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思所想

致远斋

<p class="ql-block">  爱翻《每日新华电讯》,是因为我喜欢并且在寻找它的《草地》周刊。</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已经泛黄的旧报纸,2016年2月26日的《草地》。通读过后仍然放不下,再来读,甚至含着眼泪。这张报纸刊载了几篇关于村庄的故事,里面所写的就好像是我所看过的,我所想过的。</p><p class="ql-block"> “和爷爷奶奶们一同老去的,还有村里的房子。在老屋后的玉米地旁,邻居家的老院子落了锁,从门缝里望去,草已长了一人高,早没了人气。’房子不使(住)它就坏了。’爷爷的语气里满是惋惜。每走过一栋老房子前,爷爷都会跟雷钊念叨,这间废弃是因为举家搬往县城,那间是因为屋主过世,家里再没有人……”——自《爷爷奶奶的村庄》</p><p class="ql-block"> 我已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走进这所我生命中最熟悉的房屋了。爸爸妈妈进城已经十多年,坚守在这栋房子里的弟弟弟妹也于前年进了城。每次路过或替弟弟拿取东西也只是匆匆而过,甚至没有认真的看上一眼。十多天前,因事走进了这个院子,就像上面文章所说的那样,很是残败。尽管没有长到一人高,但过道砖缝里满是枯黄的荒草,草穗在秋风中摇荡。我曾亲自添砖加瓦的老屋,已有百年历史,如果正常居住,老妈说还能住上一百年——这当然有些夸张,但总不至于落得如此模样。前左脚基础下沉,房门无法正常启闭;厨房窗户倾斜,好在玻璃还正常。东邻家三十多年一直磊过我家十几公分的石头墙已经坍塌,墙内抢占我家一条垄的园子蒿草没人,两颗多年无人修剪的果树上落满成群的麻雀。与我家连脊的房子残败得不得不由村上扒倒,既免得发生不安全,他家还得了政府的一千元补贴。他们家也败得厉害,曾经强壮而不可一世的男人几年前就“入土为安”了,女人据说也有好几年病得不能自理,生不如死,几次自杀不成,现在连自杀的能力都没有了。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因果?但作恶之人终究难得福报——我踏上那道残墙,望着果树上私语的麻雀,不能不感慨!</p><p class="ql-block"> 那天,开车将大姐送回家。姐夫要到后街去给我装些自家的土豆,他们一再说这土豆是既无化肥又无农药的。我和姐夫从村中走过,他指着已经坍塌的一处旧房说,这个房场出多少钱都不卖,只等改造回迁。又指着一处锁头看家的房子告诉我,这是政府给盖的泥草房改造房,头一年搬进去,第二年便搬走全家进城务工了。走到村头的第一家,他停住脚步要我看那个房子的山墙是否倾斜?他说,房子一旦没人住,几年就报废了!之所以他对本村的房子如此新奇,因为他也外出打工才回村上没有几天。我那60多岁的大姐之所以既不跟姐夫一同出去,也不去天津儿子那里享清福,只因为她还有一位故土难舍的91岁老婆婆。</p><p class="ql-block"> “在乡村,手机的普及率、微信的普及率,到了惊人的水平。电子信息技术进入免费时代,给农民带来了最具象的民主和实惠。这是靠政府总动员、财政大投入也绝对办不到的事情。”——自《乡亲们比我更愉快地接受了新的角色》</p><p class="ql-block"> 和城市一样,手表、自行车都属于过时了的“四大件”。至于手机、微信,在村民们那里也早已是平常事了。他们上网聊天、手机支付、网上订票、网上购物,甚至网上贷款、网上恋爱、网上婚外情……私家车普及率甚至高出城市居民水平,你看我,我看他,哪怕借钱、贷款,哪怕是二手车也可以。有些年轻人甚至开私家车相约进城,只为“聚一聚”。尽管政府总动员、财政大投入,农村产业发展仍然举步维艰,农民好的风气养成仍然收效甚微。但是,飞速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和所谓的现代生活方式却强有力的推动着现代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p><p class="ql-block"> “传统中的故乡不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 印象中的故乡不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 但是,无论你走多远,无论你的经济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国传统乡村文化中的许多东西仍然顽强延续着。”