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凡心 整理</b></p> <p class="ql-block"><b><i>编者按:这首歌是不是很熟悉?本期介绍的老战士就是这首歌的词作者,老战士的歌声留给了众人,本人却仅40岁离开了人世,令人惋惜!这期通过战友的回忆,回顾了老战士短暂的一生。</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马寒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回忆马寒冰同志</b></p><p class="ql-block"> 凡是听过唱过《新疆好》、《我骑着马儿过草原》这两支歌的人,大都知道马寒冰这个名字。五十年代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用张正宇创作的奔马作书标的解放军文艺丛书,大都也是马寒冰同志负责组织编辑、审定和出版的。因为寒冰同志姓马,所以人们都把这个奔马书标作为马寒冰同志的别号,戏称他为“马儿”。</p><p class="ql-block"> 由马寒冰同志作词的《新疆好》和《我骑着马儿过草原》,流行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就是现在,偶尔也还能听到。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歌舞团访问苏联和东欧各国时,《新疆好》作为歌舞团女声小合唱的保留曲目演唱,受到了外国观众热烈的欢迎。</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马寒冰同志是一个军中的诗人。他访问埃及、叙利亚回来所写的《尼罗河之歌》也是脍炙人口的。他的诗歌既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又是十分抒情的,上述《新疆好》和《我骑着马儿过草原》之所以流行,是与这两点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 我同马寒冰同志认识,是在建国后我们同在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工作时开始的。他当时从新疆调来,王震同志本要他到农垦部去工作的,但他热心于部队的文艺工作,我们一交谈,他表示愿为解放军的文化工作作一点贡献,在征得王震同志同意后,他就留在总政文化部任文艺处第三处长兼编审出版处处长,还主编《解放军战士》半月刊。这中间既有复杂的组织领导工作,又有繁重的编辑工作。寒冰同志身体并不太好,但他的精力是充沛的,精神是旺盛的,一天要做那么多的具体工作,又要看那么多的稿子。杜鹏程同志的《保卫延安》第一稿就是他初读并经他筹备出版的。有时他还要担负一些总政文化部的外事工作,但我从没有听他说过累,他总是那样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地干。</p><p class="ql-block"> 我们很少谈及各人的私事。有一次,我会见外宾,他给我当翻译,他的口译准确而快速,我很惊异。于是我们交谈起他的身世。</p><p class="ql-block"> 寒冰同志祖籍是澄海县人,1916年生于缅甸勃生城,祖父时代,因故乡生活困难,无法生存才移居缅甸。祖父开始当码头工人,由于勤谨能干,被华侨资本家看中,招赘当了过门女婿。这个资本家死后,他的祖父就继承了资本家的财产,独立经商。到了父亲手里,终因经不起经济危机的袭击而至破产,父亲不久也逝去。寒冰依靠父亲留下的一点微薄资财,同母亲一起过着贫困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寒冰四岁开始上学,十二岁随亲戚离开缅甸回国,以后按照他父亲的遗愿,考入浙江金华商业学校,选修银行会计。但学习商业和从事经商都非寒冰同志所愿。寒冰同志十四岁时即喜爱文学,时常写点文章,再加上父亲商业濒于破产,无法再继续从事商业,就于1932年转入上海沪江大学。寒冰同志是很好学的,他的英文就是在沪江大学打下的基础。1936年寒冰同志大学业回到缅甸。开始他想到大学教书,因没有机会,就依靠他父亲的老关系,到《仰光目报》当编辑,写了一些抨击那时当地政府压迫华侨的文章,流露对政府的不满,很快就被董事会解职。</p><p class="ql-block"> 这对寒冰同志来说倒是一件好事。它引起当时社会上对寒冰同志的注意和同情,不久他受聘于仰光《兴商日报》,担任总编辑,还兼缅甸通讯社的记者。寒冰同志说,他当时的立场,基本还是小资产阶级的,但对英政府压迫华侨十分不满,所以他热爱祖国,希望祖国强盛,改变祖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使华侨不受欺侮,能够好好地生活下去。他利用报馆总编辑的地位,常常写一些文章,抒发他这方面的感情,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七·七”抗战爆发,更增加了寒冰同志的民族仇恨,他决心回国参加抗战。但当他去国民党驻缅甸总领事馆请求签发回国护照的时候,却遭到领事蔡某的拒绝。蔡某对他说:“祖国现在要的是钱,不是人,人多得很,你回去干什么?”这对寒冰同志是极大的侮辱。</p><p class="ql-block"> 寒冰同志并未因此气馁。