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 点亮旧时光 留影彩非遗 在纪录中追寻历史(武术非遗篇)

董志刚

<p class="ql-block">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六年的时光中,我用自已的镜头语言纪录下身边″非遗"项目较质朴和较原生态的内容。现整理出较成系列的有36项,用美篇的形式呈现出来以记之。</p> <p class="ql-block">武术非遗篇</p><p class="ql-block">什么是武术?武,止戈为武;术,思通造化、随通而行为术。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p><p class="ql-block">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人民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生存技能,中国传统武术伴随着中国历史与文明发展,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成为维系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魂和承载中华儿女基因构成的魄。止戈为武,武,是拥有维护自身安全和权益的实力。我们修习武术,是让我们从身到心、由魂而魄得到提升而充满安全感,精壮神足,具有安然自胜的实力。这是我族历代沉淀而成、安魂守魄的法宝。</p> <p class="ql-block">第一项 李沧道家龙门拳</p><p class="ql-block">道家龙门拳 行拳踏步虎虎生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龙门派是全真道的分衍支派之一。其最具代表性的门派武术——龙门拳,属内家拳法。据传该拳是全真七子邱处机以老子道德经“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为内修法,以“不敢为天下先,不战而善胜,人皆取先,已独取后”,“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为外修法,首创于陕西省陇县,景福山龙门洞。”此拳法自古隐没于山林宫观,虽秘而难窥,亦在本门之内承习数朝。此拳法习之可修身养性,用之可防身自卫,乃武者内外双修之上乘功法。</p><p class="ql-block">公元1209年,开派祖师丘处机(字通密,道号长春子,陕西咸阳人)自胶西重游崂山,于崂山太清宫布坛讲道。彼时,龙门派武术由丘处机处,传习于道门之内。日久,逐渐开枝散叶形成以崂山太清宫为中心,辐射周边县镇道观的龙门拳派系。为使龙门拳能够薪火相传,丘处机传龙门拳法之初,制定了非常严谨的龙门传承百字谱系。逐代逐字造册,记录成谱。几百年来龙门拳法口传心授,至今已传承至龙门派第三十三代荣字辈王胜岗(道名:王荣岗)。</p><p class="ql-block"> 丘处机是我国元代著名的道学家、养生学家和文学家,他在养生方面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丘处机注重练内丹,即内功的修炼。他在养生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即龙门拳。龙门拳汇聚道教医学、内丹学、养生学之精粹,将武术技击和健身术融为一体。龙门拳法讲究后方制人。练时慢,用时快,并特别强调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腰、识、胆、劲、的练习。龙门拳则是龙门派武术的入门功夫,共分三路。可以一路一路练习,也可以二路一气呵成。龙门拳刚柔相济、动作轻盈、舒展大方、动作多腿法、真劈、横击对防身自卫、健身壮体效果较好。</p><p class="ql-block">学练龙门拳时,身法要形正、体松、头顶、沉肩、坠肘、敛臀;功法要神形兼备,气沉丹田;动作要出手动似狂风,定势静如泰山;运劲要自然柔顺、充沛饱满;发力要刚柔相济、猛烈深沉;充分体现出龙门拳的功法。