大家的爱,使梁缨在临终之前的生命充满光华,也使我们所有认真地关心过梁缨的朋友们,经历了一次爱与生命的思考。病魔可以夺走一个年轻而美好的生命,但是他却夺不走人与人之间更加美好的关爱与至亲至爱的真情。</p><p class="ql-block"> 梁缨离我们而去了。梁缨的病情特别节目的系列播出留给大家难忘的记忆。从《云屏艺苑》专栏首次播出《梁缨信箱》节目开始,梁缨的父母共收到捐款一万一千多元;《梁缨信箱》节目组收到六千七百多元及大量慰问物品。梁缨病故以后,梁缨父母将我们云南电视台文艺部《云屏艺苑》栏目《梁缨信箱》节目移交的剩余款项4140·34元,分别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捐给了昆明市儿童福利院及云南省抗癌协会。梁缨父母深情的说,他们的女儿在生前得到社会大家庭深深的关怀,现在要把这份全国各地的朋友们汇聚来的爱心,献给最需要温暖的孩子们,献给同死亡抗争的斗士们。</p><p class="ql-block"> 作为云南电视台《云屏艺苑》栏目《梁缨信箱》节目责任人,作为报道梁缨病况的记者,又作为梁缨病危后结交的朋友,参加完梁缨的遗体告别仪式,我的心情异常沉重。我想,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充实在于珍爱。我们只要珍视生命、热爱足下的每一天生活,让关怀和友爱围绕在我们身边,那么我们就将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面对生活的坎坎坷坷和风风雨雨。</p><p class="ql-block"><b>(作品获云南日报“潮昆杯”“美的追寻”征文比赛一等奖,原载《云南日报》副刊1994年4月24日;云南省广播电视厅《云岭声屏》期刊杂志1994年第3期总82期)</b></p> <p class="ql-block">1998年12月云南 · 黑龙江春晚创作《云之南·地之北》在浽芬河大酒店举行春晚拍摄新闻发布会。</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散文】 冰雪北极村 难忘北国情 曹先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云南 · 黑龙江春晚《云之南·地之北》外景拍摄撷趣</b></p><p class="ql-block"> 岁末年尾,昆明依然是和风丽日,温暖如春。千里之外的北国黑龙江却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为了拍摄云南黑龙江春节电视联欢晚会《云之南·地之北》的外景,台长曲贵年把文体部主任陈西妮和我叫到他在主楼的办公室专门交待去北方的任务。我与陈主任回来在部门分工,她因执导其他多台节目在家坐阵,我是部门副主任作为领队兼任导演率领晚会导演潘滇明和云南作家王洪波,前往黑龙江台,与他们共同前期策划,又陪同黑龙江台前来云南,采风滇南热区亚热带拍摄边境景色。最后再与云南晚会导演组前往冰雪东北,先期拍摄哈尔滨、绥芬河、漠河、亚布力等北国冰雪外景地,采访插播素材。频繁往返,大南大北,虽吃了不少苦头,却也留下了许多难忘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采南国风情 撷北国风光</b></p><p class="ql-block"> 这次采访的策划文案,是南北两台,互换角度看对方,异地采风迥然不同的自然人文,风情文化,展示两地差异性。黑龙江与云南双方晚会编导组,互派摄制组到异地,换位以各自不同眼光到彼此陌生的对方异地拍摄外景。先由黑龙江台来云南,驱车去滇南边疆红河沿线采访,沿着百年滇越铁路,到热带河谷的河口国家级口岸采风。黑龙江台春晚总导演王国臣,率领春晚主持人、全国金话筒获得者王艳萍,文学编辑,音乐编辑,好几位北方汉子,风尘仆仆,从冰天雪地的北国,来到春意盎然的彩云之南。我代表云南东道主春晚剧组,带着云南台摄影师杨理,制片人杨静梅,还有金杯面包车驾驶员朱云,陪同这些身穿厚厚冬装的北方来客,从春城出发,马不停蹄,向南往滇南方向赶往温暖的中越边境国家级口岸河口县城,一路上北方朋友非常好奇,越往南走越兴奋。</p><p class="ql-block"> 沿途不仅满目翠绿春意,田野更是瓜果飘香,樱桃花红艳艳地开在公路半山腰,花枝招展。车行天下,一路欢歌,客人连连惊诧不已,惊喜兴奋催生激情飞扬。王导演是诗人,惊奇激起诗兴,啊过不停。同时,浑身大汗淋漓,不断带头减衣服,拥挤不堪的车厢里,最后全部是他们臃肿的冬装。