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寒风袅袅,月影横斜</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于拂栏处,玉池旁,</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执笔书卷</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邀你瑶台月下逢</i></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书相伴却是其乐融融,却是千姿百态。有的人喜欢读红楼字里行间中的人生况味,其中《好了歌》中的好便是了,了便是好,那是一份心酸和无奈;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生练达即文章则是为人处世的一份智慧。更有的人喜欢读海子的春暖花开、马尔克斯病入膏肓的爱情、朱自清泪目的背影、路遥平凡却又跟随时代变迁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于晚来欲雪之际,工作室的老师们将他们心中的那抹墨香酿起芬芳,与你畅怀分享。</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推荐人:主持人 夏细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作者:[美] 莫提默·J. 艾德勒 / 查尔斯·范多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内容简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b>《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作家莫提默·J. 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一本教授阅读方法的书籍,被许多读者奉为阅读圣经。该书主要论述指导如何通过阅读增进理解力。如何成为一个主动阅读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书将阅读分做四个层次,且四个层次是渐进掌握的,上一层次包括下一层次阅读法。第一层次的阅读,称之为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第二个层次的阅读,称之为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第三种层次的阅读,称之为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第四种,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称之为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除了介绍四个层次的阅读方法外,作者还介绍了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包括实用型的书、想象文学、故事、戏剧与诗、历史书、科学与数学、哲学书、社会科学等。在书本的最后一章,作者指出了阅读与心智成长之间的关系。“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锻造透视阅读利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选读美国作家艾德勒和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种偶然,2019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当网”做购书优惠活动,为凑单而买下了它。书到手时,书包着透明的封皮,因为同时到货是“一群”书。为此,我把每本书的封面、封底的推介都细细地看了一遍。《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段独特封底推介吸引了我:“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眼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非常乐意把整段话进行分享。这段话分明是把“阅读”与“影像学”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做了最精准的内联解读。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伦琴射线,后成为专门的学科——影像学,并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支柱。而《如何阅读一本书》应该是“透视阅读”的锐利工具,它让迷茫的阅读者重启了明确的方向,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于是,这本相见恨晚的阅读工具书在两年前才正式走进了我的阅读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书的过程算是艰辛。刚开始第一遍试读时,我对书的定位是“粗读”,但晦涩的理论化语言、不算深奥但繁琐刻板的语句,让只能利用晚上时间进行阅读的我睡意盎然,可因为开读之时,就对阅读的时间与内容的完成有较详尽的计划,我还是如期地完成了“粗读”。当然,也是书中提出的一个新颖深刻的比喻为我全书的阅读推波助澜——“投手”和“捕手”。投手就似作者,负责发送的工作,而捕手就似读者,责任是“接收”,写作与阅读的东西就像球一样,是被主动的、有活力的作者与读者,也就是我们,双方所共有的。是的,当初我在阅读过程中努力理解作者的思路,与之进行沟通、沉浸其中,才知过程并不是想像中的枯燥无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粗读”完成的成效,我做了个梳理:这本书作为实用性书籍,其中提到大量概念极其论据,我这个自认为是爱读书的人,以前脑海中从没建立过如此明晰而系统的概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书中对阅读艺术下了这样的定义:“这是一个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有: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如:阅读必备的四种能力:词义的认知能力、信息的查阅能力、读写的记录能力、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下来,是我“粗读”成果的应用。