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蔣介石母亲王采玉,浙江嵊州葛竹村人。生于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她幼程父教,聪明伶俐,精于女红,深得慈爱。但青年时代命运多舛。王采玉初嫁于晔驻乡曹家田的竺某,次年即生一子。但孩子生下数月,患急症夭折。这年秋天,曹家田一带时疫(霍乱)流行,丈夫竺某猝死。她子夭夫亡,年轻居孀。邻里说她克夫克子,見而避。她无依无靠,于是决定回娘家,与母弟共度岁月。</p><p class="ql-block"> 王母姚氏,是个虔诚的佛教居士。经常到葛竹村附近的金竹庵进香拜佛,帮庵里做事,有时就带着王采玉一同帮忙。传说,一天一个游方僧人到庵里看到王采玉,忍不住对王母说,此女尘緣未尽,不是空门中人,将来贵不可言,你好自为之。</p><p class="ql-block"> 乡邻的闲言碎语,夫家子夭夫亡,王采玉万念俱灰,遂坚定要求出家为尼。王母认为女儿年轻,想起游方僧人言语,就不甚同意。王采玉意志坚决,金竹庵首座见了怜而许之。同意王采玉带发修行。从此,王采玉在庵里,学经念佛,素菜淡饭,日子过得很安稳,愿意在此,伴青灯古佛过一生。</p><p class="ql-block"> 王采玉堂兄王贤东,是蔣家玉泰盐铺老伙计,深受蔣肇聪信任。掌管店务兼司账务。蔣肇聪第一个夫人去世后,续娶孙氏,孙氏留下两个儿女也撒手人寰。蔣肇聪一天总是唉声叹气,郁郁寡欢。王贤东见了,甚是怜悯东家,屡次劝慰,收效细微。有一天,王贤东脑袋突然灵光一闪,想到堂妹王采玉艰辛凄苦,就有意撮合。王贤东通过王采玉母亲姚氏,软磨硬泡,光绪十二年(1886年)六月,23岁的王采玉再醮。王采玉嫁给蒋肇聪为填房。王采玉懿德贤淑,乡邻耳闻目睹。蒋娶之欣喜若狂。蒋年长王22岁,老夫少妻,无比恩爱,1887年生长子瑞元(即蒋介石),越三年,生长女瑞莲,又三年,生次女瑞菊(不久夭亡),再三年,生次子瑞青(三岁而亡)。</p><p class="ql-block"> 光绪十二岁(1894年),她81岁的公公蒋斯千病逝;第二年夏天,溪口发生时疫,蒋肇聪也染病,抛下店务妻子儿女鸣呼哀哉,</p><p class="ql-block"> 这对32岁王采玉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从此,治家理店,抚儿肓女的重担全部落在她肩上。她哭告无门,只有把精神寄托在儿子和佛祖菩萨身上。她祈求佛祖菩萨保佑儿女沒病没灾,她育儿成器的决心,万难不屈,始终不渝。</p><p class="ql-block"> 网络下载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蔣氏宗祠</p><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16日,人民解放军最高统帅毛泽东发出指示:“在占领奉化时,要告诫部队,不要破坏蔣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筑物”(《毛泽东文集》第五卷第290页)。本着这个精神,当地政府重修了蔣氏祠堂,供游客参观。</p> <p class="ql-block">溪口镇</p> <p class="ql-block">奉化高铁站</p> <p class="ql-block">溪口镇到宁波火车站南广场大巴车。</p> <p class="ql-block">蔣母墓道入口处一座四柱三门石牌坊。中门上刻“蒋母墓道”四字。设三门,中门宽3.7米,左右边门各宽2.1米,牌坊坊柱上,浮雕花卉、神仙、寿星等。</p> <p class="ql-block">到蔣母墓的人行道</p> <p class="ql-block">下轿亭</p> <p class="ql-block"> 孝子亭</p><p class="ql-block"> 又名八角亭。是蔣介石考虑到母亲在九泉之下行路维艰,特在漫漫墓道中间,筑八角亭相待,让母亲的亡魂得到休息,</p> <p class="ql-block">慈庵。蔣母陵园的墓庐。它是蔣氏后代子孙守孝居住之地。因为墓中只安葬着慈母,没有严父,故名慈庵。王采玉弘留之际,曾再三叮嘱蔣介石,一、要为她择地另葬,不与其父同穴;二、要办一所学校,培育乡里子弟;三、要报答几家至亲好友的恩情。