当他从报上得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还在延安办了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广招国内有志抗战的青年入学,便决定离开缅甸。他利用缅甸《兴商日报》战地记者的名义,请准了护照,经香港、广州,到达了汉口。在汉口,寒冰同志见到了董必武同志,必武同志同意他到陕北,还介绍他同罗炳辉同志见面晤谈。据寒冰同志说,这次会面和晤谈,大大增加了他对共产党、八路军的了解,从而更加坚定了去陕北的决心。这样,寒冰同志就由汉口到达西安。经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伍云甫同志给他办了手续,坐上八路军的军车到了陕北,随即进入陕北公学。由于他的表现,很快就在陕北公学入了党。</p><p class="ql-block"> 寒冰同志在谈到这一段经历时,曾说他那时参军的动机纯粹是由于民族仇恨和对共产党、八路军的敬仰。经过学习,才认识到,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抗战不可能胜利,中国革命更不可能胜利。这就是寒冰同志当时的入党动机。这说明,寒冰同志从那样的家庭环境走进革命队伍,直到入党,是同他不断提高从爱国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觉悟的自我要求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 因为他懂外语,他参加革命后不久,组织上就让他陪同印度援华医疗队进入太行、晋冀豫、冀南、冀中、平西、晋察冀、晋西北等根据地,一面参观,一面工作,受到了艰苦的敌后游击战争的锻炼。抗日战争结束后,又被调去参加军调部执行小组的工作。在上述工作中,他都作出了较为出色的成绩。</p><p class="ql-block"> 组织上发现了他在陪同印度援华医疗队过程中表现出的才能,当他从前方刚一回到延安,就被调到军委卫生部去作行政领导工作。在这里,他努力完成组织上交给他的任务。终因他不是医疗人员出身,不懂业务,总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王震同志得知这个情况后,就把他调到三五九旅当秘书。从此,他就在王震同志直接领导下工作,随三五九旅南征北战,屡经考验,进一步提高了他的阶级觉悟和共产主义觉悟。以后他被任命为王震部队的宣传部长。部队进军新疆后,又担任新疆军区文化部长兼新疆分局副秘书长。解放初期调到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直到1957年7月逝世。</p><p class="ql-block"> 寒冰同志曾向我谈到,因为他的出身和经历,在延安“抢救运动”中曾被定为“派遣特务”,受了不少苦。后来王震同志给他平了反。在南下途中,他身患重病,王震同志要他留下休息,或到浏阳王震同志母亲那里养病时,寒冰同志都谢绝了。他坚决要求抱病随军,无论如何也不离开部队。这也说明了寒冰同志对革命的忠诚和坚定。</p><p class="ql-block"> 我不可能在这篇短文中叙述马寒冰同志的全部经历,我只想从简短叙述中使人了解,马寒冰同志是如何从一个爱国华侨走向共产主义,并为共产主义而献身的。</p><p class="ql-block"> 寒冰同志是1957年夏天因为对免去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文艺代表团团长的职务思想不通而自杀身死的。想到寒冰同志的死,我至今犹感到悲痛。当时虽经周恩来总理批示,马寒冰同志的遗体得以安葬在八宝山,但因为当时对他自杀的问题没有作具体分析,所以在墓碑上只刻了“马寒冰之墓”,而没有“同志”二字。</p><p class="ql-block"> 我们当然不能同意一个共产党员轻易采取自杀行动。但他毕竟是我们自己的同志。现在,根据有关领导同志的指示,马寒冰的墓碑上已加上“同志”二字。这样,他同安葬在八宝山的其他同志一样,可以瞑目地下了。</p><p class="ql-block"> <b><i>本文作者——陈沂</i></b></p> <p class="ql-block">《马寒冰文集》封面 截图</p> <p class="ql-block">《马寒冰文集》第一辑 截图</p> <p class="ql-block">《马寒冰文集》第一辑内容 截图</p> <p class="ql-block">《马寒冰文集》第一辑内容 截图</p> <p class="ql-block">《马寒冰文集》第二辑 截图</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发扬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光荣传统</b></p><p class="ql-block"> 马寒冰</p><p class="ql-block"> 近两年来,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继承我军光荣传统,在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鼓舞下,保卫國防,剿匪肃特,生产建设,支援各族人民减阻反霸的斗争,创造了英勇史诗。