我们中国人注重综合式思维,西方人偏向分析式思维,这本书尤其在这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对一个概念反复解释,解释到小学生水平也能明白,这是一本不用查字典的书,作者已为读者能读懂而做到无障碍阅读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感谢伟大的作者。因为我是个老师,除用所学指导自己的阅读外,最直接的受益者应该是我的学生,为此,在读了此书后,我接着读了《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这本书,然后带着班里的孩子开启了“思维导图式”的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的共读模式,做为师者,学生整本书的阅读,我总拿捏好“老师的出席与缺席阅读”的度:首先分组选小组长;然后我上导读小课,读什么呢?读书名、读序、读目录、读能引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章节、读书结尾处;接着每日分小组由出章节按要求进行速读;白天是自由读时间,每晚七点有固定的展示环节,或美文朗读、或根据阅读进行画面重现、或是画文章结构、人物关系思维导图等;每一周出读书简报,最后完成整本书“粗读”,与不同届的学生共读的书高年级读过《草房子》《莫言教给孩子的八堂文学课》《城南旧事》等,现在教学的班级,除了共读课本的“快乐读书吧”中推介的书,还利用周末及寒、暑假与孩子们共读了《小黑虎》《我们住在洞洞里》《大鼻子唐哈哈甲虫宙历险记》等,虽然我没有办法参与孩子入学前的基础阅读大厦的构建过程,即使如今的阅读,还有孩子没有形成“主动性阅读”习惯,可我们一直在做着“阅读人一开始不相等的理解程度。”到“阅读人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内,虽然不能说完全了解,但总是要达到与作者相当的程度。能被启发,除了知道作者所说的话之外,还要明白他的意思,读后懂得他为什么会这么说。”林林总总摸索的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的作者艾德勒认为在完整读完一本书,放置一段时间以后再开始;经过筛选,过滤冲动,那些经历过时间的洗礼,回头再看依然觉得精彩的部分,才真正值得摘抄。2020年5月,我以我国传统的“朱子读书法”再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并重返“摘抄”+“感想”的读书笔记方式,重温简单而又丰厚的读书体验。 以书为媒,把“想读的书”、“不愿薄待的自己”、“厚厚的笔记本”三者奇妙地联系起来,创造属于自己思想的舞台。让我的学生在接下来的“主题阅读”中得到更多的福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是美人,书可治愚。苏轼曾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读书本不是一朝一夕的差事,而是一种应当一生去追求,去秉持的习惯。我坚持,我快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推荐人:余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者:【苏联】阿莫纳什维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内容简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孩子们,你们好!》是苏联著名教育家Ⅲ.A.阿莫纳什维利根据他长期进行没有分数的教育实验的成果写成的描述小学教育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者以一个教学班为实例,生动、形象、具体地展现了他和他的学生在小学四年里的教学和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涉及到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所有方面。这三部书均被苏联教育部列为推荐给广大教师阅读的教学法参考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孩子们,你们好!》主要描述小学一年级(书中为6岁儿童预备班,按新学制为一年级)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作者以一个教师在9月1日前夜的思考开始,最后以他对一年级学生的明天的畅想告终。作者选择了5个学日(如开学第一天、学完识字课本、第122个学日,最后一个学日等)展开他的叙述,在叙述解决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的任务时,论证了基于从儿童个性的观点和对儿童人道态度的立场解决这些任务的原则和方法,阐述了组织儿童学校生活的总方针和在解决对最年幼的学生进行教学和教育的任务中,教师内在的创造活动.此外,作者还叙述了种种与众不同的把儿童吸引到教学和教育过程中来的方式方法。</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喜爱理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翻阅厚厚的书本,字里行间无不投射出爱的光芒。最开始吸引我的就是这本书的名字:《孩子们,你们好》。翻开著作,我才知道,每堂课开始,阿莫纳什维利都会向孩子们问好,说:“孩子们,你们好!”也许,我们也会说这样的话,但是就是这样一句再平常不过的问候语,他却费了很大的功夫。他反复推敲,反复练习每个字应该怎么说,这句话的语气应该是怎么样的。他认为,说这句话时,要有丰富的表情,要充满爱与热情,要让每个孩子听了都觉得温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说:“每个孩子都是老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想得到孩子们对自己的爱和信任,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们心灵的秘密,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自己的老师和教育者,”这是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个令人感动的画面,一句句令人启迪的话语,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师爱的无私、师爱的博大,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牢记,爱是教育的前提,尊重要从细节开始。