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教育路上,最心疼孩子又最希望孩子优秀的是父母也是老师,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勤奋学习,成绩优异,为此,我们想尽了一些办法:给学生讲述古今中外名人勤奋治学的故事,如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在教室悬挂各种名言警句,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给学生提供富足的物质条件,甚至经常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效果呢?当然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数还是被孩子当作父母的唠叨、老师的说教,学生依然还是原来的样子,或者是三分钟热度,并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勤奋。 </p><p class="ql-block"> 前段时间读了林格老师的《做有智慧的教育者》,其中的几段话让我对勤奋有了新的认识。书中写道:人和人的智商不会有太大的差距,每个生命的诞生,都是从亿万个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的,可以说都是天才,可是人的差距在哪里呢?所谓天道酬勤,上天给予大家同样多的时间,但只把机会给予勤奋之人,因为勤奋之人把时间用到极致。而勤与不勤,与人的目标有关:人没有小目标,就不勤快;人没有中目标,就不勤奋;人没有大目标,就没有气势。</p><p class="ql-block"> 是啊,只有眼中有目标,手里才会有事做,人才勤快;只有心中有梦想,脚下才会有路走,人才勤奋;只有胸怀远大志向之人,才会气势磅礴,就像周总理少年时掷地有声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p class="ql-block"> 生活中,这样的人令人敬佩,这样的学生更是令人振奋,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学生,在一个周一晚上,他给我的震撼。因为要批改周日的作业,放学以后我没有回宿舍,打算去办公室加会儿班。看看时间,晚上7点40分。由于学生大多回家,住校的也回了宿舍,校园格外宁静,深秋时节,正是轻寒时候,晚风微凉,却又不觉得冷,让人倍感惬意。这种惬意,恐怕也只有在这种特定的时空下,安安静静的一个人才能感受得到,所以说,独处也是颇有好处的。</p><p class="ql-block"> 想到一首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p><p class="ql-block"> 转念一想,我心头有“闲事”,赶紧去办公室干活吧,不能在这里享受大好秋光了。路过我们班的教室,灯亮着,却空无一人,只有一排排整齐摆放的桌椅和桌子上高高筑起的书墙。“粗心的值日生没有关灯就走了”这样想着我推开门去关灯。“老师好”角落里探出一个小脑袋,原来还有一个学生在高高的书墙下边埋首学习,奋笔疾书。走近发现他正在做白天所学课程的思维导图,然而我并没有要求做。看着他思维清晰、笔记工整的一篇篇导图,我的心里很震撼。翻到他笔记本的第一页,写着一句话——“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我很震动,一个六年级小学生居然有如此强大的内心;也很欣慰,这就是一个学子应该有的觉悟;更加骄傲,这就是我们的莘莘学子!</p><p class="ql-block"> 据我所知,他家在另一个村子,离学校比较远,所以他从一年级一直住校。我起身走出教室门口,空荡荡的教室只有他一人在安静学习,不忍多扰。这个孩子成绩很优异。这更让我相信了一句话——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加努力。</p><p class="ql-block"> 身为老师,每天教育学生,沟通家长,三方协作,目标只为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平时无数次的考试,大家都想要成绩,学生经常问:“老师,为什么我总是学不会?”“为什么我上课听懂了,一到考试做题就不会?”家长经常问:“为什么我家孩子成绩总是提不上来?”“孩子就是学不会,是不是太笨了?是不是学习方法不对?”……每当面对这些提问,我很理解学生和家长的急迫心情,但我总是语塞,不知如何回答。就像身为一个语文老师,一个自认为不太差劲的语文老师,最怕学生和家长问:“老师,怎么学好语文?怎么提高写作能力?阅读题怎么能拿到高分?”无法回答,哪有什么一句话的方法?哪有什么一剂根治的灵丹妙药?</p><p class="ql-block"> 其实不同学科在性质上有差异,但所有学科的学习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都遵循最基本的学习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面对学生和家长的提问,我真的很想坦诚地回答:“你不是笨,也不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只是不够努力,下的功夫不够。”所以不是你学了没有的问题,而是怎么学的问题,学到何种程度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那么到底是什么促成学习成绩,这也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三个要素——期待与动机,时间投入,个性化方法。只有周边环境对学习个体给予高度期待,这个周边环境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班级,具体到父母、老师、同学,只有高期待才能促使个体产生强动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在学习动力。有了动力,才会付诸行动,动力越强,行动越坚决,越持久。高强度的时间投入是必须。</p><p class="ql-block"> 加拿大畅销书作家麦尔坎•葛拉威尔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在时间投入的基础上,才能慢慢总结出个性化的方法,所谓个性化,就是仅适用于个人,并不普适。所以,不要在没有时间投入的基础上一味地去模仿别人的学习方法,那只能是空中楼阁,东施效颦。能在别人休息须时候留在教室学习的同学,就是时间投入的典范。当然,我不否认个体差异、天赋差异的客观存在,但没有后天努力是肯定不行的,伤仲永的故事便是很好的例子。我们必须要承认,每一个光鲜亮丽的表面,都是由无数艰辛与汗水铸就的,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努力,何尝不是一种天赋。</p><p class="ql-block"> 正值人生大好时光,青春年少,愿我们每一位同学懂得人间疾苦,懂得闻鸡起舞。因为,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有付出,一定有收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