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点亮旧时光 留影彩非遗 在纪录中追寻历史(指尖上的非遗篇)

董志刚

<p class="ql-block">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六年的时光中,我用自已的镜头语言纪录下身边″非遗"项目较质朴和较原生态的内容。现整理出较成系列的有36项,用美篇的形式呈现出来以记之。</p> <p class="ql-block">指尖上的非遗篇</p><p class="ql-block">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有多少精美的手工制作的“非遗”项目以其特有的载体顽强地留存下来,闪耀着迷人的光彩。这些从先民们那里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留给我们共同的记忆,是我们民族的文脉和精神的家园。指尖上的艺术,非遗文化的传承,千百年来中国匠人初心的坚守,这些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平凡中看到坚持的力量,简单中看到中式的美学。中华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一批批优秀传统手工艺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如今我们还能看到还能体验那些濒临失传的珍贵技艺!</p> <p class="ql-block">第一项 崂山剪纸</p><p class="ql-block">一把剪刀 一双巧手 崂山十二景张张绝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众多的剪纸流派中,崂山剪纸以它独有的风韵深受人们喜爱。崂山剪纸一方面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纸一脉相承,具备粗犷豪放的风格;同时又受汉代画像石细微繁缛风格的影响,外形单纯爽快、内涵饱满丰富。崂山剪纸取材于崂山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及民俗风情,对传统的剪纸技法进行大胆丰富和创新,风格明朗轻快、细腻古雅、纯朴粗犷,反映了崂山人民朴素的道德观念、纯真的生活情趣和幽默感。崂山剪纸从清代咸丰年间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当时的“伎俩人”(手巧的女子)剪的多是窗花、喜字、饽饽花等。民国时期,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鞋垫花剪纸和刺绣剪纸,20世纪60年代开始,崂山兴起了扎顶棚的风俗,爱美的崂山人就设计了顶棚花。会剪纸的“伎俩人”被全村人敬重。</p> <p class="ql-block"> 王哥庄街道的苏霞是崂山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她的剪纸作品在崂山区远近闻名。苏霞剪纸立足传统,大胆创新,不但她家祖传的剪纸作品——蝴蝶,经她的手剪出来更加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她还尝试将十二生肖和“福、禄、寿、喜”等吉庆字有机地融合在一幅作品中,获得一致好评;她的领袖人物剪纸使用的若断若连的线条,给人一种凡人难以达到的绝妙。苏霞进一步发展了她母亲秦秀兰独创的“斗猴”、“斗鸡”、“斗狗”剪纸,妙趣横生,为山村增添了不少欢乐祥和的气氛,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其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比赛中获奖。1993年苏霞同她的母亲一起创作的剪纸作品《窗花蝴蝶》获青岛市“天鹅杯”民间艺术大赛一等奖,1997年为迎香港回归同她的母亲一起创作的剪纸作品《招财蝴蝶》进京展出获一等奖, 2006年她创作的剪纸作品《喜上梅梢》、《双鱼喜》被《中国剪纸艺术名家大典》收藏,并被评为青岛市民间艺人。2020年5月11日,青岛崂山剪纸艺人苏霞的剪纸作品《崂山十二景》组图精美完成,件件都堪称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第二项 莱西泥老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泥塑艺术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千百年来,这一扎根民间的手工艺术一直深受群众欢迎。而莱西境内的泥老虎以产芝胡氏为代表,胡氏泥塑起源于清代中期,是形、色、声、动俱佳的民间泥塑工艺形式。一块块不起眼的泥巴,通过捶、打、摔、揉、捏等手法就变成了活灵活现的泥塑作品。