</p><p class="ql-block"> 驱车到达滇南红河谷,热带亚热带自然气候,中越边境亚热带自然风光,边境异域奇特人文风情,更是丽人如云,风情万种,令人留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从白雪皑皑的大东北黑龙江平原,来到郁郁葱葱的彩云之南,在神奇异地采风,迥然不同的自然人文,浓郁风情文化,编导们被深情的土地,动情的人文,热情的民族所感染,所吸引,手举相机忘情地拍摄采撷最美最动情的镜头,积累了大量丰厚的素材。在此,拍摄了滇南桥头堡繁荣热闹的河口边民互市;记录了巡逻在南国国境线上的南疆国门卫士、边防武警巡逻战士,与守护河口铁路公路大铁桥的官兵,无私奉献的风采;拍摄了南溪河谷两岸,繁茂丰美的芭蕉树林,金灿灿的菠萝蜜,翠绿的瓜果甘蔗地,郁郁葱葱的橡胶林。徜徉期间,目光所及满目春色关不住,热带果蔬飘香的果园,一坡坡山地,一片片梯田,条条框框,阡陌纵横,琳琅满目。</p><p class="ql-block"> 黑龙江台金话筒主持人王艳萍,脱下她在东北冰雪世界里臃肿的冬装,换上薄如蝉翼的短衫,潇洒轻盈的采访,忙忙碌碌,汗湿香腮。在滇南边疆体验云南的神奇美丽,参与少数民族热闹赶街,品尝云南酸辣特色风味,看见悠游自在的越南妹戴了越南风格特色的小斗笠,走过河口大铁桥前来赶集,她也是头戴小篾帽,换上边民少女们艳丽的服饰,款款柔情,风情万种。特别看见温柔流淌的南溪河,青翠欲滴,望眼欲穿,竟然有一群惬意的小妹子,在深冬正午的南溪河边游泳嬉戏。她也是跃跃欲试,从冰天雪地来的王国臣导演惊叹不息,但是考虑水土不服,南北冷暖有差别,各方风俗迥异,没有给主持人下水。</p><p class="ql-block"> 虽然,在南国冬天里,金牌主持人王艳萍,错失想体验柔软河谷里温热游泳的良机,但是,整个东北摄制组成员,在春意正浓的云南大地,一幅幅一幕幕奇遇见闻,身体力行,耳闻目濡,亲历亲为,身同感受。临别之际,奇特的感觉,收获颇丰,迥异的记忆,精彩满满。</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北国冰天雪地 南国的我们穿得像“企鹅”</b></p><p class="ql-block"> 送走北方来客,云南台春晚摄制组随即组织人马,前往东北进行为期十天的采访。作为对等互访,我代表云南台摄制组回访,率领云南春晚导演潘滇明,云南春晚主持人王娟,从温暖的春城昆明出发,中转乘飞机将近六个小时到达北国之冰城哈尔滨,然后根据主人帮助制定的摄制组日程安排,航班落地当晚就乘坐火车,穿越大兴安岭地区,前往中国最北端的北极村漠河,采访北国冰雪风光。</p><p class="ql-block"> 我们穿得厚厚实实,臃臃肿肿,笨手笨脚,被黑龙江台春晚剧组指派的安钢导演,摄像师高建伟,引导着匆匆忙忙乘火车旅行。频繁上下,走走停停,可能是天气寒冷,被冻麻木了,整个人脑子里,昏昏沉沉。不知道时差原因,还也可能是海拔低,我是头晕脑胀,任由主人安排行程换乘调遣。我懒惰地缩在温暖的车厢一隅,在耳边不停地响起火车铁轨的轰隆碰撞声。</p><p class="ql-block"> 回首那些冰天雪地莾林中的行程,回望那些窗外银装素裹的乡村。偶尔也是想起大学生时代阅读过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中的描写,以及小时候听过的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东北林海雪原里神出鬼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侦察兵杨子荣,排长少剑波,猎人李勇奇的唱段,穿林海,跨雪原,我们是工农子兵,迎来春色满园换人间。短短的北国冰雪旅途,充满温情,充满深情,充满神奇。踩在雪上嘎吱嘎吱的声音,是冬日里最美的音符。一次冰雪东北行,一辈子的记忆,真是令人难予忘怀。</p><p class="ql-block"> 那天,在隆冬的季节,我们从温暖如春的春城昆明起飞,飞机落地在白雪皑皑的北国冰城哈尔滨。一脚迈出机舱,北方严寒的刺骨冰风,袭面而来。我激灵一个寒战,趔趄着站立不稳,冰冷硬滑的雪地上重心不好,差一点摔倒。好在主人细心照料,短暂停留,给我们马上塞进开有大功率空调热风的温暖的汽车取暖。</p><p class="ql-block"> 在屋处路上穿得厚实,捂的严实,到达房间热得大汗淋漓,又要马上脱衣服,解甲归田,马放南山。主人知道我们来自温暖的南国,给我们特别准备了去北极村的防寒服。那是一套厚厚实实的棉衣服,棉裤子,棉靴子,在王国臣总导演,袁凯导演的热心指导下,在房间十分费劲地穿了半小时。每人一套,全副武装,三人穿起来,一看对方,从头到脚,臃臃肿肿,笨手笨脚,行动起来更是绊手绊脚,像“企鹅”。主持人精致矮小的王娟,突然高大不少。大家哈哈开怀大笑,笑得前仰后翻,给旅途带来愉快。</p><p class="ql-block"> 吃过接风洗尘的酸菜粉条,上车饺子,下车面。当晚就踏上了冒着腾腾烟气,隆隆北上的列车,去中国北极村——漠河,开始长途采访的征程。