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时节

201

<h1><br></h1> <h1><p></p></h1><h1> <b><font color="#167efb">立冬</font></b><font color="#167efb"><b>雪后备冬装,收菜储粮入库房。<br> 盛世平安齐努力。脱贫抗疫再辉煌。</b></font></h1><p><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p> <h1> 2021年立冬时间是 公历2021年11月7日12点46分,农历辛丑年十月三号。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立冬这天预示着冬天要开始了。“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古代劳动人民发明24节气,立冬是第19个节气。也是冬天起始时节,沿用至今。</h1><h1> 1917年11月7日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17年11月7日成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今年是十月革命104周年纪念日。</h1> <h1><b><font color="#167efb">立冬三候</font></b></h1><h1>“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h1><h1> 今天立冬,北京迎来第一场大雪,立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瑞雪兆丰年。</h1> <h3></h3><h1> <b> 饺子</b>早在三国的时候就有了,不过那时的饺子跟现在的馄饨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直到唐代以后,饺子才变得和现在一样。饺子的原名据称叫“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着。<br>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纷纷被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张仲景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br>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br> 在古代社会中,立冬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而现在,人们在高速运转的生活之余也越来越重视传统节气的继承和发扬,因此,赶到立冬之日,家家户户也要庆祝一下。</h1><p></p> <h1><b><font color="#ed2308">民间习俗</font><br>1.迎冬</b><br> 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时此日,天子有亲率三公九卿大夫迎冬于北郊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先人有死王事以安边社稷者,赏其子孙;有孤寡者,矜恤之。<br></h1><h1><b>2.贺冬</b><br>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 “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br>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创新,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也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br><b>3.食俗</b><br> 立冬则有吃水饺的风俗。<br> 在我国北方,立冬这天吃饺子。<br> 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呢?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br>  而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h1> <h1><b><font color="#167efb">一、起居:</font></b><br>1、多睡一会,养护阳气<br> 人们应该早睡晚起,等太阳出来后再起床。在山西立冬后每天尽量早上6:40左右起床,晚上10点左右睡觉,这样对养护阳气最有益。<br>2、室外走走,提高抵抗力<br> 阳气是万物生长的根本,走出室外,激发身体潜能,提高身体免疫力。<br><b><font color="#167efb">二、饮食:</font></b><br><b>1、立冬多吃”三白”和“三红”</b></h1><h1> <b>三白</b></h1><h1>白菜,冬天天气干燥,多吃白菜,可滋阴润燥、护肤养颜。<br> 白萝卜润肺止咳,中医认为肺乃“娇脏”。白萝卜生吃促消化,熟吃补气。此外,生吃白萝卜时可促进胃液分泌、调整胃肠机能、还有消炎的作用。</h1><h1> 白雪梨,清肺化痰<br>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肌、润肺去燥等功能,每天吃一个,可以有效缓解冬燥。<br> <b> 三红</b><br> 红薯,缓解便秘<br> 有利于粪便的排泄,进而能够起到通便排毒的作用。<br> 羊肉,温补气血<br> 羊肉具有益气补虚、温中暖下、补肾壮阳的功效。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及铁、锌、硒的含量更为丰富。羊肉饺子为首选。<br> 山楂,酸甜开胃<br> 吃新鲜山楂,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而且维生素C比柠檬还高!消食化滞、健脾开胃的功效更好。<br> <b>2、少食咸,适当吃点苦味的食物</b><br> 咸味入肾,苦味入心。如果咸味吃多了,有损健康。而苦能降火,所以,立冬后天气寒冷,耗费的阳气增多,要适当的吃点苦味补充身体所需。<br><b>3、补养食用肉类和干果</b><br> 冬补可以吃牛羊鸡肉、鲫鱼鲤鱼等,也可以吃一些干果,比如栗子、核桃、花生等,这些食物都可以帮助我们补气填精、壮养元气,有助于冬日收藏。<br><b><font color="#167efb">三、运动:</font></b><br> 适宜的运动为:散步、慢跑、打太极、敲打健身球等运动量小的活动。<br><b><font color="#167efb">立冬养生的四门绝技防风寒</font></b><br>在寒冷的冬天,人们极易外感风寒,引起感冒、鼻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br><b>1、防风寒,来碗神仙粥</b><br> 源于清朝《太医院经验神方》的神仙粥用四种极常见食材帮你驱寒——糯米、生姜、葱白、醋。<br>方法: 用一把糯米煮成汤,放入七根葱白、七片姜,熬熟后加半杯醋。<br>此方可有效防、治感冒。<br><b>2、用凉水洗脸</b><br> 适当的用凉水洗脸,对肺和呼吸道也是个适应的过程,让你的肺更健康,更好地抵御寒冷。如果已经着凉受了风寒就别用冷水洗了。<br><b>3、热敷太阳穴</b><br> 感冒初起时,可用电吹风对着太阳穴吹3至5分钟热风,每日数次,可减少症状,加速痊愈。<br><b>4、用淡盐水漱口</b><br> 防风寒,每日早晚、餐后,用淡盐水漱口,以清除口腔病菌。<br><b><font color="#167efb">立冬养生:戳耳朵眼养肾</font></b><br>补肾养肾——戳耳朵眼<br>方法:两食指伸直,分别插入两耳孔,旋转180°,往复3次后,立即拔出,耳中会“叭叭”鸣响,可补肾养肾、促使听觉灵敏,并有健脑的功效。一般拔3~6次。<br> 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耳朵上的很多穴位是主宰肾脏的,所以经常按摩耳朵,也能固肾养肾。<br><b><font color="#167efb">立冬养生:穴位养生术</font></b><br><b>1、二个穴位养肾固肾</b>。<br>在立冬前、中、后三天,将手搓热,敷于命门穴及关元穴处。即可温䃼肾水,起到养肾护肾的作用,增加生命的动力。<br><b>2、三个穴位,养肝护肾调节脏腑</b>。<br>在立冬前、中、后三天,每日将脚泡入温热的水中浸泡6-12分钟;而后点按太溪穴、三阴交穴、关元穴各36次,可疏通肾、肝、脾脏经络。<br><b>3、促进新陈代谢,按腰眼。</b><br>经常适度伸展腰部,可使内脏得到按摩,促进新陈代谢。可在看电视时坐直,不倚靠,双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上下搓120次,将腰眼撮热。<br><br></h1> <h1><b><font color="#ed2308">立冬时节</font></b></h1> <h1> </h1> <h1></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