</p> <p class="ql-block">产芝村的胡乃海是“泥老虎”制作的第三代传人,老人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跟父辈学习这门手艺了,“泥老虎”也称“叫虎”,泥老虎的腰部是用牛皮纸连接而成的,拿着头尾挤压就会有响声,是因为老虎头里有一个用芦苇杆儿做的小哨子,“叫虎”的声音便是通过它发出的。</p> <p class="ql-block">第三项 剪纸</p><p class="ql-block">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她手持剪刀,在方寸之间挥洒自如,“咔擦”几下,美丽的花朵便在她的指尖惊艳绽放。提起李翠敏,那可是青岛民间艺术圈里鼎鼎有名的人物,她的剪纸作品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家里的奖杯奖状更是数不清有多少。提及自己跟剪纸的缘分,李翠敏笑着说“多亏了自己的姥姥”。六岁那年,过年的时候姥姥拿出剪刀,几下就剪出一幅手牵手的小孩图,她一下就着了迷。也就是从那时起,李翠敏开始了自己的剪纸生涯,这一剪就是五十多年。对于剪纸,李翠敏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只要一拿起剪刀,整个世界就不复存在,只剩下那片红纸和剪刀下的人物了。在创作水浒一百单八将的人物剪纸时,为了更好地把握每一个人的精髓,李翠敏把《水浒传》读了不下几十遍,从各个角度来全面了解每一个人物形象。靠着这一股子钻研劲儿,她坚持了二十年才把这一百单八将全部完成。涵盖了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华民族》也让李翠敏费了不少功夫。“为了更准确地在剪纸作品中表达这些少数民族的魅力,我大江南北各地跑,就是为了能亲眼看到这些民族真实的面貌。”四年时间,李翠敏才完成这幅18米长的作品。在青岛民间艺术圈,李翠敏可谓鼎鼎大名,不仅是因为她出神入化的剪纸造诣,更为重要的是她的德艺双馨。她从来不随便出售自己的作品,一直保持着一个民间艺人纯洁的艺术追求。她曾将自己的获奖作品无偿捐献给青岛市档案馆,以丰富青岛的民间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第四项 烫金红烛</p><p class="ql-block">“春节对蜡”是青岛、胶东地带传统的年俗物品之一。过年当天,家家户户都要点上一对烫金大字的红蜡烛,既洋溢着节日的喜庆,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青岛市即墨区段泊岚镇西大于庄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蜡烛村。古有“云桥香大于庄蜡”的顺口溜。腊月,这里的制蜡艺人开始忙碌起来。这里做出的蜡烛大小不一,大的有两斤六两,小的只有二两。蜡烛上面分别印着“家业兴隆满堂欢乐”“财源茂盛人寿年丰”等烫金字体,看起来非常喜庆。西大于庄村有26家村民在做蜡烛。后来,随着电灯等照明设备的普及,手工蜡烛的市场越来越小,赚的钱也难以支撑养家糊口,村里大部分制蜡手艺人都放弃了这门老手艺。</p> <p class="ql-block">在胶东农村地区,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对印着烫金大字的大红蜡烛,既洋溢着节日的喜庆,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青岛即墨区段泊岚镇西大于庄村就是远近闻名的百年“蜡烛村”。每年腊月里,这里的制蜡艺人开始忙碌起来。一走进西大于庄村制蜡艺人王际昌的作坊,就闻到一股清新的香气。作坊里,十几个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这里做出的蜡烛大小不一,大的有两斤六两,小的只有二两。蜡烛上面分别印着“家业兴隆满堂欢乐”、“财源茂盛人寿年丰”等烫金字体,看起来非常喜庆。随着春节临近,工人们也变得格外忙碌。</p><p class="ql-block">制作蜡烛要经过化蜡、加色、塑形、烫金等10多道工序。其中,化蜡是第一步,工人要把260斤石蜡陆续放进锅中,煮到100度后再加染料。蜡液和染料的比例,要精确控制,这样做出的红蜡才能着色均匀。</p><p class="ql-block">加完染料后,工人要把石腊水从锅里盛出来,然后倒进制蜡模具中,经过塑形、冷却后就能变成了蜡烛。之后经过烫金或滚膜后,就可以包装销售了。因为采用精炼石蜡作为原料,燃烧时着烟少,也没有刺激味道,王际昌做的蜡烛十分畅销。</p><p class="ql-block">即墨区段泊岚镇西大于庄村制蜡手艺人王际昌,每天早晨三点就起来干活了,然后等工人来的时候五点半,五百斤蜡他都给化好了,都浇注出来了,工人们来了之后直接下蜡、包装就可以了,然后白天他还要给客户送货。</p><p class="ql-block">王际昌从十几岁开始,就跟随父辈学制蜡。那时候,西大于庄村是远近闻名的“蜡烛村”,整个村庄有26家村民在做蜡烛。