火车,一路奔驰,穿越大兴安岭林海雪原地区,来到齐齐哈尔市。换火车继续北上漠河。两天后,又从漠河匆匆返回齐齐哈尔,回到哈尔滨。时常早上,刚下火车,便投入拍摄,晚上又赶紧收拾东西上火车。拍摄完漠河、绥芬河、亚布力等三个北方外景地的全部镜头,我们已在火车上坐了整整两天又六夜。</p><p class="ql-block"> 连续一个多星期北方采访,旅途劳顿,连脸也没能好好洗上一次。这可苦了主持人王娟,她每出一次镜就得必须要化一次淡妆,每次化妆都只能坐在火车上“一切从简”,旅途如此忙活不久人便瘦了一圈。</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上车饺子,下车面”</b></p><p class="ql-block"> 在冰雪北国,乘着东北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运输网络空间上的火车,东奔西跑,成天在火车上奔波,我们三人本来就有点吃不消,然而更让人吃不消的,还数东北人热情的饺子、热情的面条。</p><p class="ql-block"> 黑龙江民间非常流行有一个热情待客的习俗。“上车饺子,下车面”,平常人都是能出口成章,烂熟于心。这一句话的意思是东北人民间待客时候,主人送客人出远门,客人上火车前,要吃饺子送行,客人下火车回来后,得吃面条接风。这个民间习俗,对于习惯于吃面食的东北人,也算是快事一件,而对于习惯吃白米饭长大的云南人来说,吃多了可就苦不堪言了。</p><p class="ql-block"> 赴东北摄制组,几乎天天都上火车,下火车,几个人顿顿都得面对饺子,面对面条。刚开始很新鲜,在饥肠辘辘的时候,如沐春风。后来时间长了,换乘火车太频繁了,主人热情好客,又热情不减,顿顿饺子,餐餐面条,我们一看见饺子、面条,肚子就饱了。最后,没有味口的王娟实在撑不住了,只得厚着脸皮问陪同的黑龙江台同行:“你们有米饭没?”东北汉子此时方才幡然醒悟:敢情三人已对这饺子面条吃过头了就没了感情了啊!</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北极村:“圣诞老人”</b></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东北冰雪采访,来到国冰雪大世界。首站采风地点就是中国最北端的神州北极村——漠河。云南位居祖国西南与东北黑龙江省,大南大北,强烈的地域人文与疆域文化差异化,迥然有异,反差强烈的自然景观地理天气原因,截然有异。我们相当兴奋,感受也相当强烈。从昆明起飞,中转加空中飞行需六个小时,飞机落地哈尔滨,短暂停留,就蹬踏上了冒着腾腾烟气隆隆北上的火车,在东北开始中国北极村漠河的长途采访的征程。当晚的列车,从哈尔滨到达齐齐哈尔市,又在齐齐哈尔站,中途短暂停留,换乘了火车另外一个车次,依然乘火车,直至穿越大兴安岭地区到遥远的漠河。</p><p class="ql-block"> 漠河,是中国的最北端,被称誉为神州第一北极村。当晚严寒天气有零下41度,住宿在中国最北端的最寒冷的冰雪覆盖的村落,面对东北这么厚实冰雪掩盖的寒冷气温,三个南方人,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寒冷了。那简直就是滴水成冰,你简直不能想象那种刺痛的寒冷,你简直不能在屋外停留,不能抚摸户外汽车外缘及铁器,不然马上被冰冻粘连成一体,不能自拔。俗话说,冷尿饿屁,但是,寒冷北方夜晚,你不能在野外小解,否则,冻掉下巴与冻坏小凶弟,那不仅仅是茶余饭后开玩笑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在漠河冰天雪地,幸得北疆武警边防部队援助,他们戍边冰封北国,勇武顽强,训练有素,卓越的冰雪越野车,带有冰镐雪铲子。前行的路千万里,深没过膝盖的大雪覆盖之处,处处危机四伏,但是,他们既胆大妄为,又谨慎稳妥,为我们南方来的摄制组,保驾护航,安全高效地保障完成了拍摄任务。</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最北端的神州第一北极村——漠河,拍摄一整天。我们拍下了严冬漠河渔村,渔民凿开冰天雪地下乌苏里江一公尺厚的冰层,呈现漠河“江上捕鱼”的北国奇观。拍下了冰雪北极村一队村民,在林海雪野赶马行走冰爬犁的北方古老风物。拍下了寒冷乡村里北极村民,家家户户,银装素裹,屋内热炕温暖如潮。屋外冰冻三尺,把冰冻江鱼、冰冻水饺、冰冻鸭梨,就地天然原生态地丢放在白雪皑皑的屋檐上小院内的东北乡村奇景。</p><p class="ql-block"> 春节即将到来,摄制组专门拍摄春满人间,万象更新的北极村漠河,一幅幅北方春节浓郁的年俗。冰雪北国里,当地聪明的村民,土法制作冰雪窗花,巧妙制作晶莹剔透的迎春冰灯;敦实稀疏的北方冰雪村落里,村民在白雪皑皑中,鲜明的树立着的白桦树木栅栏上,粘贴鲜艳红春联;在乡村院落里,乡民嬉戏玩闹着,打雪仗,堆雪人的北方温馨冬景。 