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的美篇

淡水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春 晖 永 驻(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淡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往日不可留,来日犹可追。外市县籍教师没有去诉说昨日的辛酸、痛楚、艰辛,他们重新焕发了青春,用微笑回首以往的坎坷,用信念勾画美好的明天,校园里又留下他们崭新的脚步。这脚步,从风华少年到严峻中年到沧桑老年,留给东山教育,留给满园桃李,留给未来。东山人民收获人才,学生收获金色的梦,而他们收获沧桑。他们老了,但心却永远是一轮朝阳。他们一生与升官发财、声色犬马无缘,却桃李满天下,乐从教中来,乐从书声中来,至雅至趣,其乐无穷。现在他们已全部退休,有的是回到家乡奉献余热后退休的,有的却像春蚕一样为东山教育吐尽最后一条丝,永远扎根在东山。他们退休了,像一朵美丽的花,当它的美完全奉献出来后,花茎立即倒伏下来,把风光让给后来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自然的规律,不少“园丁”已经不在人间。诗人徐志摩用他“挥一挥衣袖,不带一片云彩”的诗句,向后人说了“再见”。已经逝世的老师也向我们“挥一挥衣袖,不带一片云彩”告别了人间。今天,我很想问:老师,你们在天堂还好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每年教师节,我们应该为这些师魂长时间地低下头来祭奠,他们的音容笑貌,还留在同事心中,留在学生心中,他们活过,爱过,教过,奋斗过,人们纪念过,也就无憾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健在的老师,去看看苍穹之上风卷云舒,去听山间溪流潺潺去欣赏一抹残阳和渔歌唱晚,去找到一段闲情,借以把自己疲惫几十年的身心交给自然光阴,从而吸取飘逸简约简朴清幽的自然养料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曾沿着外市县籍教师当年走过来的路行走,去辨认上个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艰难跋涉者的脚印,去品尝一个教师的心花泪水凝聚的苦涩与欢欣,去体会他们固守在孤灯前,怀着人类共有的游子乡愁,心为之苦,情为之动的思乡情感,不禁肃然起敬。我到过全县的中、小学,每当看到教室黑板前的粉笔灰,就仿佛看到外市县籍教师在这里笔走龙蛇,播种文明,播种知识的情景。把他们在黑板上抹下来的粉笔灰堆积下来,足可以为他们塑几座雕像。我想到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想到杨朔的诗句“献身不惜作尘泥”;还想到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是否还“香如故”?外县籍教师为东山教育曾经献出赤诚和深情,今天,他们看到东山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心灵会得到美的享受和情的慰藉,会“丛中笑”!也许,县史没有为他们带上一笔,但东山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历史上,唐朝陈元光父子开发闽南,建置漳州,功勋卓著,世人称颂,然而新旧《唐书》,却无一字记载,后人多有不平,因而写下“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今天,我们也可以说,“县史无人写伟业,黎民百姓口似碑”。可以这样说,他们是教育艰难改革路途中的开拓者,是兴盛辉煌期的实践者,也是启迪后人桃李满天下的引路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风风雨雨几十个春秋,扎根在东山的外市县籍教师老之已至,两鬓清霜,悟透人生,深知天命,“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少年听雨在歌楼上,年老听雨在庙中,方觉一切已经顿悟。有为者仍老当益壮,关心东山教育,高歌“满目青山夕照明”。人生几十年,历经峥嵘,阅尽人间沧桑,不论成败得失,酸甜苦辣,多少往事,都成过去,最后的岁月,应以旷达的心境,充实自己,随心所欲,读自己想读的书,干自己想干的事,追求新的人生境界,也是一大快事!尽享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吧,乐呵呵过好每一天,珍惜每一个清晨,珍惜每一个黄昏,高兴高薪高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寸草春晖,师恩难忘,鸦有反哺之恩,羊有跪乳之德,东山人民永远记住所有在东山任教的外市县籍教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写于2004年5月,改于2021年10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