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甘南籍新冠疫苗主研科学家—杨晓明<br> <h1> 我们面前的这张照片,是一个采集血液的画面。拍摄于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画面的主人公左臂平伸放在桌面上,面带自信的微笑,伸出的右手高举着做出一个代表胜利的V字型手势。此刻化验人员已将针头刺入血管,汩汩殷红的血液顺着导管缓缓流入旁边的采集瓶。</h1><h1> 对于国家科技部“863”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国药集团总工程师、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来说,这不过是无数次采血过程中的一次画面而已。这样的采血过程,隔三差五就会重复一次。<br> 自2020年初,一种新的病毒在国内外四处蔓延,呈几何数增长,来势汹汹,且传播极快,凭着职业的嗅觉,杨总敏感的意识到首先必须要切断传播链,在第一时间把传染人群和正常人群甄别出来,主要任务是在短期内研发出可测可控的核酸检测管。思路一明确,杨总举全所之力,带领他的团队全身心投入到与疫情抢时间,争速度的疫情争夺战中。他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奋战在研发一线,饿了就简单的扒拉几口盒饭,渴了就用矿泉水对付几口,经过48小时的争分夺秒的拼搏奋斗,他们攻下了第一个堡垒。研发出新冠病毒基因诊断试剂盒,也就是现在通用的核酸采集管。上报后,立即就被国家卫健委推荐广泛使用。首战告捷,杨总又马不停蹄的带领他的精兵强将,全力以赴发挥国家队的优势。经过对新冠病毒毒株全方位的分析研判,最终决定采用灭活方法为突破方向,这是因为选择灭活疫苗它符合 “安全、快速、有效”大批量生产的条件,符合我国国情的需要,接下来的一切工作就围绕着“毒株筛选、抗原纯化、细胞培养、疫苗配方”而展开。按照既定的步骤,一个环节跟着一个环节,循序渐进。研发疫苗的过程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过程,容不得有丝毫的纰漏,稍有差池,就会前功尽弃,推倒重来,既耽误时间又影响进度。那段研发疫苗的日子杨总总是身先士卒。吃住全在单位解决,抛开一切杂念,满脑子装的都是“灭活”二字。实验到了哪一步,得出的参数是多少,几组实验结果的比对值又是多少,这些数据都是每天都有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对它还要准确无误的做出分析和研判,才能保证展开下一步的部署。如果病毒灭活不到位,到了人体就会致病,灭的过度了,破坏了病毒的抗原活性,又会影响疫苗的效果,为了把病毒“杀”的恰到好处,必须反复试验,得出一个正确的值。连日来杨总熬夜通宵,不辞劳苦,坐镇在一线,就是为了及时收集反馈来的数据。目的只有一个,使“死”病毒进入人体后能够激活人的免疫反应,让人产生抗体,人体注射疫苗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获取这个抗体,在体内筑起一条自我防护的屏障。<br> 2020年4月,经过98天不懈的努力,由杨总领头主研的“新冠灭活疫苗”获得附有条件批量上市的批复,他作为第一批志愿者,第一个伸出胳膊注射了首针疫苗,开启了人体注射“新冠灭活疫苗”的先河。而这一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疫苗注射过程的完成,杨总说它有两个意义,第一“我们自己研发上的疫苗,我们自己都不敢种,别人怎么会放心的接种,我们不当小白鼠,难道要别人来当”。第二,作为志愿者,要定期采血记录抗体,这款疫苗我比谁都熟悉,我当这个人体小白鼠更能直观的全面掌握详实的数据,和每天抗体的变化。<br> 接下来,他作为第一个志愿者,还要完成一系列采血检测的过程,接种后的第三天、第七天、第十四天每天各采血5管,目前,杨总已被采血近70管,而且随后的日子,每一个月都有被采血一管,那张采血照片的画面不过是多次采血后的一次印象记录。<br> 2021年8月,杨总又回到了阔别一年的家乡,在美丽的甘南当周草原,我问杨总为了事业,为了工作,你被抽出了那么多的鲜血,身体吃得消吗?杨总举起右臂握紧拳头,晃动了几下,笑着对我说,你看呢!<br> 这个倔强的藏家汉子只字未提,在研发疫苗的那些吃不好睡不着的日子里,因操劳过度,高血压一犯,站立不稳好几次晕倒在实验室。吃上几片降压药,休息一会又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中,在杨总的身上深深烙着一股草原儿女坚强不屈的韧劲。<br> 杨总曾解释到:我们国家疫苗的短期研发成功,离不开一批高瞻远瞩的老一辈科学家,以及国家“863”计划的实施。那还是1986年3月份,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台四位科学家给党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新技术的建议,这份信得到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经过广泛全面和极为严格的科学技术论证后,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从此,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入该计划的首批7个高技术,生物技术被列在第一位,可想而知国家对生物技术的重视程度。<br> 在生物工程疫苗研发领域有一种说法,一款疫苗从研发到上市,周期需要八到十年,但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这一常规被打破,以中国生物为例,从启动科技攻关到获批附条件上市,全民正式接种,时间仅用了不到一年,创造了又一个中国速度,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日益强大起来的祖国和“863”计划的实施。<br> 近段时间以来,国内出现了由旅游团触发的多点散发式本土疫情,从一个侧面也反应了注射第三针“加强针”迫在眉睫。之所以要加强,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前两针的综合抗体水平逐渐下降。所以注射“加强针”的目的就是刺激沉睡的记忆细胞,使人体产生更高水平的综合抗体。而且“加强针”的注射能使人体内的综合抗体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还能大幅提升对德尔塔变异株的抗保能力。<br> 生产疫苗的原料培养基血清就来自杨总的家乡,这儿有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生产的高品质血清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北京,输送到武汉,生产出一批又一批“新冠灭活疫苗”,发往世界各地。也许你所注射的新冠灭活疫苗培养基就来自你的家乡,甘南州高原生物工程公司。<br> 截至目前,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已生产供应了“新冠灭活疫苗”近25亿剂次,年生产能力已超80亿剂次,已在10个国家注册上市,112个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批准紧急使用或市场准入。<br> 以身试药,责无旁贷,杨晓明以一个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的身份和标准,履行职责,甘做小白鼠。在病毒肆虐的日子里,又有多少个像杨晓明一样的志愿者不畏艰苦,不畏严寒,冲锋在抗疫的第一线,<br>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都是这些党的优秀儿女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砥砺前行,为我们挡风遮雨。<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 马兴东</span></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