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苦难的承受力

牧遥

<p class="ql-block">金兆燕曾题诗说:“著书寿千秋,岂在骨与肌。”每当我读完一部优秀的传世杰作时,都会想起金兆燕的这两句题诗。读完《我弥留之际》,这种感觉更甚。</p><p class="ql-block">热爱一部作品时必定也会关注作者。威廉·福克纳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和70多篇短篇小说。当他开始写《我弥留之际》时,正处于经济危机和艺术枯竭时期,而且从以前他的作品销售情况来看,福克纳已经很难让周围人信服他能成为一名职业的作家。</p><p class="ql-block">《我弥留之际》一书为威廉·福克纳赢得了不朽的身后名,其作品呈现出人在逆境里最真实的承受力,对社会有清晰、冷峻的观察。书中所写的人物,都仿佛是实有其人,作者在那个大萧条的时代,撷取生活原型,通过德伦一家、众邻居及相关人员五十九节内心独白,借鉴老一辈的写作风格和灵感,再通过想象和虚构,熔铸进作者亲身的生活见解,加以典型化,成就了一部带有强烈作家个性的伟大作品。</p><p class="ql-block">对于苦难,作者有着他独特的视角。每一个人物形象所呈现出的苦难都能引起读者的反思。小说以一个撒手归西的女人艾迪·本德伦的遗愿为中心,把一家人在完成遗愿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苦难结成枝叶扶疏的整体布局,以盘曲回旋之笔,铺陈出一家人在世俗的尘嚣浊浪中面对善恶、生存和死亡、家庭关系等一系列人性问题。</p><p class="ql-block">女性在小说中从来都占有别样的地位。《我弥留之际》中的艾迪·本德伦和她的女儿杜威·德尔都只是非常普通的女性,她们的一生像是一段苦难的失败史,在压抑个性、遏制情欲的伦理道德追求中走向死亡。艾迪·本德伦是一个被生活挫败的人,或是受到她父亲的悲观影响,她是一个孤独的人,她当过小学教员,可是一点也不爱这个职业,不爱她的学生,也不爱她的丈夫安斯·本德伦。婚后不久,在她心中,安斯已经死了,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想法。本以为这就是她的一生,可是婚后她也有过追求,与惠特菲尔德牧师有一段婚外史,可惜遇人不淑,在受骗上当之后不再相信“言语”的真实性,她大胆勇敢的追求最终被一个懦弱的男人毁灭了,以致后半生都在无望的苦难和贫穷中度过。</p><p class="ql-block">艾迪·本德伦临死前都没有得到解脱,女儿杜威·德尔似乎也不比母亲好多少。在感情世界里,杜威·德尔和母亲一样被情人莱夫所辜负,在得知意外怀孕后选择打胎,只是事与愿违打胎失败了。除了生下私生子,杜威·德尔似乎没有更好的选择,以后的日子可能过得连母亲都不如。</p><p class="ql-block">杜威·德尔的人生如同在延续她母亲的苦难。这两个女人的不幸都离不开小说中一个男性角色安斯·本德伦,他是艾迪·本德伦的丈夫、杜威·德尔的父亲。安斯·本德伦也曾辛苦劳作,可以说是一位典型的穷苦农民,他身上有着许多在贫穷中人性无可奈何的缩影,懒惰、自私自利、虚伪,甚至十五年来不舍得装一副假牙,挣扎在社会最底层,贫穷就是他的苦难。</p><p class="ql-block">艾迪·本德伦的四个儿子也不例外。大儿子卡什是个只会干活的老实人,在送葬的途中失去了一条腿,次子达尔因企图放火烧掉棺材被送进了疯人院,朱厄尔是艾迪·本德伦与牧师偷情生的私生子,小儿子瓦达曼则是一名弱智儿童。</p><p class="ql-block">作者既看到社会的残酷,又不忍放弃光明,最终,这一家人遵守诺言,克服所有困难,完成了艾迪·本德伦遗愿。</p><p class="ql-block">心若有光,人生有望,一切苦难便不那么可怕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