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徐声明</p><p class="ql-block"> 前天中午,单位里的会计打电话给我,问我稿费是打入工资卡里还是由我提供另外一张银行卡号。我笑着问她,怎么了?她笑着回我,没什么。呵呵,这一问一答,好像有一个什么心照不宣的事一样。</p><p class="ql-block"> 稿费起源于隋朝。有一次,隋高祖叫手下一个官员起草诏书。另一位官员从旁戏说:“笔干了。”一位叫做郑泽的官员乘机说道:“不得一钱,何以润笔”。后来,图书、报刊、网站等出版机构以及媒体机构在发表著作、译稿、图画、照片等作品的时候,都会付给作者一定金额的报酬。</p> <p class="ql-block"> 在读高中的时候,我收到过市委机关报汇来的一笔“稿费”。那年,我到云囗村亲戚家做客,发现他家里竟然有“自来水”。亲戚说,这个“自来水”,村里家家户户都通了。我10来岁的时候,便经常挑着2只木水桶,到离家有些远的井里挑水回家,所以,我对这个偏僻山村的“自来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原来,他们在村后的山上,挖了一囗井,利用水位落差,接上水管,“水”便不挑自来。我将这一做法,写了一篇题为《云囗村户户通了自来水》的“豆腐块”,寄到市委机关报,没多久,该报便在二版发了出来,后来,又收到了一张通过邮局汇来的6元钱的稿费单。</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是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获得过“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表彰。在九十年初,父亲的工资只有400元左右。我们兄弟三个都还在读书,全家的开支,就靠父亲那微薄的工资。幸好父亲有一手“妙笔生花”本领,采写的新闻经常在电台、报刊上发表,每个月都能收到一些稿费补贴家用。父亲经常教育我们,一个人在生活中要本份,工作中要勤奋,作为国家公职人员,本份做人,踏实做事是必备的素质,这不仅是国家和群众对我们的期望,也是亘古不变的时代要求。</p> <p class="ql-block"> 我参加工作后,曾担任宁波一家企业报纸的责任编辑。报纸每月“出版”一期,分四个版面,一版为要闻版,发布公司“重大”消息,比如领导来视察、公司重大活动和新产品问世等新闻,二版为综合版,刊发公司车间里的动态消息,三版是副刊,发表公司员工写的“文艺作品”,第四版为广告,重点宣传公司的新产品及主要产品的性能与优点,每期信息量30条左右。</p><p class="ql-block"> 董事长说,报纸上发表了的文章,按3分钱一个字的标准发放稿费,鼓励大家积极投稿。虽然这样,员工投来的稿件仍然不多。为了办活这张报纸,我经常下车间、走部门,找米下锅,采写了不少鲜活新闻。我所采写的新闻,除了在公司报纸上刊发以外,我还积极向省市县及行业报刊投稿,因此,我每个月都有300至500元的稿费收入。《飞舟遏浪弄潮人》——这篇采访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带领研发人员攻克技术难关开发新产品的通讯,在《中国机械》杂志上发表了,仅这一条稿子,我收到了70元稿费。</p><p class="ql-block"> 我写不来长篇小说,只会写一些“豆腐块”新闻稿件,稿费自然很少,但每篇的稿费都是我一笔可观的“收入”。——这些稿费,我同我父亲当年一样,全部用来补贴家用!</p><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7日写于万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