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泉州是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自然有不少名胜古迹,如果要我评说哪一个古迹最值得去,我觉得非洛阳桥莫属。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先进科技建筑成的有名的跨海长桥,碑刻林立文化底蕴深厚,附近风光又非常好,还有不少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名胜古迹。</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在泉州的东北洛江区,江河入海处。路不算近,但也不很远。根据百度地图的指点,K2 路换K702路,路是少走了,换乘却化了不少时间。到的是洛阳桥的北口,沿蔡襄路走过去,快到桥的地方,发现有个叫安平村的村子很不错,闽南红的建筑,还有一个叫昭惠庙的小庙,原来是海神庙,后来才知道这庙是泉州太守蔡襄建造洛阳桥时的临时指挥部。</p> <p class="ql-block">走过村子,就来到了桥头。</p><p class="ql-block">洛阳在北方中原地区,怎么此处有座洛阳桥呢?泉州市北,有一条奔腾的河流咆哮而过。这条河原名“晋江”,据说是因为东晋大量士族南迁群居于此江边因而得名。唐宣宗未登基以前曾居于此江边,思乡心切,常常说晋江风水与洛阳有相似之处,以后晋江就改称为“洛阳江”,一直沿用至今。在洛阳江上的桥顺理成章就叫洛阳桥。</p><p class="ql-block">“北望中原万里遥,南来喜见洛阳桥”,它是跨江接海的“海内第一桥”。</p><p class="ql-block">这座近千年的跨海石桥,水量丰沛的时候,无论黎明黄昏,都是最美的一座桥,往事就如洛阳桥下的江海水流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桥前有蔡襄像,对照下面的人,像十分高大,那一定是现在造的,现在是以大为荣。看着蔡襄的像,使我想起一段传说。小学时看过一本连环画,讲的就是造洛阳桥的故事。这蔡襄是福建本地人,立志要在洛阳江上造座大桥,以解决老百姓过江之不便。然而根据北宋的规则,是不能在原籍做官的。蔡襄不能回泉州做官的,也就不可能实现他造桥的心愿了。一日皇帝率百官游御花园,看见地上有蚂蚁组成几个字,皇帝好奇,读了出来:“蔡襄蔡襄,本籍为官。”后面跟着的蔡襄马上谢恩。皇上金口玉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蔡襄得以去泉州赴任。其实是蔡襄事先让人在地上用蜜糖水写了这八个字。连环画中其他如何造桥的,都记不得了,唯有这蚂蚁组字这一个故事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是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p><p class="ql-block">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洛阳桥建桥工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洛阳桥前后历六年之久,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以后这洛阳桥经历了地震、下沉等自然灾害,又遭遇了日寇轰炸,但每次劫难过后,都修复完好。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还在通车,随着北面新的公路大桥建成,洛阳桥完成了通车的历史使命,成了供人欣赏的名胜古迹。</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洛阳桥桥长834米、宽7米·,桥墩46座,墩孔净跨8米;桥面石板长11米,宽1米、厚0 8米,上置6或7条石板,桥的南北两端各正2尊圆雕将军石像;桥旁有石塔5座,桥中央两侧有亭子2座,桥的两侧有500根栏柱,桥的两测建置石塔9座,桥上筑石亭7座。</p> <p class="ql-block">建造洛阳桥还有这样一个传说。一日,一只渡船过江,洛阳江中龟蛇精作怪,大风狂吼,浊浪翻滚,眼看渡船被弄得要翻过去。这时,天上传来了喊声:“蔡学士在船上,不得无礼!”龟蛇两怪听了,吓得钻入江底。只一会儿,江面又风平浪静。船上的客人很惊奇,相问谁是“蔡大人”,全船没有一个姓蔡的,只有一怀孕妇女,丈夫姓蔡。那孕妇心里清楚,就对天暗暗许愿:“我这胎若能生下男孩子,长大后一定要叫他在洛阳江上修造一座大桥,便利过往客人。”</p><p class="ql-block">那孕妇果然生个男孩,取名蔡襄,字君谟,号端。蔡襄从小聪明伶俐,二十岁那年中了进土,后来授封端明殿大学士,很受皇帝的器重。再后来他到泉州府做太守,就在洛阳江上修造一座大桥,这就是中外闻名的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这里位于福建省江海汇合处,江潮汹涌,浪涛搏击,近千年前,蔡襄带领的造桥工匠,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首创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所谓“筏形基础”,就是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石块,使江底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桥墩; 洛阳桥桥墩全中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为了巩固基石,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还首创了“种蛎固基法”,即在基石上养殖牡蛎,使之胶结成牢固的中流砥柱,这是世界上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的先例,仍可以从那些缀满白色蛎房痕迹的桥墩石 ,洛阳桥的建造,不但使洛阳江天堑变通途,而且在中国造桥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记录,为后来的造桥提供了丰富的经验。