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歌》里《白铜鞮》

云鹤排空

<p class="ql-block">  《襄阳歌》里《白铜鞮》</p><p class="ql-block"> 地处中华腹地的襄阳,是一座山水名城,山环水绕,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文化灿烂。几千年来,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吟唱。</p><p class="ql-block"> 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唐代吟咏襄阳的诗人和诗词众多。</p><p class="ql-block"> 襄阳已故知名文化学者邹演存先生曾从《全唐诗》中精选了三百余首,辑成《唐诗咏襄阳三百首》,其中挑选了被人们誉为“诗仙”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咏襄阳十二首。李白选入该集的诗中,有两首流传最为广泛。一是他的《襄阳歌》:</p><p class="ql-block">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着接䍠花下迷。</p><p class="ql-block"> 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p><p class="ql-block"> 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p><p class="ql-block"> 鸬鹚杓,鹦鹉杯,</p><p class="ql-block">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p><p class="ql-block">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p><p class="ql-block">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p><p class="ql-block"> 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p><p class="ql-block"> 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p><p class="ql-block"> 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p><p class="ql-block"> 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p><p class="ql-block"> 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p><p class="ql-block">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p><p class="ql-block"> 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p><p class="ql-block"> 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p> <p class="ql-block">  二是他的《襄阳曲》四首之(一):</p><p class="ql-block"> 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p><p class="ql-block"> 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p><p class="ql-block"> 这两首诗,同时提到了《白铜鞮》,这《白铜鞮》到底为何物,现在还有迹可寻吗?</p> <p class="ql-block">  事情还得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武帝说起。当时的中国南方和北方处于分裂状态,那是一个战乱频仍,民生多艰的年代。襄阳作南北要冲的重镇,是南朝和北朝对峙的前沿和争夺的重点。到南齐永明年间,镇守襄阳的是雍州刺史萧衍。 </p><p class="ql-block"> 这雍州自古指的是西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区的一部分,其治所如何到了襄阳呢?这也是有缘由的。</p><p class="ql-block"> 西晋末年(公元311一一318年)中国北方的南匈奴强大起来,先攻占西晋京都洛阳,俘虏杀死晋怀帝,又后攻占西迁建都的长安,俘虏杀死晋愍帝,造成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p> <p class="ql-block"> 西晋时,襄阳设郡领县,属荆州。后因“永嘉之乱,三辅豪族,流于樊沔,侨居汉水之侧。立雍州,因人所思以安百姓也”。永和九年(353年),于襄阳县侨置雍州,领京兆、扶风、始平、广平、河南、北河南六郡。加上成帝时所立之义城郡,共为七郡皆统于襄阳。襄阳又曾兼为梁州、司州治,故云“一郡治所,三州寄焉”。官署沿革因袭百余年。</p> <p class="ql-block"> 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萧衍出身兰陵萧氏,是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南齐时以门荫入仕,南齐明帝时担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抵御北魏入侵。</p><p class="ql-block"> 萧衍素有大志,镇守襄阳时,在扩充军备,延揽人才的同时,留意土风民谣,以待时变。据乾隆版《襄阳府志、古迹》载:“梁武帝为雍州刺史时,有童谣云:‘襄阳白铜鞮,反缚扬州儿。’及代齐称帝,以斯谣为受命瑞征,乃造铜鞮歌。一曰白铜鞮。”</p> <p class="ql-block">  从史料可知,萧衍在未称帝前,镇守侨置雍州时,治所襄阳当地有儿歌唱道:“襄阳白铜鞮,反缚扬州儿。”萧衍视为谶语吉兆,于是发兵征扬州,马到成功,南齐扬州人果然自缚投降。萧衍接受禅让称帝,建立梁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南梁,又称萧梁。</p><p class="ql-block"> 萧衍称帝后,感念襄阳出征健儿的英武和襄阳父老乡亲的托举,亲自制作《襄阳白铜鞮歌》三首,同时命精通音律的丞相沈约和作三首,并配上曲谱演奏歌唱。</p> <p class="ql-block">  梁武帝的《白铜鞮》三首歌是:</p><p class="ql-block"> 陌头征人去,闺中女下机。</p><p class="ql-block"> 含情不能言,送别沾罗衣。</p> <p class="ql-block">  草树非一香,花叶百种色。</p><p class="ql-block"> 寄语故情人,知我心相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龙马紫金鞍,翠毦白玉羁。</p><p class="ql-block"> 照耀双阙下,知是襄阳儿。