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方言】青海方言词语探源17:瓢儿

邱元胜

<p class="ql-block">【瓢儿】</p><p class="ql-block"> 瓢,(音“票”piáo),指舀水,搲米面的工具,用对半剖开的匏瓜或木头、金属制成。</p><p class="ql-block"> 《说文解字》曰:瓢,蠡也。</p><p class="ql-block"> 蠡,(音“里”lí),古语指葫芦和贝壳做的瓢。</p><p class="ql-block"> 《康熙字典》“匏瓢,剖开可为酒尊”。又:“蠡或谓之瓢”。</p><p class="ql-block"> 酒尊,或作酒樽、酒罇。是古代人温酒或盛酒的器皿,一般为圆形,直壁,有盖。</p> <p class="ql-block">  《说文解字》里解释:匏,瓠也。取其可包藏物也。</p><p class="ql-block"> 匏 (音“泡”páo),即匏瓜,是古代制作乐器的“八材”之一,《三字经》里的“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是也。古文解释“匏”即“瓠”。</p><p class="ql-block"> 瓠(音“胡”(hù),就是平常种植的“瓠子”,也叫“瓠瓜”。</p><p class="ql-block"> 有的地方为了区别,圆柱形的叫瓠子,桃形的叫瓠瓜。还有的地方把菜瓜(西葫芦)叫瓠瓜。</p> <p class="ql-block">  葫芦和“瓠”,青海也有少量的种植。曾经,我家院子里有种过瓠子,特别容易招蚜虫,青海方言叫“蜜虫”。</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认为这种瓜叫“葫子”,菜滩上也写成“葫”。后来才弄清楚,应该叫“瓠子”。据了解,瓠瓜瓠子都是葫芦的变种,叫“葫子”也能说得过去。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瓢,由“票”和“瓜”组成。</p><p class="ql-block"> 票,意为“掠过”、“轻拂”。舀水的时候,先用器皿在水面上轻轻拂几下,然后舀起水。就是“票”之意。</p><p class="ql-block"> 瓜,即“瓠瓜”。</p><p class="ql-block"> 票、瓜组合意思是:“一种瓜果,对半切开,当作器皿。用这个器具轻拂水面,然后舀起清水”。</p> <p class="ql-block">  很久以前,人们用对半开的葫芦变种瓠瓜做成大小不同的器具(也有用葫芦做的)。根据大小用来舀水,搲面或为饭勺。</p><p class="ql-block"> 就舀水用具而言,不同材质制作,青海方言里的叫法也不同。</p><p class="ql-block"> 瓠瓜材质的舀水用具,叫“瓢”。 没有瓠瓜,用木头削成,叫“舀子”。 用陶瓷、铁皮制的,像茶缸的舀水用具,叫“罐子”。 铝、铜、铁等金属材质的圆形舀水用具,叫“马勺”。</p> <p class="ql-block">  不论什么材质的舀水用具,统称为“瓢”。</p><p class="ql-block"> 但青海方言里的“瓢”,经过演变,与汉语词典里的“瓢”就成了两个概念。</p><p class="ql-block"> 瓢,或瓢儿,指的是小勺子(勺,青海方言发音“佛”fao)。也叫“调羹”,“勺勺”,“调勺”等。</p><p class="ql-block"> 舀水的大“瓢”,不论什么材质的,大多称为“马勺”,“舀子”,“罐子”。</p><p class="ql-block"> 用来舀饭的中等勺子叫“铁勺”,勺子或“饭勺”。</p> <p class="ql-block">  青海方言里的“勺子”,是所有用来舀水(汤)器具的通称。</p><p class="ql-block"> 过去,流行一句奚落女孩子长相的顺口溜,其中一句说:“花青脸蛋瓢儿嘴”。</p><p class="ql-block"> 花青脸蛋。花青是一种水果,就是沙果。像苹果的一种,鸡蛋大小。用这种果子表皮的一坨红,比喻青海姑娘们被紫外线晒红的颧骨。</p><p class="ql-block"> 过去叫“红脸蛋”,戏谑为“红二团”,“高原一点红”。</p> <p class="ql-block">  瓢儿嘴,比喻嘴唇大而厚,还贪吃的意思。据了解,这个说法来自于江湖黑话,黑话把笑说成“咧瓢儿”。</p><p class="ql-block"> 旧时青海,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生活艰难。没有条件“捣持”,长相看起来也很不上眼。</p><p class="ql-block"> 外地人说青海是:</p><p class="ql-block"> 锅里煮的是洋芋蛋,灶火烧的是驴粪蛋。炕上躺的是尕老汉, 丫头们都是红二团。</p> <p class="ql-block">  “照葫芦画瓢”,又作“依样画葫芦”。原指文官中抄抄写写的职业,后来演变成贬义词,讽刺没有创意,照样子模仿。</p><p class="ql-block"> 青海方言里也有这个说法,还有鼓励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比如年轻人做事情,因为没有经验犹豫不决。长辈们鼓励他们“照葫芦画瓢”就能做好。</p><p class="ql-block"> 又如,有人说“不会做”时,长辈说“照葫芦画瓢”啊!这就是谚语“照葫芦画瓢,按老样子做”的本义。</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邱元胜,青海省共和县人,上世纪六十几年代生,退休干部。</p><p class="ql-block"> 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青海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海南州作家协会会员,海南州书画家协会主席,海南州摄影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