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文史】第624辑 追溯曾祖父的红色足迹和家国情怀

灵石文史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孙夏美</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追溯曾祖父的红色足迹和家国情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孙夏美</div> <p class="ql-block">  据《灵石县志》记载,我的曾祖父孙立志 (1909-1996),坛镇乡孙家沟村人。 1938参加革命,任灵西抗日民主政府公安局事务长,洪赵支队会计,1945年任灵石河西县政府财政科长、税务局局长,1948年任灵石县政府司法科长、教育科长、县政府秘书等职。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随军南下福建省,任连江县政府秘书.1950年,任福建省闽候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闽候地委委员。1958 年,任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律研究室主任、办公室主任。1959 年,任闽候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闽候地委委员,1966 年离休。</p> 一直以来,特别想记录关于曾祖父和曾祖母这一生的点滴片段,却迟迟未敢动笔,怕自己的认知不够,写不出关于那段历史的厚重沧桑;怕自己的角度不同,写不出关于那段感情的朴实无华;怕自己的阅历不足,写不出关于那段回忆的真情实感。适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想用自己稍显稚嫩的文笔写出那段我不曾企及的红色岁月和光辉历程,一起回顾老一辈共产党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革命品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抗战时期——坚守崇高信仰</h3> <br>  故事要从1938年开始说起,当时以川岸为首的日寇20师团和以板桥为首的109师团等四个师团10万兵力向灵石县大举进攻,一路烧杀掠夺无恶不作。八路军115师和晋军61师坚守阵地、英勇奋战,但终因久战疲劳、寡不敌众,被迫撤退,灵石县城失守,三十公里以外的坛镇就是八路军打游击的要塞。 我的曾祖父是灵石县坛镇乡孙家沟村人,他做事认真谨慎,口碑极好。这样一个老实本分的种地人原本可以选择做普通老百姓,在战争的缝隙中苟且生存。然而在1938年日本鬼子侵占灵石,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游击队,在灵石县仁义河东的太岳革命根据地沁源一带参加了长达八年的游击战。那一年我的爷爷不满7岁,也是家里唯一得男丁。我想曾祖父一定有过很激烈的思想斗争,一边是小家一边是国家,这如何取舍,29岁的他一定是怀着一腔热血才有了这样无畏的选择。 八年抗战,曾祖父杳无音讯、生死未卜,一封家书也不曾有过。据爷爷回忆,虽说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已经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但国民党政府对八路军依然是提防打压的态势。裹着小脚的曾祖母带着三个未满十岁的孩子和一个年迈的婆婆继续生活。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我能体会到曾祖母有多艰难,可她哪有时间思考,哪有机会软弱,更没有权利选择,当时的坛镇属于敌占区,阎锡山政府推行“三人编组”政策,要求每家每户出人交粮,可家里没人没粮,还被列为叛军家属,连自己的衣食都无法满足,又如何交粮呢?后来又被要求如果确定家中男丁死了可以不交粮,但曾祖母必须改嫁。这样的处境下,曾祖母的压力可想而知,她抱着37岁就守寡把祖父抚养长大的婆婆痛哭一场,两个小脚女人只能相互依靠继续以后的日子。曾祖母不得不领着七岁的爷爷去亲戚家东拼西凑想办法,全家人咬紧牙关勒紧裤腰带,给第二战区的阎锡山政府交了粮。爷爷回忆说,每年冬天下雪,曾祖母不顾天寒地冻都会为村民们把通往井口的积雪清扫开,善良的乡亲们也总会把第一桶井水送到曾祖母家,就这样一年一年终于熬了过来。 1946年共产党在灵石成立了河西政府和河东政府,曾祖父所在的河西政府转战至汾西一带打游击。那一年仲秋,曾祖母终于等来了一个好消息,有乡亲在晋南临汾地区汾西县策家垣(音)见到了行军打仗的曾祖父。曾祖母没有一丝犹豫和怀疑,不管路途会遇到什么危险,不管是否真的能如愿相见,义无反顾地带着一家人跑了20多里的羊肠小道去见她的夫君。她当时的心情一定是喜悦的、激动的、满怀期待的,因为她终于梦想成真,她可以让曾祖父放心追逐他的理想,自己可以扛起这个家,拉扯三个孩子健康长大;没有放弃,没有退缩,没有屈服,一个裹小脚的旧社会妇女也有了思想的进步,和她的夫君共同成长。 老天有眼,夫妻终于相见,尽管匆匆又忙忙,只有一碗面的功夫,尽管他们还没来得及互诉衷肠,还没来得及说说家里的变化,曾祖父更是没来得及认认真真看看孩子们长大的模样,但总算没有白跑。