身处寒冷北方,内心却是充满温情,充满亲切,充满感动。对北国风光,千里雪飘,壮丽河山,对北方人民热情好客的性格,勤劳质朴的精神,一幕幕见闻奇遇,身体力行,耳闻目濡,亲历亲为,身同感受。临别之际,奇特的感觉,也是收获颇丰,迥异的记忆,也是精彩满满。</p><p class="ql-block"> 为采访驻守在祖国最北疆的边防军人,摄制组奔赴气温低达零下41摄氏度的漠河,拍摄北极村北疆驻军边防哨所。</p><p class="ql-block"> 漠河,是祖国的北极村。这里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据北极村村民介绍,夏天他们去看电影,往往一场电影还没放完,天就亮了,有时甚至会出现极昼现象。冬季昼夜间隔,虽不像夏天那么大,但八点天亮,三点钟天就会全黑了。摄制组只好天不亮就起床,一番准备,梳妆打扮后,静待天明,天一亮就赶紧摄制,一天时间也就只能拍摄四五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 北极村的寒冷,南方的云南人,连想也无法想象。那天刚到北极村,我与王娟、潘滇明三人见到自己呼出的气,一出口便变成弥漫白雾,觉得挺好玩,几人便像孩子似的赛着哈气,那模样颇有几分吐云吞雾的神仙气。两三分钟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突然全部乐了。原来哈出去的气,两三分钟便全结成了霜花。茫茫雾气,瞬间在三人头发、眉毛、睫毛上“安营扎寨”。我的整个形象,满脸满腮呈现出来了夸张的戏剧化的银霜染发,甚至连胡子,也全白了,成了一个标准的白胡子、白眉毛的“圣诞老人”。</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冰滑梯:一次足矣</b></p><p class="ql-block"> 为使云南观众,有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和现场感,摄制组东北采风的任务,主要以冰雪活动有关。晚会导演不仅要求王娟,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还为她设计了高山滑雪、坐冰滑梯等惊险刺激的镜头。</p><p class="ql-block"> 从没滑过雪,从未坐过雪橇的云南人,可能觉得滑雪是件挺好玩的事,可天生不擅长运动的王娟,却觉得滑雪实在可怕。在银装素裹,皑皑白雪的亚布力冬季亚运会滑雪场,当导演叫王娟换好高山滑雪场提供的滑雪行头,准备拍摄她滑雪时,她战战兢兢,紧紧抓住滑雪杆就是不肯挪步,嘴里还直喊:“求求你们,别让我滑了。”尽管大伙一再给她鼓气,可看着周围北风凛冽,冰雪皑皑,脚下都是又滑又硬的冰雪世界,她茫然不知所措,心生抖颤,无论如何迈不出脚子。我们几个导演,虽然都穿着滑雪板,也是自身难保,无奈只好作罢。只有叮嘱黑龙江台的摄影师小高,抓拍一组王娟在滑雪场上穿着滑雪服,踩踏滑雪板,拿着雪橇的造型、摆式、招数与滑雪景观,草草收场。</p><p class="ql-block"> 滑雪的镜头总算躲过了。王娟刚松了口气,导演又让她从高高的滑雪场顶部的冰滑梯上,向山下1000多米的滑雪场俱乐部,滑下去。看着那又滑又陡的冰滑梯,像高高挂着的一线天,王娟恐惧起来,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般,可这回导演愣是不松口。</p><p class="ql-block"> 幸好黑龙江电视台年轻的导演安钢,自告奋勇,愿意带着主持人,两人同坐一个滑板,陪她一起滑下去山谷。王娟心一横,双眼一闭,双手紧紧抓抱住那个小伙子导演,两眼紧闭唰唰唰唰地便往下溜滑下去了。</p><p class="ql-block"> 那速度真叫快,王娟只感到脸上似有千万颗细针在扎,耳边风声呼呼直响,吓得她一声声大声尖叫,可没等那一连串大声尖叫结束,两人已稳稳当当停在一千四五百米开外了。谈起这次东北冰雪世界奇妙经历,王娟心有余悸地说:“如果不是为了工作,此生我再也不滑第二次了,打死也不敢。”</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北国冰雪之中见真情</b></p><p class="ql-block"> 东北的亚布力,这一地名,是随着第三届亚冬会在那里隆重举办而传遍全国的。当摄制组抵达那儿时,似乎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四周冰雪茫茫,除了皑皑白色,再也找不到其他任何杂色,真正是个银装素裹、粉雕玉砌的世界。很自然,气温也相当低,与春城昆明相比相差50多度。