用爱去温暖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启迪孩子们的智慧,关注孩子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引领孩子们找寻成长的快乐,同时也让我们自己用心去感受与孩子同行的快乐,追寻教育者的幸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不要忘记,要学会说:“孩子们,你们好!”用最有爱的声音说。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推荐人:上唐小学 程淑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作者:钱钟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内容简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人公方鸿渐作为家中的长子出国留学,不学无术还弄了假文凭回国糊弄家人。在回国的船上,与鲍小姐暖昧,最后被鲍小姐抛弃,并与在回国船上的苏文纨相识。方先生经常拜访苏文纨,苏文纨对他产生了爱意,身为苏文纨青梅力马的赵辛楣一直对方鸿渐有敌意,后来知道方鸿渐爱的是唐晓芙,苏文纨得如后,便挑拨关系,导致误会唐和方分手了。而后苏文纨和曹元朗结婚。赵辛楣便与方鸿渐成为至交好友,共同奔赵三闾大学教书。同行的还有孙柔嘉。后与孙柔嘉成为夫妻,婚后两人回到上海,两人经常因小事吵架关系紧张,最后离婚了,方鸿渐工作也辞了。</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阅读体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读这本书之前就一直被它的一句话吸引“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生活就像围城,我们像主人公方鸿渐一样都是城中人。不管是婚姻还是事业,人们总是不甘于现状,总想逃离自己现在所拥有的生活,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是我们所向往的生活也可能是别人早就厌倦了的。初看时并不太懂里面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再看时已经有了很大的感悟。我们总是在生活中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过怎样的生活,也不安于现状随波逐流,导致一路走来跌跌撞撞,这是城中很多人的影子。不管是事业还是婚姻,选择不同结果也不同。我们在做选择时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内心和定位,到底想要过怎样的生活想要怎样的工作和爱情,选择合适自己的,才不会跌跌撞撞,才不会“冲进去”,又想要“逃出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推荐理由:</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就是说人想要一直进步,是离不开书籍的,它能为人们提供知识和经验。今天,我要推荐的好书是钱钟书的《围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推荐人:王福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作者:彭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遇见绘本 遇见幸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图画书这样读》好书推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本薄薄的图画书可读出百种滋味,一幅简约的图画可隐含辽阔的世界。这些,你都读到了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环衬的颜色里藏着作者精心的暗示,图画的角落里藏着主线之外的故事版式的编排里藏着主角情绪的起伏, 这些,你都读懂了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封面到封底,著名图画书研究者彭懿手把手带你将一本图画书拆解又重组,通过简单的七个步骤, 走入文图构建的传奇世界,窥得图画书的机巧与奥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0年的暑假,有幸参加绘本专项培训。对于零基础的我来说,真的是非常忐忑,当时一起邮寄过来五本书,第一眼就被《图画书这样读》的封面所吸引。我便如封面上的小女孩一样,闯入了一个全然不一样的世界——图画书的世界。一口气囫囵吞枣的读完,似乎觉得图画书的大门向我敞开了一点点。于是我又细细的评读,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一遍我把书中出现的绘本例子牢牢记住,暗想这些绘本有机会我都得去看看它们的庐山真面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经我们都以为绘本是给小孩子看的书,那么简单的有什么好看的呢?但是当你看了此书,你会发现图画书并不是那么简单。我们不仅能够获得图画书最基本的知识,还能够发现里面有好多的奥秘。比如《没有耳朵的兔子》这是一本文字浅显、图画稚拙的图画书,但它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不管你有多么特别,既然你降临到了这个世界上,你就一定有活下去的理由。你要认同自己,快乐地度过每一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300幅全彩插图,15万字趣味干货,五小时读完全书,轻松晋级图画书达人。有没有想和我一起共读的小伙伴呢?