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世间余话6】<br><br> 《劫后余生》<br><br>——人到老年,由生命的退行性变化引起的疾病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如何面对疾病的突发事件,如何面对身体变化衰老的自然过程,这是老年人生的正常态,谓之“劫后余生”。<br><br>之二<br><br> “多事之秋”亲历者之“后悟”<br><br></h3> <h3><br><br>“多事之秋”是指事故或事变多的时期。人生老年的“多事之秋”,这个“事”,是指有关生老病死的事故或事变,这个“秋”,是指年届六七十的老年时期。人生进入退休年龄,历经岁月坎坷,事业有成,儿女成人,身体尚健,正是“晚霞满天”安享金色晚年的黄金岁月,但天不从人愿,偏偏又要进入这个“多事之秋”<br><br>老年人生的“多事之秋”属于人人皆知的常识,但如果没有切身感受,往往也就是听说而已,真正的“先觉者”实在是少之又少的,非得等到亲身经历这些事故或事变之后,才能有所感悟,本人就是这样的亲历“突发事件”的幸存者,虽非“先觉”,而由自己的生命换来的独家“后悟”,也可算是弥足珍贵,虽有“悟之晚矣”的感慨,但在获得劫后重生之后,把所“悟”归纳为如下“十悟”,以一个老年患者的身份,说点老百姓的不专业、不科学的大实话而已,愿与同“悟”者叙谈交流,顺便奉献给后来者诸君分享。<br></h3> <h3><br>一、生命过程是一个“不可逆过程”。<br><br>人到了一定年龄,都要发生“退行性”变化,尤其是人的心脑血管系统其组成的细胞是不可再生的,人不可能越活越年轻,老了,病痛多了,就如一台机器,用到了最后,各种部件磨损了,总会有报废的一天。所以,面对突发事件应该泰然处之,不必怨天尤人。</h3> <h3><br>二、老年人常有危及生命的“突发事件”。<br><br>老年人最确定的致病因素是年龄,年龄大了,更容易造成心脑血管等危及人类生命的突发事的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都会增高,表现为突发、多发和频发,正确应对突发事件极端重要,时间就是生命。<br></h3> <h3><br>三、老年群体的“正常态”。<br><br>对于生物个体来说是个别的突发事件,对于老年群体来说则是带有某种必然性的“常态”,成了正常事件,是老年人生的“正常态”。年老有病,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不可抗拒的规律,是人类必然经历的生命过程,我们对此应当充满敬畏之心。</h3> <h3><br>四、疾病发生时机的“不可预测性”。<br><br>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说的是不可能像算命先生那样来预测,当然气象已经可测并预报,但是地震报道仍然难有准确预测,疾病发生的时机更加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临床证明,许多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心肌梗死、脑中风等突发事件更是不可能准确预测的,而是突发的。</h3> <h3><br>五、现代医学统计分析意义上的致病危险因素。<br><br>这些因素包括疾病因素、生活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及其他因素,这些致病因素,对于预防、控制和治疗,当然具有指导作用。但对于身体突发事件的精准预测,却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医生在回答本人致病的原因时一般也是语焉不详的,除非是巫医或者骗人的神医,再或者就是算命先生。</h3> <h3><br>六、现代医学对于疾病不可能都是早发现。<br><br>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人们都知道需要早预防、早诊断、早发现,一般早期发现治愈率高,但是事实上很多肿瘤当发现的时候往往已经到了晚末期,在现代医学没有突破这种局限性、精准医学研究还鲜有实用价值的成果的时候,只能是这样,这就是客观现实。<br></h3> <h3><br>七、生命现象的“测不准”原理。<br><br>人类的生命现象的极端复杂性,人类认识的局限性,现代医学进步非常大,发展非常快,对于疾病的诊治水平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但是人类的认识永远是有局限性的,永远不可能解决生命科学的所有问题,生命科学认识生命过程是永远不会彻底穷尽的过程,它只能不断地接近真理,而不可能完全达到终极真理,因而造成了上述的种种现实,姑且称之为生命现象的“测不准”原理。<br></h3> <h3><br>八、“测不准”原理的发现是科学的进步。<br><br>人们的习惯思维受到牛顿力学的影响太大,一旦初始条件确定,以后发生的事件都是确定无疑的,这是机械唯物论的决定论;对于复杂的热运动,就必须采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所以统计力学是人类认识的新的层次;对于近代的量子力学问题,基本规律之一就是“测不准”原理,才能理解所谓“量子纠缠”等等现象,这是人类认识的又一大进步。对于生命现象的认识,如果停留在决定论的阶段,甚至是传统的阴阳五行说的阶段,这种认识当然是太滞后了,所以首先必须认识到生命现象是存在“测不准”原理的,这是科学的进步。<br></h3> <h3><br>九、更新老年人“多事之秋”的生活目标。<br><br>从历史的动态的概念来理解,没有一种疾病是永远不可治愈的。癌症过去认为是绝症,而今已是可防、可控、可治的慢性病。所谓“不治之症”是与治疗的疗法、疗效、有效时间存活率来衡量的一个医学概念。但从生命的过程而言,到生命的最后阶段都是不治身亡的,大部分人都是“救治无效,因病死亡”的,对于生物个体都是以不治身亡而告终。许多老年性疾病,例如老年痴呆症、脑萎缩等等,都是真正的不可治愈。不存在使人长生不死或者长生不老的医术,在某种意义上说,即使是所谓“无疾而终”的“寿终正寝”者,实际上也是生命的机能到了终点,终末期的过程比一般人更短,或者说是突发性更强,来不及救治就是了。因此,我们不必对所有疾病都要彻底治愈,那种“除恶务尽”的治疗,很可能就是“没病找病”和“过度医疗”,对于终末期老人延续生命、保持生命质量可能是毫无用处的,甚至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在老年人生的“多事之秋”过适合老年人的简单化慢生活,做好与各种老年性疾病长期斗争的精神准备,学会与若干种不危及生命的疾病“长期共存”“和平共处”,这些才是老年人“多事之秋”的生活目标。<br></h3> <h3><br>十、摒弃健康长寿、“返老还童”的奢望。<br><br>人们长久以来探寻的健康长寿、“返老还童”、“长生不老”的秘密,过去是人类“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而今可能变成了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的科学家追求的目标。对于当下已经经历“多事之秋”的老年人的生命而言,可以享受的是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带给我们的正常生活寿命,而不必追求未来的高远的长寿目标,这些研究或者宣传事实上对于老年人却并没有任何现实的指导意义,大可不必为此浪费精力,应当完全摒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