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水风物16:归去来兮,石山下

懶人國%逍遥王

<p class="ql-block">  村庄是人类最初的最根本的聚落地,英雄豪杰帝王将相,追根溯源,都是从农村走来。中华大地上村庄遍布,“石山下”只是其中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村史记载始于公元1245年,位于南京市溧水区的晶桥镇。一次与老妈的饭桌闲聊无意中得知了这个地方。简单来说,石山下古村有三个看点,一是渊源流长的历史人文,二是三面环山的静谧清幽,三是原汁原味的乡村气息。</p> 1小村即景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都市繁华,</span>世事烦杂,人在其中常常犹如汪洋中的一条船,随波逐流,碌碌匆匆。活得越长经历愈多,随着时光推移,许多人和事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沉入记忆深处,长久都不会去想起。直到某一天,走到了那曾经熟悉的环境,那些陌生人们的问候声招呼声,那些熟悉不过的乡土气柴火气,无一不在拨动着心底的静弦,复杂的思绪一时难以言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日出而作,日入而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游人打破了村庄的宁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但是打不乱村民的日常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村中的老木匠。</p> <p class="ql-block">↑可能是由于有了游客的原因吧,有的村民会把蔬菜摆放在门口路边。</p> <p class="ql-block">↑好大一个大芋头。</p> <p class="ql-block">↑瞄我相机的抽烟汉子。</p> <p class="ql-block">↑清理门口杂木的男子。</p> <p class="ql-block">↑玩“翻花绳”的小女孩。</p> <p class="ql-block">↑冰镇酒酿。天热时分,一碗下肚,暑意全消。</p> <p class="ql-block">↑石山下米糕。“打糕”在农村许多地方都有,但是石山下米糕在附近一带却很有些名气,原因在于村中种有许多桂花树,树龄最长的已有500多年。桂花飘香时节,金黄的花蕊经过采摘晾干后,配上黑芝麻拌成馅,蒸出的米糕不仅带着浓浓的米香气,还有淡淡的桂花香。</p> <p class="ql-block">↑清凉爽口的豆腐花。</p> <p class="ql-block">↑房前屋后的空地上,随意晾晒着自家的腌制品,青菜、白菜、萝卜、豆角等等,都是腌菜中的主力军。</p> 2村里的宗祠 <p class="ql-block">↑傅氏宗祠,始建于公元1200年,抗战时曾是新四军的修养所,建国后做过小学和粮仓等,文革中被拆,近年重建。傅氏起源于商朝的名相傅说。南宋嘉定年间,祖籍河南济源的傅泰清赴任溧水县尉,退休后定居在石山下,“溧淳傅氏”由此人丁兴旺,广布于溧水、高淳、博望多地。</p> <p class="ql-block">↑宗祠门前的石狮子,目光炯炯看着前方五十米处的南塘。根据傅氏葫芦地的传说,傅氏移居石山下后人丁并不兴旺,后请风水先生相中这块葫芦形宝地作为祖茔,连藤牵蔓,开枝散叶。南塘东面的土堆是葫芦嘴,水位如果超过葫芦嘴就有害无益。因为农田用水蓄水,几百年间其他姓氏村民常常前来交涉,但最终都还是选择尊重傅氏家族祖训:水位不能高于葫芦嘴。</p> <p class="ql-block">↑刘氏宗祠。石山下的村民以刘姓为主,南宋高宗时的崇政殿大学士刘裕是本村刘氏始祖,其子任南宋监察御史,从福建举家迁往溧水,后代于公元1245年落户石山下。</p> <p class="ql-block">↑宗祠是家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象征,也是凝聚家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刘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三进徽派建筑,柱础石雕很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门当浮雕。门当是汉族传统建筑放置在门口两侧的一对石墩或石鼓,相对而立,一般为扁圆形。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吉祥、祈福、避邪之象征,</span>同时也是标识主人等级和身份地位的门庭装饰。<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同等级的家室,门当都不相同,区分十分森严。</span></p> <p class="ql-block">↑门楼砖雕。</p> <p class="ql-block">↑圣旨碑。</p> <p class="ql-block">↑清代壁画,本村刘氏秀才所绘。融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西洋明暗透视画法为一体,水清石立,田园闲适。</p> <p class="ql-block">↑宗祠内展有各种老式家庭器物、服饰用品和生产农具。祠内还有十三本《刘氏宗谱》,保存了西周至今的完整记录。</p> <p class="ql-block">↑新桥会师。1938年6月,陈毅率新四军第一支队抵达溧水境内,在新桥(今晶桥)与先期抵达的粟裕先遣支队胜利会师,在日伪统治的中心区域插上了一把尖刀。新四军主力部队进入溧水乃至苏南以后,抗日武装得以迅速发展壮大。陈粟联手,并肩作战,在抗日战争和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屡建战功。</p> <p class="ql-block">↑兵工厂生产的土地雷。</p> <p class="ql-block">↑五忠堂是以祖先名号为堂号,<span style="font-size:18px;">主要在福建刘氏及其分迁到各地的刘氏支派后裔中使用。</span>宋朝时期,福建建州、建阳刘氏一门忠烈,有五人死后被朝廷赐谥为忠,世人称为刘氏五忠;后人为了纪念刘氏祖先这一光荣历史,鼓励族人精忠报国,就以五忠堂为堂号。</p> <p class="ql-block">↑宗祠正对面是洪山桥和百姓戏台。相传公元907年的五代初期,曾有康姓最早在此定居,起名洪山村。刘氏卜居此处后,改村名为石山下,将宗祠门前之桥定名为洪山桥,以示怀古。</p> <p class="ql-block">↑安安静静的戏台。