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薛姓的发源地——老山薛村

南山樵

<p class="ql-block">  老山薛村位于安良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6千米,东邻岩郭,南邻韦房,西邻磨石坑,北邻神后镇南赵洞,4个村民小组,有居民192户,625人,主要姓氏有郝姓、周姓。聚落呈长方形状,总面积1.8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986亩。虽然名字叫老山薛,可是全村没有一家姓薛的;虽无一家姓薛的,却是郏县周边薛姓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8月,郏县薛氏始祖薛云,跟随着举国大移民浩浩荡荡的队伍,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出发,经过半年多的艰苦跋涉,步行1000多公里,来到郏县。9月,薛云被分配到大刘山以东五里的一片荒山上。薛云举目四望,天高云淡,空气清新,漫山遍野的野菊花正在盛开,简直就是花的海洋。四周平缓的山坡看上去还不错,薛云对这里很满意。他拉着妻子的手,凝视着一望无际的田野,仿佛看到了满地都是茁壮成长的庄稼,还有在田地里打闹戏耍的孩子们。他想好了村名,就叫菊花园薛家村。</p> <p class="ql-block">从此以后,薛云夫妇早起晚归,披星戴月,开荒种地,繁衍生息。130年后,传至第五世,已经兄弟12人,子孙一百多人。由于山区地薄,人多地少,打的粮食不够吃。民以食为天,活下去是本能。五世祖经过考察,决定走出山沟,走向更加开放的地方。于是,在明朝正德(1505-1521)年间,带领子孙迁往郏县城西30里,郏县到汝州大路边居住建村,不忘祖根,仍称薛家村。在这里开客栈、做生意维持生计。因为薛公为人诚实,童叟无欺,热情公道,生意越做越大,一连开了四家旅店,人们称作薛公店。后来,店名取代了村名,统称薛公店,简称薛店。</p> <p class="ql-block">在薛店又生活了130年,到了明朝末年,明清交战,兵祸不断,路断人稀,朝不保夕。住在大路边,不但没有了生意,而且随时有生命危险,昔日的繁华之地,变成了凶险之所。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九世祖奉皇、奉枝带着子孙重返发祥之地,大刘山前老家——薛家村。为怀念先祖开山创业之艰辛,且有别于城西薛家村之名讳,遂更名为老山薛。</p><p class="ql-block"> 在老山薛躲避战祸,平平安安生活了几十年,九世祖奉皇公生了五个儿子,孙子辈几十人,粮食又不够吃了。这时候,大清已经建立,社会趋于稳定,遇到了发展的好时机。于是,又开始分枝散叶。</p> <p class="ql-block">奉皇长子,十世薛淬从老山薛迁到丁李庄西北,给李氏大户人家种地立村,因父辈在村西老家,不敢越位,新村遂取名小山薛。后来,其后裔一支迁往今王楼西北清沟河东岸郝庄(其实是河庄,讹传为郝庄)、冢头高刘庄。</p><p class="ql-block"> 奉皇次子,十世薛满从老山薛迁往狮王寺。薛满生三子,长子居住狮王寺;次子迁居酸庄;三子迁居冢头薛王庄。狮王寺长子后裔又迁往长桥姬老庄、堂街河里圈、申庄等地;酸庄次子后裔又迁往白庙谢招村、冢头大李王村;薛王庄三子后裔又迁往冢头北街、寨子贾。</p><p class="ql-block"> 奉皇三子、四子,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从老山薛迁往茨芭薛村、高村、吴寨。</p><p class="ql-block"> 奉皇五子,十世薛朝阳于清朝初年,从老山薛迁往任庄。其后裔又迁往王平庄、西安良、白庙司楼、郏县西街八一路、人和街等。</p><p class="ql-block"> 据从事中原薛姓研究多年的薛清河老人讲,截止到今天,从老山薛走出来的薛氏子孙,遍布郏县周边各地。以薛店为界,薛店以东25个村,包括薛店、安良、冢头、长桥、堂街等23个村及禹州2个村;薛店以西20个村,包括茨芭3个村、宝丰6个村、鲁山1个村、汝州10个村。总计45个村,人口达到两万多人。</p> <p class="ql-block">老山薛村中保存有牛王庙一处,始建于1884年,是经薛氏先祖所建。牛王庙前立有一块石碑,详细记载了薛氏族人在郏县的变迁历史。村南一处高地,上有红石山寨遗址,乃始建于清朝晚期的保全寨。在战乱年代,为了保护子孙生命财产,躲避灾祸临身,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可惜早年被毁,现仅剩遗址。村东峡谷中,有黑龙潭,潭上有红石桥,如凌空飞虹,背映蓝天;潭水清冽见底,可鉴日月星辰,可濯历史沧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