龙门拳气发力、借力打力、以柔克刚、适合所有年龄段习练。长期习练更具延年益寿,祛病御疾的养生健身价值。</p> <p class="ql-block">龙门派第三十三代荣字辈王胜岗(道名:王荣岗),出生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中国武术协会会员、中国武术段位六段、国家级武术职业资格证、龙门派功夫传承人、国家二级武术裁判员、中国武术段位制指导员、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员。自幼8岁习武至今,自幼热衷于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拜访名师,在武学道路上孜孜不断的追求,以丰富自己的武学体系。自殊遇胜缘后,皈依在龙门派第三十二代王景明师父门下;一直勤修龙门派武术文化。从1996年起,正式在国际、省、市、区、的大型武术、散打及拳击比赛上崭露头脚,陆续在各项比赛中取得获金、银、铜奖的好成绩。于2016年9月创办青岛全道·少林武术运动俱乐部。俱乐部以“弘扬武术文化、传播武术精神、传递健康生活理念”为宗旨。现为本俱乐部理事长兼总教练。期间培养的徒弟们也正式在国际、省、市、区、的大型武术比赛上崭露头脚,陆续在各项比赛中取得获金、银、铜奖的好成绩。俱乐部每年年度还被评为市武协先进单位、区武协先进集体、最佳优秀奖、优秀组织奖、团体金奖荣誉称号。王胜岗个人并多次被青岛市体育局、青岛市武术协会、李沧区武术协会、市北区武术协会先进个人称号。为使龙门拳这一中华武术瑰宝不致埋没,王胜岗决定将此内家拳法由道门内传承习,变为开放的,以德材为标准的公开传授。誓将封闭局限的龙门拳法发扬光大,造福百姓。据王胜岗介绍,龙门拳桩功的基础,包括马步、弓步、虚步、仆步、丁步等等,均是腰胯与膝关节的缠丝劲运动,长期练习,拉筋则有强筋之效,震骨则有健骨之功。青少年练习的龙门拳应以低架为主,多练震步发力之类的功法可促进筋骨的生长发育。中老年的练习则以轻缓自然的高架为主,追求自然顺和,动作圆润。切不可僵滞运劲,怒伤气血。多练画圆转圈之类的智慧运动,有通经活络、养心安神之功效。</p><p class="ql-block">2020年7月王胜岗入选青岛《李沧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的非遗项目。现在龙门拳越来越被大家认可,此拳源远流长且生生不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了弘扬传承宝贵的传统文化,从儿童时期就培养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王胜岗在相关单位的助力下,开展了武术文化进校园活动,积极推进中华武术的传播,籍此让学生通过学习武术来强身健体,通过学习武术,来培养坚强不屈、不挠、不怕困难、不怕苦、勇敢、自信的品质。让学生们通过学习、练习龙门拳,让广大青少年感受传统武术文化魅力,把传统武术文化的精华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促进身心健康,提升身体素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内涵。龙门拳作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了校园,王胜岗师傅被聘请为龙门拳专业辅导老师。相信在王师傅的传授教导下,龙门拳一定会在孩子们身上传承下去。龙门拳也一定会越来越普及,为全民健身发挥积极作用而被广泛推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第二项 鸳鸯螳螂拳</p><p class="ql-block">要在江湖走 先学螳螂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动作古朴浑厚、技法丰富、无任何虚招闻名的鸳鸯螳螂拳2014年12月被国务院正式下文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鸳鸯门派精髓之一的鸳鸯螳螂拳,以其独特的拳法和左右双修的全面训练思想,成为螳螂拳中颇具特色的流派。