</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在洛阳桥上,两边是整齐洁净的石栏杆,脚下是厚实坚固的石板,那石板十分巨大,每一块要有10吨之重。桥下的海水,潮涨潮落已有千年,卧波长虹的大桥两边风景如画,心里自然感慨万分,为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感到骄傲。现在我国已是造桥大国,一座座更长的跨海大桥不断建成,自然十分自豪。然而也有一些豆腐渣工程的桥梁,没多少时间就垮塌了,实在是愧对先人。</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建成已近千年,时过境迁,沧海桑田,泥沙淤积。离海湾远了,波涛已经没有以前那么汹涌澎湃。经过多次修建,桥的长度也减少了许多,正是落潮时光,桥两边滩涂尽显,滩林旁,白鹭悠闲地歇息着,那一边,小船儿有停有划,大概在采集运输养殖的生蚝,好一幅南国海滩风光画。</p> <p class="ql-block">在洛阳桥三分之二的地方,估计原先大概是一个小岛,这里有一个小屋,或许过去是个小庙,现在是这天下第一桥的史料陈列馆。旁边榕树围绕石碑耸立,风光尤美。后来查资料,果然是叫中洲岛的小岛。</p> <p class="ql-block">这亭子里有一块碑,上有“西川甘雨”四个大字。西川不是指四川这地方吗?怎么回事?其中应该是有点故事的。</p> <p class="ql-block">传说在明代嘉靖年间,泉州府一带久旱无雨,田地龟裂,时任知府听说洛阳江江神灵应,步行前来祈雨,之后一时困倦,倚石而眠。朦胧中间金甲神人捎话,午时三刻见到背上有七”字的人路过,可向他祈求甘雨。</p><p class="ql-block">知府率手下遍寻路人,可是哪有背上有“七”字的?大家急得不行。忽然有人发现,有一个人肩横扁担,背后斜挂一镰刀,恰似一“七”字,知府忙跪求增雨,以救黎民。那人百般推脱,解释说我就是一个砍柴的,耐不住众人的苦苦哀求,只好承认自己是雨神,说,本来要去西川降暴雨以作惩戒,今分数滴与你解旱,事后上天谴责,不关我事。顷刻间乌云密布,雷声四起,下起了大雨。</p><p class="ql-block">雨神移西川之雨,解泉州之旱。知府连夜上奏,求将西川改为四川,以免雨神受罚。玉帝因此免于惩罚雨神。后来,泉州人为了纪念此事,遂在祈雨处建亭,并刻“西川甘雨”碑竖于亭中,后来成为了历代祈雨处。</p><p class="ql-block">这故事说的有鼻子有眼,还有那碑亭……</p> <p class="ql-block">过中洲岛,走完大桥,到了南端。感到不过瘾,重新走回去,到桥北的村子里的古桥百里鲜饭店,用午餐。此处近海,海鲜自然不少,价廉味美,不必细述。用完餐,店家说,现在涨潮了,可以再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重回洛阳桥,涨潮后的风光与前又有不同,船头状的桥墩被淹没,江面远比刚才开阔。所以前后的景象都应该看看。</p> <p class="ql-block">又一次从桥北走到桥南。已经查到,桥南直接有车到泉州城里,不用转车,就到我们所住的文化宫如家酒店。这一条路上,千万别忘了还有一个重要景点蔡襄祠。</p> <p class="ql-block">走过那些颇有看头的石头房子,再走上一段路,就到了蔡襄祠,此处不可不去。蔡襄是北宋时期有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和茶学家,有政绩,是个清官。逝后谥号“忠惠”。祠堂是蔡襄的孙子申请,皇上批准建的,也有九百年的历史了。</p><p class="ql-block">注意右边有黑色的石碑,上面是蔡襄所书的《万安桥记》,这就是有名的三绝碑之一,被时人誉之为“当与桥争胜”的杰作。这不仅是蔡襄祠内,也是泉州极有价值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万安桥记》的部分拓片,好好欣赏一下这位书法家的书法。</p><p class="ql-block">北宋著名书法家有四位,苏黄米蔡,称为宋四子。前三人:苏--苏东坡,黄--黄庭坚,米--米芾,没问题。问题是蔡是谁?这个问题可是一大悬案,有说蔡是蔡京,水浒传39回也是这样的。蔡京是宋徽宗时的宰相,大奸臣。所以有人认为蔡京不配,应该是蔡襄。无论人品或者书法成就,蔡襄均高于蔡京。但有人认为,本来就是蔡襄,蔡襄的书法,得到欧阳修苏东坡的极力推崇,完全应该是蔡襄。顺便说一下,蔡襄、蔡京都有作品被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还有他俩都是福建仙游人,蔡襄年长35岁,应该是族兄弟关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蔡襄祠游人很少,可能是知道的人不多,也许是对文史类不感兴趣。但是真正的旅游爱好者来说,游洛阳桥,蔡襄祠是一定要去的。离开祠堂,沿着红墙走过小路上大道,有公交19路直达泉州,比来时快多了。</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以外,清源山也是泉州的著名风景名胜区,是泉州唯一的5A级景区。这清源山,山并不高,海拔只有400多米,因一座宋代的塑像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老子雕像的地方叫老君岩,就在山脚下,几乎不用爬山,即可到达。我们与其他旅游者一样,乘公交(电瓶车小白不去的,因为已在城区外面)到清源山。