我穿着四件厚毛衣,外加一件大棉袄,王娟也穿着两件大棉袄,但大家仍冻得直发抖。那儿的太阳,似乎除了照明,便不再有其他作用,站在雪地上,人丝毫感觉不到太阳的温热存在。</p><p class="ql-block"> 摄制组费了好大劲找到滑雪道,王娟整装刚在摄像机前站稳,两脚便像两条木杆似的不会动了。黑龙江电视台的王国臣总导演一看,急坏了,这个老东北人他马上意识到,王娟已被冻僵了。大伙赶紧把她抱回驻地的一家咖啡馆,帮她把靴子脱下来,王导二话没说解开衣领,把王娟冻僵的双脚紧紧捂在温暖的胸前。过了好半天,王娟才感到双脚恢复了知觉,才慢慢又投入到冰雪拍摄之中。事后,王娟深有感触地说:“生活里让人感动的事,其实很多很多,只要你留心一下,就会发现许多美好的情感,值得我们永远珍藏。”</p><p class="ql-block"> 《云之南·地之北》电视春晚,1998年春节期间在两省电视台播出,当年中央台春节节目展播中播出,荣获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二等奖。</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原载《云南广播电视报》1998年1月22日春节特刊】</b></p> <p class="ql-block">南疆热土,岁末的昆明依然是丽日和风,温暖如春。千里之外的北国黑龙江却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云南电视春晚摄制组,千里迢迢,深入冰雪北极村一一漠河村,拍摄记录北极村村民家家户户做冰灯、贴春联的北方冰雪年俗。安刚 拍摄</p> <p class="ql-block">1998年1月云南电视春晚摄制组,千里迢迢,深入冰雪北极村一一漠河村,拍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安刚 拍摄</p> <p class="ql-block">2000年五一香格里拉艺术节</p> <p class="ql-block">2000年五一香格里拉艺术节</p> <p class="ql-block">担任体育部主任期间,组织2003年西班牙皇家马德里足球队亚洲行中国行昆明行直播活动。 魏飞 拍摄</p> <p class="ql-block">担任大型活动节目中心主任期间,2006年5月1日 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开幕式 作者在现场组织指挥直播工作。 黄敏佳拍摄</p> <p class="ql-block">担任大型活动节目中心主任期间,2007年负责组织导演拍摄阿昌族首部M∨作品集《阿昌欢歌》在梁河外景地。李越峰 拍摄</p> <p class="ql-block">担任频道总监期间,2016年12月23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中心机房带班直播值班。 鲁小艺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1986年 助理老摄影师杨之栋</p> <p class="ql-block">1986年 助理老摄影师候润农</p> <p class="ql-block">1989年12月,协助内蒙古电视台导演马佩然 在云南省玉溪地区通海县拍摄电视专题片《远离草原的蒙古族》。 马佩然 拍摄</p> <p class="ql-block">1992年2月中国第三届艺术节直播负责高机位。</p> <p class="ql-block">1994年4月 东风体育场转播足球 站2号机位</p> <p class="ql-block">六百平米演播厅 站3号机位</p> <p class="ql-block">演播厅直播 扛流动机 接受金话筒主持人 王娟采访</p> <p class="ql-block">1995年4月负责组织云视参加西部集团MV节目参赛制作 寻甸县牧草场外景地。</p> <p class="ql-block">退休了 聘请讲课。李越峰 拍摄</p> <p class="ql-block">影视传媒学院 理论教学与实操业务 交流学习。</p> <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 受聘请任大学客座教授。