</p> <p class="ql-block">  《襄阳白铜鞮歌》又名《襄阳踏铜蹄歌》,亦作《白铜鞮》,是古乐府的一种曲名。《古今乐录》的《西曲歌》列曲三十四种,其中便有《襄阳踏铜蹄》。</p><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时民歌按地域和风格分两大类,一是北朝乐府民歌,如《敕勒歌》、《木兰诗》等,风格多豪放刚健。</p><p class="ql-block"> 而南朝乐府民歌,以“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所谓“吴声歌”,《宋书。乐志》说:“吴歌杂曲,并出江东,晋宋以来,稍有增广。”《乐府诗集》更指明“江东”即建业:“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p><p class="ql-block"> 所谓“西曲歌”,《乐府诗集》说:“按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荆、郢、樊、邓就是汉水中下游的荆、襄一带。这些地方是当时的重镇,商业都非常发达。</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这些民歌其实是“都市之歌”。这些歌词在内容上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全是情歌,这些情歌十之七八出自女子之口,且有妓女婢妾所作。在风格上显得温柔婉约。在形式上一般为五言四句。</p> <p class="ql-block"> 梁武帝不愧为文韬武略之才,他的《白铜鞮》三首,尽得西曲神韵,以女性为咏唱对象,把女子对出征男儿的送别之难、相思之苦、重逢之喜的情态刻画入微,写得缠绵悱恻,柔情万种,反衬出襄阳健儿的勇猛、刚毅与威武。风格绮丽,文字清新,且根据诗的内容和表达情感的需要在用韵上也十分讲究。由此可见,《白铜鞮》三首,是梁武帝的用心之作,亦是西曲中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  沈约应梁武帝之命,和《白铜鞮》三首:</p><p class="ql-block"> 分手桃林岸,送别岘山头。</p><p class="ql-block"> 若欲寄音信,汉水向东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生长宛水上,往官襄阳城。</p><p class="ql-block"> 一朝遇神武,奋翼起先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蹀鞚飞镫起,左右自生光。</p><p class="ql-block"> 男儿得富贵,何必回故乡。</p><p class="ql-block"> 沈约(公元441年~公元513年),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德清县)人。历仕宋、齐、梁三朝,是南朝梁开国功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p><p class="ql-block"> 沈约学问渊博,擅长诗文,精通音律,为南朝文坛领袖。他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避免八病,这为当时韵文创作开辟了新境界。其诗与王融诸人的诗皆注重声律、对仗,时号“永明体”。“永明体”同近体诗的区别在于讲平仄对仗而不讲“粘”。因此,“永明体”是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p><p class="ql-block"> 沈约的三首《白铜鞮歌》,属应对唱和之作,是以男性口吻拟作的,写得清新自然。但与梁武帝的三首《白铜鞮歌》相比,其神韵,其风骨,其意境不可同日而语,明显低一个档次。</p> <p class="ql-block">  《白铜鞮歌》虽然在襄阳一带流传广泛,由于年代久远,其曲谱同众多西曲一样,已散佚无考。但它却给襄阳古城留下了一个古老的街巷名字——铜鞮巷。</p><p class="ql-block"> 铜鞮巷历史上又称铜鞮街。乾隆《襄阳府志卷之十·官署》载:“襄阳卫署……因迁指挥署于铜鞮街。”</p><p class="ql-block"> 铜鞮巷位于昭明台(今鼓楼商场)之东,南起东大街,北至鼓楼大市场(曾为雅斯超市)南门,与鼓楼巷十字交叉。南北长约190米,东西宽约8米。</p> <p class="ql-block"> 铜鞮巷历史上亦称铜鞮坊,乾隆《襄阳府志卷之五·古迹》载:“铜鞮坊:在城隍庙西。”过去的襄城电影院即城隍庙旧址,只不过不仅城隍庙无迹可寻,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襄城电影院也亦不复存在了,原址上是一栋矗立的商业综合体大楼。但方位十分准确。</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一座城市的城隍庙附近。往往是最热闹繁华的商业集市地段。紧邻城隍庙的铜鞮巷也不例外,是一个热闹的集市。但它的经营物品种类有点特别,大多是与战马配套的诸如马鞍、马镫、马鞭、马络、马靴、头盔、弓箭之类。</p> <p class="ql-block">  白铜<span style="font-size:18px;">鞮</span>从字面上解,白为金色,铜为金属。鞮亦作蹄。鞮即兽皮做的鞋(见《说文、革部》)。又有“鞮鞪”一词,“鞮鞪”又作“兜鍪”,头盔也。正象北朝民歌《木兰诗》所写,“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类物品的集市在那个年代应当是很红火的。</p><p class="ql-block"> 南宋文学家刘过(1154-1206),字改之,号龙洲道人。他也写了一首《襄阳歌》,其中有一句诗,“铜鞮坊里弓作市”,为铜鞮坊作了又一注解。</p><p class="ql-block"> 由于城市的变迁,铜鞮巷已沦为襄阳城的背街小巷。临街商铺不多,只有北头西侧有好几家水果店铺连在一起,尚存几分集市氛围。</p> <p class="ql-block"> 为了留住白铜鞮这一历史文化印记,前些年市政部门在东大街北侧与铜鞮巷南端交汇处人行道地砖上,镌刻了梁武帝的《白铜鞮歌》三首和李白的《襄阳歌》。《白铜鞍》三首字体为隶书,《襄阳歌》为行楷书。因无落款,不知何人所书,也有可能是从电脑字库里调出来的。从书法角度讲,受集字所限,结体和章法不敢恭维。笔者以为,如能将梁武帝、李白灵动清新的诗句,配上风神俊朗的“二王”集字,当更能传达六朝的风韵,那就“文翰俱佳”了。</p> <p class="ql-block">  值得称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是,这处镌刻,为千年崇文尚武之地的襄阳树</span>了一道风景指示牌,引导人们去寻觅领略更多的襄阳好风日!感赋小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岘山十里一张琴,</p><p class="ql-block"> 白水绕城天籁音。</p><p class="ql-block"> 坊里铜鞮歌一曲,</p><p class="ql-block"> 千年传唱到如今。</p><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5日记于襄阳怡心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