鸳鸯螳螂拳是鸳鸯门派六大精髓之一,鸳鸯门派还包括鸳鸯内家功、鸳鸯门医术、鸳鸯门长拳、鸳鸯门兵器、鸳鸯门散打。中华鸳鸯门派由春秋战国时期白猿所创,源远流长已达2700余年。鸳鸯螳螂拳讲究一招一式皆克敌制胜,技击性很强。同时,鸳鸯螳螂拳以内家功为根基,修身养性,套路动作左右对称,肢体得以全面协调灵活开发,使身体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有很高的健身养生。</p><p class="ql-block">由白猿创拳,后本门最早能确认的传人是北京的马过先生,后辈尊其为“马师祖”。</p><p class="ql-block">马师祖传于第一代掌门人李之箭,李之箭传给第二代掌门人贺顺昌,贺顺昌传给第三代掌门人毛丽泉,毛丽泉传给第四代掌门人孙从宅。鸳鸯螳螂拳在历史传承中择徒严格,传承脉络清晰单一,无任何分支。正因如此,本门的三十二套拳法得以完整而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p> <p class="ql-block">马过</p><p class="ql-block">据本门口传,马师祖为清朝时期北京八大王府武术总教头,他在鸳鸯螳螂拳两千多年的传承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作为一代宗师,马是做确立了本门掌门人制度,并将弟子李之箭定为第一代掌门人。</p><p class="ql-block">李之箭</p><p class="ql-block">清末山东平度人,在北京师从马过师祖学习鸳鸯螳螂拳,因手法快被称为“快手李”。据本门口传,李之箭平时与人交手,几袖便能将对手击败,只有遇到真正高手时,才会将袖子挽起,露出双手。李之箭将鸳鸯螳螂拳传于贺顺昌。</p><p class="ql-block">贺顺昌</p><p class="ql-block">烟台豪门,在北京与烟台都有生意经营。贺顺昌少年时拜“快手李”为师,从师十五年尽得“快手李”真传,功夫精湛,其挂腿绝技独步武林,人称“挂腿贺老师”和“贺三挂”,声名远播。贺顺昌在烟台北山弹子房任总管事,北山弹子房也就是万国俱乐部。他一生授徒一十八人,56岁时,收毛丽泉为关门弟子,将鸳鸯螳螂拳尽数传授。</p><p class="ql-block">毛丽泉</p><p class="ql-block">原名毛镇修,烟台人,14岁时拜贺顺昌为师,并成为其关门弟子,27岁时出师设场授徒。年轻时经常到全国各地打“少林会”,人称“贴靠师傅”,声名远扬。</p><p class="ql-block">1945年移居青岛,以行医为生并开始传授鸳鸯螳螂拳。毛丽泉在青岛授艺20年,孙从宅作为毛丽泉的入室关门弟子和义子,得到师傅真传,全面继承了鸳鸯螳螂拳、五行内家功和医术精髓。</p><p class="ql-block">孙连云</p><p class="ql-block">又名孙步青,到青岛改名张培五。七岁时跟随毛丽泉先生习武,尽得真传,曾获青岛国术擂台赛第一名。在南京参加全国国术擂台赛获得第九名。当年在青岛国术擂台赛获得第二名的徐汉晨在南京参加全国擂台赛时仅获82名。1933年在华北第十七届运动会中,张培五获枪术和刀术冠军,这在青岛史志上有记载,1962年被害致死。</p><p class="ql-block">孙从宅</p><p class="ql-block">孙丛宅,生于1936年,儿时在青岛国术馆习武,10岁时拜毛丽泉先生为师,被收为入室关门弟子和义子。孙丛宅先生从师20年,全面继承和掌握了鸳鸯螳螂拳三十二套拳法。从师期间,孙丛宅先生还认真向大师兄孙连云先生请教,孙连云先生代师授艺,为孙丛宅先生批解、领手,经过孙连云先生三年的悉心指点,孙丛宅先生实战散打技艺精进。毛丽泉先生临终前将孙丛宅先生定为鸳鸯螳螂拳的继承人,将鸳鸯螳螂拳拳论、拳谱等典籍全部传给孙丛宅先生。</p> <p class="ql-block">中华鸳鸯门派掌门人,第四代传承人孙丛宅</p> <p class="ql-block">孙丛宅9岁投奔哥哥来到青岛,因从小体弱多病,在哥哥朋友的引荐下拜鸳鸯螳螂拳第三代传承人毛丽泉为师,最早考虑的是习武可以强身健体,可谁知世事难料,从1944年到2014年,时光荏苒,从最早习武强身到后来大力弘扬鸳鸯门派精髓,孙丛宅已潜心修炼70余载。