顺便说一下,泉州的景点绝大部分不收门票,只有清源山(70元)和清净寺(3元)收费,但老年人有免费或减半的优惠。</p><p class="ql-block">这一尊老子的雕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它是中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宋代)的道教石雕造像,国内许多景点的老子塑像都是复制于此处。</p><p class="ql-block">老君造像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中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雕刻的如此精致,怎么说是略施调琢?我想应该是这一块天然巨岩,本来就与老翁十分相像,所以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就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p> <p class="ql-block">石碑上书:“老子天下第一”,意味深长,这第一是指这老子雕像,还是老子的哲学思想,还是其他?</p> <p class="ql-block">老君岩景区也不仅仅是一个雕像,还有些其他石雕,资料室等,都可以看看的。</p> <p class="ql-block">那清源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区,自古以来,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山上林木、岩石、泉眼、佛像、石刻不乏看点,来此只看老君岩也不满足的,就乘景区交通车上山吧(上下各15元)。</p><p class="ql-block">山上的车站是在南尖岩,这里佛道儒三家都有建筑,充分体现了各教的融合共存。</p> <p class="ql-block">最大的建筑是南岩寺,是始建于唐的佛教寺庙。在2005年,原来的南岩寺遭雷击起火烧毁,后来请了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来整体设计,才有了今天的南台岩景区。</p> <p class="ql-block">新建的南岩寺气度不凡,中间有一个水池,池上有桥,桥上是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道教的三清殿,台阶下的石雕,殿前伸展的树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p> <p class="ql-block">南台岩上俯看泉州城。那一片湖面的地方是西湖公园。</p> <p class="ql-block">上山景观车的驾驶员说,步行下山大概一个多小时,路上还有景点可看,听信了他的话,决定步行下山。已经下午四点多了,天气阴沉,下山路不熟,而小路又不太好走,更怕天黑看不清,赶快下山吧。我是比较小心的,安全第一,少绕道去看景,少拍照片,赶路要紧。</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苍松怪石,石像石刻,都来不及细细观看。经将军石,须弥岩,第一山石刻(米芾所书,由江苏盱眙拓印而来的),来到千手岩(一座颇有名的寺庙),才放下心来,虽然天色已晚,但下面一路平坦,走出大门,找到公交车站,顺利回到酒店。</p> <p class="ql-block">泉州不但文物古迹很多,城里公园也不少。那天我们从开元寺乘小白到清净寺去,路过一个地方,一块石坊在花丛中,觉得十分漂亮,就特意过去看看。到那里一看,原来是个公园。石坊上有“芳草园”三字,那一定是公园的名字了。那花却不认识,我开始以为是刺桐花(泉州又名刺桐城),问当地人,回答说是木棉花。三十多年前,我在武汉大学进修,有广东同学说,木棉花是广州市花,大红的,非常漂亮。但这里看到的是粉红的,大概木棉花是有多种颜色的,或许泉州的木棉花就是粉红色的。</p> <p class="ql-block">公园里面比较一般,都是些大榕树,也有不少本地的大伯大妈在跳舞,没有门口精彩。</p> <p class="ql-block">离泉州之前,再去一个公园,选择了清源山上看到过的西湖公园。据说是泉州最漂亮的公园。</p> <p class="ql-block">西湖公园面积不小,有100公顷,其中四分之三是水面。波光粼粼,非常漂亮,可以说是泉州最美丽的公园。</p> <p class="ql-block">这公园的风景似曾相识,仿佛哪里见过的?大家都一致觉得与北京颐和园十分相像。那湖上的长桥,与颐和园的17孔桥相似,还多了几孔,有21孔之多。那高高的单孔拱桥,像极了玉带桥,那名为刺桐阁的阁楼,分明是佛香阁的模样。估计这西湖公园是模仿颐和园兴建的。</p> <p class="ql-block">时间还有,就绕湖边走走。那对面的红色大房子,是闽台缘博物馆。那长桥上,也有两排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作为泉州的公园,大榕树是不可或缺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明朝李贽(李卓吾)的像,他是泉州人。</p> <p class="ql-block">四天三晚的泉州之行结束了,真是一次难忘的的旅行。自然还留有一点遗憾,城外一些地方没来得及去,如海边的崇武古城,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石狮的黄金海岸等。我想,随着泉州申遗成功,这个中国宋元时期的商贸大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疫情过后一定会成为旅游热点。</p><p class="ql-block">谢谢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