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收藏,剪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已经不记得了,我读书的时候就爱把自己用过的东西留着,算是敝扫自珍,也是一种习惯吧,上班时看到报纸上有用的就剪下来作为资料保存,便于日后学习,几十年下来竟然有几本了,这对于我玩的收藏很有帮助,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这个道理,我觉得我玩这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既增长了不少知识,结交了不少朋友,也打发了许多无聊的时光,还可以防止老年痴呆。 吃苦是良图、做苦事、用苦心、费苦力,苦境终成乐境!<br>偷闲非善策、说闲话、好闲游、做闲事,闲人就是废人!<br>我把前人的这副对联当做自己的座右铭。 这张照片是我1996年在太原学习时拍的,当时的收藏品市场在府西艺苑,你看那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但能持之以恒者没有几人,那时候几乎所有的收藏品市场都是捡漏的天堂,我玩的东西多且杂,跟我看报纸一样,喜欢的就剪下来。 我喜欢火车,看到有关的报纸就想办法留下来。 火车题材的像章是我的偏爱、开了一辈子火车这个情结怎么都丢不下,共有23种。 这张民国初年的广告上还有广三铁路的印记。 这一类文史资料太多,上两张意思一下。 田赋是我国历代政府对田土所征收的课税,从明、清至民国时期,田赋制度虽多经变革,但总的趋势是田赋正额越变越大,附加名目越变越多,农民负担越变越重,特别是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贪官污吏巧取豪夺,附加大于正赋,农民负担逐年加重,沉重的的田赋不仅是套在农民脖子上一副枷锁,而且成了农民子子孙孙还不清的债务,这种田赋制度在我国实行两369年之久。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方告废除。 这是辰溪861兵工厂的馒头票,这是十六两制的四两,按现在的计量折算应该是二两五,所以半斤八两就是按十六两算这么来的。票背面有文字说明,否则也不知道是哪里的,1960年全国统一计量为十两制, <p class="ql-block">这本小册子是从《中国钱币》书复印了一些自己需要的资料,方便学习,钱币这些高大上的东西玩着玩着就放弃了,主要是钱不从心。</p> 粮票、布票是我的最爱,只有粮票、布票从1992年开始收集就没有停止过,为此也跑了不少地方。 2002年在兰州拜访周荣忠先生,这张照片是在他家里他孙女拍的,那时她才几岁,在他家里看了周老的藏品,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这张布票是中国布票目录上没有的品种,应该是少见的。 烟标是我的第二爱,从2000年开始玩到现在也没有停止。 这一张福利牌烟标是解放初期衡阳铁路局生产的,1953年底铁路局迁往广州,后面的事不说大家也知道再也没有衡阳铁路局了。 这张赊购券是借用朋友的图片(谈了几次价格没有谈拢放弃了)。 。 <div><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 没有这些资料根本就不知道亚光牌是哪里生产的,新晃解放前是湘西的香烟生产大县,大小烟厂有数十家,最著名的是龙岗烟厂,是抗战胜利后福建商人苏定川创建,地址在晃县龙溪口正街,生产的品牌有:爱丽丝、百吉、湘西、工交等品牌,解放前在常德、衡阳、郴州还设有分厂,可见当年生产之规模之大,解放后将所有小厂合并为地方国营龙岗烟厂。</p> 民国时期龙岗烟厂生产的百吉牌, 解放初湘西烟厂生产的简装50牌。 重庆烟标协会给我制作的纪念品,那几年每年都参加他们的年度会议,每年换一个景点,很有特色,每次去都收获颇丰,真是个团结、活泼的组织。 1971年我读高一的考试卷,那时候还是按部队的连、排、排序的. 我中学四年,因父亲工作调动换了三个地方,读了四个学校,估计没有几个同学记得我,一则接触的时间短,二则怪我工作没有干出成绩,三则我确实是不善交际。 <p class="ql-block">结束语:收藏虽然有增知、益智、储财、交友诸多好处,但也要适度,量力而行,天外有天;有些东西能够看上一眼就是自己的缘分,不一定非得占为己有,更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满足这些感官上的享受,任何爱好如果过了头就是一杯毒酒,癖久成鸩就是这个道理,癖其实就是一种病态,古人造字时就隐晦的告诉了我们,我在想:我是不是也有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