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五八0二四部队

夏雨雨人

我心中的五八0二四部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心中的五八0二四部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 夏 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以崭新的、蓬勃发展之势迎来了他的100周岁生日。为了庆祝这个光辉的历史时刻,作为一名党员律师的我,激动地拿起手中这支笔,走进了我的记忆最深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7年,地处重庆市彭水县美丽的郁山古镇最南边的深山里驻扎着总参第二通信总站四团三营八连、番号为58024部队66分队的一支通信兵。这支部队纪律严明,亲民如水,全连50余人分为三个分队和后勤组:一分队是载波分队,二分队是电源分队,三分队是外线分队,后勤组包括炊事班、家禽饲养、物资供应和储备等生活事务。部队领导有连长、指导员、副连长、分队长,当地人习惯称这支部队为“郁山营房”。正是这样一支部队的到来,我们一家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军民情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说起当年58024部队66分队,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我的母亲。母亲当时是郁山古镇蔬菜农场的一名年青社员,从1977年开始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一直承担着给部队背送蔬菜的义务。记得母亲当时送菜的记账本和收款条上的付款人栏写着“五八0二四部队”,因此“五八0二四部队”这一部队番号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由于母亲性格开朗乐观、很快就与部队官兵熟识了,他们习惯称呼母亲为“老代”,称呼我的父亲为“老夏”。当时部队那些官兵全是外省人,每逢探亲回队都会带来家乡特产,有些北方兵还给我们带来北方珍贵的大红枣和小米。母亲没煮过小米,不知小米熬粥好吃,把小米当大米一样用材火在锅里烘煮熟后,全家一人盛一碗依然吃得香喷喷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八十年代,郁山古镇蔬菜农场撤销,母亲不再给部队背送蔬菜,但与部队官兵仍然保持着联系。1985年春,我家在郁山古镇南端公路边修建一栋小楼用于母亲经营小型餐饮,这条公路是古镇通往部队驻所的主干道。从此,每逢部队里的官兵到古镇办事或购物,路过我家都会小憩一会儿或与母亲拉拉家常,有时他们也会吃上一碗小面。这时他们不再称呼母亲“老代”了,而是称呼母亲为“代姨”,母亲早已成了全连官兵的知心大妈。官兵们会把心中的心事毫无保留的向母亲倾诉,主要是一些涉及人生理想、个人婚恋、家庭琐事中的烦恼和想法,母亲则完全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为他们剖析。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就这样,我们一家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官兵转业、退伍、新兵接送循环着。每当有新来的官兵,母亲就会一次次、不怨其烦的为他们讲述这支部队从1977年驻扎以来的历史,包括每一届连长、指导员都是些谁?母亲若发现连续好几天没有部队官兵来镇上,看到过路的连队通讯员就会关切的询问情况,通讯员告诉母亲:边境情况紧张进入一级战备了或国庆期间进入战备了。有时部队自行编排了小型文艺节目,他们会通知我们一家去观看,这时母亲会把我家左邻右舍的文艺小青年带上一起去参加部队联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87年冬,父亲因公意外离世。那时我已上初中,凌冽的寒风中举行着父亲的吊唁仪式,猛一抬头看到了“营房八连”派来的10余名慰问代表,领头的是一分队队长邹建国,平时我们都亲切地喊他“小排长”。因为当时很悲痛,大家都很沉默!第二天早上父亲出殡中遇到个大土坡有些上不去,这时正好有七、八名战士赶到,战士王涛见状毫不犹豫的说:大家摘掉帽徽领章上!这样,七、八名年轻战士一起抬着父亲出殡的殡棺上了那个大土坡,我们是在三十多年后才知晓这些抬棺的战士中除开王涛外还有战士李永河、舒刚、李秀朝和自愿兵王树波,另有两、三名电源分队的战士已记不起姓名了。父亲离世不久就到了1988年的春节,记得那个新年里,“营房八连”的官兵们都把我们家当成自己的家,几乎是每天轮流有官兵到我家慰问,陪着我们一家渡过了第一个没有父亲的春节。那个春节母亲每天都沉浸在接待“营房官兵”的时光里!以后的日子,“营房八连”每周都会有战士到我家帮着做家务。记得母亲以前做生意蒸包子和馒头发面时都是父亲和面,因为和面需要体力。父亲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营房八连”义务兵李永河每天下午休息时到我家来帮母亲和面,一直持续到退伍。和面时母亲会亲自为他系上围裙,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88年农历腊月的一个晚上,古镇的晚上寒风呼呼,忽然家里有人敲门,母亲打开门一看是“郁山营房”的驾驶员老王和小王。老王是技术兵,叫王树波,小王叫王涛、是义务兵。母亲急忙把他们请进屋,他们好像受了惊吓,又冷又饿,母亲让他们坐在温暖的火炉旁,给两人煮了鸡蛋面,两人吃着面条向母亲娓娓道来:原来,他们到当时的黔江县执行任务,回来途经黔江最险要的梅子关路段时,由于路面结冰,军用大棚车车轮滑到了悬崖边。当时谁也不敢贸然转动方向盘,可是得扭转危机、解决问题啊!沉默几秒之后,老王说:“你下车、我来开”,小王说:“我开,你家里有老婆、孩子啊”,老王又坚决地说:“我来开,我是党员”,小王激动地说:“我也是党员”。就这样,两人僵持和争论了一会儿,最后老王犟不过小王,由小王在车上小心翼翼地驾驶,老王在车下实况指挥,最终两人齐心协力脱离危险。母亲当时赞扬他们俩说:“关键时刻都把党员作风拿出来了”。