——自《乡亲们比我更愉快地接受了新的角色》</p><p class="ql-block"> 或打工,或陪读,或养老,农民选择进城居住的越来越多。我家最早住的那个楼那个单元原本都是机关事业职工,三五年的功夫竟然全部被进城农民所取代。后来我家搬到了现在的这个楼,短短几年时间取代率又发展到50%以上。我绝不忘本,甚至不敢有丝毫忘本的想法。我教育女儿:我就是农民,农民的儿子。我不敢说老乡们不好,我只想说他们还有许多生活方式需要逐渐改变。他们要腌酸菜,要发豆酱,和他们住在同一个单元会经常免费“享受”楼道里酸菜、农家酱的味道;他们要在楼道里吸烟,楼道地面上留下密密麻麻被烟蒂烧过的印痕;他们要将自家的垃圾袋放到楼道中央甚至对门的门口,他们会将盆盆罐罐甚至鞋盒、废品通通堆到楼道里;他们会将农用车停在你的车库前甚至单元门前;他们经常挂在嘴边上的话是“愿意哪儿告哪儿告去”。当然,这些还不是引文作者所指的“乡村文化”的范畴,因为这些还不够文雅和文明。</p><p class="ql-block"> “像爷爷奶奶这样,年岁已高,身体尚好,能没事斗斗嘴、相互做伴的,十里八村都屈指可数。”——自《爷爷奶奶的村庄》</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文字,让我读了不仅亲切,而且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是一种幸福。因为他们孤独,所以要有人和他们做伴;因为他们相知,所以他们可以斗斗嘴;因为他们相爱,所以即使是斗嘴也能够相互接受。妈妈在爸爸面前,一生都是那样强势;爸爸的一生对于妈妈来说,是接受的一生。即使是斗嘴,别人看来也总是爸爸挨欺负——至少我是这样以为的。从现在开始,我不会再这样以为了。就让他们这样去斗,只要他们喜欢。因为我刚刚知道,那不是欺负,也不是好欺负,而是愿意,是高兴,至少是愿意接受,是做伴儿。——你没有时间去陪他们,他们就只好寻找自己的陪伴方式;即使你有时间去陪伴,也无法替代他们之间的“斗斗嘴”。</p><p class="ql-block"> “当下的城乡差距,虽然是长期形成和市场流动的结果,但机制体制造成的权力不均衡和资源倒吸,也不容回避。因此,当下我们关注农村,不能止于对故乡沦陷的感慨,以及过年探亲式的周济,必须从顶层进行制度政策调整,推动城乡平衡和均衡发展。”——自《八十多年前的“乡村衰败”讨论》</p><p class="ql-block"> 记起一件事,是我还在岗位上的时候,政府主要领导得知把村内路项目落实给某个山区村时大发雷霆,口爆脏话,甚至骂娘。他认为把“一些水泥块子”扔到山区村没有意义,不如放在平原村。现在的通村路差不多都硬化了,而通往大姐家的那十几里路仍然是砂石路。我不爱去大姐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路,跑一趟满车都是灰不要紧,再小心驾驶每次都刮得护板咔咔响,真叫人心疼。大姐家住的地方是一个偏远小村,水泥路没有进村的原因或许和领导的意愿直接相关吧!</p><p class="ql-block"> 是呀,实践已经证明:感慨是徒劳的,探亲室的周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推动城乡平衡和均衡发展,需要顶层政策设计。但是,如何设计?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实践起来更是任重道远。更何况,我国未来的城乡是否需要平衡和均衡发展,本身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命题。好在,又是五年过去,探讨、设计和实践都有了很好的进展,我衷心祝愿我们的家园在不远的将来会建设得更美丽,我的乡亲们生活更美好。</p> <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自网络,图片人物是纪录片《爷爷奶奶的村庄》拍摄者雷钊的爷爷奶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