对于过去,孙老表示,从1944年开始接触鸳鸯螳螂拳,经过数十年的刻苦习练,1964年,到原沧口体校从事教练一职,之后便一直从事鸳鸯螳螂拳的教育和传授工作,桃李满天下。</p><p class="ql-block"> 鸳鸯门派在历代的传承中,一直保持其独树一帜的特色,其中,在收纳徒弟方面更是严谨苛刻,每代掌门所收徒弟屈指可数,孙丛宅的师傅毛丽泉毕生只收了六个徒弟,按照严格的门派规矩,孙丛宅的各方面素质在众师兄中最突出,最终被选为继承人。</p><p class="ql-block">“师傅一直强调,鸳鸯门派讲求忠、孝、礼、义,习练鸳鸯门派的各种拳术决不能随意伤人,当然,决不能接受有恶习的弟子。”孙丛宅如是说。</p><p class="ql-block">虽已年迈,孙老的动作却然矫健。孙丛宅坚持每天在燕岛山公园传授鸳鸯螳螂拳拳术已有数年,他的学生中包括公务员、国企员工、酒店大厨、银行经理、外国友人,“高学历、高素质”成为孙老追随者们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清晨6点上山,8点半回家吃早饭,早饭后写拳谱,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鸳鸯螳螂拳。</p><p class="ql-block">说到拳谱,孙老说,鸳鸯门派以前一直讲求言传身教,并未留下太多关于拳术的文字资料。意识到这一点,文化水平并非很高的孙丛宅,用毛笔一笔一划的在竖版稿纸上凭借记忆撰写拳谱,“只要没有别的安排,我一直都是在坚持写拳谱,前前后后也有六年时间了。</p> <p class="ql-block">鸳鸯螳螂拳第五代传承人孙日成</p> <p class="ql-block">因为父亲的要求,孙日成自幼和哥哥弟弟三人一起随父亲习武,“那时候我也就是两三岁,就开始跟着父亲练拳,但当时我并不喜欢学武术,因为实在太枯燥了,就是被父亲逼着练。后来随着年龄增长,对于螳螂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开始喜欢上鸳鸯螳螂拳。我的哥哥和弟弟则因为工作、家庭原因没坚持下来,我就更没有退路了,就一路坚持下来成为鸳鸯门派第五代传人。”孙日成说,成为传人后,他越来越热爱这项武术瑰宝,鸳鸯派的内家功、医术、长拳、兵器、散手、螳螂拳伴随了他几乎全部的人生。身为鸳鸯门派第五代传人的孙日成在推广鸳鸯螳螂拳的道路上开辟了青岛武术传承新模式——武术进校园。</p> <p class="ql-block">第三项 太极螳螂拳</p><p class="ql-block">武螳螂 琴心剑胆螳螂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极螳螂拳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拳术,属于象形拳之一。其拳功系依据《周易》之太极阴阳学说推演而成,有螳螂手摘要365手,八肘的八八64肘,讲究阴阳、刚柔、进退、虚实。</p> <p class="ql-block">太极螳螂拳第八代嫡系传承人-郑武</p><p class="ql-block">郑武字皓天太极螳螂拳第八代嫡系传承人,中国武术协会会员,中国武术段位六段,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员指导员,中国武术社会一级指导员,国家二级裁判员,山东省传统武术一级裁判员,山东省推手裁判员。</p><p class="ql-block">六岁开始跟随父母学习长拳,太极拳后拜太极螳螂拳一代宗师王公玉山的外甥太极螳螂拳第七代传人高松章先生为师习练太极螳螂拳摘要、八肘等拳法、太极螳螂玉环刀等器械。后又由太极螳螂拳第七代传人师叔胡孝瑞先生传授拍打习练太极螳螂拳内家功法三回九转罗汉功,后又得太极螳螂拳第七代传人师叔王延昌先生传授太极螳螂拳秘传套路拳法,为太极螳螂拳第八代嫡系传承人。