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公公是建国初期的大学生,浙江金华人,他有个习惯,每年快过年时,就家里摆上佛手瓜,并指名要金华产的,说是最好。我喜欢那暗香浮动的感觉,对于其中的仪式感知之甚少,每次买回来都是因为他们喜欢。</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山东青州山里的香木瓜,每年也就是10月底到12月初可以见到。因其无用且不能吃,产量不多,种植的人很少。生活,有时恰恰是看似无用的事情反添了乐趣,它没有绝迹就说明有小众的人喜欢。</p><p class="ql-block"> 这种北方的香木瓜,我至今没有找到学名,也就是正规的称呼,香木瓜是我自己的叫法。此瓜手抚一下,就香气跟随许久而不自知。我放车里一个,好友无意中坐了我的车,执意将香木瓜据为己有。对于香味相投的人,我总是无法拒绝,明知这种瓜越来越少不易得,品相好的更难求得。</p><p class="ql-block"> 这种香木瓜混合着栀子花和玲兰花的味道,清谈的木质感觉甚讨我的心意,所以每年秋末都要进山寻几个回来。</p> <p class="ql-block"> 百度一下:《后汉书》卷39《周磐传》记载:“岁朝会集诸生,讲论终日。”唐代章怀太子李贤注曰:“岁朝,岁旦。”自汉武帝以后,“岁朝”均指得农历正月初一。与过年有关的节令画在古代多称之为“岁朝图”——它始于唐代,起先不过是一些仕绅、文人在大年初一将金石、书画、古董等雅玩之物精心摆设于临窗的案几上,渐渐地也有将这些物品勾染成画挂壁,意在祈福纳祥。</p><p class="ql-block"> 至两宋,这些雅事在宫廷中正式兴起,宋徽宗(1100-1126年在位)每逢春节将临,乃命其图画院的画师们描画冬季不能见到的花卉禽鸟,陈列宫中,以增添岁朝的喜庆气氛——流传至今年代较早的作品是北宋画家赵昌与董祥创作的《岁朝图》。</p><p class="ql-block"> “清供图”中,多福多寿的佛手,多子多孙的石榴,年年有余的鲤鱼、莲藕,喜上眉梢的梅花、喜鹊,平安如意的花瓶、如意等,都是画家笔下常见的吉物。</p><p class="ql-block"> 而今,清供不再是古代文人的清高自赏,而是一种生活情趣。这情趣无关乎富足。贫瘠年代的岁末之际,寻常百姓家里都会有盘青蒜苗、白菜花或萝卜花,“清供”意味深长,古风遗存依旧。</p><p class="ql-block"> 初冬的柿子格外招人喜欢,买来数个摆在阳台,每日仅是看看也是心里喜欢的。再过几日,经过阳光洗礼的柿子挨个捏捏😄,捡可中意的吃,即喜欢脆甜可口,偶尔一个硬核炸裂的惊喜,也喜欢稀软如泥小勺挖着吃的满足感。</p> <p class="ql-block"> 这是去年进山里路边农家卖的南瓜,20元钱一个抱回家,置于飘窗案几上,一年多了,青春依旧😄。现在又生了好奇心:看它可以有多长时间不坏?曾记得孩子很小的时候一个小西瓜滚到床底下,有一年多?都忘记了。后来一次清理卫生死角才发现,居然经历冬日的地暖温烤和次年夏日炎炎,外表完好无损。在全家人的见证下打开,里边都空了,就剩下干干的看似饱满的外皮。</p><p class="ql-block"> 有名之供,如岁朝清供,端阳清供,中秋清供、寿诞清供,婚喜清供,成人清供等。无名之供,则是随心所欲地摆上几样物件。小民百姓,家中所置皆是“无名之供”。不仅是在冬季在岁末,一年四季都可在室中摆放:春之柳、夏之花,秋之菊,冬之梅,再不济路边的野花、凋零的芦花甚至几只干枯的石榴、莲蓬也可插于瓶中。想起去年岁末,有朋自远方来,泡一壶茶,摆出自己甚爱的茶杯、喜爱的紫砂茶宠置于盘中,一样赏心悦目,谁说不是一首小令“清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的增长,爱读的书越来越集中。作家汪曾祺有《岁朝清供》,写自然草木虫鱼、述坊间饮食掌故,皆饶有情趣。文中提到他曾见过一幅古画: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几案上,题款曰“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好一个“插了梅花便过年”!宠辱随缘,这样的“清供”让人的心也清清爽爽。</p><p class="ql-block"> 当习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似乎就很自然而然地延续下去。斯人已故🙏以往是给老人买讨他们欢心,现在是买给自己,讨自己满意。网购金华的佛手瓜,带着橙花的香味,独自欣赏时,心思颇多,就写下此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