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观后感 ——如何面对生命的终点

大灰熊

这是一部经典老片,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现在4K修复版正在上映,经典再现,朝花夕拾。电影讲述主人公小林大悟从事入殓师这份神秘、诡异职业的经历;伴随亲情与爱情、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电影直面人性,直抵人心。 <br> 大悟,原是东京一家乐团的大提琴演奏师,他对事业充满着热爱和憧憬,给女友美香的求婚誓言,就是一边演奏一起周游世界。谁知花巨款刚买下大提琴,乐团就宣布解散。<br> 生活一地鸡毛,也得继续...... 迫不得已,大悟和美香回到乡下老家。他没有其他特长,在一则“年龄不限,高薪,旅行助理……”招聘广告的误导下,不明真相的他面试上了入殓师。从东京到农村,从大提琴师到入殓师,职业从光鲜顶端跌入世俗低谷。他隐瞒了所有人,咬牙坚持着来之不易的工作……<br> 下面,我从几个对我影响较大视角,来记录这篇观后感。 关于鲑鱼。大悟在桥上看着成群结对的鲑鱼洄游,陷入了沉思和不解……据说,鲑鱼进入溪流后,由于环境的变化便停止进食,数百公里的行程全靠消耗自身来支撑生命,最后仅有千分之一能够抵达目的地——它出生的地方。那时的鲑鱼,身体变成火焰一般的红色;因消耗过度,大多数产卵后等不到自己的小宝们出生,就耗尽了生命,是这个地球上最美丽、最壮烈、最神奇的生命轮回。<br> 鲑鱼洄游,为大悟回归故乡做了很好的诠释,也是影片中生命轮回文化“往生者”一词最好的注解。每个人都会在某种意境里,某个时间点,某种缘分下,去探寻自己的来路,以求静静的、真真的、透透的活个明白。告老还乡、叶落归根,中国人讲究“树高千尺总有根,江河万里总有源”,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海外游子乡愁、爱国的文化之根。<br> 爱花爱家,可甜可咸,眼中有光 关于爱情。都说大悟回到农村不易,但毕竟他还有老宅和大提琴;可对女友美香来说,除了大悟这个人,舍也没有。美香不嫌他失业、负债,依然决然放弃东京的体面工作,跟随他去偏远农村。多少单身狗,算不出心理伤害面积。美香去老奶奶的澡堂,老奶奶跟她讲:“他太懂事了,从来不提离开的爸爸,孩子什么都知道,只是不说罢了,你多担待”。美香听到了、做到了,眼中有光,很美很香。<br> 我对数字比较敏感,当影片中他们“12.29”车牌号映入我的眼帘。我想,这是表达他们爱情最好的语言和写照。<br> 小时候,父与子的鹅卵石 关于亲情:“石头信”,是贯穿影片的主线索,也是我听闻过最美的信。记得刚上大学那会,我们很多同学赶时髦用电脑打印书信。自从我听过一个老师说“亲笔信,是不可复制的美丽”之后,个人私信,我基本都坚持手写。<br> 大悟父亲告诉他“文字出现之前,人们会选石头送给自己在乎的人。通过石头,就能读懂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比如,细腻光滑的石头:代表我很快乐;凹凸不平的石头:代表我很担心你” ……<br> 大悟的父亲,影片前面提到过两次。一次是在河边的沙滩上,大悟对美香说“他是个混蛋”。另一次是美香问他:“如果有机会再见到父亲,你想跟他说什么?”他回答:“只想给他一拳”。为爱私奔出走的父亲,杳无音讯,大悟认为他已经不在世了。意外的电话,要他去认领死去的父亲,他吃惊、气愤、排斥 ……经同事和美香极力劝导,他答应去认领父亲。 爷爷的石头信,告诉腹中的孩子 三十年不曾相见,再见阴阳两隔。大悟为父亲入殓时,当他打开父亲紧紧握住的手,猛然间发现藏着他小时候送给父亲的鹅卵石——石头信。原来,父亲一直在思念着自己。瞬间,他脑海涌现小时候父亲逼着他学琴、和他玩鹅卵石等画面。他深情地打量着父亲一辈子保护着的鹅卵石,所有的排斥、委屈、怨恨都倾泻而出,泪如雨下……他转身,把石头信放在美香凸起的肚子上,轻轻地爱抚着、自责着。