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红旗渠》为何让我多次眼含热泪?!😪

郭东欣

<p class="ql-block">  前几天,晚上山西同学打电话,问“是不是在看《红旗渠》?”我回答是!而且看得眼含热泪。昨晚中央一套播放了《红旗渠》大结局,但感觉意犹未尽,虽然电视剧拍摄的场面不够宏大,和小时候看的纪录片有一定差距,但已使我多次泪目。😪😪😪</p><p class="ql-block"> 我也奇怪,“一部电视剧何以打动我这不爱流泪的人?”,是主人翁的倔强、委屈、心酸、种种磨难,引起了共鸣?还是别的什么让人感同身受?多日来,太行山伟岸的雄姿不停在脑海闪现,我找到了答案:是太行山这座英雄不屈的山!是它赋予太行人不屈不挠、敢作敢当的精神!是自己也曾是太行人!也有一段敢作敢为,不惧困难为国奉献的人生经历!!</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时处中美关系蜜月期美方承诺投资50亿美元,在太行山南麓建设一座现代化铝城,沿铁路专线二十公里,产业工人十五万!“有色宝钢”成了中国铝工业的梦想。到了90年形势急转,50亿美元泡汤,50工程搁浅。难道大家几年的基建准备心血要白费?!国家先期的投入要白费?!困难和抉择第一次摆在了这些从全国四面八方汇集起来的新太行人面前!</p><p class="ql-block"> 是下马?还是中国人自己干?第一次巍巍太行作证,中国人自己干!没钱就小步快跑,分期投资一期先投18亿人民币,形成20万吨氧化铝产能!</p><p class="ql-block"> 从此太行山下纸坊河畔,汇集了上万名建设精英,上万亩的冲积荒滩成了中铝一期建设的主战场!</p><p class="ql-block"> 但困难接踵而至。</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是改革开放的初期,一切摸着石头过河。国家基建投资改革,开始实行“拨改贷”,虽然是国家重点基建项目也要还贷,有利润要求。</p><p class="ql-block"> 从中铝上马伊始就有不同声音,从50工程缩小到二十分之一中铝一期,明显是小马拉大车,投产之日就是亏损之始。基建不到一半,国家决策出现摇摆。中铝人清楚一旦下马后果不堪设想。唯一的出路就是抓紧基建施工,打破正常施工顺序,追求形象进度。记得当时技术处负责人程总,进京汇报前到现场拍了很多控制性工程照片,每张都是“高大上”,要给上面决策者留下工程已经干了绝大半的印象,帮助决策者下定决心,让中铝不至于成为半拉子工程。这是平生第一次知道为国家项目“弄虚作假”,第一次知道形象工程的意义。在京汇报的人员不知道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在家等待的中铝人心却在悬着,在等待被决定命运的日子,抬头北望太行云台百家岩,薄壁绝壁,眏衬到心的是坚强!中铝的身后有靠山,有太行!</p><p class="ql-block"> 建设指挥部的苦心没有白费,国家同意继续建设。中铝有了希望,但遇到了更多的挑战。</p> <p class="ql-block">  打通氧化铝生产工艺流程是第一道难关,之前之后国内外都有失败的案例。氧化铝生产工艺复杂生产流程长,物料平衡计算控制难度大,生产厂家属于大型联合企业,由矿山、冶炼、发电、铁路运输、机械化工多个专业厂矿组成,生产组织协调是个大学问。当时有全国二百多所院校毕业生参加铝厂建设,职工来自五湖四海,投产试车风险巨大。做为一个六十年代生人,对文化大革命只是儿时模糊印象,在中铝才真正经历了什么是大会战。</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基建收尾大会战。各分厂各车间对标岗位一对一督促基建单位交工。没等基建退场即开始打通工艺流程大会战。打通工艺流程大会战誓师大会在氧化铝分厂召开,当日全厂红旗招展,口号标语布满主要建筑,由五辆东风卡车一字排开车厢搭成主席台,显得干练而不失隆重。时任厂长粱中秀宣布会战开始,各单位代表上台发言宣誓,台下各单位像开运动会一样举牌进厂站立,仪式简短而庄严。当年没有手机通讯,为便于协调生产全厂生产一线科级以上干部人手配备一台无线电对讲机,分三个通讯群,会战气氛紧张热烈。分厂车间很多人有家不能回。《中州铝厂报》每天及时通报打通流程捷报,宣传先进事迹,厂部电视台每晚现场播报会战新闻,厂区昼夜车水马龙,晚上灯火通明,厂部办公大楼北广场上,经常听到欢庆的锣鼓,又一流程打通了,报喜的人来了,那是中铝欢庆热闹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一般工人不明白,中铝的危机是天生的。