在读书的路上,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便是一种幸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推荐人:张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作者:余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内容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b>《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这本书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推荐理由:</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故事的主人公“许三观”是一位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小人物,他绝对的世俗,又绝对的小气,甚至在生活上犯下过错误。但是他可以在深夜里心急火燎的寻找儿子,将其痛骂一顿之后带他去吃一碗面,他可以顶着舆论压力去给正在接受批斗的妻子送饭,他还可以为了自己的孩子不惜牺牲生命三番五次地去卖血。正如那个时代的其他中国人民一样,他们也许是底层最泥泞甚至粗俗还会犯错误的小人物,但同时他们足够善良,足够坚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感谢余华把那个年代的苦难用文字带给我们,让时代的悲哀和荒谬在我们心里慢慢扎根,发芽。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现在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这正是文学的力量。时间会让一切蒙尘腐烂,文字却能在尘土下闪闪发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摘录笔记:</b></p><p class="ql-block">1.他的泪水在他脸上纵横交错地流,就像雨水打在窗玻璃上,就像裂缝爬上快要破碎的碗,就像蓬勃生长出去的树枝,就像渠水流进了田地,就像街道布满了城镇,泪水在他脸上织成了一张网。</p><p class="ql-block">2.许三观说:“你知道吗?为什么工厂停工了、商店关门了、学校不上课、你也用不着去炸油条了?为什么有人被吊在了树上、有人被关进了牛棚、有人被活活打死?你知道吗?为什么毛主席一说话,就有人把他的话编成了歌,就有人把他的话刷到了墙上、刷到了地上、刷到了汽车上和轮船上、床单上和枕巾上、杯子上和锅上,连厕所的墙上和痰盂上都有?毛主席的名字为什么会这么长?你听着: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导师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一共有三十个字,这些都要一口气念下来,中间不能换气。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因为文化大革命来啦……”</p><p class="ql-block">3.所以,这一天许三观走在街上时,脸上挂满了笑容,笑容使他脸上的皱纹像河水一样波动起来,阳光照在他脸上,把皱纹里面都照亮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推荐人:陈芬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作者:陈迅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内容简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大猫老师的10堂绘本作文课。爱孩子、懂绘本、精作文,三位一体,锻造出绝佳好课!在大猫老师的课堂上,总有一群嗷嗷狂叫、灵感迸发、火花四溅、欢乐满溢的孩子。大猫老师的绘本作文课,高兴、愤怒、生气、嫉妒等喜怒哀乐的情绪,都可以细致描画;春夏秋冬、万物星辰,都可以有新的生趣;小孩子也能写诗,写诗是人人都能做的大好事;一片小叶子若能细细观察、深情代入,也有大自然赋予它的满满当当的精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孩子们被大猫那构思巧妙、奇趣融合的思想引领着,来到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国度,他们发现自己头脑通达,身心舒畅,仿佛被打通任督二脉,体内污浊之物尽排,大口吸入新鲜、空灵的氧气,满腹创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猫老师吞吐大量绘本,连同诗歌、童话、桥梁书、动画、图片、电影等中的精华,转为一堂堂好玩有趣、营养均衡的快乐互动,孩子从此爱上表达和写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精彩片段:</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秋天,是个卖香水的。瓶子摇一摇,金桂飘香;瓶子晃一晃,瓜果飘香,瓶子拍一拍,秋菊飘香。一不小心,瓶子打碎了,世界处处充满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冬天是一个大力士,把我们从一年抱到了另外一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推荐理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1年暑假,无意在好友的朋友圈刷到它。被精美的封面吸引,与众不同的书名,让我产生好奇。于是联系好友,借得此书。低年级,孩子们接触写作总是无话可写,而此时的我,在教写作时,也是无处下手。《大猫老师的绘本作文课》如愿来到我手上,初识此书,便爱不释手。全书共十个章节,每个章节通过两到三本的绘本课堂解读,一步步启发孩子们思考,开阔视野,展开联想。孩子们边听边想,边想边说,进而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形成具有独特思维的好文章。每个章节的最后会进行延展阅读和绘本推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书内容丰富有趣,让教写作不再枯燥死板。同时,精美的小短文让人如沐春风,触动心弦,不禁让人频频点头,值得一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推荐人:陶沙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作者:朱自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书的简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书编选了朱自清不同时期的精美散文44篇,其中《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更是让我们记忆深刻。