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崇安寺位于陵川县城卧龙岗上,居高临下,俯瞰全城。寺院创建年代无从稽考,据推测,应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石虎创建。崇安寺古称凌烟寺。唐初名丈八佛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赐名崇安寺并新建山门。明洪武年间置僧会司,明万历、清乾隆及道光年间多次重修,历史上曾被称为陵川十大佛寺之首。</p> <p class="ql-block"> 现存规模为明代重修后形成。明洪武年间(1368—1398),即在该寺设僧会司(管理佛教僧众的机构)。现存两进院落。寺前有两层平台,第2层平台之上为山门,是古代陵川境内规模最大的楼阁式建筑。山门两侧为钟鼓二楼,其间夹掖门二。钟楼二楼均为重檐歇山顶,脊饰琉璃,顶复布瓦,檐部为琉璃剪边。钟楼内现悬挂宋崇宁元年(1102)所铸铁钟一个,高约2米,直径为1.6米,形制古朴。两院落之间为过殿,面阔5间,进深6椽,单檐歇山顶,为明代建筑。过殿两侧,原有东西二插花楼,东楼于20世纪40年代毁于战火,现仅存西楼,亦为楼阁式建筑。后院正殿为大雄宝殿,面阔5间,进深8椽,单檐悬项,亦为明代建筑。后院各有东西配殿7间,两厢各有东西配殿11间,为清代翻修之物。崇安寺山门,也称古陵楼。面阔5间,进深3间,重檐三滴水歇山顶,屋顶装饰全部用琉璃构件。上檐正中。悬挂牌匾一块,书“古陵楼”三个大字。另有牌匾4块,书“行山钟秀”四个大字。山门明间为一石质门框,上刻北宋嘉祜辛丑年(1061)题记,当为宋代原构件。二楼之外出乎座,形成围廊。围廊上为一塔,上檐与平座之下,使用7铺作斗栱,下檐使用5铺作斗栱。所有斗栱的蚂蚱头上,多刻龙头、象鼻,体现了明清建筑的重要特征。</p> 崇安寺,俗称凌烟寺,为陵川大寺之首。隋开皇十六年(596)佛事开禁时,这里就比较繁盛。创建年代无从稽考,唐初原名丈八佛寺,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命为“崇安寺”。崇安寺建筑宏大,气势雄伟,经过全面修缮,重现它故有的风姿,成为陵川一著名旅游景点。崇安寺最壮美的建筑首推山门古陵楼。相传后赵开国皇帝石勒的陵墓就在楼下。寺东部的钟楼内有一只六尺高、口围一丈五尺有余,重约万斤的大铁钟,为寺之瑰宝。传说这口钟撞起来,声波可达三十里。 当地甚至有“先有崇安,后有陵川”的说法,认为陵川得名于崇安寺旁的石勒陵墓。史载,石勒死后夜葬于山谷,世人莫知其所,于是传说石勒葬于陵川县城西北角处的崇安寺门东侧,又有人说葬在崇安寺的佛座之下。陵川籍的文学家郝经有诗道:“都门长啸气凭陵,瓜割中原霸业兴。夜葬山间人不见,至今犹有守坟僧。” 崇安寺坐北朝南,规横宏大,共三进院落,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山门、过殿、大雄宝殿、石佛殿,东西两侧为钟鼓楼、掖门、廊房、插花楼等建筑。寺内还保存有宋、金、明、明、清、民国时期的碑刻20余通。 崇安寺经历代修葺,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风格,但也保留了部分早期遗迹,如隋唐时期的雕刻、山门明间的宋代青石门框,以及钟楼内的宋代铁钟。 崇安寺是晋东南地区寺庙建筑的杰出代表,是研究晋东南地区佛教文化、建筑发展历史和建筑文化的重要实例。寺院始建年代久远,建筑规模宏大,格局富于古韵,殿字气势恢宏,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1986年崇安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