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日志】抗疫志愿者的一天

心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河口一小党员教师志愿者钟晓琴抗疫日记</span></p> <p class="ql-block">  大概想到今天要做抗疫志愿者,心里有些小激动,昨晚睡得并不踏实。 起床,想赶紧修改昨晚做的并不完善的知识胶囊,可短时间改不好,只好作罢。如果推倒重做,时间显然来不及。问题是早上发现的,好在只是页面问题,并不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p> <p class="ql-block">  最近,孩子们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一时改变原有的解题书写方式,适应不过来,只好录了几节课,重点讲解要注意的地方。九点十分,老公来了电话,叫我快去司法局新冠检测点,说原本十点开始检测的工作现在提前了半小时,志愿者也得提前到岗。扔下没来得及晾晒的衣服,三步并作两步赶到局里,早早等在那儿的老公给我戴上红袖章和塑胶手套,让我换下已在做测温工作的他同事。这时,我的同事江琴也到了。</p> <p class="ql-block">  雨下得有些大,大门口的一小块洼地很快积满了水,这是排队候测人员的必经之道。同做志愿者的胡老师一会儿扫水,一会儿垫砖,依然无济于事。只听“哎呀”一声,一位穿着毛绒拖鞋的姑娘不小心一脚踩了进去。我灵机一动,把用以隔离的布条往左一拉,空出了排队的位置,然后在水洼周围摆了几个停车桩,不就成了吗?“往这边走,间隔一米。不要急,没多少人,很快的……”胡老师和志愿家长穿着雨衣在院子中维持着秩序,没多久,他们的鞋子就湿透了。</p> <p class="ql-block">  我和江琴一人一把额温枪,那是来一个打一枪。人员虽多,但每一位来检测的都非常配合,你只要一提醒,他们就停下脚步,主动伸出手,有时还拉拉袖子。有把额温枪不知是用久了的原因还是电池不给力,常常出现异常显示红灯,我们还得补上几枪。没有人抱怨表示不耐烦,有时还会微微一笑,“辛苦了!”成人自不必说配合和理解,那些牵着父母衣角来的孩子甚至抱在怀里的小屁孩,见到我们都知道主动亮出手腕。 </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孩子成长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从而也在环境、老师和父母的影响下,培养出了不一样的可爱。让人感动的远不止这些,还有那些颤颤巍巍的老人。他们有的被儿女搀扶着,有的坐在轮椅上被儿女推拉着,还有的步履蹒跚独自前来,让人忍不住想上去搀扶一把。他们估摸着八九十岁,为了响应铅山政府的号召,不顾年迈体衰,依然一次又一次前来做第五轮全员核酸大检测。</p> <p class="ql-block">  还有带着吊瓶的病人,拄着拐杖的残疾人,挺着大肚的孕妇……一幕幕场景,无不构成中国最感人的画面。没有这些许许多多普通百姓的支持,仅仅是政府的行动,中国又哪能构筑出那么坚不可摧的防疫的城墙?当然,没有政府对百姓生命无比的重视和关心,又哪能取得“一令下,全城动”的高效?</p><p class="ql-block"> 雨紧一阵慢一阵,来检测的人员时多时少。进进出出的人员除了来检测的,还有局里的工作人员,居住在里面小区的居民,也有做了检测又陪家人来的。我呢,不光眼神不好,记性也不好,常常两次三次地叫他们测温。为此,做志愿者时间比我长且识人厉害的江琴笑我,“这个人刚才测过的,看他戴的头盔就知道了。”“这人住里面的,看他手上提的菜。”我笑道,“宁可错测,不可不测。”</p><p class="ql-block"> 来人少的时候,我俩也交流网课中的盲点,如何督促孩子们学习,提交作业的批改方式,对教学中有争议的地方进行探讨,怎样通过网络补充学生在认知新课中的不足。</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知不觉,八九个小时过去,小城渐被夜色笼罩,万家灯火逐次亮起。还有人陆续前来检测,穿着防护服的白衣天使依然忙碌着。雨</span>棚下长长的灯光,照亮了生命守护者面罩后青春的脸庞,也照亮了检测者们脚下带着水渍的路……</p> <p class="ql-block">撰稿:钟晓琴</p><p class="ql-block">编辑:王超群</p><p class="ql-block">审核:廖晓姣</p><p class="ql-block">签发:江晓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