这表现在:新疆地处人民祖国西陲,西南邻接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等国,英美帝国主义一贯地企图通过这一东南亚的跳板,骚扰和侵入我国边疆,破坏中国境內各民族的团结,驻新疆人民解放军肩负起长达几千公里的边防线,守卫着人民祖国的门户。我们的军队是拥护和平的,但却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向我们骚扰和侵略,谁敢煽起侵略的火焰,我们将亳不犹豫地坚决地予以消灭在国境线上。一年来,我们剿匪部队,冒着奇寒酷暑,跨越高山峻岭,剿灭了在美帝国主义与蒋介石特务匪帮指使下二十多年荼毒新疆人民的乌斯满、乌拉孜拜、司迪克等匪帮一万三千余人,解放被压迫的哈萨克族同胞十一万六千余众,彻底根除了新疆五百三十万人民二十余年的大害,各族人民从而获得了安居乐业。这就是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具体表现。</p><p class="ql-block"> 驻新疆人民解放军,忠实地正确地执行着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执行着共同纲领的民族政策,对居住新疆的十三个民族,实行团结互助的政策,时刻警惕着自己大民族主义的残余,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近两年来,我军各部在春耕、中耘、秋收中无尝地协助居民生产,介绍与传播新的农作法,调剂与开放水渠等实际行动,更增加了军民亲密团结,融洽无间。千百年来各族人民遭受国内封建统治者与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歧视,一扫而光,再不复返。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永远和睦友爱合作生活在我们人民祖国的大家庭里,团结在毛泽东主席的光辉旗帜下。这也是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具体表现。</p><p class="ql-block"> 驻新疆人民解放军,为了减轻人民负担,增加国家财富,以忘我的奋不顾身的精神,亲自动手参加各项生产建设。一九五○年中,我军垦播种八十三万亩,收获细粗粮六千五百四十七万余斤,特用作物棉麻等一百万斤,油料饲料九百四十余万斤,瓜果四千五百二十四万余斤,饲养牛七千余头,羊十二万四千余只,修建各种场矿作坊四百三十余处。植树三十万,修补各于渠、支渠合计长达一千二百公里,可浇良田一百七十万亩。今年水利工程规模更大,仅以灌溉十万亩到一百万亩的大渠即有八条(有些是今年动工,准备三年内完成的),全长达七百余公里,即以工程较大的阿克苏胜利渠,焉耆的开都河两岸的南大渠和北大渠来说,须起土方一千一百万公方。上述三渠完成后,每秒钟将有一百六十个立方公尺的水量流出,可使二百五十万亩荒野变良田。有了水渠,不仅可供灌溉,而且也可供电力使用,使新疆的工业化早目完成。在工业方面,目前我们正在修建中的计有纺织厂、钢铁厂、汽车修理厂,发电站、水泥厂、糖厂……这些工程的修建全部以兵工完成,并自愿在功成之后,献给人民祖国。某市近郊,正在开凿露天煤矿,这一工程须起土方二十万公方,成功后可供给某市市民及某市附近工业上的使用。在农业方面,由于部分使用农机,减少了工作日,虽说抽调为数不少的人员去修建上述厂房,营舍的工程,但今年的耕地面积仍有八十万亩之巨,并试种棉花成功。由于两年来的生产建设,我们为国家增加了六千亿元的财富,尤其是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新疆未来工业化铺平了道路。这也是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具体表现。</p><p class="ql-block"> 为了彻底协助新疆各族劳动人民大翻身的斗争,为着解放农村生产力,加紧建设人民祖国的边疆,驻新疆人民解放军抽调千名经过考验的共产党员干部和万名知识分子于部,集中进行减租反霸教育,准备于九月以后,深入各农村,协助各地人民政府,进行减租反霸工作,迎接这一伟大社会改革的光荣任务。这也是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另一个表现。</p><p class="ql-block"> 两年来,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继承着我军建军以来的光荣传统,坚决地执行着战斗队、工作队,又是一支劳动生产大军。这些任务其所以能够获得胜利完成,乃是在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旗帜下,号召着、鼓舞着我们二十万大军,夜以继日、辛勤工作的结果。今后驻新疆人民解放军,将更坚决地完成党和上级所给予的一切任务,高举“八一”光辉的军旗,奋勇前进!</p><p class="ql-block"> <i>《马寒冰文集》第二辑内容摘选</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上完 (待续 敬请期待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