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献给父母钻石婚纪念)

筱蓝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母是中国成千上万个家庭中非常普通的父母,他们平凡渺小,他们的爱细润无声,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抚养五个小孩长大成人,他们辛苦</span>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了满脸皱纹。</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1940年出生于安义县鼎湖镇朱桥村,兄妹6人排行老三;我的母亲1941年(身份证上是1942年)出生于安义县龙津镇阳树垅村,兄妹4人排行老二。父母10多岁才开始上小学,那时父母求学异常艰辛,天蒙蒙亮从村里赶到县城的学校,午餐只有等下午放学才能吃上,听母亲说回家的路上人饿的总是两眼冒金星。1958年父亲考上县技校,从此跳出农村来到县城工作,父亲聪明勤快,很快被他师傅发现收为徒弟,父亲有幸成为安义县第一批地方培养的两位司机中的其中一位。母亲也很幸运,在南昌派出所工作的表舅安排她进了南昌造漆厂工作,母亲说第一天上班由于对油漆过敏,全身浮肿眼睛都睁不开。1960年父亲和母亲经熟人介绍谈起了朋友,旧时的恋爱多么简单,一张照片就牵起了缘分的红线,每周一次的通信就能让这缘分细水长流,那时他们主要靠书信往来彼此了解,其实父亲由于工作的性质有蛮多爱慕者的,但父亲看中了母亲的善良和勤劳。1961年母亲由于受到表舅的历史问题牵连而下放回安义,这样顺理成章和父亲成婚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年轻时的父母</p> <p class="ql-block">父母结婚照</p> <p class="ql-block">  1962年父母结婚,那个年代结婚也非常简单,一张床,一只木箱就组建了一个家庭,父亲在车队上班,母亲在车队做临时工。1963年哥哥出生,由于婆婆去世的早,没有帮手,所以小孩都是母亲自己带大的。1964年姐姐出生,父母肩上的担子重了,尤其母亲不仅要工作还要带小孩,辛苦可想而知,听母亲说父亲年轻时忙于工作很少兼顾家庭。1967年母亲生我的时候是最艰难的时刻,所以取名兰(难),胎儿胎位不正属于难产,而父亲在修汽车时由于操作不当,造成背部大面积烧伤住院,家里还有两个需要照顾的幼儿,但母亲用她瘦弱的双肩支撑起了这个家。1969年母亲带着孩子下放回到了父亲老家,母亲在村里的裁缝店当学徒,心灵手巧的母亲满徒后就开始挣工分补贴家佣了,后来一家七口人的衣服都是母亲自己亲手缝纫的,母亲在老家于1970年生下妹妹,1972年初又生下了弟弟,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父母还是尽力保证了孩子们的温饱。</p><p class="ql-block"> 1972年夏,母亲落实政策回县城上班,安排在商业局的欣欣商店当营业员,全家也迁移到了鼎湖镇政府旁的街上一套上下两层的老木房居住。那时母亲4、5点钟就起床洗一家人的衣服,然后给大家弄早饭,而母亲自己却是带上饭菜匆匆赶去上班的,冬天母亲吃的饭菜大都凉了。此时哥哥和姐姐也成了父母的帮手,哥哥挑水劈柴,姐姐带弟妹和打理菜园,母亲为了家里有更多收入,不仅开发菜地而且还养了猪和鸡,每天看到的都是母亲忙碌的身影,而小小年纪的哥哥和姐姐,也利用暑假时间卖冰棍和河里淘石子补贴家佣,渐渐一家人的生活也有了起色,当年购买的第一台电风扇引来整条街邻居的围观,都想享受一下风扇带来的凉爽。父母对小孩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虽说家门旁有一所板溪小学,但父母还是选择了县城的学校,每天那么小的孩子们,要独自过大桥再穿越大半个县城来到就读的幼儿园和井冈山小学上课,这对现在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1978年安义遭遇了一场特大洪水,父亲为了抢救国家财产奋战在一线没有回家,而母亲带着5个小孩守在被洪水淹没了1米多高的老木房子里战战兢兢,是哥哥担起了保家责任,一点点把家里东西用绳子拴好或是搬到楼上,最后和小舅舅一起用柜子载着弟妹转移到了鼎湖镇政府,但母亲选择留守家园,父亲这年也被评为县劳模。1979年父亲以自己工作实绩分到了单位的新建房子,全家也就搬到了县城的阳梅头汽修厂宿舍,家里的住房也一下子宽敞起来。1979年姐姐参加工作开始补贴家庭,1981年哥哥考上宜春师专,1983年父母买了一块宅居地并且建成了一座带庭院的两层砖瓦楼房,但父母还住在老房,新房留给读书的孩子们居住。1987年我参加了工作,1989年妹妹参加工作,1990年弟弟考取南昌高专,五个孩子在父母的养育下长大成人,其中:一位研究生,2位本科生,2位大专生。</p> <p class="ql-block">下放老家时的留影,当时弟弟还没出生。</p> <p class="ql-block">汽修厂宿舍留影</p> <p class="ql-block">  时光悠然,岁月安暖。90年代初母亲退休了,可退休后的母亲好像更忙,不仅在小舅舅的装修店帮工,随着子女相继成家,又担起了炊事员和保育员工作,一生都在操劳。而年轻时从未带过小孩的父亲,退休后开始对孙辈非常用心,母亲说父亲把对小孩的爱都用在了孙辈身上,这就是所谓的隔辈亲吧,父母默默地付出,以便孩子们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2000年父母出国探望留学美国的哥哥一家,2002年父母再次出国照顾高龄产子的嫂子和小侄儿,哪儿有需要就去哪儿发光发热。随着城市化推进,父母也在姐姐和姐夫的协助下,于2008年完成了旧房改造工程,一座七层高的大楼在旧址拔地而起,都已成家的孩子又回到了父母身边居住。相濡以沫的父母也真的老了,母亲老年由于牙槽纤维瘤共做了三次手术,手术不仅改变了母亲的容颜也损伤了母亲的身体,父亲的精力和体力都还好,但老年人的常规病好像都落下了。2019年母亲开始有点健忘了,从不沾油盐的父亲开始了他的学厨生涯,现在父亲的厨艺也非常了得。</p> <p class="ql-block">自建两层楼房留影</p> <p class="ql-block">美国探亲</p> <p class="ql-block">七层高楼建成留影</p> <p class="ql-block">父母的菜园</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爱好一垂钓</p> <p class="ql-block">耄耋老人</p> <p class="ql-block">逐年有新人加入</p> <p class="ql-block">  四季往复,归去来兮。纵观相伴60年的父母,他们一生与人为善,勤俭持家,默默为孩子们奉献。他们的婚姻在吵吵闹闹中和解,在和解中执子之手,即使现在耄耋之年还会同样吵闹,但更多的是一份打闹和宽容。父母对孩子的爱说不完、道不尽,父母的恩情我们将铭记于心,唯有陪伴才是对父母最长情的爱,有一种幸福叫父母健在,愿父母身体安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