杨德娥 拍摄</p> <p class="ql-block">1990年西双版纳泼水节</p> <p class="ql-block">1990年西双版纳泼水节</p> <p class="ql-block">1996年市体育馆直播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1998年拍摄电视散文《九乡的河》</p> <p class="ql-block">1999年央视春节晚会</p> <p class="ql-block">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副台长赵化勇,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邵琪伟,省广播电视厅厅长薛泽高,省电视台副台长郝晓源等领导,率领工作人员时任云视文艺部副主任曹先强,化妆师杨爱萍,省歌舞团舞美师廖宇耕,省政府办公厅陈铁军等,在央视春晚演播厅直播现场。(央视春晚资料)</p> <p class="ql-block">年轻歌手李琼,以一首《山路十八弯》登上1999年央视春节晚会。</p> <p class="ql-block">1999年央视春节晚会一号演播厅,与年轻的歌手张也,李琼,祖海,杨学进春晚后合影。</p> <p class="ql-block">1999年世博园直播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1999年央视《神州大舞台》昆明世博园晚会,与著名作词家阎肃,歌手钱勤华,歌手杨学进合影</p> <p class="ql-block">1999年大理市采访红河源头</p> <p class="ql-block">2000年五一香格里拉艺术节</p> <p class="ql-block">2001年印度尼西亚 拍摄旅游片 巴厘岛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2007年负责组织导演拍摄阿昌族首部M∨作品集《阿昌欢歌》在梁河外景地</p> <p class="ql-block">2007年负责组织导演拍摄阿昌族首部M∨作品集《阿昌欢歌》在梁河外景地</p> <p class="ql-block">2012年6月 中央民族大学 东门留影</p> <p class="ql-block">2012年6月12日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与傣族学者孟尊贤刘宝老师,阿昌族师兄弟姐妹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3年元月 滇西抗日战争遗址采访</p> <p class="ql-block">2013年8月新疆克拉玛依市采风</p> <p class="ql-block">2014年10月 导演拍摄纪录片《翻越》</p> <p class="ql-block">2016年被当地媒体采访</p> <p class="ql-block">2016年广播电台录音棚 录音母语宣传片</p> <p class="ql-block">2018年采访本民族学者 杨叶生</p> <p class="ql-block">2019年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关璋村卑妥瓦新村 直播 梁河县阿霞窝罗节</p> <p class="ql-block">2019年记者节 下基层 昌乡户撒直播嘉宾</p> <p class="ql-block">2020年 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 讨论 阿昌族电影故事片拍摄</p> <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滇西抗日战争遗址采访。 石祖清 拍摄</p> <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滇西抗日战争遗址采访</p> <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滇西抗日战争遗址采访</p> <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滇西抗日战争遗址采访</p> <p class="ql-block">2013年采访阿昌族中国远征军最后一个抗战老兵廖兴根 。92岁 王红 拍摄</p> <p class="ql-block">2014年10月4日翻越高黎贡山古道 拍摄纪录片《翻越》举行首发式</p> <p class="ql-block">2015年 采访南洋华侨机工 翁家贵103岁。</p> <p class="ql-block">2017年采访挖史迪威公路 民工 寸永态96岁。