是啊,这就是共和国的军人,这就是五八0二四部队66分队两名普通的战士!当他们面临生死危险之时,选择的不是退缩,而是争先恐后,他们在和平年代平凡的军人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营房八连”曾经有一位指导员叫路贞志,因为熟悉,经常过路时来我家和母亲拉拉家常,记得有时还会用粉笔在地上画一些电路图考考我的物理知识,若我不会,他会给我耐心讲解。后来,路指导被部队保送上了西安通信学院。路指导在西安学习期间,也没有忘记对我学习上的鼓励。一天,我在就读的郁山中学意外收到了路指导的来信,他在信中勉励道:“压力产生动力,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你现在的努力决定着你将来的人生”。每每想起这些,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激,那不仅仅是勉励,更多的是兄长般的关怀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营房八连”的每一届官兵转业、退伍或调离,他们都会到我家与母亲恋恋不舍的告别。记得1989年初秋那场义务兵退伍与我家的告别仪式让我很震撼,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那天晚上十时左右,一辆军用大棚车在我家门前骤然停下,紧接着下来了十多位营房战士,原来他们是因退伍晚上要到彭水县城乘船离开,路过我家时下车作最后告别。那些退伍老兵自带烟花礼炮,下车后与我们一家一起在家门口燃放了20余分钟。烟花和礼炮声划破了寂静的夜空,烟花的火光映红了那条街和每位战士的脸,空气依然有些凝重,语言很少,只听母亲在军车要离开的那一刻哽咽着对他们说:慢慢走,一路平安!战士没有一个人说话。一位叫舒刚的战士,湖南长沙人,离别时送给母亲一张照片,照片的背面写着:“赠军人最信赖的人”;平时沉默少言的战士姚文彬在离别的明信片上写到:“夏娟,无论相距多远、不要忘了在远方,有一个将你当作妹妹的人在默默地为你祝福”;战士陈晓强,南京人,退伍之后到了当地印刷厂工作,因为工作原因,那些年每年元旦期间都会收到他寄给我家的年画挂历一套,一直持续了好多年。我想,虽然是一份小小的礼物,却见证了一位普通退伍老兵对百姓的那一丝丝深切的牵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90年代末,因为“营房八连”的设备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数字化战争和信息化战争的需要而被撤销。很多年过去了,好多退伍的老兵又重返郁山古镇找寻他们心中美丽的“营房八连”,同时也找到了我的母亲,还跟当年一样亲切交谈。印象最为深刻的是2002年10月国庆期间,退伍老兵王涛和李永和回到“营房八连”旧址旅游,他们见到母亲关切地问长问短,依然是拉不完的家常,当时还告诉母亲说:他们回到连队旧址都哭了。离开时,我和母亲目送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忽然,我看见母亲的双眼满是泪花......是啊,正是这些普通的战士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让我家的那栋小楼充满了欢笑,五八0二四部队永远是我心中最美好的回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进程中高度重视军政军民团结,强调“军政军民团结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他说:“决定战争胜负的未必一定是武器和兵力,军队的战略战术运用、将士们的信心和勇气、人民的支持和帮助往往是更为重要的因素”。总书记指出:“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巩固和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努力形成军爱民、民拥军的生动局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想,我和我的一家与58024部队相处的日子,不过是我们的军队与我们的人民鱼水情的一个缩影。有这样爱民的军队,有这样拥军的人民,我们一定能够战胜任何敢于来犯的敌人!</b></p> <p class="ql-block"><b>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总参第二通信总站四团三营八连部分官兵合影</b></p> <p class="ql-block"><b>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总参第二通信总站四团三营八连部分官兵合影</b></p> <p class="ql-block"><b>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总参第二通信总站四团三营八连部分官兵合影</b></p> <p class="ql-block"><b>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总参第二通信总站四团三营八连战士与营房周边老百姓合影</b></p> <p class="ql-block"><b>本文作者夏娟(中)与战士王涛(左)、李永河(右)三十三年后在郑州新郑机场合影</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作者简介: 夏庆娟,曾用名夏娟,中共党员,任重庆绿荫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曾发表叙事散文《三十年后再忆我的父亲》《我心中的五八0二四部队》,2017年、2021年先后两次被重庆市律师行业委员会授予《全市律师行业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擅长办理各类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电话13896486698。</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