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p>安平桥是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安平桥为中古时代世界上最长的梁式石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赞。 </p><p>安平桥位于晋江市安海镇。由于安海古称安平,因此,此桥得名“安平桥”;由于此桥长有五华里(实际是2255米),人们又称它为“五里桥”;由于它位于安海镇西畔,又俗称“西桥”。</p><p>桥的一端是晋江市安海镇,而另一端是南安市水头镇,因此,此桥在古代是连接两个重镇的交通要路。 </p></h3> 据《泉州府志》记载:安平桥是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僧祖派始筑品桥,未就。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郡守赵令衿成之。此桥前后历时一十三年,是座花岗岩构筑的梁式长桥,其长八百十有一丈(2255米),其广一丈六尺(5米余),疏水道三十六有二,桥上建有五座憩亭(每里一亭),其中水心亭俗称中亭(这是郡守赵令衿的记载)。 同行五人在桥头合影。 同行五人,在桥上合影。 桥头门楼“望高楼”。这座门楼为清代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时建造,正面嵌有黄章烈所题的“望高楼”、“金汤永固”石匾额,背面嵌有 “寰海镜清”石匾额。 安平桥全长2250米,桥面宽3至3.8米,共361墩。桥面用4至8条大石板铺架,石板长5至11米,宽0.6至1米,厚0.5至1米,重4至5吨,最大则重25吨。这些石料都是通过水路从金门辖下的大百屿运来的。 安平桥桥墩用花岗岩条石横直交错叠砌而成,有长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3种不同形式,单边船形一端成尖状,另一端为方形,设于较缓的港道地方;双边船形墩,两端成尖状,便于排水,设在水流较急而较宽的主要港道。看图:第一个桥墩单边船形,第二、三个桥墩是双边船形。 安平桥上走一遭,平安相伴,幸福来敲门。 我们走在安平桥上。 时值春光明媚,万物复苏,微风拂面,人心里爽爽爽。 桥的左侧的水面上与岸边正在修建一座生态文化主题公园。 依地理优势,这座公园有小桥、流水、水上亭、岸上小路... ,还没竣工,就美如仙境了。 <p class="ql-block">历史记载:桥上筑憩亭5座,东端为水心亭,西端为海潮庵,中部的中亭规模最大,面宽10米,周围保存历代修桥碑记16方。亭前伫立2尊护桥将军,桥两侧的水中筑有4座对称的方形石塔,还有1座圆塔。桥的入口处筑有1座白塔,高22米,砖砌,五层,平面呈六角形,空心。</p> 历经800多年的沧桑岁月,桥上5座憩亭只留下三座了。下图是我们见到的第一座亭。图中可以看到;亭的前方,桥的两侧的水面各有一座方形石塔。 亭子是红色顶,亭沿有精美的雕刻,四个石柱。 每个石柱的底部都有一个可爱萌萌的小狮子。 <h3>前方的亭子就是水心亭。</h3> <p class="ql-block">桥的右侧水中隐约可见一座圆形的砖砌的圆形塔。</p> <p class="ql-block">水心亭,面宽10米,周围保存历代修桥碑记16方。亭前伫立2尊护桥将军。</p> 亭前伫立2尊护桥将军,躯高1.59至1.68米,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剑,雕刻形象威武,系宋代石雕艺术品。 周围保存历代修桥碑记。碑文字迹清晰可见。<div><br></div> 穿过这个牌坊是一片陆地,据说是古代贸易交易的地方,现在是休闲娱乐的小公园。 走过水中亭,迎来了第二对方石塔。 这是第三个亭。 <p class="ql-block">安平桥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虽然经过几个朝代的维修,但是岁月留下的沧桑无法掩盖。看这段桥,桥面塌陷,桥体不直,两侧水里杂草丛生。</p> 桥东有一门楼,名为“听潮楼”,原建于嘉庆十三年,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但门额上原南安知县盛本题写的“水国安澜”石匾还是原物。<div><div>走过“听潮楼”,即已进入南安市境内水头镇境地。<br></div></div> 出门楼,边还有一方南宋绍兴末年右迪功郎南安县尉陈大方所写篆书“安平桥”三字的残碑,还有国保碑以及现代复原的“安平桥”碑。 <p class="ql-block">一路同行:金老师、杨老师、王老师、沈老师、徐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