当拿起试车配发的对讲机那一刻,责任大的让我心虚,做为负责试车矿石供应的我,心里的紧张几乎要变成了恐慌!如果因为矿石质量影响了国家重点工程的投产,那不就成了罪人?!十八亿的投资,几万人多年的心血,如何是好?!所以那段时间终日寝食难安。</p><p class="ql-block"> 从四楼办公室抬头北望太行,是我的习惯,伟岸的绝壁屹立百米亿年不倒,它像是大地的肩膀更像座靠山,它能让不安的心得到抚慰。总想有一天轻松了去那山顶看一看。</p><p class="ql-block"> 如果要问肩挑重担的为啥是我?其实很简单,厂里矿山系统我是最年轻的科级干部,是唯一没在矿山干过的技术干部。其它人都不看好这活。😓所谓无知者无畏,我不服输不信邪。</p> <p class="ql-block">  说中铝有先天不足指的是中铝没有矿山。国家计委批复的初步设计是让中铝消化其它厂剩下的低品位矿石,将其它企业铝矿山的“边角废料”铁路运输到中铝,为此给相关矿山一部分改造费用,大致在四千多万人民币。可到了试车阶段,矿山改造远未完成,(投产多年后也没完成,其实就没打算完成!)中铝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中铝不至夭折,指挥部气的牙疼又不敢声张,不敢给上面讲实际困难,只能自我加压把担子压给了我们矿山处。</p><p class="ql-block"> 矿山处早有准备,领导们都来自其它矿山,老矿山的小九九心里跟明镜一样。知道要想降低成本只有自己组织民采铝土矿,从矿山组建两年来一直开展着民矿调查工作,对供矿有一定信心。但没想到要靠民采矿解决全部供矿问题!这个方案谁都没把握,谁都质疑!但是没办法的办法!连我这个写建议,写方案,并组织实施的人一样心里没谱!</p><p class="ql-block"> 有件事记忆深刻,我写的组织民矿试车的报告被厂部批准后,技术处程总把我叫到办公室,一脸质疑不断质问,汽车运输算错了,质量保证不了,指望农民怎么配矿,“国家大矿山都配不了,你敢保证?!”我凭着血气方刚,“能!能!”。回来给处长回报,处长说“他又不是咱们主管。”😷当时的情况是嘴硬心软😓自己何尝不知,民矿数量如何保证?配矿质量确实是个难题,全国没有厂外配矿的先例,靠农民?靠拖拉机?</p><p class="ql-block"> 能做的只有多往矿山跑,多和农民打交道。把控质量必须有手段,所以亲自组建化验室,亲自培养当地技术员,亲自制定方案、操作规程,天天当督察。忙的经常住山,以至于多年以后媳妇一直猜疑不断。😓</p> <p class="ql-block">  问题的奇葩还在于,组织民矿也是偷偷摸摸的。打的报告是以铺地矿(料场垫底)名义进厂的,一页办公稿纸,我亲自手写。试车成功后还奖励了上万元合理化建议奖。😷😷😷实际厂里的意思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铺什么底就是靠民矿试车投产!这方案说出去明显是站不住脚的!!别人的大矿山就等看笑话,拿钱不干活多好。</p><p class="ql-block"> 这里同样有技术风险。大型复杂的工艺流程之前必须有实验室小试,然后是中试,下来才能确定生产工艺流程。中铝的各种实验在初步论证时都已搞定,否则国家计委不会立项。但它实验采用的是黄河以南国营矿山的矿石,而我们采购的民矿分布在黄河以北太行山地区,矿石成分化学性能完全不一样,而且点多面广成份更加复杂,试车能不能生产出产品就是个问号!更别说合格产品。说白了是在赌!!赌企业的命运,但不赌就是下马,赌起码还有机会。</p> <p class="ql-block">  组织民矿的过程困难重重,先前程总的疑问是对的。首先是数量,大话说的是起步一万吨,十辆解放翻斗七十公里的路程一天运不了多少,九十年代一车累死也就十吨。从小长在红旗下,对人民战争的理解帮了我大忙。发动群众,满山遍野找石头,因为以前这一带是耐火材料陶瓷基地,因质量要求差异废弃的铝矿石到处皆是。当时配矿场周围人欢马叫,拖拉机、农用车、驴车马车各显其能,男女老少齐上阵,沁阳太行山下成了供矿的战场。等到往厂里运成品矿,同样不拘一格,拖拉机、河务局的伽玛斯大翻斗、运输部的太脱拉,车队就是大杂烩单位个人来者不拒。</p><p class="ql-block"> 数量解决了,质量是关键。工艺要求成品矿铝硅比波动不能超过±0.3,铝、铁含量合格。这本是三元一次方程,实际无解,但老处长孙处长悄悄告诉我,“先配一个指标然后不就成了二元一次方程了。😷"那时没有立显检测设备,收矿把关找了几位挖矿的老把式,凭肉眼分类分等级,在料场分开堆放,然后化验室抓紧取样化验,再就是根据化验结果用装载机像中药铺抓药一样组织破碎就成。矿石进场后中心实验室验收,矿石合格率起初能达到90%以上。</p><p class="ql-block"> 但最让人担心的是矿石贫化问题,土里捡出的矿石带的土不好界定,取样又检测不出。