</p><p class="ql-block">2016年开馆教学为太极螳螂拳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2014年到2016年间3次全国传统武术比赛象形拳冠军。</p><p class="ql-block">参加山东省全民健身运动会暨山东省传统武术比赛连续3届螳螂拳冠军。</p><p class="ql-block">2016年被解放军全军军交干部训练基地聘为武术教练</p><p class="ql-block">2016年央视民间春晚武术中国龙参演展示螳螂拳并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拳师</p><p class="ql-block">2017年7月19号--21号参加2017年第二届国际武术精英大赛,在绝技、非文化遗产、特色拳种太极螳螂拳第八代嫡系传承人郑武老师表演中成绩卓越突出被组委会授予“金质奖章”。</p> <p class="ql-block">第四项 孙膑拳</p><p class="ql-block">兵书战策行拳里 榉林山下掌门人</p><p class="ql-block">孙膑拳是山东一个古老传统拳种,是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所创,但无文字记载。只有1995年1月西苑出版社出版孟宪堂著《中国孙膑拳》书有较全史条,该书在国内外尚属首部,是全部总结和研究孙膑拳的著作。</p><p class="ql-block">孟宪堂孙膑拳有三百六十手组成五套孙膑拳套路中架三十二手、小架六十四手、大架九十六手、捶谱一百零八手、六十手孙膑拳对练和孙膑拳双拐共七套传统套路。孟宪堂为了把孙膑拳普及开,使其体系趋于完备,根据《孙膑兵法》综合武术各派要点,并吸取部分套路,使孙膑拳派具备枪、刀、棍、剑及其双刀、双剑、双钩、棒、铁尺、鞭、锏、锤、斧、叉、流星等一百八十余套拳械。</p><p class="ql-block">2011年孟宪堂孙膑拳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今年86岁的孟宪堂12岁拜师孙膑拳第三代传人孙文宾为师,七十年来风雨无阻学拳、练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老爷子曾以特殊人才的身份赴匈牙利开馆授徒,打败匈牙利当地的挑战者,更是凭借二指禅的绝活,在2006年参加美国中华国际国术锦标赛,拿回来一座金奖杯。</p> <p class="ql-block">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来创造的一份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华武术拳派套路近数千种,名称五花八门,举凡天上人间飞禽走兽、仙佛罗汉,甚至抽象哲学名词皆可成为拳剑套路名称,如黑虎拳、金狮拳、罗汉拳、大悲拳、少林拳、子午剑、青龙剑、八仙剑、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等,可谓包罗万象,囊括古今,显示了中华武学深厚广博的文化内涵。在这些拳名中,唯有以人名命名的拳种最少,而且历史上确有其人的人名命名的则可能只有孙膑拳一种。把战国时代的著名军事家孙膑冠于其拳名之上,可谓斩钉截铁,毫不含糊。孙膑拳相传是战国中期齐国人孙膑所传,但并无文字记载,只有1995年和2014年北京西苑出版社出版孟宪堂著《中国孙膑拳》书有较全史条。该书在国内外尚属首部,是全面总结和研究孙膑拳著作。</p> <p class="ql-block">孟宪堂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在青岛免费教授孙膑拳,还曾在青岛大学传艺,教了不少留学生徒弟,有一个匈牙利徒弟,甚至把他请去了自己的祖国在那里开馆授徒。“我12岁跟着师父学拳,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孙膑拳发扬光大。”因为这份情结,孟宪堂还是选择了回国,拳法是几代人的心血,他是想把它留在中国。