此刻,父与子,子与孙,三代人之间爱在述说,爱在传递…… 仪式庄重,专注认真 关于“往生者”。人生,有很多不确定性;死亡,是人生最大的确定性。生与死,不是对立面,而是相交线。不论你富可敌国,还是你一贫如洗;不论你一统天下,还是你貌可倾城;只要你来到这个世界,谁也别想活着回去。如果说,这个混蛋的世界,还有最后的公平的话,那答案一定是“死亡”。<br> 人的一生,要经历三次死亡。第一次,心跳停止、呼吸消逝,生物学上宣告死亡。第二次,下葬,人们穿着黑衣来送别,社会上宣告死亡。第三次,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他就真正死亡了,因为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他有关系。三次死亡之说,对失去亲人悲痛的人,有缓冲作用。伊斯兰教就不许哭丧,敬重真主,哀而不伤。世界多元,文明互鉴,在我老家井冈山老区,不但哭丧还哭喜,女儿出嫁日母亲起床就哭...... “守门人”老爷爷,对死亡的理解 影片中,火化“守门人”老爷爷说:「他看来,死亡就是一扇门,并不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结束,而是进入另一个阶段的开始」他会对每一个通过这扇门的人说:“路上小心,我们后会有期……”<br> 传统文化中,有众多关于如何“生”、如何“活”的教育。关于“死”,我们忌讳谈论,认为晦气。此部影片之后,在我的字典里,不再有“死者”,只有“往生者”。如何让人们平静而有尊严对待死亡,是终极的人文关怀,是人生必修课。 有眼前的苟且,也有诗和远方 关于梦想:大悟的梦想是提琴师,却没有天赋;想留东京,却没有经济来源;想找份体面工作,却只能做入殓师。<br> 他试图实现梦想,借钱买1800万日元的提琴。因为大师都用这么贵的,他给了自己强烈的心理暗示。“当卖掉大提琴的那一刻,我如释重负!”梦想遥不可及,现实摆在眼前。大悟有债要还、有家要养。但他从没放弃过梦想,一旦有闲,就拿着他那心爱的、儿时的、破旧的大提琴,在田野里、小溪边尽情地拉奏......<br><div>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坚持了不该坚持的!大悟适时放弃对梦想的追求,学会妥协,迈出了走向成熟的关键一步。陶渊明放弃对科举的追求,才能成就他田园诗人鼻祖的历史地位。</div> 被留下的人,是很痛苦的 关于领导艺术:我是管理咨询顾问,常站在管理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我们来鉴赏一下社长的领导艺术:一是面试只有三句话,就确定录用大悟,羡煞打工人;其实不是大悟的幸运,而是社长的高明,他向大悟传递了赏识、信任和高效。二是“夫妻总有一天会因死亡而分别,被留下的人是很痛苦的”打开话匣,讲述自己亲手打扮、送别自己的爱人,踏上入殓师之路,帮助大悟找到了工作价值,摆脱了世俗偏见,掐灭了辞职念头。<div> 此外,社长领导艺术还体现在:他用及时的回报、奖励,倍增激发了大悟对工作价值的感受力。他用敬业的行动、客户的感动,触发大悟对入殓师这份职业认同。他在大悟茫然的时候,也会大声呵斥,而后又加以安慰,恩威并重。<br></div> 向死而生,举重若轻 《入殓师》是一部积极向上意义的电影,看着入殓师严肃又宁静的神情,专注又细致的程序,虔诚地给往生者洗浴、穿衣、化妆……让人感觉平和与神圣,让人感受死亡并不可怕——那不是结束,而是启程”往生“。<br> 这部影片不同的人,可以照见不同的自己。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困惑,或许会豁然开朗;某个心结、情绪,或许是治愈的良药;它教会我们如何面对死亡、尊重生命,特别温暖。<br> 向死而生,举重若轻。主人公“小林大悟”,大悟,名字颇具深意!<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