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芋情节

砚临河

<p class="ql-block"> 山芋,学名红薯,据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自万历年间由陈姓商人从菲律宾引入中国福建,十七世纪初,江南水灾,五谷不收,正在上海家中丁忧的徐光启又将山芋从福建引入上海、江苏,因其无地不宜,产量高,能当主食而收到欢迎。至清朝,政府开始推广种植。</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苏北农村的人,可能对山芋与山芋干有着特殊的感情。那个年代,生产力低下,粮食不够吃,加上时不时的自然灾害,填不饱肚子是常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记事时起,在我的记忆里,一年之中有半年在吃山芋和山芋干。往往是早晨是山芋粥,中午和晚上是烀山芋。天天如是,吃的口里直吐酸水。</p> <p class="ql-block"> 山芋的种植,是在麦收后,把农田翻耕耙平,再起垄,把剪好的山芋秧苗一颗颗按照一定的行间距种到垄里去,施上农家肥后,山芋秧苗慢慢的成长,由一个独苗逐步逐步长大,逐渐的长出枝叉,长成一大片山芋秧来,到了霜降,天冷了,山芋叶开始变黄变黑,就可以挖山芋了。把山芋从土里刨出来,一部分藏到山芋窖里。山芋窖一般选在屋内不显眼的位置,是先从地平面开始垂直往下挖,形成大约深一米,长2米,宽80公分左右的长方体地窖,底面夯实铺垫草屑,选没有破皮的山芋层层放置,上面再加草屑覆盖,窖口盖上木板,这样的窖温适合长期储存。窖里的山芋可以一直吃到来年的三四月份,而且,过了冬的山芋会更好吃,更软更甜。</p> <p class="ql-block"> 每年山芋收获后,家家户户制作山芋干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房前屋后空地上,村子周围的农田里都晒满了山芋干,有切成片的,有切成条状的,还有直接将山芋竖切后挂在草绳上晾晒的。晒好的山芋干雪白雪白的,但煮出来的粥总是黑呼呼。每年家里都要储存几筐山芋干才能度过那难熬的春荒。</p> <p class="ql-block">  山芋叶是喂猪的好饲料,山芋叶切碎拌上米糠,是农家养猪最经济也是最好的饲养办法,猪特别爱吃而且长膘很快。冬天里,常常是烀上一大锅的山芋,人吃饱了,再把剩下的山芋用米糠拌碎加一桶热水喂猪。 </p><p class="ql-block"> 回想起来,也不怪都说那时的猪肉真香。</p> <p class="ql-block">  山芋藤条晒干后堆放在屋后,是冬天生火做饭好草料,能完全燃烧而且火力旺,剩下的余火又可以装到火盆中,晚饭后一家人围着火盆烤火取暖谈天说地,教育子女谋划生活……</p> <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山芋早就退出了主食的范畴,烤山芋成了街头零食,有时在饭桌上偶尔见到,也会尝尝。听说山芋富含膳食纤维,富含维生素,有一种紫色山芋还有助提高免疫力,多吃可以排毒养颜,瘦身消脂。</p><p class="ql-block"> 对我来说,山芋仅仅是生活的记忆,我们这代人很多已再也不想吃山芋了。</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