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论谈]:矛也诗话

矛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矛也诗话</b></p><p class="ql-block">一一写作即兴一席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阳春三月。</p><p class="ql-block">假日,春色撩人,师生一行踏青远足。午间小憩,于山间巨石之上环坐。耳畔,松涛阵阵,溪水潺潺;脚下,房舍掩映,炊烟袅袅;远方,禾水河悠悠若带,义山峰莽莽苍然。</p><p class="ql-block">一同学似有所触:老师,眼前景色,我只觉得美丽如画,但无以言说。</p><p class="ql-block">师(一番思忖):现在传媒发达,资讯轰炸,我来出道题,大家运用联想发挥想象,各抒己见。题目:《西藏印象》。</p><p class="ql-block">生:蓝天白云,雪山峡谷。</p><p class="ql-block">生:布达拉宫,大昭寺。</p><p class="ql-block">生:急流湖光,帐篷牧民。</p><p class="ql-block">生:格桑花雪莲花。</p><p class="ql-block">生:牦牛羚羊。</p><p class="ql-block">生:飘飞的经幡,洁白的哈达。</p><p class="ql-block">生:香火寺院,袈裟喇嘛。</p><p class="ql-block">生:奔放热烈的锅庄舞,亲和悠扬的藏民歌。</p><p class="ql-block">生:酥油茶飘香,青稞酒醉人。</p><p class="ql-block">生:转经筒。</p><p class="ql-block">生:雅鲁藏布江,三江源。</p><p class="ql-block">生:青藏公路与铁路——天路。</p><p class="ql-block">生:贡嘎机场。</p><p class="ql-block">生:……</p><p class="ql-block">师:同学们可能都没去过西藏,但运用联想与想象,通过间接的生活积累帮我们完成了作业的第一步,即找得了为炊之本——米。大家的印象都很西藏。张千一创作《青藏高原》时,也未去过西藏。(笑)</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就要大家学为巧妇做饭成炊了,也就是将这些碎片化的画面连缀成文,形成篇章性总体印象。这些一 一印象怎样排列,应该要有个逻辑之序吧?比如主次,远近,大小,高低,视听,虚实等等。在表达排列上大家要给自己一个理由,从逻辑上先说服自己,完成自洽。下面请大家作业。</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师:哪位同学将自己的“整装”呈现?</p><p class="ql-block">李生将自己的手机递上。</p><p class="ql-block">师:请发给大家。其他同学整理好了也互相发送。这样吧,分男女组,在互阅的基础上,大家讨论修改,然后各举荐一篇。</p><p class="ql-block">男生李手机上:</p><p class="ql-block">蓝湛的天,棉朵的云;雄伟高峙的布达拉,热闹非凡的大昭寺;高山峡谷,急流飞漱;三江起源,世界屋脊;雪莲花雪线独放,格桑花茫原共享;牦牛羚羊,帐篷炊烟;谷庄起舞,高原放歌;洁白的哈达,飘飞的经幡;寺院转经筒,袈裟菩提心;醉人的青稞酒,香甜的酥油茶;公路斗折蛇行逶迤而来,铁路穿山架水气贯长虹;还有那铁鹰归巢与振翅启航的贡嘎机场……</p><p class="ql-block">女生刘同学手机上:</p><p class="ql-block">天空蓝湛,宫宇嵯峨;雪山皑皑,峡谷飞漱;湖光点缀,三江源流;美丽的格桑花星点原野,圣洁的雪莲朵独放雪线;帐篷炊烟,牛羊绿野;洁白的哈达客人的荣耀,飘飞的经幡藏民的虔诚;佛光寺院转经筒,袈裟喇嘛木鱼声;醉人的青稞酒,香甜的酥油茶;谷庄起舞热烈奔放,长袖放歌高亢悠扬;一个巴扎嘿,一声呀那索,满载高原的无限深情……</p><p class="ql-block">师:刚才大家就俩同学的短文讨论热烈,言锋不避,文章也越改越漂亮了。人说,文章是改出来的,有道理,请大家记住这句至真之言。