随后祖父便匆匆出发,又一去而杳无音讯。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闽南岁月——践行初心使命</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排右起第四位为曾祖父孙立志</p><p class="ql-block"><br></p> 1948年4月河西政府和河东政府并为灵石县政府,曾祖父任职于灵石县政府(司法局长、教育局科长、政府秘书等)。由于新政府刚确立政权,工作任务繁重,自上次分别曾祖父一直没机会回家看看。随着党中央和毛主席发出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战斗口号,1949年初,曾祖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追随着刘邓的第二野战军向南挺进。从太岳革命老区途径南京,与百万雄师一起解放南京,再到八闽东海福建,历经万水千山,克服重重困难,一路南下到达福建省连江县。至此又开启了另一个八年的分别,但不同于上次,这次的分别是充满希望的,是有名有姓有消息的,直到1956年曾祖母才携小女(我的二老姑)和五岁的大孙女(我的大姑)抵达福建与曾祖父团聚,至今二老姑一家仍留在福州生活。 <p class="ql-block">【1949年2月23日出发,3月17日抵达长治,与太岳军区南下干部汇合留影】</p> 在二老姑得记忆里,曾祖父是一个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的人,每天总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回家,这样的工作状态数十年如一日持续到离休。对待下属他既像领导更像是家里的长辈那样关怀备至,不仅在学习工作上指导提点,在生活上更是体贴入微,有什么困难他们总是第一时间想到曾祖父。在待遇上,他不争名不夺利,从不向组织提要求,更不给组织找麻烦,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一次调整工资之际,曾祖父偶然间了解到有位同志家庭特别困难,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就主动找组织把加薪晋升的机会让出来,还叮嘱千万要保密,以免他有思想负担。离休那年,工作人员失误将离休错办成退休,直到几年后才发现,于是亲自上门道歉,曾祖父摆摆手笑呵呵地说,小同志别在意,哪有人不犯错,犯错也是工作经验的一部分,况且现在国家不富裕,这笔钱一定要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听着这些,曾祖父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便深深的感动着我,无法言说对他的崇拜和敬仰之情。 在同事眼中,曾祖父严于律己、以大局为重、工作勤恳踏实,但在曾祖母眼中,他却是个听话的“妻管严”。在妇女社会地位不高的年代,曾祖母当属例外,家里的大事小情都由她做主,曾祖父每个月的工资也如数“上交”,我想除了情深,还有一份感激在的。一来是感激曾祖母对家庭和孩子无怨无悔地付出,二来是感谢她对自己事业的全力支持。曾祖母在机关大院威望极高,大家都愿意来家里“蹭饭”,有老乡也有生活比较困难的小同志。曾祖母对待小同志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担心他们吃不饱饿肚子影响身体发育,就让曾祖父招呼他们来家里吃热乎饭,那些小同志最后都深深爱上了山西味道的饭菜。老乡中来闽的家属很少,要想吃到正宗的山西口味并不容易,那时家里饭桌前总是人来人往,曾祖母不辞劳累热情招待,她明白大伙为了革命建设背井离乡远离亲人实属不易,所以努力想着法儿变着花样给他们做“山西味道”;即使曾祖父工资有限,隔一段时间也会尽力给大家做和子饭、卜烂子、拉面、刀削面、猪肉大葱饺子来改善生活,这不仅是一种慰藉,更是一颗跟党走的“定心丸”。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离休生活——赓续红色基因</h3> 曾祖父鲜少提及他的抗战岁月,或许他认为那是一段极其平凡普通的过往,他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为子孙得发展提供便利,他的言传身教,生动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艰苦朴素、公而忘私的光荣传统,深深地影响着后辈们前进的方向。 <p class="ql-block">  离休后的曾祖父于1974年10月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继续发光发热,被选为灵石县第八届人大代表和城关一小学校外辅导员。他最关心的就是家乡下一代的成长,他在校内进行红色教育时说:“你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要牢记历史,用知识武装头脑,明白努力学习的意义,‘为中华崛起读书’可不是一句空话,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p> 我的爷爷22岁加入共产党,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言行庚续了祖父的红色基因,思想纯粹,信仰高于一切。