孙付处长说“别怕,化验检测不出。”🤒🤒🤒</p><p class="ql-block"> 后来河津铝厂的老总郭书记,我的本家对我说“没想到,矿山处在风口浪尖上跳舞的是你呀!”😓😓😓</p> <p class="ql-block">  大窑焙烧熟料成功,高压溶出成功,最后种子分解成功!雪白的氢氧化铝像雪花一样洁白,中铝试车成功!而且产品含铁量极低!超出人们想象,是极好的电子级和化工级产品,但不是冶金级好产品。这个结果是情理之中的,我们用的是太行山区的矿石,不是初步设计规划的矿石。但无论如何中铝赌成功了!</p><p class="ql-block">后来的情况更加严峻,但正是赌出来的低铁产品帮了中铝一把。</p> <p class="ql-block">  氧化铝生产看似和老百姓关系,其实不然。我们用的牙膏填料,吃的胃药填料,日美生产的高档洁具,高端电子产品都离不开氢氧化铝。这方面中铝的产品是国际顶级水准。</p><p class="ql-block"> 前面说过,中铝投产之日就是亏损之始。九一年试车,接下来是稳定生产流程,熬到了九五年遇到全国企业三角债危机,企业财务状况恶化。停产呼声再起。能想的办法都想了,电厂余热发电上网,增加多品种氢氧化铝产量等等,当然也包括改大门变风水。后来江总书记也来厂视察会商解决办法,江主席站在从丹麦引进的闪速焙烧楼上说“你们中铝是一望无际呀,单靠艰苦奋斗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当时是生产越多亏损越多,转型生产高标号水泥的方案已经过会研究,中铝再次遇到难过的坎!</p><p class="ql-block"> 我当时已经不做矿山管理工作,响应政府号召带领职工下海创办中铝太行实业公司,后单干为铝厂供矿,最困难时期我供给的份额占全厂的70%,为铝厂不停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得到厂部的嘉奖。</p><p class="ql-block"> 严冬过后春花艳。随后国际市场突变氧化铝价格飙升,中铝利润暴增,二期投产后有一年利润首次突破40亿,从此成为不沉铝业航母,经济效益在中国铝业系列里一直最好。👍👍👍</p> <p class="ql-block">  在太行山上忙碌的时候没想到后来离开了中铝,而且是被除名!为此厂誌还收录了关于开除我公职的文件。那时人事管理僵化,技术干部不允许辞职离职,否则就除名!回想起来多少有点冤屈。但起码自己觉得,自己对国家铝工业是有功贡献的,而且无怨无悔。试车供矿不说,后来二期澳大利亚小试、中试布置取样以及几千吨实验矿都由我亲自带领厂里的年轻人完成,尽管当时我已经离开了矿山管理岗位,但厂部的主管领导信任我,那确实是种荣誉。中铝二期选矿氧化铝工艺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很多人享受了国务院特除津贴,我没有,心里酸酸的。我倒是不计较不后悔,反而为那段颇具风险的经历感到很自豪。 </p><p class="ql-block"> 离开中铝已有二十多年,回头看,再没有干过比试车更有意义的事;再没有遇到过比试车更大的困难;再没经受过那么大的压力。从试车学到了很多东西,锻炼了自己也成熟了自己,完成了学校到社会的转变,自己一生所积累的精神财富都源于那段经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还有说国企的《突围》,凭心而论我觉得让没在大企业干过的人看看还行。杜撰的故事没意思。讲讲当年中铝的一件事吧,估计拍部电影大片没问题😊。你见过无人驾驶的火车🚉吗?中铝有。一天火车司机二人下车在道口和开拖拉机的农民打架,没想到刚好把火车停在了坡上忘了刹车,火车自己向厂里跑去。等二人反应过来已经追不上了!对讲机急忙通知厂里,整个铝厂顿时炸了锅,那忙的“鸡飞狗跳🐔”。最后让火车冲下铁路翻在地上,还好没人受伤。😷😷😷</p><p class="ql-block"> 央企是所大学校,它对国家最大的贡献不是财富而是培养了各种人才,尤其是大型、特大型联合企业。央企的毛病其本质在于人的劣根性,就像有人就有江湖。</p><p class="ql-block"> 回归正传说说《红旗渠》,其中有段吴技术员忠孝不能两全那场戏,似乎看到了自己,它触动了我的神经。我没陪过母亲看过一次病,母亲在中铝刚投产的时候突然走了,我多次反思悔过……那真不是政治说教,那年代我们也曾纯真过激情过。有身后巍巍太行作证。</p><p class="ql-block"> 今年五一回了趟太行山,突然觉得自己把青春奉献在了那里,年过半百霍然回首这辈子最充实的日子还是曾经激情的中铝岁月,还是当年奋斗在太行山的岁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