但有一点大家没谈及,是不是该给她戴个“帽”,穿双“靴”,让主题更深刻些,也让她有头有脚,给读者以流畅完整之印象?</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师:给她穿戴好的同学请发送。</p><p class="ql-block">张同学的戴帽:</p><p class="ql-block">我虽没去过西藏,但心中一直怀揣着一个西藏梦。</p><p class="ql-block">我梦中的西藏啊一一</p><p class="ql-block">王同学给穿的靴:</p><p class="ql-block">大交通引得大批游客慕名而来,将神秘的西藏化成美丽,以动听的诗句、甜润的歌声、斑斓的画面奉献给全中国、全世界。</p><p class="ql-block">师:穿戴得体。但“心中”与“怀”是不是有重复之嫌呢?</p><p class="ql-block">师:前面涉及的有材料的搜集与使用,文章的结构、主题与修改等。如果某次考试与此撞题,同学们的笔下很可能就没这样的质量了。人都有惰性,因为题同,大家容易将丰富灵动的想象换成拘谨呆滞的回忆。写作没了激情与欲望,没了透视与前瞻,便没了灵感,没了驱动力,没了创造性,文章的脉动也就断了,这样是绝对写不来好东西的。文章憎命达,愤怒出诗人。诗人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便为工。大家要记住:真情实感是灵感之源、文章之魂。</p><p class="ql-block">其实呢,人一旦进入状态,走进角色,往往会告别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笔触似乎自然轻松多了,因为角色会调动你的文学素养、生话积累、情感体验,按照它自己的性格走向,给你提供路标,在你的逻辑最佳思维里进行你水平线上清晰的思路安排,完美的形象创造。这一点,大家可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慢慢体会。</p><p class="ql-block">师:这里再谈谈句式等表达的语言问题。</p><p class="ql-block">这里要谈的句式,涉及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整句一般漂亮有力,在描述山川景物中使用较多,如《滕王阁序》等。两两相对的整句,应尽量遵循仄起平收之原则,以期达到琅琅上口声声入耳之功效。北京有个L作家,读他的文字,如青吃杮子,涩晦压抑,他太忽视文字的平仄节奏韵感了。在这一点上,得向毛泽东主席学习,他的文章字句浏亮,读来口中生津。</p><p class="ql-block">文章写完后,得静下心来,多看,最好多琅声读几遍,一读,佶屈聱牙处便现形了。</p><p class="ql-block">同学们刚才的作业大体采用整句,很好。但整句表达对个人的语言功力是个考验,不要因求整而生涩、而成拙害文。大家不是挺喜欢整句的表达吗?平日里多做些排(比)对(仗)句的练习吧。</p><p class="ql-block">散句表达自由灵活,但往往给人力度、美感不足之憾。其实这是种误判,问题在于作者的功力火候。鱼肉可以做佳肴,果蔬也能成美味。长句表达较为完整,逻辑性强;短句则铿锵有力,情感饱满。</p><p class="ql-block">一件事换一种思维,一句话换一种说法,再想想再往里往下挖掘,真的会出现洞天阔地。二十几年前读余秋雨散文,就有这种感觉。他的语言散句化,但迸发个性的光芒,充满张力穿透力,满载探究的理趣,对鱼虫花鸟盆景式散文的语言架构作了颠覆性的新拓,摒弃入微的细描赘述、自话自说,换之宏大的历史叙事,融入现实的深度思考,让你体会到散文写作的题材有多么的丰富,话语确有另外的追求无止的更饱满表达。一个人文学自觉性的形成,可使他的语言造血功能、题材广纳运用能力凌时空、无涨停的提升。</p><p class="ql-block">语言既要注重简洁精炼,也要具备无话找话的点火本领,在觉得无话的语寂中,或从情景,或从人物,或从情节等方面引来滔滔,它有时会开阔一时阻隔的思路,广泛情节的想象,成为丰富文章层次内容,掘挖文章主题深度的契机,也有可能从中找到自然无痕的过渡。</p><p class="ql-block">过渡,写作功底最重要的见证之一。</p><p class="ql-block">在语言运用上,若有长有短,则应顾及先短后长,以形成韵律美感。