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冬从今日启。晚晴读诗,书灯伴月。炉火温汤,沸水滚茶。心上筑梦,灵犀天涯。更深夜静人不寂,几行簪花小字,拨开疏柳淡烟。纵马长歌的心,亦供养文艺的情怀。<div><br>秋水迭起,漫天飞絮无寄处,落于指尖竟华章。坦白的说,我不大有勇气将自己剖析得肝胆俱露,鲜血淋漓,仿佛一丝不挂行走于薄情的人间,而这俗世从不缺在他人疮痍里徒手挖掘优越感的人。</div><div><br>冷暖自知,众生自渡,这花花世界闪烁着诱惑的霓虹,假如你无法自律、自持、自爱,便不该去谴责灵魂对肉体的出轨。我曾尝试过去宽宏,甚至一次次打破自己的下限,但都颓废于自己始终败于黑夜的辽阔。</div><div><br>我宁愿在如水的长夜,守住自己的孤独。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能守住孤独的人,一定是云在肩头;敢于守着孤独的人,一定是住在云端。这并非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浪漫。相反,孤独就是生于烟火气里,它躲避俗囿的刀光剑影,挥袖纠葛的腥风血雨,逃离欲念的千军万马,也背身时光的铁马冰河,披孤独的衣,走孤独的路,任雨一下一千年,雪一落一千年。<br></div><div><br></div> <div><br></div>活到中年,想必你已经了解,独身当然是寂静的,但婚姻也常常是孤独的,我们总是免不了迁就自己、原谅自己,但同时也渴望被别人需要。很多时候,不会随便撩,只想好好聊。面对真正喜欢的人,能接受不在一起生活,而是一起活着就好。成年人的感情生活,就是像独身一样自由,像已婚一样寂寞。<div><br>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 这个“独”,李白也用过,在《月下独酌》里,他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一种很自豪的孤独,他不需要有人陪他喝酒,唯有孤独才是圆满的,这种孤独感最美。又好比你面对汪洋大海或是登山到了顶峰,会产生一种“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的感觉,没有任何事情会打扰,那是一种很圆满的状态。</div><div><br></div><div>选择了自由,就得忍受孤寂。本质上,都是孤独的。要实现自由,首先你便要放弃一切害怕的权利。要学会尽量减少对他人的依赖,尤其是情绪方面。如果太习惯通过倾述和作伴解决情绪上的问题,最后只会逐渐陷入越来越觉得寂寞的绝境——因为情绪问题是永生的。倾述和作伴固然很好,但它们本质上都是对另一个人的索取。孤独是一种奋斗的常态,而寂寞却是一种软弱的病态。</div><div><br>我已经习惯了,情绪不好的时候的时候立即穿鞋出门散步,寂寞的时候起身去开一瓶好酒,念念不忘的时候赶紧翻读一本好书,沮丧的时候洗一个漫长的热水澡然后上床睡觉——我允许我偶尔的伤感,但任何时候,我绝不会可怜自己。 我不因孤独而感觉羞耻,不因羞耻而假装坚强。承认自己的缺失,拥抱自己的收获,爱惜自己,而不是可怜自己。最终一切残酷之后,都另有某种安慰。<br></div><div><br></div> <div><br></div>人生就是一场独白。相信每个人在自己心里都有一个独白的声音,把这个声音找出来,其实比对话重要。反而挤在一起的时候,每个个体都走不出去,变成一种捆绑,变成一种巨大的拖累。<div><br>有些人终生都会与孤独感为伴。他的迷离、脆弱、离群索居,都是他愿意维持的常态,亦是他非凡魅力的来源。而常常感到孤单的人,最容易被带着孤独感的人吸引,错觉彼此可以相互拯救。孤单的人尤其容易被孤独的人偶尔表现的依赖一击即中,从而赔上自己一生的眷念。</div><div><br>我有一个朋友的朋友,是个非常著名的编剧,独身多年。父母看她始终没有恋爱结婚的打算,一开始也很着急,煽情劝说和激烈威胁轮番上阵,但都被她以消极沉默的姿态挡了回去。后来,父母大概也是没了办法,只好随她而去,但到底还是觉得不放心,一年里,总要寻几个由头隔三岔五去看她。原本是想照顾她的饮食起居,但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却只有各自被打乱生活习惯的焦躁与无奈。到最后,双方只好彻底摊牌——</div><div><br>“你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人总是要结婚的,不然以后谁来照顾你?”“一个人也可以过好日子,我自己可以照顾好自己。”“傻话!等我们不在了,你老了,写不动了,病了,你该怎么办?”“高级护工、养老机构,都可以啊,我一直在存养老金,一定会把自己妥善安置好。”“无儿无女,让陌生人为你送终?!听着多心酸?”………<br></div><div><br></div> <div><br></div>老实讲,别说两代人了,就是同龄人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无法理解她的选择——当然了,那些人所抱持的“两个人生活世界才完整”的理念,她也不是很能消化得下去。<div><br>对她而言,接受一个陌生人进入我的生活,所需要的磨合都是鲜血淋漓的妥协和退让,她说太痛苦了。看她说这话的时候,已经快要把饮料杯里的吸管咬烂了。对于她的苦恼,我大概是属于能够理解的那一部分人。