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序曲》 </p><p class="ql-block">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建立了举世瞩目的新中国。</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延安人,我是无比自豪的!我坚信圣地延安和延安人民永远会是我们“党”兴旺发达的第一受益者。翻开新中国建立后党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当我们的党遇到重大困难和挫折时,大家首先想到的总是“党的延安时期”,也总会从中得到启发和信心,从而“从胜利走向胜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党中央、毛主席进驻延安》</p><p class="ql-block"> 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中央红军历经两万五千里长征,落脚陕北延安吴起镇。而真正进驻延安城的时间是1937年1月10日,如何记住这一历史时刻?很简单,1936年12月12日,张、杨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征会师》</p><p class="ql-block"> 红一方面军抗日“东征”回师陕北,面对蒋介石的“进剿”于1936年5月组成西方野战军“西征”。其实,东、西征仍可视为长征的一部分,只不过“西征”因三大红军主力于10月会师甘肃而显得更有意义,但遗憾的也留下了“西路军”的悲壮。历史最终选择了延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陕》</p><p class="ql-block"> 除赴重庆谈判,主席还曾短暂离开陕北一次。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为谋取晋绥,寻求苏共支持,打通抗日路线,于1936年2月以红军抗日先锋军名义发起“东征”,东渡黄河,进军晋绥,但遭到阎锡山顽强抵抗。晋西会议后,党中央回师河西,再依陕北,谋图出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位进入延安城的中共领导人》</p><p class="ql-block"> 红一方面军抗日“东征”回师河西,仍辗转陕北,谋图出路。1936年4月9 日,同样苦苦煎熬的张学良毅然飞赴延安行营,与邀约前来的中共领导人周恩来秘密会谈,拉开了"联共抗日"的序幕。会谈八个月后,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了。</p> <p class="ql-block">《群众领袖 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 1936年,为纪念“东征”牺牲的刘志丹,中央将其家乡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虽然这至高的荣誉惭惭地并不为现在的大家所熟悉,但其创建的陕北红军及革命根据地最终引领中央红军长征“落脚”陕北这块红色的圣地,这一伟大的革命贡献将永载党的史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凤凰山》</p><p class="ql-block"> “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嫡系部队放弃“新剿”陕北,南下合围西安,张、杨陕北驻军也随即回防。党中央得以于1937年1月入驻延安城凤凰山脚。在此,中央先后召开洛川会议、六届六中全会等,主席也写下《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等著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事求是》</p><p class="ql-block"> 1943年小沟坪,占地1200平米、可容纳千余人的中央党校大礼堂即将竣工,范文澜先生提议,主席欣然挥毫泼墨,于是,这块“党宝级”的石匾就镶嵌到大礼堂正门。“实事求是”四个雄健有力的大字犹如画龙点睛般地使这座庄严雄伟的建筑更加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八路军》</p><p class="ql-block">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以周恩来为核心的谈判代表团同蒋介石集团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博弈。“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日激情终于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1938年8月,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成为全民族共同抗战坚定的一分子。</p> <p class="ql-block">《七大》</p><p class="ql-block"> “党的七大”是革命圣地延安最值得骄傲的资本!应该没人反对吧?从1928年苏联莫斯科郊外乡间别墅的党的六大到1945年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的党的七大,整整相隔了17年!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七大的历史贡献!还需要再补充什么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23讲话》</p><p class="ql-block"> 1942年5月,主席在杨家岭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其实,这也是主席发起整风运动的一部分,旨在将鲁艺和文抗的文艺观统一到“为工农兵服务”上来。直至1943年10月,主席特在鲁迅逝世七周年的纪念日,将《讲话》在《解放日报》全文刊发。</p><p class="ql-block">《红色教堂》</p><p class="ql-block"> 1938年9 月,六届六中全会在桥沟天主教堂召开。毛泽东做《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主席曾在"七大"会上高度评价"遵义会议"和"六届六中全会"是党史上两个重要关键的会议。