</p><p class="ql-block">如:让他们/无缝无钻,无时间可逃。</p><p class="ql-block">另外,重复所用之字词,音同,更或音近之字词,最好换掉其中之一,实在难以避免,间距要尽量拉大,不给人词穷思竭力不逮之惑。毛泽东写《七律 · 长征》,其中有句原为“金沙浪拍云崖暖”,听人言句中之“浪”与前面“五岭逶迤腾细浪”之“浪”间隔太近,有犯复之憾,于是伟人大笔一挥,将“浪”改用为“水”,这一改至今仍为诗苑美谈。</p><p class="ql-block">有人评价齐白石:风流一生、人生赢家。</p><p class="ql-block">两个“生”,紧挨着,是不是有一种不舒服感?将前一个“生”,改用“世”,意思不变,仄起平收,词感音韵诸方面就好多了。</p><p class="ql-block">现在人们写作,多使用手机,手机屏太小,视界受限,再加上习惯性,重字现象多在不经意间被忽略。不信,检查一下自己的文章。</p><p class="ql-block">“船只顺流而去十里,桥板也藏在了附近山里。"</p><p class="ql-block">这是我某篇散文中的句子。你看,一句话,稍不留神,便出现了两个“里”,多别扭。修改时,我将后一个“里”,换成“中”,感觉就好多了。</p><p class="ql-block">每一个字进入句子形成表达都有其作用,作者应该尽己所能把它极致化,添一个太多,少一个不足。如:一步一步与一步步。一步步,我们听见了急促匆忙;其间多了个“一”,让我们听到的却是沉重、缓慢,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压迫压抑。</p><p class="ql-block">很多地方,很多时间,只要有心,会发现我们的语言与文字不乏存在这样的修改、提升空间,而汉字的繁多广博,又为我们用字作文提供了避免重复的种种可能。</p><p class="ql-block">有没有因重复也出彩成佳句的呢?有,如崔颢的《黄鹤楼》,连着三个“黄鹤”。还有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短短四句,两处“巴山夜雨”。但此曲只应天上有,凡间能得几回闻?何等的功力啊!那是天才的例外。</p><p class="ql-block">反对重字现象,并不包括排比、反复等修辞所需。</p><p class="ql-block">我们写作总觉得无辞达意,而熟手的感觉是一旦动笔,词语便奔涌而至,裁量选择才是他们所面临的,这就是个读书、练笔的存量与积累问题了。</p><p class="ql-block">这里所说的只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一般不等于一律。例如:“天上一日,人间十年”。孙猴登天后,就花果山的那班徒儿徒孙遭山怪山贼打压,惶惶不可终日,可以这样说。若强调孙猴天界的逍遥自在则应反过来说:人间十年,天上一日。这个对仗句先后不仅是简单的音韵排列,它们之间还存有隐性的衬托对比与侧重强调,其重点在后句。</p><p class="ql-block">“穷生奸计,富长良心。”这句话的两个分句,孰先孰后,要分得清眼前站立的对象。</p><p class="ql-block">还有,“是天堂,也是地狱”,与“是地狱,也是天堂”二句,我们可以细细体会它们的词换意味。</p><p class="ql-block">在具体的环境中对这类语言一定要有个斟酌而后用,不要仅仅停留在音韵的顾忌上。</p><p class="ql-block">要领会与区分某些事物进入表达普遍的意象意义,如燕与雁。燕,带给人们的是春天,是朝气活泼轻盈可爱;雁,通常代表着寒秋,萧瑟沉重离别伤感。</p><p class="ql-block">总之,对于进入自己表达的语言,要能感知它的温度,听见它的掷响。</p><p class="ql-block">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强调语言的艺术性,但这种艺术性却不应影响内容的表达、思想的阐释,形式服从内容当为作文之最高前提。</p><p class="ql-block">师:同学们,春日中天,春意融融,惠风正和畅,满目是欣荣。我们,再出发一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