</div><div><br>选择一个人生活,最开始也许是无奈、或者自作自受,因为生活或感情的洁癖,或者只是困在上一段关系中不愿意脱身,于是就一个人走了下来。但渐渐地,独处越久,就越看得清只存在于自己心中的那座高山,步伐越是沉重,方向越是坚定。沿途中偶遇陪伴当然是好的,但独自生活的人,亦不再奢求朝朝暮暮、不离不弃,不必千言万语、不必亦步亦趋,有一天散了也就散了。</div><div><br>选择一个人生活,当然需要足够强大。比如财务上的和心智上的,只有这样,你才会发现一个人生活的美妙。如果不堪独自生活的压力,和别人生活在一起,那真爱,也许会变成对这种压力的美好包装。</div><div><br></div> <div><br></div>一个人生活的美妙,大概只是忙完一天回到家中,四下无人。室温正合适,冰箱里有马上可以吃的东西。然后给自己倒一杯酒,坐着躺着平铺着,怎么舒服怎么来。<div><br>你当然可以不怀好意揣测过这样的生活是因为没人爱之类,呵呵,我只想说,我那么努力挣钱独立买了房买了喜欢的一切把自己照顾得很好每天心情也非常不错,并不是为了对你这样的人证明、甚至搭你的茬,你还是先去把自己的日子过明白吧。</div><div><br>我认为这样的人,这样的生活很性感。性感不只是身体上的,它是多样化的、自我中心的,如果性感还是以他人的标准取悦他人,那最后的下场都会很难看。 自我取悦从来不是自我催眠。</div><div><br>性感是每个人的骨子里都会带来的东西,性感对我来说是真实的样子。是我们赋予性感更多的意义,而不是性感赋予我们意义。坚持自己的态度,面对真实的自己,做最舒服的自己,自然、自在、自强不息这就是性感。你觉得不性感,那你可以走开。<br></div><div><br></div> <div><br></div>鲁迅的小说《药》,写的是秋瑾的故事。当时村子里有个孩子生了肺病,村人相信医治肺病唯一的方法,就是吃下蘸了刚刚被砍头的人所喷出来的血的馒头。<div><br>强烈的对比,是这部小说惊心动魄之处:一方面是一个希望改变社会的人被斩首示众;另一方面是愚昧的民众,拿了个热馒头来蘸鲜血,回去给他的孩子吃。我相信,五四运动所要对抗的就是这一种存在于群体文化中愚昧到惊人的东西,使孤独的秋瑾走上刑场,值得吗?她的血只能救助一个得肺痨的孩子?</div><div><br>鲁迅的小说如《狂人日记》、《药》等,都是在触碰传统社会所压抑的孤独感;他的散文更明显,如以孤独为主题的《孤独者》等。鲁迅是一个极度孤独的人,孤独使他一直在逃避群体,所以我们看到他作为一个作家、文学家,最重要的是他要维持他的特立独行、维持他的孤独感,因为他成名了,影响了那么多人。</div><div><br>他最早发表作品在《新青年》杂志上,所以《新青年》这一批人便拥护他为旗手。可是孤独者不能当旗手,一旦成为旗手,后面就会跟着一群人,孤独成了矛盾,他必须出走。他一直在出走,因为作为一个社会心灵的思考者,他必须保有长期的孤独。<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蒋勋在谈孤独和情欲时说到,每个人都有生理上的欲望,也有心理上的欲望。身体的欲望是渴望跟另外一个身体能够有很多的拥抱,能够有很多的结合。心理上的渴望可能更大过于这个部分,我们希望我们的心灵可以跟另外一个心灵有更密切的沟通。<br></div><div><br></div><div><div>我们有一个真正的爱人其实是自己,我们所有的忧伤、孤独、喜悦都是在跟这个自我之间发生的。少年寻找的另外一个人,其实就是自我的翻版,我们在人世间找朋友、找爱人,都是用这个自我在找,心理学上一直在解释这个东西。</div><div><br>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在情欲的孤独里,它渴望满足,渴望被理解在本质上并无好与坏的分别,情欲是一种永远不会变的东西,你渴望在身体发育之后,可以和另外一个身体有更多的了解、拥抱,或爱。因为人本来就是孤独的,犹如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写下的寓言:每一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div></div><div><br></div> <div><br></div>蒋勋认为孤独的核心价值是跟自己在一起。在一个城市的角落孤独坐着,看人来人往,看忙碌于生活中的众生,有片刻孤独,跟自己在一起,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做自己的朋友。你要足够完整,更爱自己一点,才能健康地去爱别人,去照顾和负担其他的人。<div><br>孤独空间不只是实质的空间,还包括心灵上的空间,即使是面对最亲的人,我们都应该保有自己孤独的隐私。一个真正完整的人生,是需要孤独存在的。像是一个为了追寻理想而出走的浪子,在滚滚风尘中不断倒下,然后站立起来。跟随生命的指引,看过不同人身上的伦理,才渐渐领悟到自我。</div><div><br>蒋勋说,孤独是一种福气,怕孤独的人就会寂寞,愈是不想处于孤独的状态,愈是去碰触人然后放弃。孤独更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是清明的。静坐或冥想有助于找回清明的心。因为不管在身体里面或外面,杂质一定存在,我们没办法让杂质消失,但可以让它沉淀,杂质沉淀之后,就会浮现一种清明的状态,此刻你会觉得头脑变得非常清晰、非常冷静。<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