后来,随着电灯等照明设备的普及,手工蜡烛的市场越来越小,赚的钱也难以支撑养家糊口,村里大部分制蜡手艺人都放弃了这门老手艺。如今,村里只有王际昌一家还在做蜡烛。</p><p class="ql-block">王际昌说:我记得是在零二年的时候,其实我就真的想放弃了,那时在外边干工程,挣钱多,但是呢老爷子当时,就给我打电话,当时我真的不想回来,老爷子很火,把我逼得回来了,回来以后还是干下去吧,说句实在实在的话,当时做了一冬蜡烛,这一冬也就是收入三千到五千块钱,还不是纯的,如果说剩下蜡烛在跟他一换的话,说句实在话,我这个当老板的还没有工人挣的多。</p><p class="ql-block">经历过红火和低谷,现在王际昌的蜡烛年销量一年比一年好了起来。每年从十月份开始制蜡,一直忙到小年,制作出来的蜡烛主要销往莱西、平度、招远等县市,近两年也开拓了鲁西南兖州、聊城,以及东营这些地方的市场,一年能做七八十吨,营业额有七八十万块钱。王际昌说,不管市场上流行多么精美的洋蜡烛,他还是要坚守红对蜡的老手艺并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第五项 葛村榼子</p><p class="ql-block"> 据村里的老人说,260多年以前,王家葛村有个叫王集良的老人,看到过年的时候用面做成面鱼、寿桃、元宝等面食,从那开始他就用木板刻花纹,那时侯起名叫榼子,以后代代世世相传。对于王家葛村来说,雕刻榼子是一种久远的手工艺术,它曾经是人们谋生的一种主要手段,也是一种带有家族神秘色彩的绝活。旧社会民间有个风俗,象这样的传统手艺传内不传外,就是传媳妇,不传闺女。怕闺女出嫁以后,把手艺带出去。时至今日,王家葛村仍然保持着雕刻榼子专业村的美名。但是,今天的青年绝大多数已经到外面的世界闯天下去了。只有一些中老年人还兢兢业业地继承着祖辈的传统。</p><p class="ql-block">  榼子是一种能给老百姓日常生活提供方便的食品制做工具,也是一种能给人美感、令人愉悦的视觉艺术。那么,它的用料有什么讲究,工艺流程又是怎么样的呢?</p><p class="ql-block"> 葛村榼子用料讲究着呢,不是随便什么木头都可以雕刻榼子的,主要选用质地细致、软硬适度的梨木、苹果木和山楂木。这三种木头刻出来的榼子不发腐,不招虫,特别是选用直径40厘米以上的粗大树干,这样的木头才出料,才筋到,不裂纹,不变形,可用上百年。</p> <p class="ql-block">王丕文从14岁就开始学习制作榼子,目前已经干了40多年了。王丕文说,除了大家经常见到的“福禄寿喜、十二生肖”图案外,自己还在原有的传统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做了的很多花样图案,目前他的榼子图案已经达到了200多种。比如“龙凤呈祥”婚礼纪念工艺榼子,不管是传统还是新派的婚礼,这种极具审美和收藏价值的工艺榼子都特别受欢迎。“还有这种五件套迷你型工艺榼子、超大型面鱼榼子,已经不局限于做实用,而是作为一种工艺品做装饰,被不少市民收藏。”据其介绍,榼子通过网络不仅在全国各地受到欢迎,甚至还走出国门,远销韩日韩、欧美。除了供日常使用外,还成了不少人喜爱的工艺收藏品。“榼子看似简单,制作工艺却非常考究。”王丕文多年来一直坚持用传统技法手工雕刻。“虽然一刀一刀刻的耗时漫长,但只有秉承传统,才能做出下刀厚重、纹理百年不褪的感觉。”王丕文说。现在,王丕文在制作榼子领域已经是“大师级”的手工艺者,很多学习美术的年轻人常到他的门下当学徒。但是,王丕文也发现一个让他发愁的现状:“真正要从事这门手艺的人还是非常少的。”如今,王丕文一有机会就走进高校课堂,或是常与爱好者们交流制作榼子的技艺与心得。他的愿望十分简单:“我就是想好好继承祖辈留下的这些老手艺,毕竟传统的再不传承就真的要失传了。”2019年末,青岛饽饽榼子博物馆正式开馆,集收藏、展示、研究、制作、体验、传承和文创等于一体,王丕文也会在馆内大师工作室向人们展示榼子的制作工艺。榼子在青岛呈现出了更为生动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第六项 孙氏沉香</p><p class="ql-block">幽幽一缕香 穿越四百年</p><p class="ql-block">沉香被誉为“木中钻石”,有着“中药之王”、“众香之首”之称,有着很高的药用保健价值和收藏价值。</p> <p class="ql-block">孙氏沉香制作技艺,从明朝创制至今已四百余年。传承人孙育峰秉承《孙氏香谱》祖训:“取材以尖峰伽楠为上,理香以腐木尽除为善”,选上乘物料,古法炮制,只做纯天然沉香。</p><p class="ql-block">在继承《孙氏香谱》精髓的同时,孙育峰既坚守繁杂的传统沉香香球、香丸、香饼做法,又改良为方便日常使用的线香,使闻香、熏香更加便捷。孙育峰研发制作的纯手工极品海南线香,在业内被誉为“每只线香都是艺术品”,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p><p class="ql-block">制作孙氏沉香线香,需历经选料、勾香、清洗、磨粉、过筛、配伍、和泥、碾压、制香、整形、风干、切割、窖藏等十几道工序。