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著名画家郑熹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在瑞安中学校园走上一圈,你会不时看到著名画家郑熹的墨迹:校中心广场石碑上的“德”字,主干道连廊上的石刻六字校风“求实严谨勤奋”,校长接待室的国画《醉梅》,校友会办公室的国画《白梅》,勤行楼前的连环画《小马过河》,校友会会刊《瑞中校友》的题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郑熹赠送母校的作品《醉梅》</span></p><p class="ql-block">“卓公祠受三年教,启动艺心入画门。学得诗书画印后,不忘书德报师恩。”这首七绝抒发了郑熹对母校瑞安中学的感恩之情。郑熹是瑞中1940届初中毕业生,就学时曾担任校木刻研究会主席,出版过宣传抗日的木刻集,并和苏寿桐、徐之淮、孙钢等七位同学组成“江滨吟社”,研习古典诗词,后被邑人称为“江滨七子”。他对母校——瑞安中学一往情深,每逢校庆盛典,他总是早早就向母校赠送字画祝贺。先后赠送了《飞云江畔六青松》《醉梅》《白梅》和“求实严谨勤奋”“德”等书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郑熹,字子西,1925年3月出生于瑞安仙降塘角书香世医之家。自幼喜爱美术,幼时学画条件差,没有范本可供学习,只得临摹一些香烟牌及年画起步,直至进城读高小时才有一本学画的书——《芥子园画传》。他极富绘画天赋,10岁时的画作《巧鸟吟春》便入选全国儿童画展并获得大奖。进入瑞中后,他更热衷于美术创作,经亲友引荐,拜在浙南书画名家许次玄门下,学习书画篆刻。1948年,他考上杭州“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在潘天寿、黄宾虹、林风眠诸大师的教诲和艺术熏陶下,奠定了厚实的书画基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郑熹创作的儿童画册《小青蛙造房子》</span></p><p class="ql-block">1953年郑熹从浙江美院毕业后,担任《北京日报》美术编辑,短短几年便在《人民日报》《漫画》等国家级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儿童画、漫画作品,出版有《胆小的兔子》《小马过河》《小青蛙造房子》《鹅》等儿童画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小马过河”钢雕(郑熹 绘画 彭文席 撰文)</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郑熹创作的儿童画《小熊过桥》</span></p><p class="ql-block">童话连环画《胆小的兔子》参加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获北京市二等奖;漫画《追补》参加第一届全国漫画展,入选中国漫画展出国展览。应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之约为著名经典童话《小马过河》作彩色连环画,是我国最早的《小马过河》漫画版本,也是郑熹最为得意的一件作品。直至20多年后,他才知道创作出这篇经典童话的作者彭文席,竟是他的瑞安同乡和瑞中校友。如今两位同乡、校友的佳作已以钢雕的形式陈列在瑞中校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郑熹作品《迎春》</span></p><p class="ql-block">1956年,郑熹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他的创作进入黄金时期,在京城乃至全国美术界名声大振。不料在1957年那特殊的岁月里,风华正茂的他遭受了人生最大的挫折,<span style="font-size:18px;">完全改变了命运。</span>此后长达20多年的漫长曰子,他失去了发表出版作品的权利。虽然<span style="font-size:18px;">身处逆境,历尽磨难,</span>但他仍然痴迷不改,潜心致力于传统书画的钻研,坚持不懈地探索如何在中国画艺术中继承发扬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优良传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郑熹的《自画像》</span></p><p class="ql-block">1979年春回大地,拨乱反正,郑熹担任北京出版社《旅游》杂志美术主编,得到解脱的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挥毫创作了一幅《自画像》。这是一幅相当简洁的画:一条没有中段、只有头和尾的大鱼,在海涛中奋力拼搏。画上有自题诗一首:“谁见画鱼画尾头,鱼身已被付东流。且将鱼尾重收拾,化作长风破浪舟。”这幅画蕴含着郑熹多少的人生苦涩和辛酸,也抒发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迈之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郑熹作品《雁荡山花》</span></p><p class="ql-block">由此,郑熹自称“鱼尾翁”,不甘沉沦,“且将鱼尾重收拾,化作长风破浪舟”。他的作品既保持传统又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画法独特,意境幽远,屡屡入选全国和国际美展,并频频获奖。