同时,我党创办第一所综合艺术学府“鲁艺”也诞生于此,主席任院长,并题写校名。</p> <p class="ql-block">《为人民服务》</p><p class="ql-block"> 源于1944年9月主席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演讲,后主席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人民就是江山!在延安,举行入党宣誓的第一网红打卡地一定会是张思德纪念广场,又称为人民服务广场。</p> <p class="ql-block">《沁园春・雪》 </p><p class="ql-block"> 1936年2月7日,在到达陕北后的“东征”中,主席在陕北清涧袁家沟的土窑洞里写下了光耀千秋的历史巨篇。而此时此刻,红军三大主力尚未会师,主席也还没有真正成为全党、全军的“领袖”。这是何等困苦的“境地”!这又是何等伟大的“境界”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风运动》</p><p class="ql-block"> 从1941年9 月中央领导层开始,到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原则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而结束。实际是一场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旨在整治"三风":教条(主观) 主义的学风、宗派主义的党风、党八股式的文风。说白了,就是要统一党的思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改造我们的学习》</p><p class="ql-block"> 1941年5月,主席在延安干部会议上做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揭开了延安"整风运动"的序幕。严格地讲,报告也可以称《改造我们的思想》。只不过用"学习"一词显得稳妥实际。但其"思想"的光芒早已熠熠闪耀了。不然,我们为什么称"毛泽东思想"呢!</p> <p class="ql-block">《四•八烈士》</p><p class="ql-block"> 由于国民党决意破坏政协协议,4月8日,中共政协代表王若飞、政协宪草审议委员会代表秦邦宪、从重庆乘美专机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刚获释不久的新四军原军长叶挺、解放区职工联合会筹备会主任邓发等同机罹难。中央特修建四八烈士陵园以示纪念。</p><p class="ql-block">《南泥湾》</p><p class="ql-block"> 1941年3月,359旅奉命由绥德警备区开赴南泥湾,全面拉开了边区政府军民大生产的序幕,也开创了中国军事历史的新纪元,从此,南泥湾以陕北的好江南闻名大江南北。1943年1月,中共西北局给予领导边区大生产卓有功绩的359旅及王震隆重表彰,毛主席曾亲笔为其题词,后又为电影《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同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校向359旅的英雄们献上新编的秧歌舞《挑花篮》,其中的插曲《南泥湾》由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唱出了359旅屯垦南泥湾、又战斗来又生产的模范风采,唱出了南泥湾精神的不朽丰碑。</p> <p class="ql-block">《边区政府银行》</p><p class="ql-block">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财政经济的政府机构--边区银行也孕育而生,并最终发展为现在的“人民银行”。其实,许多政府基础核心机构的前身都能在延安找到其“根”。陕甘宁边区银行位于延安“新市场”沟里,可见银行一定是服务“市场”的,服务“人民”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生产运动》</p><p class="ql-block">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新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收入有了稳定的依靠一一八路军军饷。但国共合作仅维持了不到三年。1940年10月,国民党完全停发了八路军的抗日军饷,并对边区经济封锁。1941年1月皖南事变彻底撕开了国民党的真面目。加之,侵华日军对延安的轰炸,边区自然灾害频发,非生产人员的增加,最终造成了1940年至1941年边区发生了空前的财政经济危机。主席曾早在1939年1月便提出了“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的口号。</p> <p class="ql-block">《西行漫记》</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引人注目,关键一点在于埃德加•斯诺(美)是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而且他是1936年6月冒着生命危险,冲破国民党后严密封锁和阻拦,进入陕北苏区。也就是说,当时党中央、毛主席远还没有进驻延安城,还仍处于艰难困苦的转战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渡黄河》</p><p class="ql-block"> 1947年3月,国民党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保卫延安之战也就打响了。18日,中央决定撤离延安,但继续转战陕北,“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10月10日,中央《宣言》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1948年3月23日,党中央、毛主席在吴堡川口东渡黄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尾声》</p><p class="ql-block">1948年4月,延安光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