仅选料一关,就需要制香人长年累月的经验,才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在众多外貌差不多的香料中辨出优劣。更难的是,就算同一产地、同一棵树结出的沉香,气味也不尽相同。哪几块料搭配一起才能调和出最佳的香韵,极考验制香人的功力。</p><p class="ql-block">勾香环节,极耗耐心。孙育峰坚持手工去除香料中的腐木,谨遵“理香以腐木尽除为善”的祖训。清洗晾干后,用工具将沉香捣成100目的细粉,再用天然楠木粉黏合,加工成线香,窖藏一至二年,香质细腻、留香持久的孙氏沉香线香才算制作完成。</p><p class="ql-block">“孙氏沉香线香工艺繁杂、制作辛苦、周期长,但我们坚持传统手工制作。”孙育峰说。严格按照传统手工艺制作出来的孙氏沉香线香,不添加任何香料,具花香、药香,气味凉且甜,质地细腻。不但有行气止痛、抗炎镇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之作用,更具有清心怡神、助睡眠之功效。久闻,经脉柔顺,气息调和。</p> <p class="ql-block">第七项 周氏锔艺</p><p class="ql-block"> 锔刻瓷技艺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色,是民间动静态文化传统的代表。历经六个朝代,一千多年的历程,体现出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技艺的特色,具有见证中国瓷文化发展的独特价值,是研究中华民族民间技艺鲜活的标本。</p><p class="ql-block"> 周氏锔艺秉承祖师的教诲,别出心裁,标新取异,独具匠心,从艺三十余年,继承和发展了山东流派的“锔活秀”。用银钉锔成画纹,甚至连壶口、壶嘴、壶柄都趁机加以纹式包嵌。周氏锔活让每件瓷器锔活都是独一无二的世间珍品,不再拘泥于修补。周氏锔艺所代表的山东流派的“锔活秀”,历经百年的传承发展,让残缺修补之美成为一门赏心悦目的艺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周氏锔艺”传承人周华(字应毅), 中国海洋大学毕业,高级工程师;</p><p class="ql-block"> 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青岛市工艺美术大师、青岛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崂山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手工艺协会理事、青岛科技大学客座讲师、青岛市中学综合实践教育中心、青岛市少年科学院工作导师。</p><p class="ql-block"> 师承“天下第一锔”,世袭斋号“乌龙堂”(康熙二年御封)锔瓷泰斗王振海老先生,现为王振海先生入室弟子,第六代传人。</p><p class="ql-block">传承24样72种136道“王门锔”宫廷锔瓷独门绝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独有文化。秉承祖师的教诲:“锔聚和合,感恩生活,修复艺术,缝补生命”。</p> <p class="ql-block">第八项 大鸥鸟笼</p><p class="ql-block">“张院的簸箕,</p><p class="ql-block">毛子埠的升,</p><p class="ql-block">大欧的鸟笼进了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流传在山东省即墨市很久的一句歌谣。即墨市七级镇大欧村制作鸟笼始于明代,全村458户,有320多户人家制作鸟笼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欧村做鸟笼始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大欧鸟笼子选用上好的竹料及梧桐木,将鸟笼框圈制好后,要放于锅中蒸煮,不干裂、不变形,坚固耐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欧鸟笼分大、中、小三个型号,大鸟笼高1米,周长1.5米,可分为圆形、方形、花鼓形、凸腰形等,有40多个花色品种,制作一个鸟笼需要100多道工序。</p><p class="ql-block"> 顺治年间,大欧鸟笼进入北京市场,深受北京的公子王孙、富家子弟们赏识。如今,大欧村的鸟笼子作为民间艺术,于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6月,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单。</p> <p class="ql-block">第九项 掐丝珐琅画</p><p class="ql-block">掐丝珐琅艺术,大致起源于元末明初,据元末文人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证实了掐丝珐琅工艺的存在,当时称为“鬼国窑”。