据说定期会有大型演出。平常都是空荡荡的,有兴趣的可以自己上台吼两嗓子,回音不错。</p> 3依然坚守的烟囱 <p class="ql-block">  村里留守的不止是老人和儿童,还有为数不多的屋顶烟囱。随着液化气灶逐渐取代土灶,烟囱在屋顶的坚守大概也为时不多了吧。</p> <p class="ql-block">  烟囱是人类最古老、最重要的防污染设施。当定居的原始人发现和使用火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就不得不面对烟的困扰,因火成烟,烟随火生,</span>烟囱立刻就被发明了出来。囱,在汉字中是象形会意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指“黄昏时候顶部冒烟”,</span>是屋顶上的灶突排气口,是炉灶出烟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  烟囱,是灶的一部分,烧火做饭,民以食为天。袅袅炊烟,白云人家,文人眼中的诗情画意,百姓人家的日常生活。天上的神仙们不食人间烟火,但常有与人间烟火有关的事在发生。在国内,灶王爷是通过烟囱,乘着炊烟上天去汇报工作的;在国外,圣诞老人也是通过烟囱进出千家万户,给孩子们送上小礼物的。</p> <p class="ql-block">  古今中外,烟囱的样式繁多,<span style="font-size:18px;">富贵人家和大型企业</span>不乏许多高大上之作。石山下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烟囱也与大多数中国百姓家的烟囱并无二样,看着都很简单,既不醒目,也缺乏精心制作或专门护理,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一直默默无闻,但绝对是每户房屋的重要组成。</p> 4农舍上的涂鸦 <p class="ql-block">  有些地方并不适合一个人去游逛,最好是与一个性子急的人结伴同行。如果没有人在身旁一直唠叨催促,可能待到天黑还不想离开。</p> <p class="ql-block">  不知名的作画者们,在许多普通民居的墙壁上辛勤涂抹。这些充满生机的画图散布在村中的角角落落,与村民所居的整体环境自然融洽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真假电线与真假电线投影。真作假时真亦假,假作真时假亦真。</p> <p class="ql-block">↑真犬假狗,安然共处。</p> <p class="ql-block">↑真假狗洞。</p> 5中国供销社博物馆 <p class="ql-block">  石山下村还有一个中国供销社博物馆,这是中国供销社系统面积最大的博物馆,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及互动式体验,全面展现供销社的发展印记与成就。这里似乎也成了亲子游的好地方,在展馆中常常可以听到年长者的“忆苦思甜”,孩子们也在半懂不懂之间“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有两层展示区,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合作溯源、发展印记、改革前行、砥砺奋进、再铸辉煌五大部分。</p> <p class="ql-block">↑供销社体系在近代中国的源起。新中国成立后,供销合作系统在计划经济时期,发挥了无比重要的作用,不仅是连接城乡经济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普通百姓最常的接触点。</p> <p class="ql-block">↑生产资料供应点、蘑菇收购处、农技培训室……上个世纪60~80年代供销保障下的典型场景还原,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露天电影场地↓</p> <p class="ql-block">↑“买啥都要票”的时代。从新中国之初,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各种生活票据↓</p> <p class="ql-block">↑供销社门市部老式柜台,陈列的商品真不少,搪瓷盆、温水瓶、梳子、香皂、布匹,那个不太久远年代的生活用品,熟悉又陌生。</p> <p class="ql-block">↑“三转一响带咔嚓”,曾是多少家庭羡慕的奢侈品。</p> <p class="ql-block">↑“童年校园”的板墙。两大间展厅,把过去的课桌板凳、黑板课本、学习用具、连环画册、课间游戏等等,一一呈现。</p> <p class="ql-block">↑经过一条贴满旧报纸的楼梯过道,到达一层出口处的“人民公社食堂”,有一些溧水传统菜式,品尝追寻一下老供销社的味道。供销社博物馆有一个奇特的规定让人不适应:中午午休时间不开放。这时会有表情严肃的人上前,请人离场。如想参观尽兴,要避开中午时段。</p> 6那些花树与蜂蝶 <p class="ql-block">↑树龄500多年的“金桂”古桂花树,依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由村中祖辈从湖南带回种植,是南京地区目前最古老的桂花树。村中还有一棵300多年的银桂。</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后方的粉黛乱子草。</p> <p class="ql-block">↑村民家门口的鸡冠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步履从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也会撞飞树梢偷吃的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身影潜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也会惊起垄上采花的蝶</p> <p class="ql-block">↑神奇的尾部伪装,有眼有触须。不靠近细看,根本分不清首尾。</p> <p class="ql-block">↑身有残缺,并不耽误飞翔。</p> <p class="ql-block">↑好丑,但是很安全。</p> <p class="ql-block">↑好美,常有人惦记。</p> <p class="ql-block">↑不速之客,啄食正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附后记】人生在世,无可奈何的事总有太多太多。纵情山水,只愿能暂时回避一下生活中的种种不乐。谨以本文献给深深思念又无法相聚的至爱亲人。</p>