朱自清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笔致简约,亲切,读来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他的作品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书中的文字总能轻易地将我们引入他的世界中去,对时光的感慨也好,对亲情的触动也罢,都触动我们的心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阅读体会或者推荐理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沧海桑田,事过境迁。时光是一段贫穷却又美好的回忆,它仿佛像黑白片一样,为我们拉长镜头,朴实又温馨地重现着父母子女间的点滴心酸与甜美。我想,这就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正如朱自清父亲远去的“背影”。近来,朱自清的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跳上又爬下吃力地攀爬月台只为给儿子捧来朱红橘子的样子,以及他那肥胖的渐渐远去淹没在人群中的孤单身影,常常浮现在我眼前。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盈盈泪光中我早已分不清那是朱自清笔下的场景还是我父亲的背影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阅读摘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推荐人:章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作者:龙应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内容简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书是作者龙应台记录她的两个孩子——华安和华飞的成长经历。以一位母亲的亲身经验写下《孩子你慢慢来》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母亲的母爱是多么伟大,多么美好。她用心去感受生活中一切美好,用心去感受孩子成长的经历。,她在书中说:"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喜爱理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款款深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龙应台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而正是通过对这一冲突的诉说,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母爱。但它不是传统母爱的歌颂,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推荐人:陈奕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作者:J.D.塞林格</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1951年发表的一部轰动世界的小说,讲述了16岁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被潘西中学退学后,如何在迷茫中度过的三天三夜。让我们了解了霍尔顿——这个处于青春期的男孩眼中的世界。书中一段段的内心独白总是能抓住我的心。这个有些“坏”的少年,带给我了一些对人生的思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迷茫,世界不如我所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霍尔顿向往真诚与美好的人事物。他喜欢自己的弟弟妹妹,也乐意和遇到的两位修女交谈,甚至过路小孩唱的歌也能让他的心情好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霍尔顿眼中,成年人的世界是虚伪的,人们大都 “假模假式”地生活着。他内心敏感细腻,所见之事都会深入地思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鄙视校长的为人,认为每周五给学生吃牛排只是为了在家长面前刷取好感。他抱怨每位室友,还为了女孩琴与室友打架。他偷偷溜去纽约,假装成年人的样子深夜去酒吧饮酒,对旁边的女郎抛媚眼,还差点搞上了一个妓女。他鄙视三观不同的约会对象萨莉,认为她只是轻浮地追逐明星,却并不了解戏剧真正的意义。他愤世嫉俗、行为叛逆,让人不禁担心他会走向堕落的深渊。可是他并没有。越是接触成人的世界,就越是厌恶和迷茫。</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二、叛逆,其实真的很无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你这一辈子大概没有见过比我更会撒谎的人。说来真是可怕。我哪怕是到铺子里买一份杂志,有人要是在路上见了我,问我上那儿去,我也许会说去看歌剧。真是可怕。”生活中,霍尔顿习惯性地开启了“防御模式”——谎言与伪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他用谎言来逃避着他所厌恶的人和事,但并不认同这样的自己。他没有勇气去正视自己内心的脆弱与无助,更无力去改变。他常常感到懊恼,对什么都提不起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当遇到不喜欢的人或事,他就会内心充满抵触,听不进去的话,就感觉那人“讲了10个钟头”。打不过室友,就觉得他有“一吨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心里知道历史老师斯宾塞是真的想帮助自己,可是内心却无法认同他的话。“我们俩一个在南极,一个在北极,相距太远。”斯宾塞先生始终没有进入霍尔顿的内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不喜欢学校里的人和事,霍尔顿几乎放弃了学习。孩子厌学,无疑是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头痛的事情。