掐丝珐琅画是在我国艺术瑰宝景泰蓝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而来的,历经明清,制作艺人代代口授相传,直至今天。2006年景泰蓝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在青岛也有一位掐丝珐琅画守艺人,她就是邵海珍老师,她现在是青岛市工艺美术大师,国家一级美术师,青岛崂山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签约艺术家,青岛民超书画研究院理事,青岛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世界艺术家发展联合会常务副主席、形象大使,兼(中国)青岛分会主席。邵海珍老师自幼喜欢绘画,特别酷爱国画的工笔,尤擅长绘画仕女并坚持多年。现在的掐丝珐琅工艺成就也幸于有此功底,加之多年潜心制作、研究、积累,在传承了古老的技法后也做了大胆创新,借鉴了国画施色、勾线、烘染的技法,作品也做了大胆的突破,写意、抽象、现代等风格,并取得了很好的视觉效果。邵海珍老师2002年就接触到掐丝珐琅画,当时她一看到就觉得一下子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了,就去研究去做,她说她的每一幅作品都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了。掐丝珐琅画独特工艺所形成的独特视觉之美是其魅力所在,也是其优势所在。日本著名陶艺家八木一夫说:“纯绘画是用颜料进行创作,而工艺美术是用工艺材料和技法去搞艺术创作。”邵海珍老师深知此意,亦是深耕于此。在掐丝珐琅画的创作中,既注重传统工艺的融合与创新,又注重体现时代气息与意境寓意,绚丽中不乏质朴,渲染中隐显简洁,写意中蕴含写实,充分展现了掐丝珐琅画的彩嵌艺术和视觉冲击力,效果优雅柔美,线条精细清晰,气息华贵典雅。掐丝珐琅画有着艺术性、工艺性的双重属性。作为画作,其艺术性的创造是首要的。创作风格上,邵海珍老师大胆突破和创新,在充分吸收传统色彩特点和润色技法的基础上,又灵活运用国画施色、勾线、烘染的技法,每一幅作品都精心选材、精致构图、精细用彩、精美造型,最终展现于我们眼前的是自然之美和掐丝珐琅画艺经典之美的完美统一。作为青岛的一名艺术家,邵海珍深深爱着这片山风海韵中的美丽土地。一直以来,她始终情寄于青岛的乡村田园,情寄于崂山的绿水青山。在她的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画作的艺术之美,更看到一位艺术家以心为彩、以情为丝,爱我家园、美我家园的深厚情感。这正是新时代青岛艺术家们孜孜不倦的执着追求。</p><p class="ql-block">邵海珍老师的作品2017年10月参加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手工才艺作品展«观音菩萨»获二等奖,同时获得绘画类油画二等奖。2019.8月参加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中华艺术节,受到爱丁堡市长、组委会主席、中国驻爱丁堡副总领事亲自接见,高度赞扬工作并感谢到来,中国驻爱丁堡大使馆参赞亲自到展会观看。青岛大师英伦行青岛电视四台全程跟踪拍摄陆续报道,英国曼彻斯特艺术馆公益课当地电视台也做了报道,并被聘为外籍艺术家。青岛四台“文化十分”栏目多次宣传报道。2020年创作的崂山十二景入选学习强国并被青岛崂山区收藏。2021年第十三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上,作品«普贤菩萨»荣获“荷花杯”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金奖;«牡丹»获银奖。邵海珍老师的作品多次被指定为政府代表团出访馈赠礼品。</p><p class="ql-block">掐丝珐琅画,一种由景泰蓝衍生而来的艺术,一种兼容百家之长的艺术,一种凝聚了多少代艺人智慧的艺术,传承了几百年!掐丝珐琅画以精美艺术形象、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内涵,成为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随着技艺的不断深入,邵海珍老师对掐丝珐琅釉彩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项古老的技艺注入时尚,现代 ,活力,开放的新时代元素,让这项传承了几百年传统艺术瑰宝代代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第十项 泥人张</p> <p class="ql-block">2019年2月13日至20日在CBD万达广场中厅,天津泥人张第五代传人张玉生来青,展示传统的“泥人张”技艺。