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转眼间我们离开南京三个月,69年春节快到了。那时候的舆论导向提出“知识青年在农村过革命化的春节”。对于这个提法,知青中想法多多,但是却很难说出口。有的同学离开父母一段时间特别想回家看看;有的同学已经来了半年,就盼着春节回城;也有的同学满怀革命激情,对此提法积极响应并且立马有了行动,给父母写信表明态度,要在农村和贫下中农一起过年。那时候不知道怎么了,好像留不留下来过年就是革命与不革命的分水岭。很多知青原本的打算和安排全部都要推翻重新考虑,我也在其中,很是无奈地选择了留在农村过年。那年我们太小,没有主见,只是看家里(插队时的家)姐姐们的态度,于是我们一家五人都没有回南京过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贫穷落后的农村更不用说了,过年也没什么好吃的。但是家家户户都还忙个不停——拐豆腐、渗豆芽、漏粉条(都是当地话),当然也有杀猪宰羊的,然后拿到集市上去卖。条件好点儿的家庭,卖回来的收入就给小孩扯点布,做件新衣服,条件不好的就没有这项开支了。和当地社员比,我们没有忙那些年货,说实话也不会忙,更不知道革命化春节是个什么玩意儿,应该怎么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在农村算是文化人,春节前用政府发给的生活费买了些红纸和墨汁,写了好多对联送给村里的贫下中农。有孤寡老人或者身体不好的,我们帮忙贴好,算是我们知青的一片心意,也是过革命化春节的表现吧。村里老房子多,门槛显旧,可是红彤彤的对联一贴,节日的气氛也就有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那年春节天气特别冷,还没到过年就下起了大雪,而且是非常罕见的大雪。记得年初一大清早,我们几个还没有起床,屋外就有了说话声,搞得我们一头雾水,不知道怎么回事。“今天到我家,我家都准备好了”,“不管呢,我先来的”,“那就明天到我家呗,我闺女来家了”……听着他们的对话,我们赶紧起来开门。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大雪真的把本来就不高的房门封了一半,几个老乡愣是站在雪地里等我们起来。原来他们是争着来请我们吃饭的。当时我们真的非常感动!他们纯朴善良,完全拿出对待自己儿女一样的心情给我们一种远离亲人而又不失亲人关心的感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那年春节我们虽然没有回家过年,可是老乡们一点没有亏待我们。从初一到十五,每天都有不同的由头请我们吃饭:什么出嫁的闺女回来了、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回来了、什么儿子娶妻生子、孩子满月过周等等……只要有请客的,必定叫我们作陪。桌上的菜很有意思,基本是千家一样:豆腐、豆芽、白菜、粉条、酸菜、萝卜,最诱人的是小鱼锅贴和粉条炖肉。看看这些菜,当时也就是过年才能吃到,那年春节我们几乎每天都吃,想想也是很满足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春节过后,从南京回来的同学听说我们是这样过的“革命化春节”,都很羡慕呢。而我们除了被羡慕,还有点小自豪,因为我们毕竟体验了一把和贫下中农一起过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