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会因为自己的态度或交流方式,让孩子感到不舒服,而表现出叛逆呢?这种表现,往往是告诉我们,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们明明近在咫尺,心却远隔天涯。孩子的叛逆和不听话也许只是无助的表达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接纳,停下“纯粹”的脚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霍尔顿经历了招妓被讹诈、很失败的约会、妹妹的礼物被跌碎等一系列糟糕事件后,又不得不接受他“童年的鸭子”一去不复返的事实。身心备受打击的他,迷茫地感到自己就要死了,他决定偷偷回家见一见可爱的小妹妹菲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菲比,霍尔顿说出了那段著名的宣言:“我想站在悬崖边上,我要做的是抓住每一个跑向悬崖的小孩,我是说如果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整天不干别的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孙仲旭译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要守护孩子,让他们开心地享受纯真,不要掉进危险的“悬崖”,被成年人的社会所污染。他已经无法回到童年,虽然他没有准备好进入成年人的世界,也知道无法改变这世界的污浊,但他只想努力保护纯洁的孩子,想要活在纯粹的精神世界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霍尔顿决定要远去西部,到一个没有人认识他的地方当一个又聋又哑的加油工人的时候,临走之前他去和菲比道别。令他以外的是,菲比因为舍不得他要和他一起去。这让霍尔顿最终放弃了出走的念头。因为,他想看着菲比快乐。也许,他不介意自己过着艰难的生活,却无法仍受让妹妹和他一起吃苦。霍尔顿的内心温柔而善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守护内心的纯真,不一定非要用“与世隔绝”的方式,接纳这个世界,也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吧。人生需要和自己讲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四、妥协,成长的必经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如安东里尼写给霍尔顿的话:“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故事的最后,霍尔顿回家后生了场病,父母为他找来一位精神分析家进行治疗。他不再倔强地执着于自我对世界的认知,他妥协了。他终究会再回到学校,也许会努力上学。总有一天,他会真正长成一个成年人,真正进入到成年人的社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妥协,意味着放下自我的主张,听从他人的意见。妥协,意味着牺牲自己的乐趣,或者利益。妥协,意味着转换角度,为他人着想。妥协不是懦弱,妥协不是失败,妥协是认清自己的现状;妥协是学习忍耐的过程;妥协是为所爱之人的牺牲。妥协,成长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推荐人:刘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作者:【日】利利·弗兰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内容简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爸爸的人生看上去很开阔,而妈妈人生在十八岁的我眼中显得很狭窄,因为妈妈把她的人生都分给了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位平凡的老妈,在儿子雅也三岁时,带着儿子离开丈夫,独自抚养他生活。十五岁时去外地独自生活学习;浑浑噩噩的读完大学;毕业后不知道做什么工作、什么也不想干;开始打工又沉迷于赌博、借着高利贷、房租也拖欠着,经常搬家,迷茫、焦虑、无力、困窘的在东京生活着;母亲患病后,母子的第一次海外旅游;接母亲来一起生活,生活工作开始好转一直到母亲患癌症过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京塔》是作者前半生自传小说,讲述了他的成长经历和母亲相依相偎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喜爱理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初翻开这本书是因为听了高圆圆的个人自述片《我,39》。初读是浓郁的生活气息,再读仿佛置身其中。书中说:“我们小时候会对未来有各种幻想,即使长大了我们不能成为宇航员或是歌手,但至少会成为某个人的父亲或母亲。小时候人们都讨厌平凡,可是长大后却努力实现平凡。”是啊,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父母眼中的孩子转变成孩子眼中的父母。在这样的转变中,我们逐渐地理解了曾经年少对父母的不理解。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明白。正如我,有了自己的家庭,才更明白父母的不易与付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平凡家庭的故事。为了生计在小吃店工作,无论多么忙碌,脸上也不曾失去笑容的妈妈;为了让“我”早上可以吃到好吃的腌酱菜,总是定好闹钟半夜起床搅拌米糠的妈妈;一直到得了胃癌,临终还在想给儿子留点什么的妈妈。种种关于妈妈的描述,在读的过程中都让人动容,也不禁想起自己的父母。读到最后,那座始终没有带妈妈去的东京塔,却成为心里对母亲的感谢与愧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命是脆弱的,转瞬消失犹如风中残蝶。父母于子女有养育之恩,尽量多陪伴父母吧,简单的陪伴胜过一切。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时才后悔。请从现在开始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夏细荣名师工作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