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先都是72家房客,如今空无一人。</p> <p class="ql-block">大部分都已搬迁</p> <p class="ql-block">百年老店,水磨糯米汤团著名</p> <p class="ql-block">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旧址</p> <p class="ql-block">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当年的校门</p> <p class="ql-block">爷爷潘伯英当年就读和任教的学校 ,这三张老照片里都有爷爷当年参加学校音乐会及参加学生毕业音乐会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那天去走访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旧址时,碰巧遇见一位长者,他告诉我们说:1952年就搬迁过来,一直住到至今。他还是说:当年一楼是学音乐,还把当时钢琴摆放的位置指点给我们看,二楼是学水粉画,三楼是学油画。</p> <p class="ql-block">上面一张对比</p> <p class="ql-block">上海的弄堂一般都称里,如这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上海的弄堂还称坊,如这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在想一个问题,把老城区的原住居民都搬迁走了,又是一个新天地,开业营业,开餐厅或咖啡店等。但没有原来的哪种烟火气息。实际上这些房屋质量尚可。只是住户人家多,但是最关键的是缺乏对房屋的维修和保养。任意乱搭乱建,电线乱拉。在欧洲一些国家里也有老房子,但保护了很好。干干净净。他们分老城区和新城区。觉得可以借鉴。比如“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旧址建筑结构很合理,并且也很美。如果拆掉了就很可惜了,一个城市发展的脉络看啥呢?无非就是看她这座城市的建筑。如果脉络断了,将来就.....。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