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div><br><br></div><br><div><br></div> 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民俗,但凡家庭有西行者,到这一天心里总是牵挂着故人,如果不有所行动,反而觉得对故去的人有所不敬,于是到这天晚上,河边街角到处可见送寒衣的火光 。我家也不例外,昨晚女儿来电话告知,他和女婿刚给老人家送了寒衣。所谓老人家就是我的老伴。<br>老伴儿走了快三年了,全家都还在惦记她,我这次过生日切生日蛋糕时还给她也留了一份儿,由我带替她享用了。老人家在我们这个小家庭里一直继续存在着,有着崇高的地位。<br>自己行动不便,让我晚上去找个河边蹲下送寒衣,以我的状态怕是不行了。其实我已经安排了计划,今天白天去墓园看望老伴儿。只是没有告知孩子们,如若知照他们,必然是请假陪同我去墓园。 我一个人,虽行走困难 ,但骑自行车还是可以的,去墓园的路程并不远,只是近年来因为修京沈高铁将几条通墓园的路都堵死了,要绕行比较远的路才能到达。<br>早上起床后,洗了澡,所谓沐浴净身,算是虔诚尊重,然后背上相机和三脚架,骑车出发。这已不是第一次去看望老伴,仅今年已是第三回了,从南面朝阳新站绕行,多骑了至少四公里路 ,外侨公墓熟悉的路标终于显现。 园里几乎没有扫墓的人,这个空间显得宁静空旷,挨着老伴儿墓碑的那颗梧桐树又长粗了一圈,格外高大挺拔了,树上是鸟儿的天堂,从墓台上承接的排泄物就知道,老伴并不寂寞,终日有鸟儿相伴,挺热闹的。 将墓碑简单地擦拭了一番,发现原先的彩花有些陈旧了,下次再去一定换成新的。架起三脚架照了几张相片算是留下一点痕迹。本打算拍一些视频,可惜手机没电了,准备不足。 其实任何与老伴儿的对话都是自说自话,老伴自从推进火化炉以后就已经化为尘埃,永远呆在那个盒子里,直到被人们逐渐忘却。<br>而留下的则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人们习惯对历史的典型事件留下印象,想起的都是曾经的美好。<br> <p class="ql-block">回来的路上又冒了一次险,骑行到那个陡峭的地下通道,鬼使神差地又下去了,打算再试试看!终于在往上攀爬台阶时认输了,真的没有力量将自行车推上去了!回到通道内,恰看到一位小伙子,于是厚着脸皮请这位小伙子能否帮我将自行车推上去,这小伙子二话没说就帮我吧自行车推上去了,然后还回来把我搀扶上去,看来社会上还是好人多!自从行走困难后我已经多次受到陌生人的帮助。当然,下次再去一定不能再走这个陡削的地下通道了。</p> 寒衣节,与老伴进行了一次灵魂的对话,其实我们一直都在交流,经常想到她的点点滴滴,辛辛苦苦,对孩子们的无限热爱和付出,生病后的坚持和忍耐。如今她在天上,我在人间,早晚都会再次相逢的。 保佑我们!<br>老伴!<br> <br> 汪武华 2021.11.5写于寒衣节<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