</p><p class="ql-block">老爷子之所以对孙膑拳如此执着跟童年的经历多少有些关系,孟宪堂从小跟着老师孙文宾学拳,老师就住在他们家里,孟宪堂的父亲在他学拳几年后就去世了,对他来说,孙师父就是如师如父一般的存在,尤其是师父的名字跟拳法的名字非常相似,即便是师父百年之后,他也固执的认为,传承好这门拳法就是替师父尽孝。</p><p class="ql-block">“过去传功师父多少有所保留,我跟着自己的师父是学全了,但是要学全孙膑拳的全部套路是个大工程。”孟宪堂说,过去师父传授孙膑拳并不会把全套拳法传给徒弟,随着徒弟们分散到全国各地,这套拳法也像是被打碎了,为了学全这些套路他跑到过新疆,也去过台湾,除了西藏基本上算是跑遍了全国,总算是整理出了孙膑拳的全部套路。</p> <p class="ql-block">孙膑拳拳法“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做到“手眼身法步,精气功力神”。孙膑拳拳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等,孙膑拳在演练和击法上都独具一格,朴实无华,结构紧凑,攻防显著,发鞭梢劲,螺旋手法,三节胳膊二节腿,鸡腿、龙腰、鹰眼、猴相、象鼻拳、行拳在一条中轴线上,直来直往,起如风、落如箭,刚柔相济,逢进必跟,后退必撤,三出而一主,侧身对敌,手脚并用等,孙膑拳古老套路有基本功法,单手练,孙膑拳360手。孙膑拳套路:中架(32手)、小架(64手)、大架(96手)、捶谱(108手)和60手,孙膑拳对练,孙膑双拐共七套传统孙膑拳套路。孟宪堂为把孙膑拳普及开,使其体系趋于完备,根据《孙膑兵法》综合武术各派要点,并吸取部分套路,使孙膑拳派具备枪、刀、棍、剑及其双刀、双剑、双钩、双斧、双短棍、棒、铁尺、钩、鞭、锏、锤、斧、叉、流星等180余套拳械。</p> <p class="ql-block">兰春玲今年61岁了,是孙膑拳的第五代传人,也是孟宪堂的徒弟,兰老师的父亲跟孟宪堂做了几十年的邻居,她也是孟宪堂看着长起来的,尽管跟着师父从小学拳,但也是在几年前师父孟宪堂才将全部衣钵传给了她,承认了她五代传人的地位。她是孙膑拳第一位女掌门人。</p> <p class="ql-block">清期末年,张景春传授孙膑拳给青岛杨明斋、武学名杨金栋。杨君1918年离开故里到济南山东武术练习所任教,1922年12月练习所解散,杨明斋等人来青岛定居,1923年建立了国技学社,杨明斋教授孙膑拳。1928年中央国术馆行文各省市建立国术馆,当时青岛市市长马福祥以馆陶路6号国术学社为基础筹备,1929年9月12日正式成立“青岛国术馆”。1930年孙文宾(孙鸿梓)来青岛跟杨明斋研习孙膑拳系杨君入室关门弟子。1947年春,孟宪堂跟孙文宾习授孙膑拳,系第四代传承人。孟宪堂热爱武术,著术立说。1991年至1993年先后在《武林》、《武魂》等杂志发表《孙膑拳32手》、《孙膑拳精华》、《孙膑拳64手》等专论。1992年创办了《武术文艺》等。1975年秋、兰春玲师承孟宪堂练孙膑拳,系孙膑拳第五代掌门人。其孙膑拳传承表:张景春(张友春)——杨金栋(杨明斋)——孙鸿梓(孙文宾)——乾坤居士(孟宪堂)——兰震玲(兰春玲)——……</p> <p class="ql-block">现在孙膑拳已传遍全国,走向世畀。2011年孟宪堂孙膑拳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孙膑拳能振奋民族精神,净化人美灵魂。</p> <p class="ql-block">非遗项目是历代人用心头热血精心打磨传承的生活智慧,文化历史雕刻其上,传承千年熠熠生辉。许许多多非遗项目都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家族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一份继承发扬,后代人在前人的基础上融合当代元素保护创新,才能使其活力满满。通过留影非遗项目,不仅让我深刻认识到它的古老魅力以及所体现的传统之美,而且让我坚定了纪录非遗,宣传非遗之心。</p> <p class="ql-block">图文:董志刚</p><p class="ql-block">2021.1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