对于母亲提出的这三件事,蒋介石当即一一答应,並在后来逐一付诸实现。</p><p class="ql-block">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蔣介石的舅母蔣妙月。蔣妙月的丈夫,是蔣肇聪第二任妻子孙氏的兄弟。</p><p class="ql-block"> 1949年蔣介石兵败逃往台湾时,蔣妙月当时年已八旬,不愿寓居他乡。留在了大陆。后来丈夫去世,女儿出嫁,生活凄苦。在有关部门征求她意见时,她表示有机会愿意到台湾外甥蔣介石处。当年她94岁了,但思路清晰。在周恩来总理亲自敦促下,经有关部门的特殊安排,蔣妙月在女婿的陪同下,转道香港前往台湾。蔣介石派蔣经国专程到香港迎接蔣妙月。后来蔣介石就为这位舅母兼救命恩人,奉养天年。直到老人以高寿辞世。</p><p class="ql-block"> 慈庵初建于1923年,1930年又进行了扩建。</p> <p class="ql-block"> 民国七年九月,孙中山为蔣母王夫人修譜纪念“广慈博爱”。</p> <p class="ql-block">孙大总统祭蔣太夫人文。谭延闓书写。</p> <p class="ql-block"> 蔣介石撰文,于佑任书的先妣王夫人事略。</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撰写的哭母文。谭延闓书。</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李宗仁等国民党要人题字。</p> <p class="ql-block"> 方圆池。</p><p class="ql-block"> 位于蔣母墓东,乃蔣介石授意建。緣墓茔近处乏水,遂凿方圆两池而聚之,诚应堪與学所谓“润东燥西”之风水。古训有云:“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方”为静止稳定之品德,以厚德载物;“圓”乃好动,积极之智慧,以自强不息。“智圆行方”自古被视为君子最高境界。蒋籍此告诫后代:王太夫人“壸范足式”,业为蒋家树立规矩,子孙后裔为人理应方正,处事力求圓熟。</p> <p class="ql-block"> 墓穴正中扇形栏上刻有“壶范足式”。系孙中山亲笔题写。意思是“女中的模范,完美的榜样”。横式墓碑“蔣母之墓”也是孙中山的亲笔所书。拜台上刻有凤竹图,暗寓蔣母是葛竹村飞出来的一只凤凰。两边别头柱上刻有蔣介石自撰联,上联是“禍及贤慈当日顽梗悔已晚”,下联是“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由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手书。蔣母墓志由胡汉民所作,墓铭由汪精卫所写,由书法家沈尹默书。</p> <p class="ql-block">蔣母墓穴</p><p class="ql-block">在老家溪口居哀期间,蒋介石不忘母亲遗命,请了奉化有名的风水先生,坐直升飞机在溪口镇四周堪舆寻找合适墓地。最终造择了溪口北约1.5公里的白岩山中段北面的一小块平地。从空中看,座山象似一尊弥勒佛。蔣母墓地正处于弥勒佛的肚脐眼,这是因为蔣母信佛。坟穴选定后,蒋介石每天必到白岩山察看母亲坟莹的兴建。</p><p class="ql-block"> 1921年11月23日王采玉正式出殡下葬,母以子贵,安葬仪式极为隆重,为溪口一带史上所罕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蔣介石尊母命在溪口修建的武岭学校。</p> <p class="ql-block"> 蔣母王采玉(中)1010年与蔣介石和元配夫人毛福梅的合影。王采玉怀中抱着蔣经国。</p><p class="ql-block">网络下载照片</p> <p class="ql-block"> 蔣介石尊母命,在奉化县城修建的惠政大桥。于佑任书桥名。</p> <p class="ql-block"> 王采玉她32岁寡居至终。她于逆境中顽强奋斗,上孝下教,友爱兄弟姐妹,感恩敬重亲朋好友,治家有方,实为中国封建社会中万千女性之楷模!</p><p class="ql-block">网络下载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