“泥人张”彩塑起源于天津,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是一种深得百姓厚爱的传统民间艺术品,造型生动,艺术精美,以其独特的风格将我国的泥塑艺术推向一个高峰。</p> <p class="ql-block">第十一项 吹糖人</p><p class="ql-block">吹糖人是国家级非遗。旧时的一个行业,中国民间手工艺品之一。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个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的一个大勺里放满了糖稀(是麦芽糖溶化所得)。</p><p class="ql-block">据传,吹糖人儿祖师爷是明朝宰相刘伯温。</p><p class="ql-block">吹糖人儿看着简单,制作的材料、工具却样样不能少:糖料、颜料、熬糖锅、铜锣、剪刀、梳子、模具、小木棒、锯沫。单看这9样,师傅能为人们带来那么多快乐和享受,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p> <p class="ql-block">周明鸣传承传统吹糖技艺十余年,是李沧区吹糖技艺的非文化遗产传承人,多次参加青岛市级非遗传承发扬活动,曾赴意大利参加第二届木兰文化节,宣传中国传统吹糖技艺。</p><p class="ql-block">2019年4月,青岛市手工艺协会授予周明鸣手工艺“德艺双馨”称号,于2021年9月被评选为第二批青岛市手工艺大师。</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项 云南摆依寨彝绣</p><p class="ql-block">云南玉溪摆依寨距峨山县城16公里,是双江街道宝山村委会下辖的一个彝族聚居村。摆依寨彝语为“西莫得”,意为森林茂密、柴多的地方。熟知摆依寨古今的村民柏又通说,据村里的文献记载:摆依寨村名的来历可以追溯到16世纪初(400多年前),有一户摆依人(傣族)居住在寨子里,后来人们就把村名改为摆依寨。由于摆依人难以适应气候、环境,后来就迁往新平居住。人走了,寨名却留了下来。据文献记载,顺治十七年(1660年),易氏落脚摆依寨,后改为柏姓,与当地的普氏家族在这里繁衍生息,至今已历经300余个春秋。</p> <p class="ql-block">彝族村寨里有“不长树的山不算山,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的古训。峨山彝绣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摆依寨彝族刺绣技艺是彝族文化传承中最出彩的部分。抽象的文字、符号、图腾,具体的日月、动物、植物等都是彝家妇女的拿手绝活。她们以挑花、贴花、平绣、锁花、叠绣等技法,长短针、套针、齐针、打籽针、辫针等十余种针法,搭配黑、红、黄、绿、白、蓝等主色,将各种图案绣在物件上,赋予了绣品做工精美、色彩艳丽、寓意美好等特点,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观赏性,适宜收藏。</p> <p class="ql-block">村里几位有着几十年刺绣经验的老人说,摆依寨的刺绣靠口耳相传至今。彝家女孩,从七八岁就开始在大人的指导下学习刺绣。从简单的花边、单一的绣片开始,一直到节日盛装、婚嫁礼服、家居生活用品等。完成一件绣品得经过选布、裱袼褙、裁剪、绘画、刺绣、拼接,六个步骤。彝族常选用黑、白、红、蓝几个主色的棉麻或土布,用糨糊将其逐层粘贴在一起,根据绣品用途来定厚度,待布晾干,一块布板就制作成功了。经裁剪,布板有了初步的形状。彝绣艺人会按个人喜好在绣布上绘制刺绣图案,或将剪好的图案,用糨糊粘贴在绣布上,再挑选彩色绣线进行配色刺绣。</p> <p class="ql-block">摆依寨彝族刺绣,于2009年8月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2012年8月,摆依寨彝绣围腰作品参加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六届“工美杯”精品评选荣获金奖。</p> <p class="ql-block">非遗项目是历代人用心头热血精心打磨传承的生活智慧,文化历史雕刻其上,传承千年熠熠生辉。许许多多非遗项目都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家族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一份继承发扬,后代人在前人的基础上融合当代元素保护创新,才能使其活力满满。通过留影非遗项目,不仅让我深刻认识到它的古老魅力以及所体现的传统之美,而且让我坚定了纪录非遗,宣传非遗之心。</p> <p class="ql-block">图文:董志刚</p><p class="ql-block">2021.11.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