一生奋斗在最基层,听党话、跟党走,先后辗转五个乡镇,任武装部部长,副乡长,副书记等职务。爷爷工作兢兢业业、从不打马虎,时常关心下属,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1992年退休回村后的爷爷高票当选为村主任(在当时乡镇干部回村当干部尚属首次),恰逢灵石县出台“乡乡镇镇通油路”政策,他明白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自己带头出资,带领村民把村里的羊场小路修成了柏油路,他的贡献有目共睹,事迹也传遍了整个县城,再一次被评为全县优秀共产党员。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没有刻意的熏陶,我从小就喜欢《地道战》、《地雷战》、《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关于革命故事的影视作品和书籍,看着革命先烈打胜仗的场景就开心的直鼓掌;上小学的时候,仍然记得老师在课堂上讲爬雪山过草地的革命故事,某一根心弦被触动,泪水止不住的往下流,有心疼,有感动,有不舍;上了大学,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早早的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07年12月,大三的我终于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至此,我成为家中第四代中共党员,家人们为我骄傲,我也感到无上光荣,因为我和他们拥有了同一个身份——中国共产党党员。 但我深知这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经过四代红色基因的传承,信仰的力量早已深深根植于我们晚辈的内心。曾祖父离开我们已经25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会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他轻唤我乳名的声音,他在书桌前看书写字的身影,他拄着拐杖蹒跚而坚定的步伐,他宠溺着把独一份的甜点拿给我时的笑容,此刻回味起来内心都无比温暖。小时候我最喜欢坐在曾祖父温暖踏实的怀里,虽然年纪尚小,但也能读懂他对我的偏爱。他的和蔼可亲,他的少言寡语,他的谨言慎行,润物无声的影响着我们家里的每一个人。 征途漫漫,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作为老一辈革命者的后辈我无比自豪,这幅画卷里有曾祖父舍家为国的凛然、坚守信仰的决然、面对困难的泰然。如今,历史的接力棒已交到我们手中,吾辈定然赓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守护红色江山的血脉,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向着下一个百年目标奋勇前进!请党放心,强国有我!<br>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 <p class="ql-block">孙夏美,女,山西灵石人,1986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1992年9月至1998年7月就读于灵石县实验小学,在校期间,作为学校的文艺骨干,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灵石县举办的专题汇演,1998年9月至2001年1月就读于灵石四中;2001年9月至2004年7月就读于灵石一中;2004年9月至2008年7月就读于山西师范大学,作为院系学生会干部,不仅积极完成本院的各项工作,在抓好自身学习之余,参加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且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一入校就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在大四时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在校期间多次评选为校级优秀学生干部、院级优秀学生干部;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考取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攻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13年1月至今在长治市纪委监委工作,从事全市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一致好评。</p> <p class="ql-block">本期责编:梁志友 张文俊 任峰毅 </p><p class="ql-block">  孙崇仁 孙建忠 孙建锋 任淑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