</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 上大学 开始新闻梦想</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校园 采访实习</p> <p class="ql-block">采访历史人文</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 校园</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 校园</p> <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在母校 校友讲座</p> <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在母校 校友论坛 </p> <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 校庆70年</p> <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 校庆70年</p> <p class="ql-block">青春有梦</p> <p class="ql-block">青春有我</p> <p class="ql-block">2021年11月 云南广播电视大楼</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霜叶,带着金秋的希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1983年“蓓蓓”表演队“霜叶”晚会漫笔 曹先强</b></p><p class="ql-block"> 大礼堂虽已响过两遍铃了,场内还有稀落的空座,凭直感和经验,我不免为晚会组织者生了几分担忧。可是,很快我就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p><p class="ql-block"> 随着紫红色大幕的徐徐拉开,晚会出乎意料地拉出了一串串别具风彩的曲目。掌声、欢呼声很快地填满了座位,塞满了过道。半个多月了,“霜叶”晚会中的一曲曲一幕幕,还清晰地萦绕在脑海,回响在耳畔,展现在眼际。</p><p class="ql-block"> ——诗言志,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朗诵者以娓娓的畅述,侃侃的倾吐,把巍峨的长城,浩荡的长江,祖国多姿多彩,飞花流霞的形象烘托出来,展现在观众的眼前。透过深沉的语调,激昂的朗诵,我们看到了神州大地改革浪潮的奔涌,四化建设的步伐,进而感到自己肩上的重任。</p><p class="ql-block"> 吉他弹唱《丝丝小雨》,清新,秀丽,给人以美的启示。琴声,歌声象沙沙的秋雨,象淙淙的溪流,流淌在山涧里,流淌在每一个观众的心田。如果说所演唱的黎巴嫩歌曲《明亮的眼睛》,巴基斯坦歌曲《生日之歌》,明快,活泼,充满了异国情凋,那么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则欢快、热烈,表现出我国农民丰收后的喜悦,听着欣喜自豪的旋律,明朗欢快极富跳跃的节奏,我们感到了祖国希望的田野“冬冬”前进的步履。</p><p class="ql-block"> 在晚会中,富有浓郁民族气息的黄梅戏、越剧、评剧演唱,把人们带到了极富诗情画意的天上人间,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p><p class="ql-block"> 现在一些同学说起外国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费加罗的婚礼》颇为眉飞色舞,而说起传统文化经典《西厢记》《窦娥冤》却不甚了然。可喜的是,这次“霜叶”晚会演出了大量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国货节目,象《白蛇传》《天仙配》《女驸马》《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许多少数民族歌舞等等,对这些节目,观众表现了极大的热情,每一个节目表演完毕,都报以热烈的掌声。</p><p class="ql-block"> 小话剧《新聊斋》,真实可信,生动有趣。这出小戏剧,通过对学生宿舍几件生活琐事的真实再现,对某些同学日常中存在的空虚自恃,不求上进,油滑、绕舌,目无他人,庸俗无聊,懒惰散漫等不良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目前,我们正在整顿校风校纪,我尤其感到这出小戏的价值。《新聊斋》里的那些令人生厌的现象不就象发生在我们的学生宿舍,发生在我们校园的身边么?</p><p class="ql-block"> “霜叶”晚会开得成功,内容丰富,生动,显示了同学们课余生活的充实,富于创造性和朝气蓬勃。