他的作品《雁荡山花》,虽属传统题材,却采用极富现代感的满构图布局,其中一幅还充满与众不同的装饰味,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画作参加北京迎春画展和台北中国水墨画篆刻展,先后被收入《中日现代美术通鉴》《当代中国书画名人图录》及《世界华人书画作品选集》。</p> <p class="ql-block">郑熹在孩童时就对梅花情有独钟,年轻时常常在梅林中流连忘返,不能自持,晚年更加痴心于梅花的创作。他多次身临梅林,反复揣摩,收集素材,创作了《醉梅》《雪梅》《红梅》等十梅组画,因而被人誉为“十梅”画家。这些师法自然的梅花画作,枝干苍劲有力,花朵烂漫多情,其形式和内涵正如行家评价的:色有红、绿、墨之差;情有醉、豪之异;态有风、月、雨、雪、雾之别;或高洁,或孤傲,或豪放,或俊逸,充满灵性、诗意和韵味。</p> <p class="ql-block">郑熹还为每幅梅花画作题上一首七绝,如红梅:“安贫守命老弥丹,不喜趋炎不畏寒。世事沉浮收眼底,皇天反覆几回看。”醉梅:“西岘岭头初探春,孤山疏影见精神。尾翁老去风情在,恼得梅花醉似人。”《绿梅》:“不向东君乞可怜,绿梅傲雪自超然。时人惯作红梅颂,红绿焉知辩佞贤。”《风梅》:“耐霜傲雪战风刀,破腊传春意气豪。纵遇狂飚超七级,低头也比竹梢高。”《雨梅》:“爱逮遮山寒气侵,滂沱漫野暗梅林。乾坤一洗遗清韵,换得人间劫后心。《雪梅》:“洗尽芳菲冰雪身,远离桃李出凡尘。世人不解凌寒志,误为千花预报春。”</p> <p class="ql-block">这些作品可谓诗、书、画浑然天成,其意蕴之高远,技巧之精湛,韵味之醉人,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充分表现了郑熹张扬的个性、恣肆的风情,恰似他人格的写真。《醉梅》作为“十梅花”组画的代表作,用梅枝形成近似圆形的构图,并以胭脂、曙红及水墨圈梅、点花瓣、画花蕊,又用淡淡的曙红在花的附近轻轻晕染,色彩鲜明,酣畅淋漓,巧妙地呈现醉梅的特有韵味,作品后来被《当代中国名家书画宝鉴》收录。</p> <p class="ql-block">郑熹精通诗韵,具有很高的造诣,著有《瑞安郑熹白话七绝百首》。他的画作时有题诗,书法风格独特,苍浑温润,普陀寺院、雁荡摩崖都留有他的墨迹。诗人孙钢曾诗赞郑熹:“彩笔能将鬼趣描,漫言技小近虫雕。君家三绝诗书画,难得风流傚板桥。”</p> <p class="ql-block">曲折坎坷的人生,养成了郑熹质朴清高的品性。羁鸟恋旧林,池鱼恋故渊。他虽客居北京,但心总是牵挂着故乡——瑞安。他的书画作品常用的闲章是“家在云山云水间”“云水云山是我家”;而落款总要冠上“瑞安郑熹”,从他的诗作《芋》“少小离家情不移,云山云水梦萦思。年年北雁南归日,长忆江南芋熟时”中,可见他对故土的深情与眷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郑熹先生邮寄的美术明信片</span></p><p class="ql-block">我与郑熹先生相识于1991年,从第一次在上海见面,我与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前辈便时有书信联系,每逢春节,我们会互寄贺卡祝福新年。他曾给我馈赠亲自题款签名的诗集,虽然我于诗、书、画均为门外汉,但对郑老追求艺术的执著精神和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底敬佩不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郑熹题签的《雁风楼漫笔》</span></p><p class="ql-block">2007年暑期,家父的《雁风楼漫笔》即将付梓,我一直在考虑请谁为之题写书名,犹豫中试拨了郑老寓所的电话,恳请他为家父的出书赐墨,郑老十分爽朗地满口答应。不到一周,就收到了他挂号邮寄的墨宝,洒脱飘逸的书名题签还有为家父书房题写的“雁风楼”条幅,散发着淡淡墨香,我的心间充满了感激之情。这年年底,瑞中校友会决定创办会刊《瑞中校友》,我再次向郑老求赐刊名墨宝,同样是满口答应,同样是一周内收到了他的挂号邮件。一名书画大家,总是如此宽厚随和、诚挚谦卑,让我感到特别的可亲可敬!</p> <p class="ql-block">2010年我夏日旅行归来,在案头堆积的一大摞报纸中,看到一则报道:著名画家郑熹先生在北京逝世。这消息太突然了,我愕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记得两年前去北京参加校友联谊会,我提前半小时到会场,第一眼就看到已经就座的郑老,依然的精神矍铄,依然的气宇飘然。我把家父的《雁风楼漫笔》送给他,并感谢他百忙之中为书名题签。挨着郑老而坐,见他身体健朗,话语宏亮,无不洋溢着老当益壮的情怀。我询问他的养生之道,他笑而答曰:“没有刻意去养生,每天写字作画而已。”谁料岁月无情,世事难度,上苍召郑老驾鹤西去,如此苍促,我竟然没能赶上时间发一份唁电,只能让沉沉的哀思和深深的内疚郁结心中。</p> <p class="ql-block">人生朝露,浮生如寄。郑老久归道山,再也不能看到他吟诗诵词、挥毫拨墨,然而他的书画依然弥香久远,沁人心脾;他不畏坎坷,执著艺术的精神,将长留于人们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2007年7月第一稿《尾翁不老,风情长在》;2010年10月第二稿《尾翁已去,梅花犹香》;2015年10月第三稿《君家三绝诗书画》;2021年11月修订。)</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文:木鱼原创 图:选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