当然,一切也都还显得稚嫩。晚会演出队,以“蓓蓓”自谦,言其尚不成熟,这是可贵的。唯其自谦,就更有远大前程,我们衷心祝贺他们这次演出的成功,更祝他们在开辟第二课堂,丰富同学们课余生活中获得长足的进步。</p><p class="ql-block">(原载《中央民族学院院刊》副刊,1984年11月22日 曹先强撰文)</p> <p class="ql-block"><b>也说说“小”字 曹先强(阿昌族)</b></p><p class="ql-block"> 看过《团结报》副刊《孔雀之乡》第七O五期上所载的“文艺随笔”《说“小”》之后,颇有同感。</p><p class="ql-block"> 确实,近年来文学创作界“长”风盛行。短篇变中篇,中篇成长篇。“长”字泛滥,读者甚为苦恼。“长”天之下,俨然萌生出微型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之类的“小”字辈,的确是一桩幸事。</p><p class="ql-block"> 据说,最近上海一家出版社,博采精美,首家出版了《微型小说集》,形式小巧玲珑,内容五彩斑斓,深得读者宠爱。此外,《北京晚报》的“一分钟小说”,吉林《新村》、浙江《画刊》的“小小说”栏也各显特色,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微型小说是当今世界的新生“产儿”;也有人讲;此乃海外流入的“洋货”。其实都不尽然。据史料记载,我国晋代著名诗人陶洲明就写过一篇微型小说,全文才二十五个字,现抄摘于此,以飨读者。题曰《陨盗》。正文:“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儿入室。裔俯床一呼,二盗俱陨。”</p><p class="ql-block"> 《陨盗》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微型小说之一。为何把它当小说呢?理由是它具备了小说的特征:即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三要素。由此可见,“小小说”并非“洋货”,而是我们传统的“国货”。 </p><p class="ql-block"> “小”字辈是传统的国货,国人就应该继承传统,并予以突破创新;中央电视台近来播放了几组“电视小品”,有的虽只是几个镜头、两个人物、十几句台词,真可谓“小”了,看后回味无穷,联想连绵,余音缭绕。形小画不小,与那些宏篇巨著相比,毫不逊色,因而倍受观众的推崇,有人甚至要建立“小”字社团。</p><p class="ql-block"> “小”字之所以为人们所爱,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小小说”不但具有短篇小说的特点,而且能在有限的篇幅中浓缩进丰富的生活内容,可以迅速地反映时代的新思想、新风貌,新问题。比起短篇小说来,它表现得更精粹、更单纯、更洗炼,读者自然也就更喜欢了。试想,谁不愿用最短的时间来了解到作者给的较多的“东西”呢?!</p><p class="ql-block"> 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长篇巨制,固然不易,写好短小精炼的“小”短篇,也并非易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朱自清先生,在谈到小说的创作时就曾深有感触地说:“我觉得非常底(的)难写”。老舍先生也在他的中篇小说《月牙集》再版前言中也说:“短篇小说难写”,并且,谦虚地表白道:“我没写短篇的才干。因为写短篇,需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表现力。”两位先生说的虽然是短篇小说,微型小说又何尝不是这样呢?</p><p class="ql-block"> 文学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艰苦劳动。有创才能有新,有新才能感人。脱离生活的凭空杜撰,荒诞庸俗的粗制滥造,乃是文学创作的大敌。有志于献身文学创作的朋友,勿忘“滴水虽小,但可反射太阳之光辉”的格言。</p><p class="ql-block"> 从“小”处开始,从“小”篇写起,写出更多新颖活泼,短小精悍的小小说来,为繁荣边疆文艺创作,开创文艺创作的新局面,争当无名的“小尖兵”,也是极有意义的。</p><p class="ql-block">【原载云南省德宏州《团结报》文艺副刊《孔雀之乡》第713期 1983年3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